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来源:爱go旅游网


太原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10:00——11:3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 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右图出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 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人民对不满,不断起来反抗 ③为汉朝的强盛基础 ④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年表是学习历史常用的工具。右边年表中有三种纪年方法,从中查一查: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是在元朔2年,按公元纪年是哪一年?

A.前128年 B.前127年 C.前126年 D.前125年

4. 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史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令 B.利用农民重建汉朝政权 C.任用清廉官吏,重振朝纲 D.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5.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有关造纸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B.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C.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原材料不容易找到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7. 《西游记》中写到: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五壶仙丹,炼成了金刚之躯。与“太上老君”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教 D.教

8.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这一时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的杰出代表是

9.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是

A.曹丕——洛阳 B.曹操——洛阳 C.刘备——成都 D.孙权——建业

10. 《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①关羽中毒箭是在华佗死后 ②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③《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④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史载(曹)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材料中描述的战役应该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今天的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与交往的史实。在三国时期被称为 A.瀛洲 B.琉球 C.扶桑 D.夷洲

13. 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八王之乱。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4. 东晋时期有一幅书法作品,全篇324个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

有神助,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是

A.《平安帖》 B.《兰亭序》 C.《书史》 D.《多宝塔碑》

15.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引用前人著作150多种,记载农谚30多条。书中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等。从中可以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②这部著作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 ③贾思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 ④他注重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本题含2小题,16题6分,17题12分(共18分)

16. 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后,张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左栏中提供的历史人物,筛选属于这一时期的两位人物,仿照示例,为他们制作历史名片。(6分)

17.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观察下面图表,回答问题。(12分)

(1)根据图一,写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出发地点和最远到达地点。(4分) (2)从表一中可看出西汉与西域的经济交流有什么特点?(2分)

(3)结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4分) (4)谈谈对当前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含2小题,18题14分,19题14分,共28分)

18. 材料一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即位之时正是汉王朝内有瀋王之忧、黄河之泛,外有匈奴之侵、蛮夷之患的困难境际。因而确保汉王朝的“治天下”成为历史赋予汉武帝的重大使命。

材料二 1957年6月13日,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指出:“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尤其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语,不失为鼎盛之世”。

——以上材料均选自《商振读历史》眼中的汉武帝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确保汉王朝“治天下”是历史赋予汉武帝的重大使命?(4分) (2)材料二中文景之治对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之世”有何贡献?(2分)

(3)材料三中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和对外交往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4)综上所述,汉武帝的哪些品质值得后世帝王借鉴?(2分)

19. 材料一 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还远远落后于中原经济发达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当时的南方地区沼泽遍地、榛莽丛生,开发的艰难程度也超过北方黄河流域。

材料二 经历了南北朝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地区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为水利的大量兴修、犁耕的推广和改进、改“火耕水耨”为粪肥精耕,同时引入北方小麦,实施稻麦两熟制等。此外,还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栽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农副结合,逐渐成为南方农村的一种普遍风尚。

——以上材料均摘自华师大七上教材

材料三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促进南方农业发展的因素。(6分)

(3)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四、探究题(本题共24分)

2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七年级(3)班同学进行了以“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任务一【梳理历史史实】(12分)

(1)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下表横线上应填写的内容。

任务二【解读历史现象】(2分)

(2)下面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怎样的历史现象?

任务三【总结历史规律】(10分)

(3)结合上面史实,归纳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方式。(6分)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得出:虽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试结合史实阐述你的看法。(4分)

1-5:ACBAC 6-10:CBDAB

11-15:CDBBC

16、姓名:司马迁身份:西汉史学家主要贡献:编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姓名:王羲之身份:东晋书法家主要贡献:代表作《兰亭序》,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17、(1)出发点:长安,最远到达地点:大秦(或欧洲)。

(2)从西汉输出的都是各种技术以及丝绸等,而西域传入内地的都是西域特产以及农作物。 (3)架起了东西方友谊和文明的桥梁,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一带一路”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中国有望改变一直以来东快西慢的经济格局,从而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而中国企业、资本走出去,也能拉动内需,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18、

19、(1)人烟稀少,耕作技术落后,经济落后,分化程度低。

(2)水利的大量兴修;犁耕的推广和改进;北方作物的引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3)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0、(1)答案:①霍去病,卫青;②王昭君;③匈奴,鲜卑;

④诸葛亮;(5)洛阳;(6)使用汉语,穿戴汉族服饰

(2)答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生活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互相融合。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3)答案:和亲;频繁的贸易与交流;少数民族主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

(4)答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