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
自然科学系
2005年 7月编制
1
兰州教育学院基础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科学教育专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从事理科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础化学》是科学教育大专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 (三)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
(四)教学时数<宋体小四加粗> [具体内容]<宋体五号> (五)教学方式<宋体小四加粗> [具体内容]<宋体五号> 二、本文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变化
教学要点:
掌握\"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单位-摩尔的定义,能熟练应用并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国际单位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内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并能熟练进行计算。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25学时) 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nR
第二节 实际气体和范德华方程(0.25学时) 1.理想气体的两点基本假设 2.介绍压缩因子的概念 3.内聚力
第三节气体分压定律(0.5学时)
p总= pa+ pB
第四节气体分子运动理论(0.25学时) 1. 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与假设 2. 气体分子常数的推导
第五节分子的速率分布与能量分布(0.5学时) 1. 速率分布曲线 2. 能量分布曲线
2
第六节凝聚态(1学时)
1. 液体
a. 表面张力 b.黏度 c.蒸汽压 d.临界现象 e.过热 d.过冷 2. 固体 a. 特性 3.液晶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
教学要点:
初步掌握热力学函数U、H、S、G的物理意义以及状态函数的性质; 较熟练地应用盖斯定斯及状态函数性质进行热力学计算; 掌握在热力学标准态下过程自发性的判据;
掌握Gibbs-Helmholtz方程及其计算,并较熟练地应用该公式去分析不同温度下反 应的方向。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
2. 状态与状态函数
3. 过程和途径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a.U、Q、W b.热力学第一定律 2.功与过程
a.体积功 b.可逆过程
3.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a.盖·吕萨克—焦尔实验 b.理想气体的CV与CP 第三节热化学
1. 概念
a.热效应 b.反应进度 c.热化学方程式 2.盖斯定律 3.几种热效应
4.基尔霍夫定律
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热力学第二定律 2.熵的统计意义
第五节热力学第三定律 1. 热力学第三定律 2. 标准熵
3. 化学反应标准熵的计算
第六节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1. G和F
3
2.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3. ΔG的计算
4. 温度、压力对ΔG的影响
考核要求:能计算可逆过程函数U、H、S、G;能用盖斯定斯及状态函数性质进行热力学
计算;能根据自发性的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熟悉Gibbs-Helmholtz方程及其计算。
第三章 溶液与相平衡
教学要点:
了解分散系概念,重点掌握溶液浓度的重要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了解稀溶液通性,熟练掌握有关计算.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溶液 1. 浓度的表示
2. 溶解度
第二节偏摩尔量 1. 定义
2. 集合公式
第三节化学势
1. 定义
a.相平衡中的化学势的应用
b.克拉贝龙方程 2.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3. 理想溶液各组分的化学势
a.拉乌尔定律 b.理想溶液 c. 理想溶液各组分的化学势 4. 稀溶液的各组分的化学势 第四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1. 蒸汽压降低 2. 凝固点降低 3. 沸点升高
4. 渗透压
第五节非理想溶液及其各组分的化学势 1. 非理想溶液的化学势 考核要求:
准确计算浓度的重要表示方法,能准确计算化学势,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教学要点:
了解化学平衡概念,化学平衡常数;掌握简单反应平衡的有关计算;了解多重平衡体系的特点,掌握多重平衡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掌握根据反应墒及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化学平衡及特点
4
1. 定义
2. 特点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第三节气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1. 气相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2.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 3.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第四节溶液反应的平衡常数 1. 溶液中的平衡常数 第五节复相反应 1. 定义
第六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 浓度或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2.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考核要求:
能准确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计算简单反应平衡的有关参数;能根据反应墒及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方法。
第十四章化学动力学
教学要点:
掌握反应速率的意义及速率方程表达式;掌握实验活化能及速率常数的计算;掌握一
级反应及半衰期计算,了解零级、二级、三级反应。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1. 反应速率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1. 定义
2.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3. 反应分子数 4. 质量作用定律 5. 反应级数
6. 反应速率常数
第三节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 一级反应 2. 二级反应 3. 零级反应
4. 反应级数的测定
第五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 阿累尼乌斯公式 2. 活化能
第六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1. 定义 2. 特点
第七节复杂反应 1. 对峙反应 2. 平行反应 3. 连续反应 考核要求:
能列出速率方程表达式;能根据题目计算出实验活化能及速率常数;能将零级、一级、
二级、三级反应及半衰期准确计算出来。
第十六章化学测量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教学要点:
掌握误差的定义;了解误差的特征;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测量误差的产生与表征 1. 误差
2. 误差的表征
a. 准确度 b.精密度
第二节有效数字及其分析结果的表示
1. 有效数字
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考核要求:
准确计算各种误差的表征;会应用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第五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教学要点:
掌握质子酸碱概念,酸碱反应概念,水溶液中共轭酸碱k a,kb的关系;掌握近似计算酸碱
水溶液酸度的方法;掌握稀释作用,介质酸度,同离子效应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重点掌握其配制方法;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酸碱滴定法的重要应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质子理论 2.酸碱解离平衡 3.水的解离平衡 4.k a和kb 第二节pH值的计算 1. 强酸(碱)溶液 2. 一元弱酸(碱)溶液 3. 多元弱酸(碱)溶液 4. 两性物质溶液
6
第三节缓冲溶液
1. 2. 3. 4.
定义
常用的缓冲溶液 a.弱碱及其盐 b.不同碱度的酸式盐 c.弱碱及其盐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结论
第四节酸碱滴定 1. 滴定分析法 2. 强碱滴定强酸 3. 强碱滴定弱酸 4. 强酸滴定弱碱
考核要求:
计算共轭酸碱的k a,kb;计算酸碱水溶液酸度;根据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其过程
参数。
第六章配合物和配位平衡
教学要点: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了解配合物的类型;了解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3. 4. 5.
影响配位数的因素 配合物的类型 配合物的命名 配合物的稳定性
6. 配合平衡的移动
考核要求:
能准确命名配合物,判断出哪些因素影响配合平衡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分析应用
教学要点:
掌握沉淀的转化、分步沉淀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 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1. 溶度积
2. 溶度积的求算
第二节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 沉淀的生成 2. 沉淀的溶解
3.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4. 酸度对沉淀的影响 5. 分步沉淀
7
6. 沉淀的转化 第三节沉淀滴定法 1. 莫尔法
2. 佛尔哈德法 3. 法扬司法
考核要求:
能准确计算溶度积,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分别沉淀滴定的方法。
第八章电化学基础
教学要点: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了解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概念,掌握判断水溶液中物质氧化还原能力及反应方向的方法;了解浓度,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对反应方向的影响;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完成程度与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1. 概念
a.电导 b.电导率 c.摩尔电导率 d.电导池常数 e.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第二节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1. 可逆电池
2. 可逆电池的类型 3. 电池的书写
4. 化学电池的热力学
a.能斯特方程 b.电极电势 c.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第三节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应用 1. 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2.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的应用 3. 判断氧化还原进行的程度 4. 求难溶盐的溶度积
考核要求:
5. 准确书写可逆电池,应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动势,能根据电极电势判断
反应进行方向、判断氧化还原进行的程度、求难溶盐的溶度积。
三、参考书目
1.北京大学《大学基础化学》编写组,《大学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张淑民,《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3.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
《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四版。 4.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三版。 5. 傅献彩,《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四版。 6. 潘道皑,《物质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 7. 李炳瑞,《物质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
8.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建议应用投影仪让学生直观了解化学实验过程更直观的了解概念和公式。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