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1) 账户 (2) 会计科目 (3) 复式记账法 (4) 借贷记账法 (5) 会计分录 (6) 对应账户
(7) 简单会计分录 (8) 复合会计分录 (9) 试算平衡 (10) 平行登记
2、简答题
(l)为什么要设置账户?设置账户应遵循哪些原则? (2)什么是账户?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什么关系? (3)账户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4)账户为什么要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如何? (5)什么是复式记账?简述复式记账的原理? (6)试算平衡的意义何在?有哪几种方法? (7)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8)什么是平行登记?平行登记的要点有哪些?
(9)结合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概述经济业务的类型。
3、计算及分析
(1)练习一 账户名称 现金 短期借款 应收账款 实收资本 原材料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固定资产 期初余额 6450 50000 12800 500000 42000 38600 18000 85000 本期借方发生额 320 10000 65520 26000 52800 32675 29000 本期贷方发生额 6000 60000 2800 200000 24000 34000 20676 10000 期末余额 770 100000 75520 70000 44000 57400 12001 10400 要求
根据各类账户的结构。计算井填写上列表格的空格。
(2)练习二
资料:
1、假定某工厂2010年7月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期初余额如下(金额单 位:元): 资产类账户 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生产成本 原材料 产成品 固定资产 总计 金额 l 000 135 000 10 000 40 000 120 000 24 000 600 000 930 00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应交税费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所有者权益会计 总计 金额 60 000 8 000 2.000 70 000 860 000 860 000 930 000
答案:
1、用借贷记账法编制分录: 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10 日期 摘 要 购入材料 生产领用材料 提现 购入汽车1辆 偿还应付货款 生产领用材料 收回应收账款 还借款与应付贷款 其他单位投资 收回应收贷款 借 方 会计科目 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 生产成本 库存现金 固定资产 应付账款 生产成本 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金额 贷 方 会计科金额 目 11,700 40,000 400 100,000 3,000 25,000 3,000 16,000 20,000 4,000 10,000 银行存款 1,700 40,000 原材料 400 银行存款 100,000 银行存款 3,000 银行存款 25,000 原材料 3,000 应收账款 12,000 银行存款 4,000 20,000 实收资本 3,600 应收账款 400 B)开设各账户(丁字账)登记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结出期末余额。
库存现金 期初余额 1000 (3) 400 (10) 400
本期发生额 8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800
银行存款
期初余额 135000 (1) 11700 (7) 3000 (3) 400 (9) 20000 (4) 100000 (10) 3600 (5) 3000 (8) 16000
本期发生额 26600 本期发生额 131100
应收账款
期初余额 10000 (7) 3000 (10) 4000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7000 期末余额 3000
生产成本
期初余额 40000 (2) 40000 (6) 25000
本期发生额 65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05000
原材料
期初余额 120000 (2) 40000 (6) 25000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65000 期末余额 55000
材料采购
(1) 1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0000
产成品
期初余额 24000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24000
固定资产 期初余额 600000 (3) 10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700000
短期借款 期初余额 60000
(8) 12000
本期发生额 12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48000
应付账款 期初余额 8000
(5) 3000 (8) 4000
本期发生额 7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000
应交税费
期初余额 2000
(1) 1700
本期发生额 17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300
实收资本 期初余额 860000 (9) 20000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20000
期末余额 880000
(3)练习三 资料:
万胜工厂2010年6月份有关账户记录如下:
库存现金
期初余额 160 (1) 其他应收款 120 (2)应收账款 100 (6) 原材料 160 (4)银行存款 400 (7)现金 40
银行存款
期初余额 16800 (4)现金 400 (2)应收账款 5600 (5)应付账款 28600 (3)固定资产 42000 (10)固定资产54000 (8)短期借款 10000 (9)实收资本 20000
应收账款
期初余额 30800 (2)银行存款 5600
(2)现金 100
其他应收款
期初余额 30800 (7)原材料 80 (1) 现金 120 (7) 现金 40
原材料
期初余额 46000 (6)现金 160 (7)其他应收款 80
固定资产
期初余额 360000 (3)银行存款 42000 (10)银行存款 54000 短期借款
期初余额 32800 (8)银行存款 10000
应付账款 (5)银行存款 28600 期初余额 56600
实收资本
期初余额 413180 (9)银行存款 20000
要求
(A)根据上列账户资料,补编会计分录;
(B)按照账户对应关系说明各单位经济业务的内容。
答案:通过账户对应关系,补编会计分录并说明经济业务内容 顺序号 摘 要 借 方 会计科目 l 2 3 4 5 6 7 8 9 10 以现金支付预支款 收回应收账款 退回固定资产收回价款 提现 以银行存款还应付账款 以现金购入材料物资 报销材料价款退回余款 借入短期借款存入银行: 收到投资存入银行 以银行存款购入固定资产 其他应收款 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应付账款 原材料 原材料 金额 5,600 贷 方 会计科目 应收账款 金额 5,700 42,000 400 28,600 120 库存现金 120 100 42,000 固定资产 400 银行存款 28,600 银行存款 160 库存现金 160 80 其他应收款 短期借款 实收资本 银行存款 120 10,000 20,000 54,000 库存现金 40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10,000 20,000 54,000
(4)练习四 资料:
A、某工厂2010年8月31日有关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如下: (A)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00 000元。 “应付账款”账户贷方余额50 000元。 (B)明细分类账户:
“原材料——甲材料”账户800千克,单价150元,借方余额120 000元。 “原材料——-乙材料”账户200千克,单价100元,借方余额20 000元。 “原材料——丙材料”账户500千克.单价120元,借方余额60 000元。 “应付账款——A公司”账户贷方余额30 000元。 “应付账款——B公司“账户贷方余额20 000元。 B、该公司2010年9月份发生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A)以银行存款偿还A公司前欠货款15 000元。
(B)购进甲材料100千克,单价150元,税价合计17 550元(含增值税17%),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入库。
(C)生产车间向仓库领用材料一批,计甲材料200千克,单价150元,乙材料100千克,单价100元,丙材料250千克,单价120元,共计领料金额70,000元。 (D)以银行存款偿还B公司前欠货款10,000元。
(E)向A公司购入乙材料100千克,单价100元,材料入库,货款11 700元(含增值税17%),以银行存款支付。
要求
(A)根据材料2内容,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B)开设“原材料”、“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登记期初余额,并平行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并结出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C)编制“原材料”、“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 答案:
l、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顺序号 1 2-1 2-2 3 摘 要 偿还A公司货款 购甲材料 材料入库转账 生产领用材料 借 方 会计科目 应付账款——A公司 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 原材料——甲材料 生产成本 金额 15,000 15,000 2,550 15,000 贷 方 会计科目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材料采购 金额 15,000 17,550 15,000 30,000 10,000 30,000 10,000 ll,700 10,000 70,000 原材料——甲 ——乙 ——丙 10,000 10,000 1,700 10,000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材料采购 4 5-1 5-2 偿还B公司货款 购入乙材料 材料入库转账 应付账款——B 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 原材料——乙
2、开设并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原材料
期初余额 200,000 (3) 70,000 (2) 15,000 (5) 10,000 本期发生额 25,000 本期发生额 70,000 期末余额 155,000
原材料——甲材料
期初余额 120,000 (3) 30,000 (2) 15,000 本期发生额 15,000 本期发生额 30,000 期末余额 105,000
原材料——乙材料
期初余额 20,000 (3) 10,000 (5) 1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 期末余额 20,000
原材料——丙材料
期初余额 60,000 (3) 30,000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30 000 期末余额 30,000
应付账款
期初余额 50,000
(1) 15,000 (4) 10,000 本期发生额 25,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25,000
应付账款——A
期初余额 30,000
(1) 15,000 本期发生额 15,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5,000
应付账款——B
期初余额 20,000
(4) 1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10,000
2、 编制“原材料”、“应付账款”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 3、
“原材料”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 明细 科目 计量 单位 单 价 期初余额 数量 金额 本期发生额 收 入 数量 金额 支 出 致量 金额 期末余额 数量 金额 甲材料 千克 150 800 120,000 100 15,000 200 30.000 700 105,0C0 乙材料 千克 100 200 20,000 100 10,000 100 10,000 200 20,000 丙材料 千克 120 500 60,000 合计 200,000 250 30,000 250 30,000 70,000 155,000
“应付账款”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 明细科目 期初余额 借方 贷方 A公司 B公司 合计 30.000 20,000 50,000 本期发生额 借方 15,000 10,000 25,000 贷方 期末余额 借方 贷方 15,000 10,000 25,000
4、论述题
(l)试述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账户的结构,并解释应如何理解。
(2)试述借贷记账法下记账符号、账户设置、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的特点。
5、案例
案例一
某公司20 x x年7月1日投资一条新的生产线,截止5日,共发生五笔业务,经入 账后,各账户的余额如下: 1、现金 3 000 2、银行存款 107 000 3、原材料 80 000
4、固定资产 200 000 „ 5、应付账款 90 000 6、实收资本 300 000 尚未结算利润。
试将其五笔经济业务的内容以分录形式列示,并给以合理解释。
案例二
借贷记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记账方法,在记账规则中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明显优点,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上种最科学最合理的记账方法。已熟练掌握者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怀疑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初学者又总觉得其有点神秘,弄不清其为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连当代美国著名的会计学者A.C到特尔顿教授也不遗憾地感叹:借贷记账法则给我们“留下一个令人困惑的特征:某些账户的左方代表增方,而在其它账户,增加额却记入右方。这种安排太复杂了,以至于试图将它合理化成为徒务无益的事。„„我们别无它法,只好接受它并记住它的„„增减法则”。又说:“这种记账规则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件令人困惑的事。”
因此。部分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应推广使用“+-”记账法。他们认为 “+”“-”记账法具有至少以下两个明显的好处: l、一科目凡增加记“+”,减少记“一”方,意义明确,,符合账户所记业务的实际增减情况,与会计实体无关。如银行存款,无论对银行、单位一个人,增加都记“+”方。减少都记“-”方,不像借贷记账法那样,银行和单位、个人记账方向是相反的,容易产生混乱。 2、由原始凭证做会计分录,记账方便多了,哪个科目增就直接记“+”方,减直接记“一”方,不会记错。会计初学者也更容易入门了,可降低学习成本。
而且,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情况卞,计算机可自动比较两类科目的收入金额并进行试算平衡,从而弥补了失去“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借贷记账法所特有的特点。 请结合你在学习中的体会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案例三
万达公司20××年10月31日编制的试算表如下:
万达公司 试算表 20××年10月31日 账户名称 现金 银行存款 ’ 应收账款 原材料 固定资产 应付账款 实收资本. 营业收入 营业费用 合计 借方. 2 870 55 300 12 450 6 780 30 000 22 600 130 000 贷:.方; 12 280 90 000 27 720 130 000
经审核后发现有六处错误,请你给出六笔不同类型差错的业务类型,而且必须保证全部假设的合理性及最终结果的正确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