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拉林镇10号信箱27分箱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合理的思政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创新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字:高校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建设;思政创新 引言
尽管全国各高校在近两年已经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按照“三全育人”的各项要求,深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发挥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结合数理统计学科性质和特点,把握课程挖掘拓展重点,围绕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细无声地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意识与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而自觉意识不足、理论方法不足和助力保障不足是影响教师课程思政投入的几个关键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在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地位,尚未建立价值传递的主动自觉。一些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简单植入、生硬嵌套、流于形式等现象。将观念、精神和价值的培育融入课程,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化为自觉育人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思政育人意愿,但尚未掌握课程思政的理论方法。目前,大多数的探索集中在教学形式和技术手
段的层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需要从方的高度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另外,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看,对一线课程教学的助力和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需深入探索,需要进一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条块分割问题,改变各门课程之间、课程教学与课程管理之间、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队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助力。
1.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范围有限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当地也并未立足于省校院三级联动构建相应的机制。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文件设定以及教学评价结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仍有待优化。最重要的是,当前课程思政的实施仅限于理论教学,尚未涉及实践教学环节,并且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也未进行细化、细分。
1.3课程思政协作育人缺乏体系化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个简易系统,凭借增设几门思政课程、开展几次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所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学校的育人方针步调一致,从而有序地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教学课堂的主渠道,让高校所有教师拿着有力的麦克风,对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动员高校的各个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展现组织、院系及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系统协作能力,将在高校校园内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运用到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从而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又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2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路 2.1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核心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程中积极实践“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和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别无选择,只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理论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2.2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障。基于新时代背景,高校作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主体对象,其必须立足于宏观层面精准把控课程思政在整个校内范围的布局和定位,并结合实际办学情况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执行机构,调动全体师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具体教学环节,同时督促各级院校主体负责人明确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与义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积极与其他院校保持友好对接关系,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架构课程教学体系,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着手拓展多元化育人渠道,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支持下营造浓厚的立德树人教学氛围,以此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品牌的个性化建设。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供制度保障:第一,积极创新与完善协同机制。基于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有效整合校内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突破各学科之间的局限性,拓展校内外资源获取渠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集群应有的功效。第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力量寻求合作,共同搭建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理论调研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完善与优化课程思政实践经验,通过双向输送的方式充实思政课程体系。第三,建立协同机制。当地应围绕着课程思政进行统筹规划,引导校内外各界力量有序实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3职能部门构建课程思政协作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目前,高校各个部门较为零散,可从学生处着手,利用信息化校园平台收集学生热门话题,尤其是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分享至任课教师,使得任课教师获
得有益的教学资料,契合对学生价值观的内化,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其次,设计教学小程序,教师发布教学案例,让学生撰写课后收获,对学生的课后知识获得感进行反馈,教务处对接课程服务。再次,考评办根据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作出质量评估。最后,宣传部进行筛选教师在课程内有效激活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案例,予以在全校师生及时报道。通过多个部门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高校多部门之间的协同运转效应。一方面,有效地减缓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性,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在校更具有获得感。
2.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在“因课施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一些高校多方筹措资金,统筹协调各部门,先后建立多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的基地群。同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学校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有机融合,通过办好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获得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提高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化育人效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学科教学需求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
参考文献
[1]胡亚楠.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9(6):45-47.
[2]王顺晔,杨志芳,王彦华,郝莉娟,任建强.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20(36):193-196.
[3]薛桂琴.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践行价值观教育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132-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