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基本要求 1
3.1 线路的运行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DL/T741-2001有关规定。运行单位应全面做好线路的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1
3.2 运行单位应参与线路的规划、路径选择、设计审核、杆塔定位、材料设备的选型及招标等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运行经验和反事故措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设计与运行协调一致。 1 3.3 对于新投运的线路,应按有关规定把好验收移交关。 1
3.4 运行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状况和维修技术,熟知有关规程制度,经常分析线路运行情况,提出并实施预防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措施,如发生事故,应按DL558的有关规定进行。 1
3.5 运行单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管理送电线路,可探索依据线路运行状态开展维修工作,但不得擅自将线路分段维修或延长维修周期。 1
3.6 每条线路必须有明确的维修界限,应与发电厂、变电所和相邻的运行管理单位明确划分分界点,不得出现空白点。 1
3.7 新型器材、设备和新型杆塔必须经试验、鉴定合格后方能试用,在试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 1 3.8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防止外力破坏,做好线路保护及群众护线工作。 1
3.9 绝缘子爬电比距的配置必须依据GB/T134的规定(可参见附录B),按照各网、省电力公司审定后的污区分布图进行,并适当提高绝缘水平。 1
3.10 导线、地线应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运行中应加强对防振装置的维护,以及对防振效果的检测。 1 3.11 线路的杆塔上必须有线路名称、杆塔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同塔双回、多回线路应有色标。 1
3.12 运行单位可根据本规程编制现场规程或补充规定,由本单位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1 4 运行标准 1 4.1 杆塔与基础 1
4.2 导线与地线 2 4.3 绝缘子 2 4.4 金具 2 4.5 接地装置 3 4.6 导、地线弧垂 3 5 巡视 3
5.1 巡视的目的与周期 3
a)定期巡视。即为日巡,其目的在于经常掌握各部件运行状况及沿线状况,核对全线资料,并搞好群众护线工作。 3
b)特殊巡视。是在气候剧烈变化,雷击、大风、暴雨、大雾、大雪,导线复冰,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后,春季树木旺长,鸟害频发期,以及线路过负荷。沿线遭受火灾等特殊情况时,对全线或某几段的部件进行巡视,以发现线路异常现象及部件的变形损坏。 3
c)夜间巡视。是为了检查导线连接器的发热或绝缘子污秽放电情况。 3
d)故障巡视。是为了查明线路发生故障接地,跳闸的原因,找出故障点并查明故障情况,故障巡视也包括了停电登杆检查。 3
e)登杆巡查。是为了弥补地面巡视的不足,而对杆塔上部件的巡查。 3
f)监察性巡视。是局、供电所领导和专职技术人员参加的巡视。以了解线路运行检修情况,检查指导运行人员(巡线、检修)工作,或为迎峰、安全检查等组织的典型性抽查。 3 5.2 巡视的主要内容 4
5.3 检查、试验、维护项目及周期 5 6 检测 6 7 维修 8
7.1 维修项目应按照设备状况,巡视、检测的结果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确定,其主要项目及周期见表4和表5。 8
7.2 维修工作应根据季节特点和要求安排,要及时落实各项反事故措施。 9
7.3 维修时,除处理缺陷外,应对杆塔上各部件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 9
7.4 维修工作应遵守有关检修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更换部件维修(如更换杆塔、横担、导线、地线、绝缘子等)时,要求更换后新部件的强度和参数不低于原设计要求。 9 7.5 抢修与备品备件: 9
7.6 线路修修检测工作应广泛开展带电作业,以提高线路运行的可用率。 9
8 特殊区段的运行要求 9 8.1 大跨越 9 8.2 多雷区 10 8.3 重污区 10 8.4 重冰区 10 9 技术管理 10
9.1 运行单位必须存有有关资料,并保持完整、连续和准确。要逐步应用微机进行技术管理。 10 9.2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标准、规程和规定: 10 9.3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图表: 10 9.4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生产技术资料: 11
9.5 运行单位应加强对设备缺陷的管理,做好缺陷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处理意见。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12
9.6 线路运行图表及资料应保持与现场实际相符。 12
9.7 线路设备评级每年不少于一次,并提出设备升级方案和下一年度大修改进项目。 1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线路导线对距离及交叉跨越 13 前 言
本标准是为明确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标准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使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本标准规定了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的各项工作内容与方法。 本标准规范内容系首次形成企业标准。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提出。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标准化办公室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仙居县供电局生技科。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朱坚军。 本标准主要审定人:徐文忠。 本标准批准人:赵均府。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生技科负责解释。
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局35千伏送电线路运行的技术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本局35千伏送电线路,也适用于用户35千伏送电线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 DL/T741-200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DL558-1994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GB50061-97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JB/T8737-1998 高压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 3 基本要求
3.1 线路的运行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DL/T741-2001有关规定。运行单位应全面做好线路的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3.2 运行单位应参与线路的规划、路径选择、设计审核、杆塔定位、材料设备的选型及招标等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运行经验和反事故措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设计与运行协调一致。 3.3 对于新投运的线路,应按有关规定把好验收移交关。
3.4 运行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状况和维修技术,熟知有关规程制度,经常分析线路运行情况,提出并实施预防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措施,如发生事故,应按DL558的有关规定进行。
3.5 运行单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管理送电线路,可探索依据线路运行状态开展维修工作,但不得擅自将线路分段维修或延长维修周期。
3.6 每条线路必须有明确的维修界限,应与发电厂、变电所和相邻的运行管理单位明确划分分界点,不得出现空白点。
3.7 新型器材、设备和新型杆塔必须经试验、鉴定合格后方能试用,在试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 3.8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防止外力破坏,做好线路保护及群众护线工作。
3.9 绝缘子爬电比距的配置必须依据GB/T134的规定(可参见附录B),按照各网、省电力公司审定后
的污区分布图进行,并适当提高绝缘水平。
3.10 导线、地线应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运行中应加强对防振装置的维护,以及对防振效果的检测。 3.11 线路的杆塔上必须有线路名称、杆塔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同塔双回、多回线路应有色标。
3.12 运行单位可根据本规程编制现场规程或补充规定,由本单位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 运行标准
设备运行状况超过下述各条标准或出现下述各种不应出现的情况时,应进行处理。 4.1 杆塔与基础
b)杆塔的倾斜、横担的歪斜程度超过表1的规定; 表1 杆塔倾斜、横担歪斜最大允许值
类 别 杆塔倾斜度 (包括挠度) 横担歪斜度 钢筋混凝土杆 铁 塔 0.5%(适用于 50m 及以上高度铁 1.5% 塔) 1.0%(适用于 50m 以下高度铁塔)
1.0% 1% c)铁塔主材相邻结点间弯曲度超过0.2%;
d)钢筋混凝土杆保护层腐蚀脱落、钢筋外露,普通钢筋混凝土杆有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缝隙宽度超过0.2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有裂缝。 e)拉线棒锈蚀后直径减少2mm~4mm; f)镀锌钢绞线拉线断股,镀锌层锈蚀、脱落。 4.2 导线与地线
a)导、地线由于断股、损伤减少截面的处理标准按表2的规定; 表2 导线、地线断股操作减少截面的处理
处理缠绕或护线预绞丝 用补修管或补修 预绞丝补修 方法 损伤情况 切断重接 线别 超过铝股或合金股钢芯铝合金绞线 总面积7% 铝绞线 钢芯铝绞线 断股损伤截在不 断股损伤截面占铝股或合金股总面积7%~25% 1、钢芯断股 2、断股损伤截面超过铝股或合股总面积25% 断股损伤截面不 断股损伤截面占 断股损伤截面总面积7%~17% 超过总面积17% 7股断1股
铝合金绞线 超过总面积7% 镀锌钢绞线 19股断1股 7股断2股 19股断3股 19股断2股 注:如断股损伤减少截面虽达到切断重接的数值,但确认采用新型的修补方法能恢复到原来强度及载流 能力时,亦可采用该补修方法进行处理,而不作切断重接处理。 b)导、地线表面腐蚀、外层脱落或呈疲劳状态,应取样进行强度试验。若试验值小于原破坏值的80%,应换线。 4.3 绝缘子
a)瓷质绝缘子伞裙破损,瓷质有裂纹,瓷釉烧坏; b)玻璃绝缘子自爆或表面有闪络痕迹;
c)合成绝缘子伞裙、护套、破损或龟裂,粘接剂老化;
d)绝缘子钢帽、绝缘件、钢脚不在同一轴线上,钢脚、钢帽、浇装水泥有裂纹、歪斜、变形或严重锈蚀,钢脚与钢帽槽口间隙超标;
e)盘型绝缘子绝缘电阻小于300MΩ; f)盘型绝缘子公布电压零值或低值;
g)绝缘子的锁紧销不符合锁紧度验的规范要求;
h)绝缘横担有严重结垢、裂纹、瓷釉烧坏、瓷损坏、伞裙破损;
i)直线杆塔的绝缘子串顺线路方向的偏斜角(除设计要求的预偏外)大于7.5°,且其最大偏移值大于300mm,绝缘横担端部偏移大于100mm;
j)各电压等级线路最小空气间隙及绝缘子使用最少片数,不符合附录C规定。 4.4 金具
a)金具发生变形、锈蚀、烧伤、裂纹,金具连接处转动不灵活,磨损后的安全系数小于2.0(即低于原值的80%);
b)防振锤、阻尼线、间隔棒等防振金具发生位移; c)屏蔽环、均压环出现倾斜与松动; d)接续金具出现下列任一情况:
1)外观鼓包、裂纹、烧伤、滑移或出口处断股,弯曲度不符合有关规程要求; 2)接续金具温度高于导线温度10℃,跳线联板温度高于导线温度10℃; 3)接续金具的电压降比同样长度导线的电压降的比值大于1.2; 4)接续金具过热变色或连接螺栓松动;
5)接续金具探伤发现金具内严重烧伤、断股或压接不实(有抽头或位移)。 4.5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出现下列情况: a)接地电阻大于设计规定值;
b)接地引下线断开或与接地体接触不良;
c)接地装置外露或腐蚀严重,被腐蚀后其导体截面低于原值的80%。 4.6 导、地线弧垂
a)一般情况下设计弧垂允许偏差:110kV及以下线路为+6%、-2.5%; b)一般情况下各相间弧垂允许偏差最大值:110kV及以下线路为200mm, c)导线的对地距离及交叉距离不符合附录A的要求。 5 巡视
5.1 巡视的目的与周期
5.1.1 线路巡视与检查,是为了经常掌握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威胁线路安全运行情况,并为线路检修提供依据。
5.1.2 线路的巡视和检查,可分为下列几种
a)定期巡视。即为日巡,其目的在于经常掌握各部件运行状况及沿线状况,核对全线资料,并搞好群众护线工作。
b)特殊巡视。是在气候剧烈变化,雷击、大风、暴雨、大雾、大雪,导线复冰,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后,春季树木旺长,鸟害频发期,以及线路过负荷。沿线遭受火灾等特殊情况时,对全线或某几段的部件进行巡视,以发现线路异常现象及部件的变形损坏。
c)夜间巡视。是为了检查导线连接器的发热或绝缘子污秽放电情况。
d)故障巡视。是为了查明线路发生故障接地,跳闸的原因,找出故障点并查明故障情况,故障巡视也包括了停电登杆检查。
e)登杆巡查。是为了弥补地面巡视的不足,而对杆塔上部件的巡查。
f)监察性巡视。是局、供电所领导和专职技术人员参加的巡视。以了解线路运行检修情况,检查指导运行人员(巡线、检修)工作,或为迎峰、安全检查等组织的典型性抽查。 5.1.3 线路巡视周期如表1 表1 35kV线路设备巡视周期
序号 巡视性质 周 期 定期巡视 1 说 明 每月一次 日常例行巡视 2 特殊巡视 不 定 由 生技科或供电所领导确定 3 夜间巡视 每年次 高负荷、高温、阴雨天进行新线路试运行投产时进行一次。 4 故障巡视 不定期 根据调度命令或供电所领导确定。 5 登杆巡查 常 规 故障巡视失败后由生技科或供电 每年次 所领导确定。 每 年 6 监察性巡视 由生技科、供电所领导确定。 至少一次 5.2 巡视的主要内容 5.2.1 线路、沿线情况巡视。
a)防护区内的建筑物,可燃、易爆物品和腐蚀性气体; b)防护区内栽植的树、竹; c)防护区内进行的土方挖掘、建筑;
d)防护区内架设的电力 线路、通讯线路、索道和各种管道; e)线路附近修建道路、码头、货场、射击场等; f)线路附近出现的高大机械、浪风索及移动的设施; g)拦江线情况;
h)线路附近的污源情况,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如表2。 表2 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
污秽 污秽条件 池漏比距(厘米/千伏) 等级 污湿特征 盐密 (毫克/厘米2中性点直接接地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 ) 0~0.03 大气清洁地区及离海岸 (强电介质) 0 50千米 以上地区 0~0.06 (弱电解质) 大气轻度污染地区或大气中等污染地区;盐碱地区、炉烟污秽地区离1 海岸 10 -50千米 地区,在污闪季节中干燥少雾(含毛毛雨)或雨量较多时。 大气中等污染地区,盐碱地区、炉烟污秽地区,离海3 -10千米 地2 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含毛毛雨》但雨量较少时。 大气严重污染地区,大气污秽而又有重雾的地3 区,离海1-2公区及盐场附近重盐碱地区 大气特别严重污染地区,严重盐雾侵袭地区,4 离海 1千米 以内地区。 5.2.2 线路杆塔与拉线巡视
a)杆塔倾斜,横担歪扭及各部件锈蚀、变形;
1.6 1.9 0.03~0.10 1.6~2.0 1.9~2.4 0.05~0.10 2.0~2.5 2.4~3.0 0.10~0.25 2.5~3.2 3.0~3.8 >0.25 3.2~3.8 3.8~4.5 b)杆塔部件的固定情况;缺螺栓或螺帽,螺栓丝扣内长度不够,螺栓松动; c)混凝土杆出现的裂纹及其变化,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脚钉缺少;
d)拉线及部件锈蚀松驰、断股、抽筋、张力分配不均,缺螺栓螺帽,铅丝封头松动缺少;
e)杆塔及拉线基础培土情况:周围土壤突起或沉陷,基础裂纹、损伤,下沉或上拨,护基沉塌或被冲刷; f)杆塔周围杂草过高,杆塔上有危及安全的鸟巢及蔓藤类植物附生;
g)线路名称、杆塔编号字迹不清,相位标志,警告标志残缺不全,杆塔上防鸟设施损坏,缺少。 5.2.3 线路导线及避雷线巡视;
a)导线、避雷线腐蚀、锈蚀、断股,损伤或闪络烧伤; b)导线、避雷线驰度变化;
c)导线、避雷线的上拨,振动、舞动,脱冰跳跃情况; d)连接器过热现象; e)导线在线夹内滑动;
f)跳线断股,歪扭变形,跳线与杆塔空气间隙的变化; g)导线对地、对交叉跨越设施及对其他物体距离的变化; h)导线、避雷线上悬挂的风筝及其它外物;
i)防震锤滑跑离位,偏斜、钢丝断股,阻尼线变形、烧伤绑线松动。 5.2.4 线路绝缘子,瓷横担巡视
a)绝缘子与瓷横担脏、污、瓷质裂纹,破碎,钢脚及钢帽锈蚀,钢脚弯曲,钢化玻璃绝缘子自爆; b)绝缘子与瓷横担有闪络痕迹和局部火花放电现象; c)绝缘子串、瓷横担严重偏斜; d)瓷横担扎线松动,断股、烧伤;
e)金属锈蚀、磨损、裂纹、开焊,开口销衣弹簧销缺少代用或脱出。 5.2.5 防雷及接地装置巡视 a)放电间隙变动、烧损; b)接地体、接地螺帽被盗;
c)接地引下线断股,断线,严重锈蚀,连接不良; d)接地装置严重锈蚀,埋入地下部分外露。 5.3 检查、试验、维护项目及周期
5.3.1 线路的各种预防性检查,试验项目与其周期如表3。 表3 线路设备预防性检查、试验项目与周期
序号 项 目 周 备 注 期 每二年一次 每年一①玻璃绝缘子和瓷担不进行②根据劣化程度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周期。 清扫进行 —— 1 35kV悬瓶电压零值测量 2 绝缘子裂纹敲击检查 次 导线连接器的测试和检查。 ①35kV铝线及钢芯铝绞线连接器每四年测试 3 ②铝并沟线夹扎线,悬垂线夹,铝包带检查 ③不同金属连接器检查 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一次 根据设备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缩短周期 —— 投运三年后开始进行,根据导线,避雷线断股检查 4 ① 无防振器 ② 有防振器 每年一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周次 期。 不作规根据情况进行抽查 定 导线驰度,限距,交跨距离的测5 量。 接地电阻测量 ①有架空地线 新建线路投运一年后测量一不定期 次,以后根据巡视结果确定 每二年一次 每五年一次 每五年一次 1、抽查数一般为10% 2、根据土壤腐蚀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周期。 — 6 ②无架空地线 7 拉线地下部份的锈蚀抽查。 5.3.2 线路设备的维护项目,应按照设备的状况及巡视和测试结果确定,其标准项目及周期见表4。 表4 线路设备维护、标准项目及调试
序号 项 目 周 期 备 注 包括通讯设备瓷串阻波器藕合电容器 绝缘子清扫 1 ①定期清扫 ②污秽区清扫 2 杆塔各部紧螺栓 3 修补防鸟网 每年一次 每年二次或适当再增加 每年一次 每年一次 — — 4 混凝土、杆接头钢箍防腐 每3~5年一次 根据其表面状况规定 5 拉线地下部份防腐 — 6 杆塔倾斜扶正 7 并沟线夹紧螺栓 — 每年一次 根据检查结果决定 根据巡视结果决定 结合清扫进行 8 防护区内砍伐树竹 每年至少一次 根据巡视结果决定
6 检测
检测工作是发现设备隐患、开展预知维修的重要手段。检测方法应正确可靠,数据准确,检测结果要做好记录和统计分析。要做好检测资料的存档保管。检测计划应符合季节性要求。检测项目与周期规定见表3。
表3 检测项目与周期
项 目 周期年 备 注 钢筋混凝土杆裂缝与缺陷检查 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 钢筋混凝土杆受冻情况检查 杆塔 (1)杆内积水 (2)冻土上拔 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查 1 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 在结冻前进行 在解冻后进行 1 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 对杆塔进行防腐处理后应做现杆塔、铁件锈蚀情况检查 3~5 场检验 杆塔地下金属部分(金属基础、拉线装置、接地装置)锈蚀情况检查 杆塔倾斜、挠度及基础沉降测量 钢管塔 根据实际情况选点测量 应满足钢管塔的要求 投运第一年开始,根据绝缘子劣化速度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周 盘型绝缘子绝缘测试 2 期。但要求检测时应全线检测, 以掌握其劣化率和绝缘子运行情况 盘型绝缘子盐密测量 绝 绝缘子金属附件检查 缘 子 瓷绝缘子裂纹、钢帽裂纹、浇装水泥及伞裙与钢帽位移 玻璃绝缘子钢帽裂纹、闪烙灼伤 合成绝缘子伞裙、护套、粘接剂老化、破损、裂纹;金具及附件锈蚀 导线 地导线接续金具的测试: (1)直线接续金具 (2)不同金属接续金具 (3)并沟线夹、跳线连接板、4 1 应在线路负荷较大时抽测 1 2~3 根据运行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定点测量,或根1 据巡视情况选点测量 2 投运后第5年开始抽查 每次清扫时 5 抽查;包括挖开地面检查 每次清扫时 线 压接式耐张线夹 导线、地线烧伤、振动断股和腐蚀检查 导线、地线振动测量: (1)一般线路 (2)大跨越 导线、地线舞动观测 绝缘地线感应电压测量 导线弧垂、对地距离、交叉跨越距离测量
抽查导、地线线夹必须及时打 开检查 对一般线路应选择有代表性档 距进行现场振动测量,测量点应5 包括悬垂线夹、防振锤及间隔棒2 线夹处,根据振动情况选点测量 在舞动发生时应及时观测 投运后检测,以后根据情况抽 测 线路投入运行1年后测量1次, 以后根据巡视结果决定 表3 (续完)
周期年 3 项 目 金具锈蚀、磨损、裂纹、变形检查 金具 间隔棒(器)检查 绝缘地线间隙检查 防雷间隙检查 防雷设施及 接地装置 线路避雷器检测 杆塔接地电阻测量; (1)一般线段 (2)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段 1km ~ 2km 及特殊地点 备 注 外观难以看到的部位,要打开螺栓、垫圈检查或用仪器检查 投运1年后紧固1次,以后进2 行抽查 1 1 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 5 2 根据运行情况或设备的要求可2 调整时间 防冻、防冰雪、防洪、防风沙、防水、防鸟设施检查 其气象测量 1 清扫时进行 选点进行 1 选点进行 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 根据反映进行 他 雷电观测 无线电干扰测量 感应场强测量 注 1、检测周期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应经本单位总工程师批准。 2、检测项目的数量及线段可由运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1 维修
1.1 维修项目应按照设备状况,巡视、检测的结果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确定,其主要项目及周期见表4和表5。
表4 线路维修的主要项目及周期
序项 目 号 1 杆塔紧固螺栓 2 混凝土杆内排水,修补防冻 装置 3 绝缘子清扫 1 根据污秽情况、盐密测量、运行经验 调整周期 4 防振器和防舞动装置维修 调整 5 砍修剪树、竹 1 根据巡视结果确定,发现危急情况随 时进行 6 修补防汛设施 7 修补巡线道、桥 8 修补防鸟设施和拆巢 1 根据巡视结果随时进行 1 根据现场需要随时进行 1 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1~2 根据测振依监测结果调整周期进行 周期年 备 注 5 新线投运 1年后需紧固1次 1 根据季节和巡视结果在结冻前进行
表5 根据巡视结果及实际情况需维修的项目
序项 目 号 1 更换或补装杆塔构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备 注 根据巡视结果进行 杆塔铁件防腐 根据铁件表面锈蚀情况决定 杆塔倾斜扶正 根据测量、巡视结果进行 金属基础、拉线防腐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 调整、更新拉线及金具 根据巡视、测试结果进行 混凝土杆及混凝土构件修补 根据巡视结果进行 更换绝缘子 根据巡视、测试结果进行 更换导线、地线及金具 根据巡视、测试结果进行 导线、地线损伤补修 根据巡视结果进行 调整导线、地线弧垂 根据巡视、测试结果进行 处理不合格交叉跨越 根据巡视结果进行 并沟线夹、跳线连板检修紧固 根据巡视、测试结果进行 间隔棒更换、检修 根据检查、巡视结果进行 接地装置和防雷设施维修 根据检查、巡视结果进行 补齐线路名称、杆号、相位等各15 种标志及警告指示、防护标志、色 根据巡视结果进行 标 7.2 维修工作应根据季节特点和要求安排,要及时落实各项反事故措施。
7.3 维修时,除处理缺陷外,应对杆塔上各部件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
7.4 维修工作应遵守有关检修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更换部件维修(如更换杆塔、横担、导线、地线、绝缘子等)时,要求更换后新部件的强度和参数不低于原设计要求。 7.5 抢修与备品备件:
a)运行维护单位特别是维护重要线路、超高压线路或网间联络线路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抢修机制。 b)凡属须建立抢修队伍的单位必须配备抢修工具,根据不同的抢修方式分类配备工具,并分类保管。 c)抢修队要根据线路的运行特点研究制定不同方式的抢修预案,抢修预案要经过专责工程师审核并经总工程师的审定批准,批准后的抢修预案要尽早贯彻到抢修队各工作组,使抢修队每人都清楚预案中的每一项工作环节,以备抢修时灵活应用。
d)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事故备品备件管理规定,配备充足的事故备品,抢修工具、照明设备及必要的通信工具,一般不许挪作他用。抢修后,应及时清点补充。事故备品备件应按有关规定及本单位的设备特点和运行条件确定种类和数量。事故备品应单独保管,定期检查测试,并确定各类备件轮回更新使用周期和办法。
7.6 线路修修检测工作应广泛开展带电作业,以提高线路运行的可用率。 8 特殊区段的运行要求
输电线路的特殊区段是指线路设计及运行中不同于其他常规区段,它是经超常设计建设的线路,维护检修必须有不同于其他线路的手段,因此运行中所要求做的工作也有所不同。 8.1 大跨越
a)大跨越段应根据环境、设备特点和运行经验制订专用现场规程,维护检修的周期应根据实际运行条件确定;
b)宜设专门维护班组,在洪汛、覆冰、大风和雷电活动频繁的季节,宜设专人监视,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装自动检测设备;
c)应加强对杆塔、基础、导线、地线、拉线、绝缘子、金具及防洪、防冰、防舞、防雷、测振等设施的检测和维修,并做好定期分析工作;
d)大跨越应定期对导、地线进行振动测量;
e)大跨越应做好长期的气象、覆冰、雷电、水文的观测记录和分析工作;
f)主塔的升降设备、航空指示灯、照明和通信等附属设施应加强维修保养,经常保持在良好状态。 8.2 多雷区
a)多雷区的线路应做好综合防雷措施,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值,适当缩短检测周期;
b)雷季前,应做好防雷设施的检测和维修,落实各项防雷措施,同时做好雷电定位观测设备的检测、维护、调试工作,以便及时投入使用;
c)雷雨季期间,应加强对防雷设施各部件连接状况、防雷设施和观测装置动作情况的检测,并做好雷电活动观测记录;
d)做好被雷击线路的检查,对损坏的设备应及时更换、修补,对发生闪络的绝缘子串的导线、地线线夹必须打开检查,必要时还须检查相邻档线夹及接地装置。
e)组织好对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总结现有防雷设施效果,研究更有效的防雷措施,并加以实施。 8.3 重污区
a)重污区线路外绝缘应配置足够的爬电比距,并留有裕度;
b)应选点定期测量盐密,且要求检测点较一般地区多,必要时建立污秽实验站,以掌握污秽程度、污秽性质、绝缘子表面积污速率及气象变化规律;
c)污闪季节前,应确定污秽等级、检查防污闪措施的落实情况,污秽等级与爬电比距不相适应时,应及时调整绝缘子串的爬电比距、调整绝缘子类型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污闪措施,线路上的零(低)值绝缘子应及时更换;
d)防污清扫工作应根据盐密值、积污速度、气象变化规律等因素确定周期及时安排清扫、保证清扫质量。污闪季节中,可根据巡视及检测情况,临时增加清扫;
e)应建立特殊巡视责任制,在恶劣天气时进行现场特巡,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f)做好测试分析,掌握规律,总结经验,针对不同性质的污秽物选择相应有效的防污闪措施,临时采取的补救措施要及时改造为长期防御措施。 8.4 重冰区
a)处于重冰区的线路要进行覆冰观测,有条件或危及重要线路运行的区域要建立覆洋观测站。研究覆冰性质、特点,制定反事故措施,特殊地区的设备要加装融冰装置;
b)经实践证明不能满足重冰区要求的杆塔型式、绝缘子串型式、导线排列方式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或更换,做好记录,并提交设计部门在同类地区不再使用;
c)覆冰季节前应对线路做全面检查,消除设备缺陷,落实除冰、融冰和防止导线、地线跳跃、舞动的措施,检查各种观测、记录设施,并对融冰装置进行检查、试验,确保必要时能投入使用;
d)在覆冰季节中,应有专门观测维护组织,加强巡视、观测,做好覆冰和气象观测记录及分析,研究覆冰和舞动的规律,随时了解冰情,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9 技术管理
9.1 运行单位必须存有有关资料,并保持完整、连续和准确。要逐步应用微机进行技术管理。 9.2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标准、规程和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b)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c)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d)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e)送电专业生产工作管理制度; f)电业安全工程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g)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h)电业生产人员培训制度;
i)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j)带电作业技术管理制度; k)电网调度管理规程; l)电网调度管理条例;
m)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9.3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图表: a)地区电力系统线路地理平面图; b)地区电力系统结线图; c)相位图; d)污区分布图; e)设备一览表; f)设备评级图表; g)安全记录图表;
h)年定期检测计划进度表; i)抢修组织机构表; j)反事故措施计划表。
9.4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生产技术资料: 9.4.1 线路设计、施工技术资料: a)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图纸;
b)路径批准文件和沿线征用土地协议;
c)与沿线有关单位订立的协议、合同(包括青苗、树木、竹林赔偿,交叉跨越,房屋拆迁等协议); d)施工单位移交的资料和施工记录;
1)符合实际的竣工图(包括杆塔明细表及施工图); 2)设计变更通知单;
3)原材料和器材出厂质量的合格证明或检验记录; 4)代用材料清单; 5)工程试验报告或记录;
6)未按原设计施工的各项明细表及附图; 7)施工缺陷处理明细表及附图; 8)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9)杆塔偏移及挠度记录; 10)架线弧垂记录;
11)导线、避雷线的连接器和补修管位置及数量记录; 12)跳线弧垂及对杆塔各部的电气间隙记录; 13)线路对跨越物的距离及对建筑物的接近距离记录;
14)接地电阻测量记录。 9.4.2 设备台帐。
9.4.3 预防性检查测试记录: a)杆塔倾斜测量记录; b)混凝土电杆裂缝检测记录; c)绝缘子检测记录; d)导线连接器测试记录;
e)导线、地线振动测试和断股检查记录; f)导线弧垂、限距和交叉跨越测量记录; g)钢绞线及地埋金属部件锈蚀检查记录; h)接地电阴检测记录; i)雷电观测记录;
j)绝缘子附盐密度测量记录; k)导线、地线覆冰、舞动观测记录; l)绝缘保安工具检测记录; m)防洪点检查记录; n)缺陷记录。 9.4.4 维修记录。
9.4.5 线路维修技术记录。
9.4.6 线路跳闸、事故及异常运行记录。 9.4.7 事故备品清册。
9.4.8 对外联系记录及协议文件。 9.4.9 工作日志。
9.4.10 线路运行工作分析总结资料: a)设备健康状况及缺陷消除情况;
b)事故、异常情况分析及反事故措施落实情况与效果; c)运行专题分析总结; d)年度运作工作总强。
9.5 运行单位应加强对设备缺陷的管理,做好缺陷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处理意见。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a)一般缺陷:是指对近期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度检修计划中消除;
b)重大缺陷:是指缺陷比较重大但设备在短期内仍可继续安全运行的缺陷,应在短期内消除,消除前应加强监视;
c)紧急缺陷:是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缺陷。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临时处理,随后消除。 9.6 线路运行图表及资料应保持与现场实际相符。
9.7 线路设备评级每年不少于一次,并提出设备升级方案和下一年度大修改进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