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Web2_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Web2_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新媒体研究 苏宏元 段 润:Web21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Web21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 苏宏元 段 润

【内容摘要】 网络传播的特性是否削弱了网络新闻报道的“深度”呢?本文从对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的理解出发,阐释了网络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指出尽管其具备某些传统的深度报道的特点,但显然更富鲜明的互动性、动态性和多维性。

【关键词】 web210;网络深度报道;互动性;动态性;多维性  某种流行的看法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分心”的时代。由于网络传播的非线性、超文本特征以及网络新闻信息的泛化,受众易于接受超链接的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以及浅显易懂的视觉化呈现,从而放弃“深度”而追求“速度”或“信息量”。这种浮泛、庞杂、多元的“浅阅读”乃至“短阅读”现象,也引导着网络新闻编辑走向“表现性”的编辑方式,压仄着网络深度报道的生存空间。

报道的“深度”是否真的与网络传播的特点背道而驰呢?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深度绝对的削平,浅阅读也并非完全是一种肤浅的接受。此外,深度报道本身并不能理解为一种凝固僵死的文体,也不囿于所谓解释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以及其他的报道体裁和形式的框框。深度报道区别于客观性报道,或者说是客观性报道的延续和深化,是一种长于对新闻事件(单一或多个新闻事件)做多侧面透视多层次揭示、并探索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乃至预测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如果以此角度去理解,我们发现网络传播同样可以提供深度报道广阔的空间,甚至更利于揭示新闻事件复杂的真相、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预测新闻事件变化发展的趋势,只是其呈现、传播和接受方式与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深度报道方式大异其趣。

其实,早在web110时代,网络门户网站也已注意到新闻报道深度的开掘,其主要方式是门户网站发挥网络传播“高速”、“海量”以及检索便捷的优势,利用主流媒体的内容资源,对新闻报道予以重新整合、“拷贝”或者以超链接的方式编排,这一“再加

 114

工”的过程基本限于量的堆积,而非质的提升,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因而还不具备网络传播鲜明的个性。伴随着以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互动(interoperability)、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design)和合作(collaboration)为特

征的web210时代的到来,网络报道已不满足于停留在门户网站整合并呈现这样一种一元的表达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了博客、BBS、SNS社区等交互式虚拟平台,突破了传统深度报道线性、单向的传播模式和相对封闭自足的结构方式,呈现出开放、互动、动态以及多元的特征。

一、互动性

传统的深度报道通常是由编辑部选择“热门”或者“冷门”话题,组织记者采写,然后公开发布,向受众进行单向传播。媒体拥有极大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而受众难以参与报道过程或者做出及时的反馈。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改变了大众传媒线性的传受模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网民可以自主地跟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留言与回帖,甚至可以通过bbs、blog、

SNS社区、Podcaster等平台“制造”话题,或者

“炒热”话题。也就是说,在网络深度报道过程中,网民不只是最终完成的深度报道内容的“受众”,也可以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推动调查的进行和深入,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来,影响新闻事件的报道乃至新闻事件的进展。

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媒体研究 苏宏元 段 润:Web21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例如在历时8个月之久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中,促成该新闻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转折点是2007年10月15日在天涯社区贴图专区里出现了一个名为“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帖子,帖主“党指挥枪”在文章里提到了老虎图片的6个疑点,并号召“网友们都来帮忙鉴定”。此帖一出,立刻受到网友热捧,并登上天涯主版头条,随后又成为大旗网头条,被广泛转载。当年10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对“造假说”予以反驳。与此同时,该老虎的“原型”年画出现于网络。12月2日,六方专家一致认定华南虎照片系伪造。2008年9月27日,华南虎事件开庭,周正龙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罚金2000元,所得两万元奖金被收回,为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划上了句点。

事件始于一个假新闻,然而推动新闻调查不断深入,并促使其最终形成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却是广大网民的质疑、猜测、查找和比证。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若干关键的进程节点均来自网友的发帖和回帖,而针对该事件的评论最先也是发表于网络。这种web210式互动方式,为深度报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即将反馈信息纳入新闻生产的过程之中,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

web210时代的互动方式不单体现在事件发生之

执法”的操作过程。

在这一深度报道中,新闻的生产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互动反馈方式,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新闻受众处于同一平台、不存在信息的时间差的同等位置上,进而使新闻受众成为广义的“新闻主体”共同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推动事件的进程,甚至影响事件当事人的判断,影响事件的发展。在这一事件中,互联网发挥了平台作用,而平台上的主体是各个终端背后的网民,网民参与、主导、选择并构建自己的“深度报道”,网络自身“创造”了新闻。在“钓鱼执法”的报道中,促成该事件成为深度报道的关键节点是韩寒的转载。正是由于韩寒博客自身所具备的“制造话题”的能力———其日点击量十万次的浏览量甚至超过了很多传统媒体的日发行量,使得“钓鱼”事件迅速走入公众视野。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在web210时代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新闻的“把关人”不再是网站编辑,而是网络言论的“意见领袖”。而拉扎斯费尔德的“两级传播论”也在网络人际传播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在web210时代,交互既可以是“受众”之间的,也可以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甚至可以是当事人和“受众”之间的。网民不只满足于作为新闻的收受主体,他们更有理由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事件的真相在多大程度上被曝光,他们理性的思考和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发展。而受众的反馈影响了传播“主体”的选择和决策,从而时时推动事件报道,全面展现新闻事实,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更为真实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原貌。

后的时时互动和传受者角色的置换,更可能影响新闻的选择,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源头。2009年9月10日,一个名为“无辜私家车被课以黑车罪名扣押,扣押过程野蛮暴力”的帖子发表在爱卡上海论坛上,发帖人“张军”(化名)在帖子里描述了他因好心搭载一位自称有病的男子去医院,结果遭遇运管部门“钓鱼执法”,认定涉嫌非法运营,被扣车罚款一万的事件经过。9月11日,张军的帖子被韩寒在博客里以《这一定是造谣》为题转载。韩寒的博客作为日点击量为十万左右的互联网点击量最高的博客之一,使得张军的帖子走出上海,走进全国网民的视野,被各大网络论坛广泛转载和评论。9月14日,《东方早报》报道了张军遭遇“钓鱼执法”的消息,各大媒体开始对此事件进行跟踪报道。9月1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作出的回应。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钓鱼

二、动态性

新闻事件往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应“动态”地进行,才能反映出一个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动态性报道不满足于对事件5个W的关注,而力图还原事件本身的发展和变化,追求比更新、更快、更准确的新闻报道。基于此,CNN和MSNBC提出24小时新闻(24-hour

news)的概念很快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模仿的报道形

式。1998年1月的“克林顿-莱温斯基丑闻案”最

115 

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媒体研究 苏宏元 段 润:Web21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先是由一个在线八卦专栏作家麦特・德拉吉通过他独自创办经营的邮件列表(mailinglist)《德拉吉报道》

(DrudgeReport)向几万订户发出的。CNBC的24小

样一个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和“再编辑”等“干扰”因素大为减弱,新闻报道的新鲜性和保真性也体现得更为充分。

时报道几乎在同一时间肯定了该事件,CNN的24小时报道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随后,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该事件。与此同时,德拉吉也不断地将新的报道推上网,以致他的网站访问量剧增,由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

动态报道使新闻不只停留在某个时间点,而形成一种跟踪事态发展的“深度报道”。web210时代的网络报道,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更多的动态的信息来自于网友的发帖、回帖和顶贴,甚至来自于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例如国内第一条关于2005年7月7日发生的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消息即来自于MSN的对话框。继伦敦时间早上8点51分爆炸案发生之后,上海某报社的记者陈明于北京时间16点20分收到了其英国朋友田睿从MSN上发来的消息。这个时间是伦敦当地时间9点20分,距第一起爆炸案发生的时间还不到半小时,而爆炸事件还在升级,陈明也不断收到田睿从MSN上发来的最新进程:伦敦时间早上10点,从利物浦大街地铁站涌出的人流已充斥Appold街道;10点30分,无法使用手机通讯……与此同时,田睿在其Space空间上记录了早上8点30分从Stratford站到利物浦地铁站和

Appold街道的所见所闻,并上传了15张现场照片。

三、多维性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传播特征,多维性贯穿于web210时代“深度报道”的始终。从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到新闻事件报道的多维视角,直至对新闻事件的多维理解以及反馈新闻信息的多维评论。网民之间对于新闻信息的相互补充、动态的观察、背景的挖掘以及观点的碰撞,新闻事实得以多维呈现,不断趋于完整和逼近真相。简言之,开放的多维语境有利于报道的相对完整性和深度,真正实现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RoscoeDrummond)所说的“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说出明日的意义”。

在2009年10月中旬,引发一片质疑声音的

316亿巨奖案中,网民从各种信息来源质疑其真实

性。在消息发出当日,就有网友查阅河南福彩网站首页无中巨奖新闻,质疑福彩中心暗箱操作。10月

11日,又有网友翻出9月21日曾在百度双色球吧

中发表的帖子“中三亿怎么花”,指出其描述的投注方法与大奖得主基本相符,IP为河南郑州的移动

IP,怀疑大奖是事先安排。与此同时,在百度双色

球吧中,还有知情人爆料福彩操作链条,论证各环节作假的可能性,被广泛转载。随着各方论证的不断深入,中奖的谎言几乎不攻自破,但在追查事件真相的过程中,是否应当公布中奖者信息又成了网民争论的另一个焦点。

从事件发生之初有网友在贴吧叫嚣“人肉搜索”,但迅速就有网友发帖称应保护中奖者隐私,到后期转向知情权的博弈。网民在对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与决策。新浪调查显示74%的网友认为不应该披露中奖者身份,4316%的网友认为保护个人隐私更重要,59%的网友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监管,应该设立独立的彩票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天涯论坛设立的是否公布个人信息的PK赛中,认为不应公布中奖者个人信息的意见获得PK胜利。

可以看到,从多侧面的信息发布和观点博弈中,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人际互动,形成了多对多的网状传

而在全球日记集中地Technorati网站上,关于“Lon2

don”的Tag已有3295条,个人日志超过7000篇。而

第一张拍摄该事件的照片也同样来自普通市民Alfie

Dennen的Blog网站。

在web210时代,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网络终端的每个人。掌握现场信息或新闻源的网民只需一根网线、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MSN、Facebook、YouTube、My

Sapce、Wiki和Twitter以及其他各种网络媒介,把信

息实时发布出去,而“复制”、“粘贴”可以使新闻信息迅速扩散。这种迅速而灵活的传播形态,降低了信息更新的成本,从而使得web210时代的深度报道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动态报道。

动态性的网络深度报道与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并实时更新,传遍全球的过程几乎没有时间差。在这

 116

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媒体研究 苏宏元 段 润:Web21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 

播模式。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使得每个参与者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及时的反馈和评论又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如果说报纸为读者提供的是“一个现实的简化图像”,那么糅杂各方观点和多维角度的网络新闻提供的则是更加立体的新闻事件及其阐释和评价。

小结和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深度报道”已不再遵循静态的时间、空间指向,而变成了时时更新、多维互动的动态报道。在报道形成之初,由于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新闻内容变得真假混杂,谣言与猜测并存。但基于网络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以及随着网站和网民对于信息的过滤、筛选和对新闻事件的动态推进,新闻事实的真相逐渐浮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从新闻信息源转向“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是网民的关注度。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民众利益的话题和时事热点通常较容易成为点击率和回帖量高的话题,进而成为“深度报道”;二是意见领袖的参与。名人博客的帖子往往会备受关注,而“钓鱼执法”案也正是通过韩寒在其博客的转贴,使之成为各大论坛热议的焦点,进而成为“深度报道”。其实,网络深度报道正是网络媒体与网民“共创”的报道形态

注释:

①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7月。② web210词条(维基百科)。

③ KathleenHallJamieson&KarlynKohrsCampbell,TheInterplayofInfluence:News,Advertising,Politics,andtheMassMedia,PekingUni2

versityPress,2005(2),36-37。

或者完全是由网民“自创”的“公众新闻”,或者说网络媒体工作者与网民成了报道的“共同主体”。尽管其具备某些传统的深度报道的特点,但显然更富鲜明的互动性、动态性和多维性。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报道形式的弱点也是明显的。譬如在报道形成之初,新闻来源的多元性使其真实性无源可考,因此可能变得众说纷纭、以讹传讹,扭曲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进而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由于在报道过程中掺入了网民的情绪和态度等主观判断因素甚至某些情绪极化现象,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新闻事实和评论鱼龙混杂的现象,也使得谣言容易进入传播渠道,通过“复制”、“粘贴”、“转载”等手段,迅速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

从整体上观察,目前网络深度报道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形态,似乎难以把握住社会现实生活的本质。不过,以后现代视角去认识,现实生活如同流动的风景,似乎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所谓现实生活的本质真的存在吗?即使存在又应怎样去反映呢?前者可能需要哲学家们去回答,后者则需通过新闻报道(包括网络报道)的实践去体现。新闻报道或许只是一个为逼近再现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性或者说“本质”这一理想目标努力的过程。

④ 刘洲伟、丁秀洪:《下一个首富是谁:追问互联网潜规则》,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0页。⑤ 新浪亿元巨奖调查http://survey1sports1sina1com1cn/result/204581html⑥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⑦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6页。

(作者苏宏元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润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可武】

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1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