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美意蕴之赏析*郭延成内容摘要:寄禅禅师(1851 ~ 1912),是清末民初著名佛教诗人,佛门
领袖。禅师禅法修为精深,且悲天悯人,勇毅豪迈,舍身护教。于诗歌方 面,禅师以禅入诗、以诗寓禅直至诗禅融合;其诗作展现了禅师清净、空
灵、洒脱、充满真挚情感的心灵世界。本文以寄禅禅师诗歌为着眼点,从
中领略禅师心灵之“清净”,心灵之“美好”,情感之“真挚”,以启发、 激励后学学习他高远之人生境界。关键词:寄禅禅师诗歌清净心情感真挚寄禅禅师(1851~1912),是清末民初著名佛教诗人,佛门领袖。禅师禅法 修为精深,且悲天悯人,勇毅豪迈,舍身护教。于诗歌方面,禅师以禅入诗、
以诗寓禅直至诗禅融合;其诗作展现了禅师清净、空灵、洒脱、充满真挚情感 的心灵世界。阅者徜徉于禅师的诗歌意境之中,能获得大美的享受、深切的人
生感悟,并由衷赞叹禅师受佛法熏习后复归清净心的璀璨卓然之成就;进而见 贤思齐,愿效法禅师不断修行以达心灵净化。* 郭延成,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宗风》杂志副主编。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诗歌展现寄禅禅师心灵之“清净”我们知道,寄禅禅师之所以不断有上佳的诗作问世,是因为禅师具有清净
的心灵世界,由此自然流淌出这些文字般若。而禅师这一清净心的证得,是源
于他长期受佛法智慧的熏陶及不断的禅法修习。(一)寄禅禅师心灵之“清净”源于精深的禅法修为禅师于诗作中,常有展现其入定修行及内在感悟的描述,兹举数例。其一,禅师于1891年所作《三月朔日于岐山与诸恣刍结期坐禅,越二七 日,时有契悟,喜而咏之》:季春天气佳,和风送馀清。林鸟宣妙语,庭树敷新荣。芳时难屡得,高
唱发道情。诫众除有漏,克期证无生。隙尘朗清场,松月湛虚明。一念成休
复,六用俱不行。图照泯能所,神解遣身形。将术入圣道,永与元化冥。①此诗描述了寄禅禅师与诸同参经二十七日坐禅后而获证的体悟。先对坐禅 时周围的情景进行描写:在春季最后一个月、天气佳的时节,伴随着清和的春
风,在林鸟宛若妙语的唱鸣声中,于树木吐绿的庭院里;同参道友们修行的愿
望很高,很珍惜这一难得的修行机缘,在道情融融的气氛中,都愿于此修行的 时间内止恶、去除种种烦恼,证得万法无生无灭之真如实相。在修禅的过程中, 无论在阳光彻照隙尘的白天,还是在月湛映衬松林的夜晚,心地都光明澄澈。
此时一念生起便即时泯灭,眼耳鼻舌身意都已不再起用。在灵光观照之下,能 所得以泯除,也不再对身体有所执著。此刻便进入圣道,永远与天地之本根
(真如)相冥契。其二,禅师于1894年所作《宴坐有得》:兰若凝禅寂,柴门镇日关。定中惟见水,身外忽忘山。神理虽自悟,①寄禅大师著,梅季点辑:《八指头陀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第162页。如◎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太虚宁可颜? 了然清净义,不在语言间。①此诗是禅师对行禅入定境界的描述。禅师于寺院空净之处坐禅修行,于定
中见内外一切唯水(水定)②,而忘却身处山中。虽然知道佛法的义理,但是, 能描述出太虚的样子吗?此时才真正体悟到“清净之义”,不是用语言能体会和 表达的。其三,禅师于1898年所作《与谨大月下坐禅有得》:故人清夜至,扫石坐烟林。不有花间月,谁知悟后心?虚空犹是妄,
大海岂云深?相对了无说,野猿时一吟。③此诗描写禅师的故人(谨大)清夜而至,禅师便扫却石上尘土、与故
人于烟林之中一起坐禅。此时花间并无月色朗照,谁能知晓坐禅体悟后的 心境呢?此时禅师的体悟是:所见虚空的境界还是虚妄的,也不能说大海
很深。禅师与故人相对无言,野猿时不时发出一声吟叫,似乎在打破这种 无言的气氛。(二)寄禅禅师心灵之“清净”得益于佛法熏陶禅师长期受佛法义理熏陶,其修禅亦以义理为指导。其诗作中自然流露出
① 寄禅大师著,梅季点辑:《八指头陀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第183页。② 寄禅大师于禅法修习之时,按《楞严经》中月光童子所修“水观”之法,《楞严经》卷五曰: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 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
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
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 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
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 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
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
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
第一。”③ 寄禅大师著,梅季点辑:《八指头陀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第221页。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如佛法义理的成分,是这些思想已深入到禅师八识田中的表现;可知,禅师诗中
所现的佛法义理并非与诗相隔,而是与诗融为一体。兹举数例如下。其一,《登岳麓山呈笠云长老》:欲觅三乘法,来参一指禅。人天开觉路,衣钵得真传。水到源头活,
山从雨后妍。拈花曾示我,微笑证前缘。此诗中,禅师以充满佛教词汇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三乘法”“一指禅” “觉路”“衣钵”“拈花微笑”“前缘”等,都是佛教信仰者耳熟能详的词汇;而
诗所展现的是行禅者修行一指禅时的境界,其中,“水到源头活,山从雨后妍” 是说行者经过长期不懈的修持,才能体会到修行的要领、才能体悟修行到一定
境界的美妙。其二,《聚沫泡合》:觉海性元澄,云何泡沫聚?境界风所吹,虚壑自相鼓。认泯岂全潮? 识流匪异体。谁为达观者?真源亦无取。①此诗涉及佛法义理、用语多处:“觉海性元澄”是禅宗对万法根源的阐述, 即本来众生的真如本觉是湛寂澄明的;“云何泡沫聚?”是在追问“如何由湛寂
之真如演变为世间生灭之种种现象”,可见这是《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禅师继
续回答:“境界风所吹,虚壑自相鼓”,就是说:世间生灭是由众生妄心造作所 引发。“认泯岂全潮?识流匪异体”是说,众生不能识“泯是全潮”的道理, 即不懂得“体用一如” “真妄一体”的道理;而谁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呢?真懂
得了,也就会懂得“真源也不可得”的道理。其三,《无量寿佛》:猗欤无量寿,正觉果圆成。数劫恒沙前,法藏流英名。怀道薄欲乐,弃
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75页。e◎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国遗尊荣。既扬精进幢,复转大愿轮。庄严净妙土,智者忻往生。本无二乘
器,宁有三恶情?痛念沉沦苦,未声涕先零。愿垂白豪光,鉴我皈敬诚。①此诗是禅师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赞颂。禅师依据《无量寿佛》,对阿
弥陀佛因地修行及佛果成就的经过进行描述;并以悲悯之心对沉溺于苦难的众 生深表同情,愿阿弥陀佛以无量光明,照鉴禅师皈依佛教的诚敬之心。可知,
禅师虽然以修禅为法门,但也心望净土,这说明了 “禅净一致”思想对寄禅禅 师等修行者的深刻影响。(三)寄禅禅师“清净心”的展现我们说,寄禅禅师的每一首诗作都展现了禅师清净的内心世界;禅师清净
心的彰显,并非是通过描写内心如何清净而使读者知晓,而是在对景物明晰描 绘、本真的呈现中得以实现。兹举数例如下。其一,《薄暮偕瘦松龙山散步》:兴来驱我去,薄暮入云深。流水半江月,松风万壑琴。归渔喧渡口,晚磬出疏林。与子一为乐,弥生清净心。②此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本真呈现,而凸显了禅师的清净心:在兴致的驱动
下,于龙山散步:眼望远处薄暮融入云中而逐渐转深;江之流水伴着月色,风 过松林,使万壑如琴一般发出奏鸣之音;渔者归来于渡口发出喧闹的声音,寺 院的晚磬声从远处的林中发出。此刻,通过与同伴乐于观赏自然风光,更加生
起清净心。可见,对自然景物的本真呈现,正是清净心证得的时刻;正如明镜, 只有在一尘不染之时,才可明鉴万物。其二,《雷池晚眺》:层峦忽已暝,稚子语烟深。欲问入山路,惟闻流水音。闲云不出岫,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77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5页。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個5倦鸟自投林。万古雷池月,泠然鉴我心。①此诗通过于雷池远眺景物的描写而使读者感受禅师的清净心:层峦于日落 时分忽显昏暗,稚子对行者言山中云雾弥漫、幽深难行。欲问其入山之路,只 听到流水之音。此时闲云不再飘出山峰之外,疲倦之鸟也投入林中休憩。长久
岁月以来、映照雷池之明月,可以明澈地照鉴我内在的清净心。其三,《灵源久忘照》之一:灵源久忘照,空翠犹未净。兹意人不知,自问寒潭影。②此诗可有浅表和隐喻两个层次的解释:从浅表来说,即很久没有到水源地 去顾巡了,虽然眼前是空翠之景,但还没有达到清净的程度。人不知其中的意 味,去问寒潭之影吧,可能会有深的体会。从隐喻的层面来说,即对内心的明
照,已经很久没有进行了,虽然满眼是空翠之景,但还没有清净心现前;此意
人不得了达,可去参究寒潭之影,可能对清净心会所有体悟吧。二诗歌展现寄禅禅师心灵之“美”我们说,“美”是向能欣赏她的心灵而敞开的;正是由于寄禅禅师具有美的 心灵,其诗作中才充满了美。试对禅师诗作中的美进行赏析。(一)“空灵”之美佛教传入中土,不仅给中土民众带来哲学思想上的精髓,还使中土在美学
方面增添了新的审美意境。其中,“空灵”之美,是中土有识之士汲取佛教般若
思想并与本土的生命哲学相结合,进而在美学上产生的新的审美意境。到了清 末民初的寄禅禅师时代,这种审美意境犹有展现,兹举数例如下。其一,禅师作于1884年的《题寒江钓雪图》: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102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143页。加◎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①此诗描写渔者垂钓于板桥之东,此时大雪压着渔者蓑衣而使之倍觉寒冷。
天之寒已使得江水不再流动,但江中的鱼儿却游动着、欲咀嚼梅花映于江中的
影子。此诗前三句使读者深感天之严寒,与佛法之“空”相应和;而鱼儿活泼 跃动,与先前严寒之意相对照,顿时凸显了 “灵动”之气。可知,正是此一 “灵动”,才使得此时的“空”境并非是“顽空”之境,而是充满“灵动”的 “真空”,所谓“真空不碍妙有”,也正契合了《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可知,正是禅宗以“心”为宗,使得“空” 境平添了 “心”的视域,才显得生动活泼、朗然灵动。可见,寄禅禅师正是对
禅有如此精深的体悟,才能以禅入诗、以诗显禅,从而倍显禅之灵动。其二,《灵源久忘照》之六:云中钟梵寂,尘外烟萝净。一鸟下莓苔,啄破松枝影。②山云中寺院钟梵之音已经寂静而止,红尘外繁茂之草木已经显得格外明净。 忽然有一只鸟从青苔上飞下来,啄破了松枝影。诗之前两句具有“空”的意蕴,
而后两句以“鸟”之“灵动”顿现“空灵”神韵。(二)自然之美由于禅师内心清净,因此对自然之美的体悟是十分清晰、深刻的,正如明
镜,对一切万法能清晰明鉴,尤其对美的事物,更有敏感的觉察力。禅师诗作 中所展现的审美意象涵括自然景物、社会景物等众多事物:在自然景物中,有 日月、四季、山河、湖海、云雪、风雨、花草、树木、动物等;社会景物有佛 教寺院、亭台楼榭、墓、塔、船、边关等。禅师诗作都以物抒怀,表达禅的思 想、意蕴,兹举数例如下。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22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144页。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莎其一,《宿西来禅院》:万树丹枫色,亭亭映夕阳。远山晴更翠,寒菊晚犹芳。竹户云侵榻,
松林鹤语霜。禅心爱秋月,久坐为清光。①诗中对诸多自然景物进行了描写,并对种种自然界中的色调进行渲染:万 树呈经霜泛红之色,在夕阳的映照下亭亭而立。远山在晴朗天气中更显浓翠,
寒菊在夜晚犹然吐露芬芳。山中之云弥漫至竹屋中的床榻,松林中的仙鹤伴着
霜露啼鸣。坐禅之人对秋月而坐,心怀喜爱之意,禅坐久了,清雅之光顿然生
起。可见,诗中远山、万树、寒菊、竹、云、霜、松林、鹤、秋月、色、菊香、 鹤鸣声、清光等自然景物跃然纸上;色调有霜红、夕阳红、浓翠、云白、秋白
等种种;丹枫、寒、秋月、青光,给人以微寒的感受;而坐禅人之“禅心”给 诗带来了灵动的意蕴。诗作给人以充分的自然之美的享受,亦以“清净” “淡 雅”的意蕴给人以无穷回味。其二,《对梅昔晤》:林园澄澄霁,静对穆余襟。自写清溪影,如闻白雪吟。三冬无暖气, 一悟见春心。寂寂欲谁语,微云淡远岑。我们知道,寄禅禅师咏梅诗占其诗作的很大一部分,禅师30岁时(清光绪
七年)曾出版诗集《嚼梅吟》,其中有咏梅诗300余首,禅师还以“梅痴子” 自称。可见,梅在禅师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意象,她也是禅师坚韧、勇毅、
壮美的人格的表征。此诗通过描写雪后初霁的梅花,赞颂了梅花不畏严寒、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特质。禅师首先描绘林园雪后天气初晴、到处澄澈的景象,禅师静穆地面对这 样的景象,自己心中勾画着清溪之影,此时仿佛听到白雪发出的吟诵之声;而
梅花的绽放,使人体悟到在漫长、严寒的冬季里,唯有她传递着春的气息与灵
动;此时禅师湛寂的心灵欲和谁沟通呢?放眼望去,只有微云淡淡地掠过远处①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125页。加◎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的岑峦...
禅师于诗中虽然没有提及“梅”的词汇,但“一悟见春心”的“春”,正 是梅花的意象,她给人带来的是寒冬中盎然的生机。其三,《望庐山》:纵棹随神风,浩荡洪波间。引领望庐岳,悠然开心颜。秀色信难名, 灵气吐自然。五峰媚云表,曉绝谁可攀?缅怀远法师,高步太元年。陶谢
尚返驾,澄什宁比肩?千载沐余润,犹能洗尘缘。瞻霞想神足,临流哀逝 川。玄栖傥可必,妙蕴当能宣。①此诗描绘了禅师眺望庐山时的所见所思。随着神风,纵舟于浩荡洪波之间,
引领众人向庐山的方向望去,美景使人们犹然开心。庐山秀丽之景确实使人难
以表达,其灵秀之气自然生发出来;五老峰于云中时时展露出秀美的身姿,其
山势高峻之极,谁能攀登上去呢?接下来的下阕就是禅师由景而怀古:想当年 慧远禅师于晋太元年间到庐山结庐念佛;陶渊明、谢灵运于庐山修持佛法而留
下的千古佳话,佛图澄、鸠摩罗什这样的禅师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吗?时光到 了现今,历经千载、具有丰厚的佛教历史底蕴的庐山,还能给来到此地的人们 洗却尘缘的烦恼。烟霞、溪流等处引发出对庐山历史的万种遐思。假若因缘具
足,一定要在庐山栖居参道,而修行的妙悟体验,也应当向众人宣说。可见, 寄禅禅师通过对庐山秀美风光的描述,进而寄景抒情,怀古启今。(三)内心之任运洒脱禅师的清净心,在处世上表现为任运洒脱的气质,兹举两例如下。其一,《送海峰上人行脚》:南询从此始,烟水浩漫漫。一钵飘然去,千山次第看。江云春树碧,海月夜钟寒。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②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83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5页。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如此诗展现了禅师随缘任运、无作无求的内心世界。于烟水浩荡、漫漫无迹
的地方开始行脚,由身心清净、持一钵飘然而行,越经千山、次第而看。江上
云烟杳渺,岸上春树显得碧绿青翠;大海上空明月高悬,远处传来梵钟之
音,……这样的生活,就是处处随缘而住,与世无求,夜梦也能睡得安详自在。其二,禅师作于1880年的《赠屠寄梅》:白发苍颜与世违,闲居野外独忘机。一泓流水观鱼乐,半树斜阳看鸟
归。垂钓月明芦荻岸,采芝云湿薜萝衣。知君志在溪山里,只恐丹书下
翠微。①此诗题目为《赠屠寄梅》,从内容上看是禅师赠予屠寄梅、赞美他具有过闲
云野鹤般世外生活的人生志趣,但也表达了禅师自己内心深处的逍遥与惬意:
超出世间,闲居于野外,忘却了世间的一切机巧;观鱼儿在水中游乐,斜阳西 下时看鸟儿归巢;月明之夜于芦荻岸边垂钓,身着薜萝编制而成的衣服在山云
之中采灵芝。知道您的志向是过世外生活,不愿让世俗政治打扰了清净的山林 生活。三诗歌展现寄禅禅师情感之“真挚”由禅师清净心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十分真挚的:对困苦民众的悲悯、对先 贤的凭吊及颂扬、师友的情谊、真挚的亲情……禅师诗作无一不流露出真挚情
感,兹举数例如下。其一,《谒岳武穆祠有感》:南渡偏安国已亡,宫祠墓木尚苍苍。士无奇节名难著,地有忠魂草也 香。风雨湖山犹感恨,往来樵牧亦凄凉。若教二帝生时返,血泪人谁洒
夕阳。①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12页。力◎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此诗是怀古凭吊之诗,诗中赞颂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忠义精神,对其悲 剧性结局进行了控诉。历史上偏安于江南的南宋早已灭国了,而如今岳武穆祠 依然矗立;正是由于岳飞具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节和忠义品格,才能千古流芳;
此时眼望风雨湖山,依然能使人记起由于忠良岳飞遭受迫害而倍感愤恨,樵牧 来往此地也感受到这里凄凉的气氛。假若历史上的岳飞真能实现迎二帝还朝的
夙愿,那么,英雄的血泪就不会流洒于夕阳之下了。此诗展现了禅师浓浓的怀古情绪,其赞叹英烈、心怀正义之内心世界得以 充分展现。其二,《郑州河决歌》:呜呼!圣人千载不复生,黄河之水何时清。浊浪排空倒山岳,须更沦 没七十城。蛟龙吐雾蔽天黑,不闻哭声闻水声。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
臣出防捍。帑金万锚添洪流,黄河之工犹未半。精卫含愁河伯怒,桃花水
汛益汗漫。明庭下诏罪有司,有司椎胸向天悲。吁嗟乎!时事艰难乃如此,
余独何心惜一死。舍身愿入洪流中,抗涛速使河成功。①此诗对黄河决口给民众带来灾难深表同情,对清廷治水不力的情形进行了
叙述,并表达了愿舍身抗洪、救度众生的悲悯心愿。诗的开头,对千载以来抗 洪圣人不再复生、致使黄河水患不得治理而发出慨叹;展现了黄河洪水之猛烈、
瞬间决口淹没七十城给生命带来毁灭——“不闻哭声闻水声”的悲惨境况;接
下来对清廷起师臣、出巨资抗洪,但效果不理想,清廷对抗洪官吏进行治罪等 事进行叙述;进而发出“舍身愿入洪流中,抗涛速使河成功”的慈悲大愿。从 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寄禅禅师慈悲众生的情感的真挚与浓烈。其三,《重晤舅氏有感》:十年别离苦,况是渭阳亲?偶与骨肉会,难禁涕泪频。苍茫云水意,衰病薜萝身。共话斜阳里,还疑梦未真。②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78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26页。寄禅诗歌所展现的心灵之美意蕴之赏析◎\"刃此诗表现了禅师真挚的亲情:与舅父十年没有见面了,偶然相聚,不禁涕 泪频频;离开亲人的日子里,云游于苍茫的世间,身体也衰弱患病……一直畅
叙亲情至斜阳西下,还都怀疑眼前相聚的情景是否是在梦里。此时使人感受到
禅师与亲人真挚而浓浓的亲情。其四,《送雪溪上人归雁峰》:年少易为别,此别泪沾衣。往事空回首,春山晚独归。白云迷远望,明月入禅靡。惟有相思梦,随君入翠微。①此诗描绘了禅师送别友人时的真挚友情:年少之时离别并没有太多的伤感,
而此离别却泪水沾巾。不禁回首与友人(雪溪上人)相处的历历往事……送走 了友人,夜晚独自踏上归程,走向满目春意的山中。白云遮住了远望友人的视
线,此时明月已经升起,月光洒入了禅房;只有在夜梦中再次思念友人,与友 人一起步入青翠的山中。其五,《哭与了和尚》:忆昔俱年少,岐山问道时。看云同枕石,洗钵共临池。暂指青松别,仍为皓首期。旧游今寂寞,回首泪如丝。②此诗是禅师对已圆寂的与了和尚的回忆,诗中充满了同修的真挚道谊。诗
中回忆禅师年少时与与了和尚在一起的同参生活:一起于岐山问道,都以云为
枕,一块儿临池洗钵……后来他们暂时分别,一转眼到了年老之时;以前在一 起参学云游,而如今没有与了和尚;回首这些往事不禁泪水如丝。①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43页。② 寄禅大师:《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第8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