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A植物主要虫害
1、食叶型害虫
1-1袋蛾类
主要危害植物:海棠、碧桃、紫叶李、梅花、杏树、苹果、石榴、板栗、樱花、核桃、柑橘、枫杨、桑、桂花、牡丹、月季、山茶等植物。
危害症状: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大袋蛾 大蓑蛾 黛袋蛾
1-2刺蛾类
主要危害植物:海棠、碧桃、紫叶李、梅花、杏树、苹果、石榴、板栗、樱花、核桃、柑橘、枫杨、桑、桂花、牡丹、月季、山茶等植物。
危害症状:幼虫啃食叶肉,仅留表皮,受害叶片呈网孔状,成长的幼虫蚕食叶片呈缺刻破碎状,危害严重时,叶片全部吃光仅留叶柄与主脉。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黄刺蛾丽绿刺娥褐刺蛾
扁刺蛾两色绿刺蛾绿刺蛾
1-3卷叶危害虫类
1、小卷叶蛾
2、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5毫米,青灰色。幼虫体长8~11毫米,污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暗棕黑色。年发生2~3代。以2~3龄幼虫在顶梢卷叶团内结虫苞越冬。萌芽时幼虫出蛰卷嫩叶为害,常食顶芽生长点。6月上旬幼虫老熟,在卷叶内作茧化蛹,6月中、下旬发蛾。成虫白天潜藏叶背,略有趋光性。卵多散产于有绒毛的叶片背面。幼虫孵出后吐丝缀叶作苞,藏身其中,探身苞外取食嫩叶。7月是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第2代幼虫于10月以后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利用松毛虫、赤眼卵蜂等天敌进行防治和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诱杀外,对顶梢卷叶蛾可在冬春修剪时彻底剪除受害梢,在越冬幼虫出蛰和各代卵化盛期喷洒对硫磷或杀螟松。对小黄卷叶蛾、苹果大卷叶蛾和褐卷叶蛾可在早春刮除树干老皮、翘皮以消灭越冬幼虫,并在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喷洒杀螟松或用敌敌畏、敌百虫药液封闭枝条剪口,以减少越冬虫源;在第1代卵□化盛期和幼虫期喷洒敌百虫或辛硫磷。对黄斑卷叶蛾可通过清除园内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源;在第1代和第2代卵化盛期用药剂防治。
2、黄斑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1)成虫:体长7~9毫米。夏型成虫前翅金黄色,上有银白色鳞毛丛,后翅灰白色,复眼红色。冬型成虫前翅暗褐色,后翅灰褐色,复眼黑色。 (2)卵:扁椭圆形,长约O.8毫米,淡黄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时,表面有一红圈。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毫米,绿色,头黄褐色。 (4)蛹:体黑褐色,长9~11毫米,头顶端有一角状突起,基部两侧各有2个瘤状突起,黄斑卷叶蛾一年发生3~4代。以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上越冬。次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在苹果花芽萌动时即出蛰活动,3月下旬至4月初为出蛰盛期,成虫白天活动、交尾。产卵于枝条芽的两侧,卵期19~20天,2~3代卵多产于叶片,以老叶背面为多。各代成虫发生期第一代为6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在l0月份,并进入越冬。第一代初孵幼虫为害苹果花芽,后取食嫩叶。幼虫期25~26天。幼虫不活泼,但有转叶为害习性,每脱一次皮转移1次。
防治方法与措施:(1)消灭越冬虫源:冬季清理果园杂草、落叶,集中处理,消灭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此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为1~2代卵孵化盛期,即4月上、中旬和6月中旬。可使用10%赛波凯或5%来福灵乳油3000~4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
3、银杏超小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此虫一年1代,以蛹在粗树皮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至下旬成虫羽化期,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期14~15d,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后老熟幼虫转入树皮内滞育,11月中旬陆续化蛹。成虫羽化多集中在早上6:00~8:00,成虫翅展后有双翅直立背部的习性,约经30min后,即可爬至树干缝隙处栖息,因而易于捕捉,9:00后飞向树冠。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2~3d后开始产卵。卵单粒散产于1~2年生小枝上,每枝产卵1人5粒。卵期8~9d,卵孵化80%左右。初孵幼虫爬至短枝顶端凹陷处取食,食量少,1~2d后即蛀入枝内,横向取食。幼虫危害以短枝为主,其次为当年生长枝。危害短枝时,常从枝端凹陷处或叶柄基部蛀孔侵入枝内。幼虫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枝内转向枯叶,将枯叶侧缘卷起,在叶内栖息取食,以后则蛀入树皮。幼虫多在粗树皮表面下2~3mm处作薄茧化蛹。该虫对老龄和生长衰弱的树株危害最为严重。经观察,银杏超小卷叶蛾的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防治方法与措施:①根据成虫羽化后9时前栖息树干的这一特性,于4月上旬至下旬每天9:00前进行人工捕杀成虫。 ②在初发生和危害较轻的地区,从4月开始,当被害枝上的叶及幼果出现枯萎时,人工剪除被害枝烧毁,消灭枝内幼虫。 ③加强管理,增强树体抗性,以减轻该虫的危害程度。 ④化学防治。成虫羽化盛期用50%杀螟松乳油250倍和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按1:l的比例混合用喷雾器喷洒树干,对刚羽化出的成虫杀死率达100%。在危害期应集中消灭初龄幼虫。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与80%敌敌畏(1:1)稀释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与40%氧化乐果混合液1000倍液喷洒受害枝条,效果均好,根据老熟幼虫转移到树皮内滞育的习性,于5月底6月初,用25%
溴氰菊酶乳油2500倍液喷雾,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各1份,分别与柴油20份混合,涮于树干基部和土部以及骨干枝上成4cm宽毒环,对老龄幼虫致死率达100%。
4、双斜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即6月及8月,喷50%杀螟杀1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
1-4金龟甲类
1、小青花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1~16mm,宽6~9mm,长椭圆形稍扁,背面暗绿或绿色至古铜微红及黑褐色,变化大,多为绿色或暗绿色;腹面黑褐色,具光泽,体表密布淡黄色毛和点刻。头较小,黑褐或黑色,唇基前缘中部深陷。前胸背板半椭圆形,前窄后宽,中部两侧盘区各具白绒斑1个,近侧缘亦常生不规则白斑,有些个体没有斑点。小盾片三角状。鞘翅狭长,侧缘肩部外凸,且内弯。翅面上生有白色或黄白色绒斑,一般在侧缘及翅合缝处各具较大的斑3个;肩凸内侧及翅面上亦常具小斑数个;纵肋2~3条,不明显。臀板宽短,近半圆形,中部偏上具白绒斑4个,横列或呈微弧形排列。 卵椭圆形,长1.7~1.8mm,宽1.1~1.2mm,初乳白渐变淡黄色。 幼虫体长32~36mm,头宽2.9~3.2mm,体乳白色,头部棕褐色或暗褐色,上颚黑褐色;前顶刚毛、额中刚毛、额前侧刚毛各具1根。臀节肛腹片后部生长短刺状刚毛,覆毛区的尖刺列每列具刺16~24根,多为18~22根。 蛹长14mm,初淡黄白色,后变橙黄色。 每年发生1代,北方以幼虫越冬,江苏可以幼虫、蛹及成虫越冬。以成虫越冬的翌年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下旬至6月盛发,以末龄幼虫越冬的,成虫于5~9月陆续出现,雨后出土多,安徽8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多,10月下旬终见。成虫白天活动,春季10~15时,夏季8~12时及14~17时活动最盛,春季多群聚在花上,食害草莓的花瓣、花蕊、芽及嫩叶,致落花。成虫喜食花器,故随寄主开花早迟转移为害,成虫飞行力强,具假死性;风雨天或低温时常栖息在花上不动,夜间入土潜伏或在树上过夜,成虫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散产在土中、杂草或落叶下。尤喜产卵于腐植质多的场所。幼虫孵化后以腐植质为食,长大后为害根部,但不明显,老熟后化蛹于浅土层。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春季采种蔬菜或果树开花期震落捕杀,集中杀灭。 ②地面施药控制潜土成虫,常用药剂有5%辛硫磷颗粒剂,每公顷50千克撒施;或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5千克加细土500千克拌匀成毒土撤施,也可稀释成500倍液均匀喷于地面,并及时浅耙以防光解。 ③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50%辛硫磷或杀螟松1000~1500倍液,或20%溴氰菊酯12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类药剂。
2、黑绒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7-8毫米,宽4-5毫米,略呈短豆形。背面隆起,全体黑褐色,被灰色或黑紫色绒毛,有光泽。触角黑色,鳃叶状,10节,柄节膨大,上生3-5根刚毛。前胸背板及翅脉外侧均具缘毛。两端翅上均有9条隆起线。前足胫节有2齿;后足胫节细长,其端部内侧有沟状凹陷。 卵长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褐。 幼虫老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黄褐色。体弯曲,污白色,全体有黄褐色刚毛。胸足3对,后足最长。腹部末节腹毛区中央有笔尖形空隙呈双峰状,腹毛区后缘有12-26根长而稍扁的刺毛,排出弧形。 蛹长6-9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腹末有臀棘1对。1年1代。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5月上旬,成虫出土啃食嫩叶、花瓣。5月-6月上旬成虫发生盛期,6月上、下旬为产卵盛期。卵单产在花卉根迹土表中,6月中旬孵化,8月中、下旬幼虫老熟潜入地下20-30厘米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0天,羽化后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2)冬季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在6月中旬幼虫孵化时,在根迹喷浇辛硫磷1000倍液,杀死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喷杀螟松1000倍液在采集的桧柏树枝上,后插花圃中诱杀成虫。
3、铜绿丽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5-21毫米,宽8-11.3毫米,体背铜绿色有金属光泽。复眼黑色;唇基褐绿色且前缘上卷;前胸背板及鞘翅侧缘黄褐色或褐色;触角9节;有膜状缘的前胸背板,前缘弧状内弯,侧、后缘弧形外弯,前角锐后角钝,密布刻点。鞘翅黄铜绿色且纵隆脊略见,合缝隆明显。雄虫腹面棕黄色,密生细毛,雌虫腹面乳白色且末节横带棕黄色;臀板黑斑近三角形;足黄褐色,胫、跗节深褐色,前足胫节外侧2齿、内侧1棘刺。初羽化成虫前翅淡白色,后逐渐变化。 卵长1.65-1.94毫米,白色,初产时长椭圆形,后逐渐膨大近球形,卵壳光滑。 幼虫3龄幼虫体长29-33毫米,暗黄色。头部近圆形,头部前顶毛排各8根,后顶毛10-14根,额中侧毛列各2-4根。腹部末端两节自背面观为泥褐色且带有微蓝色。臀腹面具刺毛列多由13-14根长锥刺组成,肛门孔横裂状。 蛹长约18毫米略呈扁椭圆形,黄色。腹部背面有6对发音器。雌蛹末节腹面平坦有1皱纹。羽化前,前胸背板、翅芽、足变绿。该虫年发生1代,以3龄或2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7月为成虫活动期,直到9月上旬停止。成虫趋光性及假死性,昼伏夜出,白天隐伏于地被物或表土,出土后在寄主上交尾、产卵。寿命约30天。在气温25℃以上、相对湿度为70-80%时为活动适宜温度,为害较严重。将卵散产于根系附近5-6cm深的土壤中,卵期10天。7-8月份为幼虫活动高峰期,10-11月进入越冬期。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出土较早,盛发期提前,一般南方的发生期约比北方早月余。
防治方法与措施:(一)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期树冠喷布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
油1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布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对成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也可表土层施药。在树盘内或园边杂草内施75%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施后浅锄入土,可毒杀大量潜伏在土中的成虫。 (二)人工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早晚振落捕杀成虫。 (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当成虫大量发生时,于黄昏后在果园边缘点火诱杀。有条件的果园可利用黑光灯大量诱杀成虫。
4、苹毛丽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卵圆形,长10mm左右。头胸背面紫铜色,并有刻点。鞘翅为茶褐色,具光泽。由鞘翅上可以看出后翅折叠之“V”字形。腹部两侧有明显的黄白色毛丛,尾部露出鞘翅外。后足胶节宽大,有长、短距各1根。 卵椭圆形,乳白色。临近孵化时,表面失去光泽,变为米黄色,顶端透明。 幼虫体长约15mm,头部为黄褐色,胸腹部为乳白色。蛹长12.5~13.8mm,裸蛹,深红褐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辽宁4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5月未绝迹,历期的30天。5月上旬田间开始见卵,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下旬产卵结束。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发生期。7月底至9月中旬为化蛹期,8月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一)药剂防治发生量较大时,在开花前2~3天喷施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消灭上树成虫。此虫除为害果树外,还为害果园附近杨、柳、榆等树木,也需进行防治,减少往果树
上转移的虫量。 (二)诱杀成虫利用性诱散发器诱杀雄虫。散发器的制作方法是,用普通试管(18mmX30mm或15mmX20mm)或用塑料窗纱卷成20mmX40mm大小的圆筒状,将雌成虫放入其内,里面放少许鲜树叶或蕾、花,用细纱布封口。另将诱杀盆(普通脸盆)埋在果园中,盆面与地面相平,盆内盛水,切忌过满,以防引诱到的成虫逃逸,水中加入少许洗衣粉。散发器控于诱杀盆中央水面上,早晨挂出,晚上收回。从4月中旬开始诱捕雄虫,除下雨、降温天气外,每日诱杀效果均好。单雌1日次的诱杀量可达600余头。
1-5尺蠖类
1、泡桐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45-72毫米。复眼深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翅白色,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足灰白色,胫节和跗节具有浅灰色的斑纹。卵长0.9毫米,扁圆形,绿色。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幼虫体长70-78毫米,通常幼虫的体色与寄主的颜色相近似,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并散生有灰白色斑点。头顶具黑纹,呈倒“V”形凹陷,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点。蛹长24-32毫米,棕褐或棕黑色,有刻点,臀棘分叉。雌蛹较大。翠绿色至黑褐色,体表光滑,布满小刻点。木橑尺蠖河南省l年发生l代,在浙江省
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为盛期。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适宜温度为26.7℃,相对湿度为50-70%。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浙江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化蛹,9月为盛期。卵历期9-10天。幼虫很活泼,孵化后即迅速分散,爬行快;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转移危害。初孵幼虫一般在叶尖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将叶食成网状。2龄幼虫则逐渐开始在叶缘危害,静止时,多在叶尖端或叶缘用臀足攀住叶的边缘,身体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发现。3龄以后的幼虫行动迟缓。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40天。每次脱皮前1-2天即停止取食,脱皮后有食皮现象。老熟幼虫即坠地化蛹。通常选择梯田壁内、石堰缝里、乱石堆中以及树干周围和荒坡杂草等松软、阴暗潮湿的地方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在冬季少雪,春季干旱的年份,蛹自然死亡率高;5月份降雨较多,发生率较高。成虫羽化的适宜温度为24.5-25℃。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等处,易发现,尤其在早晨,翅受潮后不易飞翔,容易捕捉。在晚间活动,羽化后即行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的皮缝里或石块上,块产,排列不规则,并覆盖一层厚厚的棕黄色绒毛。成虫寿命4-12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3)晚秋或春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在蛹较集中的园内,刨树盘挖捡虫蛹,减少虫害。(4)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或在早上人工捕捉。(5)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食量小,抗药力差,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西杀虫悬浮剂1000-1500倍液,效果均好。
2、木橑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45-72毫米。复眼深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翅白色,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足灰白色,胫节和跗节具有浅灰色的斑纹。 卵长0.9毫米,扁圆形,绿色。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70-78毫米,通常幼虫的体色与寄主的颜色相近似,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并散生有灰白色斑点。头顶具黑纹,呈倒“V”形凹陷,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点。 蛹长24-32毫米,棕褐或棕黑色,有刻点,臀棘分叉。雌蛹较大。翠绿色至黑褐色,体表光滑,布满小刻点。 木橑尺蠖河南省l年发生l代,在浙江省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为盛期。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适宜温度为26.7℃,相对湿度为50-70%。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浙江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化蛹,9月为盛期。卵历期9-10天。幼虫很活泼,孵化后即迅速分散,爬行快;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转移危害。初孵幼虫一般在叶尖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将叶食成网状。2龄幼虫则逐渐开始在叶缘危害,静止时,多在叶尖端或叶缘用臀足攀住叶的边缘,身体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发现。3龄以后的幼虫行动迟缓。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40天。每次脱皮前1-2天即停止取食,脱皮后有食皮现象。老熟幼虫即坠地化蛹。通常选择梯田壁内、石堰缝里、乱石堆中以及树干周围和荒坡杂草等松软、阴暗潮湿的地方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在冬季少雪,春季干旱的年份,蛹自然死亡率高;5月份降雨较多,发生率较高。成虫羽化的适宜温度为24.5-25℃。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等
处,易发现,尤其在早晨,翅受潮后不易飞翔,容易捕捉。在晚间活动,羽化后即行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的皮缝里或石块上,块产,排列不规则,并覆盖一层厚厚的棕黄色绒毛。成虫寿命4-12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 (3)晚秋或春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在蛹较集中的园内,刨树盘挖捡虫蛹,减少虫害。 (4)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或在早上人工捕捉。 (5)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食量小,抗药力差,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西杀虫悬浮剂1000-1500倍液,效果均好。
3、刺槐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雌雄差异很大。雄虫体长16~18mm,翅展35~44mm,体棕色。触角双栉状,轴灰白色,栉齿棕色。胸部、腹部深棕色,具长毛,尤以胸部和腹面毛甚长,可掩盖足部胫节。前翅黄棕色,外横线和内横线黑色弯曲,形成前宽后窄的中带,内外横线外侧均有白色镶边。前后翅中室上有1个小黑点。后翅灰黄色,中室上小黑点外有2条灰黑色横线。雌虫无翅,体长12~14mm,体土黄色,密布绒毛。足与触角色较深,触角丝状。卵圆筒形,暗褐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45mm左右,胴部淡黄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和亚腹线灰褐色或紫褐色,各线边缘为淡黑
色;气门线黄白色,腹线淡黄色。气门黑色,圆形。腹部第8节背面有l对深黄色突起。 河南省l年发生1代,以蛹在表土层内结土茧越冬。翌春2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4月下旬羽化结束。成虫羽化受到气温影响较大,山区林间成虫羽化可延续到4月下旬,成虫发生期长达50多天,雌蛾羽化后沿树干爬至树稍部,与雄虫交尾后,即产卵,卵产在刺槐一年生的枝稍阴面。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中旬进入盛期,下旬孵化结束。先后20余天,4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幼虫期。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幼虫为害期。5月中旬幼虫开始下树,5月下旬为下树盛期,6月上、中旬结束。老熟幼虫下拨在土缝或疏松的土壤中结茧,入土深度以3-6cm为多见。水平分布,以距树干30cm范围内为最多。蛹前期约40天左右,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化蛹越冬。蛹期达8个多月。 成虫耐寒性强,地表刚解冻便羽化出土,雄蛾白天静伏于树干或草丛中,从傍晚至22时为最活跃期,具趋光性,平均寿命10天以上。多次交尾,平均每天雄蛾交尾5-6次,最多达11次。雌蛾羽化当时即可交尾,1生只交尾1次。兼夜即可产卵结束。卵期10-12天。但卵期受气温影响较大。如3月10日产的卵,平均气温一直处于10℃,则卵期为31天。如3月31日产的卵,平均气温一直处于16℃的条件下,则卵期仅为15天。时间相差1倍。平均产卵量462粒,最多920粒,平均孵化率89%,雌雄比2:1,雌虫寿命4-5天,最长9天,雄虫寿命3-4天,最长6天。 幼虫共6龄。1-3龄期,食量小,抗药性弱;4龄食量猛增,抗药性强。初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随风扩散。故扩散蔓延快。初卵幼虫具有48小时以上的耐饥能力。幼虫日夜取食为害,受惊急速落地,过后上树继续为害。 天敌黑卵蜂、广肩步甲、寄蝇、小茧蜂、胡蜂、土蜂、麻雀、大山雀、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 1、营造混交林是防治刺槐尺蠖的有效途径。 2、越冬蛹羽化前挖树盘消灭蛹。 3、幼虫危害期摇树或震枝,使虫吐丝下垂坠地,集中处理;或于各代幼虫吐丝下地准备化蛹时,人工收集杀死。 4、1-2龄幼虫期喷1000倍的25%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飞机超低容量300g/hm2喷洒25%灭幼脲Ⅲ号,或于较高龄幼虫期喷500~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108以上的BT乳剂。 5、地面防治可喷洒4000倍菊杀乳油,或4000
倍的20%灭扫利乳油等毒杀幼虫。 6、保护胡蜂、土蜂、寄生蜂、麻雀等天敌,保护林间生物多样性。
1-6、斑娥类
1、梨星毛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东北、华北每年发生一代,河南、陕西每年发生1~2代,四川每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和粗皮间结白色薄茧越冬。翌年早春萌芽时开始出蛰活动,危害芽、花蕾和嫩叶。展叶后,幼虫吐丝缀叶呈饺子状,潜伏叶苞危害。幼虫一生危害7—8张叶片,老熟后在叶苞内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白天静伏,晚上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背面呈不规则块状,卵经7~8天后孵化为幼虫,长至2~3龄时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早春刮老翅皮,消灭越冬幼虫。(2)越冬幼虫出蛰期喷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敌敌畏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3)人工摘除虫苞。
2、竹斑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小幼虫啃食竹叶叶肉,使竹呈白色膜状枯斑,长造成全叶白枯,三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竹叶食尽,影响生长到出笋,也破坏竹材质量,连续遭害的竹林,甚至导致成片枯死。浙江、湖南一年发生3代,广东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竹箨内壁、石块下和枯竹筒内结茧越冬;翌年4月底到5月巾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多在竹林上空、林缘和道路边飞翔,并取食金樱子、野茉莉、细叶女贞等花蜜,补充营养。交尾,产卵也均在白天,尤以下午3~6时最盛。每雌产卵200-450粒,卵单层块产于1米以下的小竹嫩叶或大竹下部叶背面。各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底至l1月初。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常在叶背头向一方整齐并排,啃食叶肉,形成不规则白膜或全叶呈白膜状。三龄后分散食全叶,会吐丝下垂,日夜均取食,老熟后下竹结茧化蛹。5月份干旱会导致此虫大发生;一般在向阳、干燥、路边丛生竹上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人工防治: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形成“白叶”,极为显眼,此时人工摘除有虫白叶集中销毁。 (2)药剂防治:可喷5%吡虫啉乳剂1500~2000倍液;或l%灭虫灵2000~3000倍液喷洒。
3、马尾松斑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翅展72mm。头、胸及腹蓝黑色,腹部下方有黄色带。前翅蓝黑色,前缘以下有两条红色长带,中室下侧有三条黄线,Cu1和Cu2脉间有一红斑,中室末端有一白点及六个白斑。后翅蓝黑色,沿前缘有一红带,中室内有二红斑及四个红黄斑,中室以下有五个红黄斑。
防治方法与措施:营造混交林,加强林区抚育,增强树势,减少为害。
4、大叶黄杨长毛斑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虫体略扁,头、复眼、触角、胸、足及翅脉均为黑色。前翅略透明,基部1/3为淡黄色,端部有稀疏的黑毛,后翅色略浅,翅基部有黑色长毛。足基节及腿节着生暗黄色长毛。腹部桔红或桔黄色,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胸背及腹背两侧有橙黄色长毛。雌蛾体长8—10mm,翅展28—30mm,触角双榨齿状,端部稍粗,呈棒状,39节,腹未有两簇毛丛,近腹面的毛丛基部黑色,端部暗黄色;雄蛾体长7—9mm,
翅展25—28mm,触角羽毛状,33节,腹未有一对黑色长毛束。卵椭圆形,略扁,长约0.5-0.7mm。初产黄白色,后渐变为苍白色。多排成长条状卵块,上覆有部分成虫体毛。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18mm.体粗短,圆筒形。初孵幼虫淡黄色.老熟后黑色。胸腹部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对椭圆形黑斑,呈“八”形排列,在其两侧各有一圆点。臀板中央有一“凸”字形黑斑,两侧各有一长圆形黑班。腹气门8对.圆形黑色。蛹扁平,黄褐色,长9-11mm。体表仍保留有7条不明显的褐色纵纹。腹部各节前缘有一列排列整齐的小刺,末端具臀刺两枚。茧丝质,灰白色或黄褐色,扁平,呈瓜子状,周围有白色的丝质膜。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枝梢上越冬,翌年3月越冬卵开始孵化并进行危害。以卵在丝棉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丝棉木发芽,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在芽上危害,将芽吃成网状;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3龄后开始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重者吃光叶片。幼虫期30~35d,5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入2~3cm表土中结茧化蛹。前蛹期10~12d,蛹期109d左右。9月中旬羽化出成虫,羽化时间多在5点左右,当天交配,在无干扰情况下交尾时间长达11h之久,无重复交尾现象。 成虫喜欢将卵产在1~2年生枝条上,每产卵1粒静息3~5min,产卵时将腹末毛脱掉粘夹在外卵粒之间。卵块一般不易发现。每头雌虫一生产卵96~196粒,进入产卵期后的雌虫受惊动也不飞翔,直到将卵粒产完,体能耗尽而死在卵块上。成虫有数头群集在一个枝条上习性。幼虫3龄前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
防治方法与措施:1)早春丝棉木发芽,幼虫群集危害时,人工摘除幼虫,集中杀死。(2)在幼虫3龄前,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防效。
1-7、叶蜂类
1、月季叶蜂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8-9毫米,翅展约17毫米。呈褐色状,头、胸、翅和足均为蓝黑色,带有金属蓝光泽。触角3.5-4.5毫米。中胸背面尖“X”型凹陷。腹部暗橙黄色。雌蜂产卵器发达,呈并合的双镰刀状。 卵长0.5毫米,淡黄色,椭圆形。末端稍大。 老熟幼虫体长20-23毫米,黄绿色,头部黄色,臀板红褐色,胸部第2节至腹部第8节,每体节上均有3横列疣状突起,呈黑褐色。 蛹长9.5毫米,头部、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在淡黄色的薄茧中。广州地区月季叶蜂每年发生8代,山东一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中结茧越冬。4-5月羽化成虫,成虫白天羽化,次日交配。雌虫一生仅交尾1次,雄虫可交尾多次。成虫寿命5天。雌蜂交尾后将卵产在月季枝条皮层内,通常产卵可深至木质部,卵期7-19天。近孵化时,产卵处的裂缝开裂,孵出的幼虫自裂缝爬出,并向嫩梢爬行。在北京,6月发生一代幼虫,8月发生第二代幼虫。幼虫共6龄,喜群集,昼夜均取食,有互相残杀和假死性。幼虫在9月底-11月陆续入土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2)在幼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可进行人工捕杀。(3)冬季进行松土,杀灭越冬虫蛹。(4)化学防治幼虫为害期,可喷洒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
2、蔷薇叶蜂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7.5mm,翅展17mm。头部、胸部、翅和足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腹部黄色。雌虫腹部末端具产卵器,不用时藏匿。 卵:淡黄色,椭圆形,末端稍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mm。头部黄色,其余均为黄绿色至黄褐色。胴部等2节至11节各有3排黑色毛瘤。 蛹:头部、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在山东一年发生2-3代,在广东则可发生8代,均以幼虫在寄主下的土中结茧越冬。来年4-5月羽化成虫。成虫产卵于半木质化的枝条中,产卵痕长2cm左右,呈线状。每处产卵20多粒,单雌产卵量50多粒。卵期10天。在北京地区,6月发生一代幼虫,8月发生二代幼虫。9月底,幼虫入土做茧越冬。幼虫在低龄阶段有群聚为害的习性,常10多头在一起生活。
防治方法与措施:人工捕捉:当幼虫低龄群聚为害时,摘除有虫叶片。 喷药防治:当虫量较大时喷药防治,可使用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速灭杀丁(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氯氰菊酯(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20%杀蛉脲悬浮剂10000倍液。
3、杜鹃三节叶蜂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9mm,翅展18mm左右。有蓝黑色光泽,胸背弓起,有倒箭头斑纹和一横纹。翅面上有褐色短毛,胸腹部有短白毛。卵椭圆形。幼虫体长18mm左右。茧丝质,椭圆形。江浙一带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或落叶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化蛹和羽化。卵期5天。幼虫为害期在5月,8、9、10月。广东地区可全年为害。华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防治:杜鹃三节叶蜂多发生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因此,栽杜鹃花周围要注意杂草的清除。每年春夏间当杜鹃谢花后,进行适当修剪,既利于杜鹃生长和美观,又可除去大部分卵和低龄幼虫,以后各代发生量便会减少。 2.药剂防治:可选用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10%氯氰菊酯或10%氯菊酯1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剂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40.7%乐斯本乳剂6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
4、浙江黑松叶蜂
5、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该科昆虫的触角羽状或锯齿状。体粗壮,飞行缓慢,生活于针叶树上。触角雄虫羽毛状,雌虫锯齿状,环节9个以上。前翅无径横脉2(2r);小盾片无横沟;后翅有径分脉闭室(Rs)和中脉闭室(M)。胫节无端前刺,前胫节有简单的未变形的距。雄虫外生殖器位置作180度转动。浙江地区1年发生3~4代。幼虫喜群集,1龄幼虫取食当年生针叶,2龄幼虫可取食老叶。第一、二代成虫分别见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
防治方法与措施:(1)结合冬季深翻,可消灭土中部分虫茧。(2)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蚂蚁等;(3)加强对第一代幼虫的防治,可用25%灭幼脲3号2000倍液,或0.3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或苏力保1000倍液喷洒。
5、松黄叶蜂
6、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7-11mm,翅展15-22mm,雌虫体蛆状。全身黄褐色或锈红色,中胸盾片后缘及凹陷背板后缘黑色,足与体色相同,基节、转节与胫节基部色较淡;翅透明,稍带黄色阴影。翅脉黄褐色,头部较宽,触角栉齿状,23节,基部两节黄褐色,第3节以下呈锯齿状,渐向末端尖细。雄虫体较瘦小,全体黑色而具光泽,足基节、转节黑褐色、腿节、胫节与跗节黄褐色。后翅顶端淡灰黑色阴影宽大。触角26节,第2节至末端第3节呈双栉齿状,内栉短,外栉长。卵船底形,长1.8mm,白色,后呈紫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20-25mm,头部深黑色,有光泽;胴部淡黄绿色至墨绿色,背线狭,近白色。两侧有暗色纵纹各3条,刚毛少;体壁多褶皱,褶顶有一横列带刚毛之黑点,足11对。蛹淡黄色,长约10mm。茧圆筒形,灰褐色。1年发生1代,以卵在当年针叶内越冬。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5月上中旬危害盛期,5月末6月初幼虫老熟结茧,9月初化蛹,9月末10月初成虫羽化产卵。幼虫初不食不动,约7天后开始爬行觅食,具群集性取食,先至针叶顶端稍下处啃食周围而残存中部。3龄以后则食量大增,能取食整个针叶,当全株针叶被吃光时,常成群迁移危害。幼虫如遇惊扰即将尾部翘起,并口吐黄绿色液体以示警戒。幼虫老熟后主要分散在树冠垂直投影下的枯枝落叶层或树干皮缝中结茧化蛹,其中向阳面的地被物中结茧量最多。结茧后的幼虫,除个别产生滞育现象外,其余幼虫常被天敌寄生或病菌感染。滞育率占8.7%。感病约3.6%,天敌寄生约17%。幼虫在茧中生活60-70天进入前蛹期,后经25-30天化蛹。成虫羽化在茧内停留4-5天破茧出来,且多在18-22时。出茧后需停息至第2天上午,才飞翔活动。白天飞翔于树冠上,行动迅速,遇树梢立即进入叶丛,不易发现,求偶时,数只雄虫围1只雌虫,迂回飞舞,极为活跃。一次交尾约20-30分钟分离,随即雌蜂飞舞树冠,寻针叶产卵。卵多产于树冠阳面枝梢顶端的针叶中。卵成排,一个针叶上一般有卵5-23粒。1只雌蜂一生可产23-39粒,平均31.4粒。雌蜂寿命4-7天,雄蜂寿命2-6天。雌雄比1:0.615,羽化率66-75.4%,平均71.5%。卵孵化率82-98%。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减少为害;在幼龄林分可利用幼龄幼虫的群集性,于4月进行人工捕杀。(2)保护与利用天敌。(3)药剂防治。 4月末5月初喷洒50%敌敌畏乳液、90%敌百虫、20%杀灭菊酯乳油1300倍液;也可用2-3×109/mL孢子的苏云金杆菌液毒杀幼虫;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内,用敌马或林丹烟剂7.5-15kg/hm2,熏杀幼虫。
1-8、螟蛾类
1、黄杨绢野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黄杨绢野螟在浙江丽水1年发生5代,以各代3~4龄幼虫缀叶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出蛰开始活动,4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5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夜间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需经补充营养才能正常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呈鱼鳞状排列成块状,一个卵块多的达50多粒卵。幼虫一般为6龄,滞育幼虫蜕皮次数增加1~3次;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一、二龄幼虫只能啃食叶肉,导致被取食的嫩叶枯黄卷曲;三龄幼虫仅将嫩叶咬成小孔,四龄幼虫后可取食整叶;各代幼虫都有部分幼虫吐丝缀连2~3张叶片成虫苞,幼虫在其内结椭圆形、瓜子形的薄茧滞育到来年再恢复活动。老熟幼虫多在树冠内膛中下部吐丝缀合老叶、枯残枝叶成一个疏松的薄茧,在茧内化蛹。一年中以5~9月份为害最重。黄杨绢野螟的全世代有效积温常数为500.9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3.10℃。黄杨绢野螟的发生程度与树种、树龄、种植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黄杨绢野螟在大龄灌木上的发生重于树龄较小的幼苗,成片栽植的重于单株种植的,栽植密度大的重于栽植密度少的,雀舌黄杨、瓜子黄杨受害重于大叶黄杨。主要天敌昆虫有甲腹茧蜂、绢野螟长绒茧蜂、广大腿小蜂和一些寄蝇。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捕杀。结合管护修剪,在为害期、越冬期摘除虫巢、虫苞,集中烧毁,或冬季在被害树的根际周围和树冠下,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消灭越冬虫茧。 2.生物防治。螟蛾类有姬蜂、茧蜂和寄蝇等多种天敌昆虫,注意区别正常茧和
被寄生茧,使寄生蜂、寄生蝇能正常羽化,扩大寄生作用。也可在幼虫期喷施Bt乳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3.灯光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在幼虫大发生时期用50%的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或在幼虫下树入土时以25%速灭威粉剂配成毒土毒杀入土结茧的幼虫。
2、竹织叶野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广州1年4代;浙江有1代、2代、3代、4代,少数2年1代,以第1代为害重,均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晚上羽化,当晚迁飞到栎(栗)林取食花蜜,经5-7天交尾,雌虫再次迁飞到当年新竹梢头叶背产卵。每雌产卵92-149粒,分4-8块产下。成虫趋光强,1盏40黑光灯最多每晚可诱蛾7万余只。6月上旬卵孵化,初孵幼虫吐丝卷叶,取食竹叶上表皮,每叶苞有虫2-25条。2龄幼虫转苞为害,每苞有虫1-3条。5龄后幼虫每天或隔天需换苞取食,每次换苞,幼虫就向竹中、下部或邻竹转移1次,严重为害时,全林竹时均被吃光。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化蛹产生第2代。第2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入土结茧,部分幼虫与第1代茧中另一部分幼虫化蛹产生第3代,每表代幼虫均有部分滞育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抚摸育,大年竹山秋冬挖山,可击毙幼虫或土茧,供蜘蛛、蚂蚁捕食。2、成虫期灯光诱蛾。3、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8万头。4、幼虫初期,用40%
氧化乐果、85%乙先甲胺磷进行竹腔注射,每株1-1.5毫升。
1-9、夜蛾类
1、石榴巾夜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生活习性虽然尚未详,但为害荔枝、龙眼等果实的这类吸果夜蛾,它们的幼虫均分布于广大地区的杂草灌木间。成虫飞翔力强,白天分散潜伏,晚上取食、交尾、产卵等。成虫以果实汁液为食料,尤喜吸食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汁液。在广西西南部的果园,一年中4-6月为害楷杷、桃、李和早熟荔枝果实;5月下旬至7月,为害荔枝果实;7月中至8月上为害龙眼果实;6-8月上旬除荔枝龙眼外,还为害芒果黄皮等;8月中旬以后开始为害柑桔果实。一天中以晚上8-11时觅食活跃;闷热、无风、无月光的夜晚,成虫出现数量较大,为害严重。凡是丘陵山区的果园,吸果夜蛾类害虫发生较严重。吸果夜蛾类害虫的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一种线虫,成虫天敌有螳螂和蚰蜓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①果园规划:在山区或近山区新建果园时,尽可能连片种植;选种较迟熟的品种,避免同园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种。②栽种幼虫寄主植物:在果园边有计划栽种木防己、汉防己、通草、十大功劳、飞扬草等寄主植物,引诱成虫产卵、
孵出幼虫,加以捕杀。(2)人工防治:在果实成熟期,可用甜瓜切成小块,并悬挂在果园,引诱成虫取食,夜间进行捕杀。在果实被害初期,将烂果堆放诱捕,或在晚上用电筒照射进行捕杀成虫。(3)物理防治:①每6700平方米(约10亩)果园设置40瓦黄色荧光灯或其他黄色灯5-6支,对吸果夜蛾有一定拒避作用。②对某些名优品种,果实成熟期可套袋保护。(4)药剂防治:①在果实进入成熟初期,用香茅油纸片于傍晚均匀悬挂在公款冠上,上拒避成虫。方法是用吸水性好的纸,剪成约5厘米×6厘米的小块,滴上香油,于傍晚挂出树冠外围,5-7年的树,每株挂5-10片,次晨收回放入塑料袋密封保存,次日晚上加滴香茅油后继续挂出,依次进行直至收果。②在果实将要成熟前,用甜瓜切成小块,或选用较早熟的荔枝、龙眼果实(果穗),用针刺破瓜、果肉后,浸于90%晶体敌百虫2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20倍液,或30%苯睛磷乳油,或40%苯溴磷等药液中,经10分钟后取出,于傍晚挂在树冠上,对健果、坏果兼食的吸果夜蛾有一定诱杀作用。③在果实近熟期,用糖醋加90%晶体敌百虫作诱杀剂,于黄昏放在果园诱杀成蛾。(5)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2、斜纹夜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河北年生3—4代,山东4代,河南、江苏、浙江4—5代,湖北5代,江西6代,福建7—8代,广东8—9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把卵产在叶背,卵层成块状,表面覆有黄色鳞毛,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低龄阶段靠吐丝下坠随风飘移传播,2—3龄后分散活动。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幼虫具假死性,
老龄幼虫有成群迁移、转移为害的习性。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注意清除田问及地边杂草,灭卵及初孵幼虫(2)利用其对黑光灯和性引诱剂的趋性,在田间设胡萝卜、甘薯、豆饼发酵液加少量红糖和敌百虫诱集成虫。(3)人工采卵或捕捉低龄幼虫。(4)药剂防治掌握在3龄前局部发生阶段挑治。提倡使用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2500倍液、20%米满胶悬剂2000倍液、44%速凯乳油1500倍液。此外也可选用50%抗虫922乳油600-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40%毒死蚜乳油1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单独使用或交替使用。此外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用药时间最好选在傍晚,效果好。
3、银纹夜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银纹夜蛾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可见成虫羽化,羽化后经4-5天进入产卵盛期。卵多散产于叶背。第2-3代产卵最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取食嫩叶成孔洞,且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掉地。在室温下,幼虫期10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吐白丝做茧化蛹。11月底至12月初仍可见成虫出现。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严格进行检疫,根据残破叶片和虫粪,人工捕杀幼虫和虫茧。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幼虫发生盛期,喷2.5%敌百虫粉剂、2%西维因粉剂、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即可。
1-10、毒蛾类
1、舞毒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作旋转飞舞。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每雌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防治:1-3月间寻找越冬卵块销毁;幼虫群集尚未分散时,及时处理。2、药剂防治:可喷布辛硫磷、对硫磷及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2、金毛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一年发生2~3代。以低龄幼虫在枝干裂缝和枯叶内作茧越冬。翌春,越冬幼虫出蛰为害嫩芽及嫩叶,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成虫,第2代幼虫在8月上旬,第3代幼虫在9月中旬,10月上旬第3代幼虫寻找合适场所结茧越冬。雌蛾将卵数十粒聚产在枝干上,外覆一层黄色绒毛。刚孵化的幼虫群集啃食叶肉,长大后即分 散为害叶片。第2代成虫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经交尾产卵,孵化的幼虫取食不久,即潜入树皮裂缝或枯叶内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幼虫发生为害期,可喷施下列药剂:8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2500倍液;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3000倍液;5%顺
式氰戊菊酯乳油1000~2 0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800~1 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 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虫口数量大时喷洒下列药剂:52.25%农地乐(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1-11、枯叶蛾类
1、天幕毛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于5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幼虫经4次蜕皮,于5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果树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2天左右。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孵出开始为害。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防治:在梨树冬剪时,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块,集中烧毁。春季幼虫在树上结的网幕显而易见,在幼虫分散以前,及时捕杀。分散后的幼虫,可振树捕杀;2.物理防治:成虫有趋光性,可在果园里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防治;3.生物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枝梢上越冬卵块。如认真执行,收效显著。为保护卵寄生蜂,将卵块放入天敌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果园。另外是保护鸟类;天敌:天幕毛虫抱寄蝇、枯叶蛾绒茧蜂、柞蚕饰腹寄蝇、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4.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或50%混灭威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或2.5%敌杀死乳油3000
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
2、苹果枯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1年l代,陕西关中1年2代,河北昌黎1年3代。均以幼龄幼虫紧贴于树皮上或枯叶内越冬。虫体颜色近似树皮,不易被发现。在昌黎观察,5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虫化蛹。化蛹前先在小树枝上或树皮缝内结茧。5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羽化后6~8小时即可交尾,再经4~6小时即产卵。卵多散产在树枝和树叶上。1头雌虫平均产卵450粒。越冬代成虫寿命4~5天。第一代卵在5月下旬孵化,孵化率约为70%。幼虫主要取食叶肉,有时亦吃叶脉,最喜食幼芽。老熟幼虫耐饥饿能力强,断食4天多仍可成活。7月中旬幼虫老熟并吐丝结茧。7月下旬出现成虫并产卵。第二代卵在8月上旬孵化,9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吐丝结茧,10月中旬出现成虫并产卵。第三代卵在10月下旬孵化,11月中旬以2~3龄幼虫在树皮缝隙或树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冬季结合整形修剪,刮除树皮,清理枯叶,杀灭越冬幼虫;越冬幼虫出蛰前用80%敌敌畏200倍液封闭剪锯口、枝杈及其他越冬场所;2、春季幼虫为害初期施实药剂防治,可选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青虫菌6号500~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杀灭菊酯)乳油等合成菊酯类农药3000倍液。
1-12、天蛾类
1、红天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该虫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翌年4-5月羽化成虫,开始
活动为害,成虫有趋光性。一般将卵散产在寄主嫩梢上及叶端部,第二代成虫在7月出现,幼虫在6-10月食害叶片。幼虫老熟后吐丝粘土作茧,在浅土层内化蛹。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幼虫为害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根据其具有趋光性,可进行黑光灯诱杀。 (4)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可喷布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
2、榆绿天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6至7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至9月间为幼虫危害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柳天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1年生3代,在西宁等地也有发生2代的。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卵单产,将卵产于叶背面,第一代、第二代成虫分别出现于6月中下旬、7月底至8月上旬。 第一代幼虫5-6月间危害,第二代幼虫6-7月间出现,第三代幼虫8月中旬大量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中旬陆续钻入5-8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飞翔力强,初孵幼虫食卵壳,1-2龄幼虫取食嫩叶,5龄幼虫取食量极大,常将树枝吃成光秃。 老熟幼虫下树入土营土室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根据成虫有趋性,可设置灯光诱杀。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结合翻耕等清除越冬蛹或幼虫。天蛾幼虫体较大,地面也易于发现其虫粪,酌情人工捕杀幼虫。 (4)化学防治1-2龄幼虫发生时,喷25%灭幼脲Ⅲ号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000-8000倍液。
4、霜天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同,广西4代,江西3代,河南2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月初开始羽化。广西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卵散产于叶背。卵期约20天。幼虫孵化后先啮台寄主叶片表皮,幼虫2、3龄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缺刻或孔洞,幼虫共5龄。幼虫每年6、7月为害最烈,可为害至10月底,大发生时地面上可见大量碎片及大粒虫粪。老熟幼虫在3-7cm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冬季深翻土壤可杀灭越冬蛹。(2)根据地面掉落的虫粪及幼虫的为害状,人工捕杀幼虫。(3)黑光灯诱杀成虫。(4)保护利用天敌。螳螂和胡蜂是害虫的重要天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5)害虫发生数量较多时,可喷每毫升含孢100亿个的青虫菌500倍液、或喷每毫升含孢1亿个的苏云金杆菌液、或喷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等。
1-13、白蚁类
1、黑翅土白蚁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每年3月开始出现在巢内,4-6月份在靠近蚁巢地面出现羽化孔,羽化孔突圆锥状,数量很多。在闷热天气或雨前傍晚7时左右,爬出羽化孔穴,群飞天空,停下后即脱翅求偶,成对钻入地下建筑新巢,成为新的蚁王、蚁后繁殖后代。繁殖蚁从幼蚁初具翅芽至羽化共七龄,同一巢内龄期极不整齐。兵蚁专门保卫蚁巢,工蚁担负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等工作。蚁巢位于地下0.3-2.0m之处,新巢仅是一个小腔,3个月后出现菌圃―草裥菌体组织,状如面包。在新巢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生结构上和位置上的变化,蚁巢腔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个体数目达200万以上。黑翅土白蚁具有群栖性,无翅蚁有避光性,有翅蚁有趋光性。天敌有螳螂、山青蛙、蝙蝠以及各类蚂蚁、蜘蛛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挖巢。在追挖过程中,要掌握挖大不挖小,挖新不挖旧,对白蚁追进不追出,追多不追少的原则,一定要挖到主巢,消灭蚁王、蚁后和有翅繁殖蚁。才能达到追挖的目的。(2)灯光诱杀。每年4-6月间有翅繁殖蚁的分群期,利用有翅蚁的趋光性,在蚁害发生区域可采用黑光灯诱杀。(3)保护与利用天敌。(4)药剂防治。 ①压烟灭蚁。将压烟筒的出烟管插入主道,用泥封严道口,再把杀虫烟剂放入筒内点燃,扭紧上盖,烟便自然沿蚁道压入蚁巢,杀虫效果良好。 ②喷洒灭蚁灵。准确勘测蚁道、蚁巢,在蚁活动的4-10月间,喷施灭蚁灵,每巢用药3-30g,可取得满意效果。
2、黄翅大白蚁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常在地下筑巢,蚁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大小不等,分布于主巢周围,主、副巢之间有蚁路相通。一巢中有不同形态的个体群,而且有明显分工。
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蚁后和蚁一繁殖兵蚁和工蚁。除王族和补充王族只有一对或数对外,其余的兵、工蚁常有数百或数千至数百万头不等到。在地下1-2m深处营巢,每年4-6月,有翅繁殖蚁进行分群繁殖,一般分飞5-10次,多在闷热或大雨前后的傍晚分飞出巢。经短期飞翔、脱翅、配对,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入土筑新巢。营巢后6-7天开始产卵,卵期40天左右,若蚁经4个多月发育成工蚁,经7-8个月发育成有翅成蚁。有翅成蚁有趋光性。白蚁类活动隐蔽,喜欢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白蚁以取食植物、啬取食量来补充其所需的水分,因此,干旱天气白蚁为害严重。凡属于红、黄壤土的果园,白蚁易发生,受害较重;新荒地的果园,白蚁发生量大,受害较严重。白蚁的为害和树木体内所含的物质如单宁、树脂、酸碱化合物的状况以及树木生长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黄翅大白蚁一般对含纤维质丰富,糖分和淀粉多的植物为害严重,对含脂肪多的植物为害较轻。树木本身对白蚁有一定的抗性,即是白蚁嗜好的树种,生长健壮,白蚁也很少为害。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适时适地中暑,在种植坑穴中施放适量石灰、草木灰或火烧泥土,可减少白蚁侵害苗木;根据其被泥蚁路、分飞孔,在树下、树干地下部分等处,寻找蚁路挖毁蚁巢。(2)诱杀白蚁。 ①灯光诱杀。在4-6月,掌握白蚁分飞时,安装灯光诱杀有翅繁殖蚁。 ②土坑诱杀。每667m2挖10个土坑,坑深30-40cm、长宽各40-50cm,坑内放松木皮、桉树皮、甘蔗渣、木薯茎等,并洒上稀的红糖水(或加少量洗米水),然后用松针或稻草盖上,再用泥土铺平,以作诱饵。每10-15天检查一次,发现有大量白蚁时,即搬出烧掉,另换放新材料继续诱杀。若不般走烧掉,可直接喷洒杀虫药剂,让白蚁带回蚁巢,使毒剂传至整个蚁群。(3)保护与利用天敌。(4)药剂防治。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有蚁害,及时用药喷淋蚁巢、蚁路或受害植株根茎,或喷在土坑中的诱饵上。有效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50%氯丹乳油或25%七氯1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喷灭蚁灵、砷剂灭蚁粉、60%-70%开蓬粉剂或自配的药粉(亚砷酸3.5份、水杨酸1份、红铁氧0.5份,或用亚砷酸8
份、水杨酸1份、升汞0.5份、红铁氧0.5份)。
1-14、其他食叶类
1、蜗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陆生软体动物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常与灰巴蜗牛混杂发生。生活于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适应性极广。一年繁殖1代,多在4—5月间产卵,大多产在根际疏松湿润的土中、缝隙中、枯叶或石块下。每个成体可产卵30—235粒。成螺大多蛰伏在作物秸秆堆下面或冬作物的土中越冬,幼体也可在冬作物根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清晨或阴雨天人工捕捉,集中杀灭。(2)用茶子饼粉3kg撒施或用茶子饼粉1—1.5kg加水100kg,浸泡24小时后,取其滤液喷雾,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3)每667m2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8,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kg,于天气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撤在受害株附近根部的行间,2—3天后接触药剂的蜗牛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适期以蜗牛产卵前为适,田间有小蜗牛时再防1次效果更好。
2、人文污灯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年生2代,老熟幼虫在地表落叶或浅土中吐丝粘合体毛做茧,以蛹越冬。翌春5月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发生量不大,成虫于7~8月羽化;第二代幼虫期为8~9月,发生量较大,为害严重。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叶背,单层排列成行,每块数十粒至一、二百粒。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3龄后分散
为害,受惊后落地假死,卷缩成环。幼虫爬行速度快,自9月份即开始寻找适宜场所结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动苗木,防止其扩散蔓延。 2.人工防治。摘除卵块和尚群集为害的有虫叶片;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在老熟幼虫转移时,在树干上束草,诱集化蛹,集叶烧毁。 3.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幼虫期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等进行喷雾。 5.化学防治。喷施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0%速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幼虫。
3、大地老虎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年生1代,以幼虫在田埂杂草丛及绿肥田中表土层越冬,长江流域3月初出土为害,5月上旬进入为害盛期,气温高于20℃则滞育越夏,9月中旬开始化蛹,10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每雌可产卵1000粒,卵期11—24天,幼虫期300多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1)发蛾盛期点黑光灯、或糖醋酒液诱杀。糖、醋、酒、水配比为1:1:0.2:0.4再加入0.1%敌百虫。置盒内,挂1米高处,白天加盖,晚上开盖。每隔1-2天加1次糖醋配制液。(2)清除杂草,防止成虫产卵和幼虫转移幼苗上为害。(3)新鲜泡桐叶浸入90%敌百虫1000倍液后,置70m2栽植地8-10张叶片,3-5天可杀幼虫达95%。(4)用75%辛硫磷1000倍液,拌鲜草50千克于晚上撒人栽植地捕杀幼虫。
4、蛞蝓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皱足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
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防治方法与措施:(1)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破膜提苗等方法,以减少为害。 (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创造不适于蛞蝓发生和生存的条件。 (3)必要时喷洒蜗牛敌、灭棱威等。
2、刺吸汁液害虫
2-1、蚜虫类
主要危害植物:蔷薇 早熟禾、狗牙根、樱花、桃花、梅花、月季、菊花、木槿、杜鹃花绣线菊,桃,荷花,紫薇,毛白杨,刺槐等各种园林植物。
危害症状: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等。
防治方法:一、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
蚜害最严重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二、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三、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四、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五、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六、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1.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2.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3.用1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磺乳剂10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4.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2-2、螨类
主要危害植物:苹果、桃、杨、柳、山楂、大叶黄杨、国槐、悬铃木、草坪、月季、玫瑰、白三叶、花椒等多种园林植物。
危害症状:害螨多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园林植物叶片绿素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受害叶片常常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白色斑块,有的造成被害部位细胞增生,使叶片上突起瘿状,或瘿球状,或叶片卷曲、皱缩,有时整个叶片枯焦,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另外,许多害螨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害和真菌病害。
防治方法:1、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害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2、抓住
关键时期,在每年的5~6月份,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即害螨危害高峰期,和秋季8~9月份第二为害高峰期用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清除绿地中的枯草层、病虫枝及杂草,集中烧毁。绿地周围房屋的屋檐下常是过冬螨虫的栖息地,要加以检查和防治。4、在植物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对树木进行注干,按胸径每1厘米注射1亳升40%氧化乐果乳油等。5、及时灌水,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可有效减轻其为害。6、夏季螨量不影响树木生长时,可喷清水冲洗。7、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又称虫螨克星、齐螨素、虫螨克、虫螨光、爱福丁)7000~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又称速螨酮、灭螨灵、杀螨尽)2500~3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1500~2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害螨产生抗药性,以延长农药有效使用年限。连续喷洒3~4次,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8、喷药时须注意要使叶片正反面都喷到,否则会影响药效。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酯类和吡虫啉等农药,它对螨类防治基本无效。9、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2-3、蚧类
1、湿地松粉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雌成虫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触角7节。若虫椭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长1.02-1.52mm,3对足。末龄后期,虫体分泌蜡质物形成白色蜡包,覆盖虫体,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广东1年发生3-4代,以3代为主,世代重叠。以中龄若虫越冬,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但冬季发育迟缓。寄生于当年生或2年生的松树梢头,
部分寄生于嫩枝及新鲜球果上。 初孵若虫孵化后聚集在雌成虫的蜡包内,天气适宜时爬出,在松树枝、梢、叶处不停活动,并随气流被动扩散,扩散方向与东南季风方向一致,自然扩散距离一般为17km,最远可达22km。部分初孵若虫在较隐蔽的嫩梢、针叶束或球果上聚集生活。 1年中有2个扩散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该蚧虫可借助于寄主苗木、无性系穗条、嫩枝及新鲜球果作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防治苗木、盆景等随意调运。 (2)加强林区管理。在种苗繁育基地或调运检疫中发现带虫苗木(含接穗等繁殖材料)、枝条等,应就地销毁或作薪炭材使用;加强林区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减少发病;及时间伐,发现有虫枝立即剪除,集中烧毁。 (3)化学防治。带皮原木采用溴甲烷薰蒸处理,用药量为20-30g/m3,薰蒸时间24h或剥皮后再调出。 (4)生物防治。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可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进行林间喷雾,或引进原产地的天敌如寄生蜂等进行防治。
2、 梨圆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虫蚧壳扁圆锥形,直径约1.6~1.8毫米。灰白色或暗灰色,蚧壳表面有轮纹。中心鼓起似中央有尖的扁圆锥体,壳顶黄白色,虫体橙黄色,刺吸口器似丝状,位于腹面中央,腿足均已退化。雄虫体长0.6毫米,有一膜质翅,翅展约1.2毫米,橙黄色,头部略淡,眼暗紫色,触角念珠状,10节,交配器剑状,蚧壳长椭圆形,约1.2毫米,常有3条轮纹,壳点偏一端。 若虫:初孵若虫约0.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眼、触角、足俱全,能爬行,口针比身体长弯曲于腹面,腹末有2根长毛,2龄开始分泌蚧壳。眼、触角、足及尾毛均退化消失。3龄雌雄可分开,雌虫蚧壳变圆,雄虫蚧壳变长。南方每年发生4~5代,北方2~3代,在辽宁、河北发生于苹果树上每年可完成3代,在梨树上可完成2代。在苹果树上多以2龄若虫和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过冬。早春树体萌动时继续为害。5月雄虫羽化,雌雄交尾后雄虫即死亡,雌虫继续取食为害。北方2~3代区,5月下旬至6
月下旬产仔虫,以雌虫越冬的,5月份产仔,可以完成3代。以若虫越冬的6月份产仔,一般完成2代。产仔期很长,世代重叠,第2代若虫7~8月发生,第3代若虫9~11月份发生,河北、辽宁发生在梨树上的可完成2代,浙江每年可发生4代。梨圆蚧每雌产仔70~100余头,以第2代繁殖力最强,若虫出壳后即爬行分散,一部分在枝、干上固定为害,一部分爬到果实上,在果面、萼凹、梗凹或叶片上固定为害,不同品种受害程度不一,苹果以倭锦、国光、红玉受害较重,梨以秋白梨和西洋梨受害较重,梨圆蚧传播以接穗、苗木、果实携带传播为主。梨圆蚧天敌种类很多,有红点唇瓢虫、寄生蜂等共十多种。
防治方法与措施:(1)生物防治:该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知有50余种。其中,重要的种类有:红点唇瓢虫,肾斑唇瓢虫及跳小蜂等。只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利用,梨圆蚧一般不会造成很大损失。 (2)人工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介壳虫寄生严重的枝条,集中烧毁。 (3)加强检疫:引种及购买苗木要加强检疫。 (4)药剂防治:果树休眠期喷药,花芽开绽前,喷5度石硫合剂、5%柴油乳油或35%煤焦油乳剂,细致周到的喷雾可收到良好效果。生长季节喷药:在越冬代成虫产仔期连续喷药,发现开始产仔后6~7天开始喷药,6天后再喷1次。药剂种类和浓度: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倍液,20%菊马乳油1000~2000倍液。
3、月季白轮盾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虫直径2.0-2.4毫米。初为黄色,后变为橙色,介壳灰白色,近圆形,两个壳点,第一壳点淡褐色,靠近介壳边缘,叠于第二壳点之上;第二壳点黑褐色,近介壳中心。雄成虫体长为1.2毫米,宽1.0毫米,头胸部膨大,头缘突明显,中胸处较宽。后胸和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初期橙黄色,后期紫红色。臀叶3对,中叶位于臀板凹缺处,基部轭连,内缘基部直,端半部向外倾斜;背腺管5列,第2-4腹节亚中群均为前后2排。围阴腺5群。雄介壳长0.8毫米,宽0.3毫米,白色,蜡质,两侧*行,
背面有3条纵背线,壳点位于前端。 卵长径约0.16毫米,紫红色,长椭圆形。 若虫初龄若虫,体橙红色,椭圆形。其上分泌有白色蜡丝。触角5节,端节最长。腹末有l对长毛。年发生2-3代,因地制宜,在华北地区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枝干处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一般将卵产于壳下,孵化盛期在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成虫、若虫常群集于2年生以上枝干或皮层裂缝处危害,发生严重时可被一层白色絮状物。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并在枝干上缓慢爬行,蜕皮后固定危害。有世代重叠现象。
防治方法与措施:(1)月季休眠期,剪除受害枝叶并集中深埋,喷施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2)结合修剪等管理,及时严重的。(3)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施后浇水;若虫孵化盛期,在介壳未形成之前,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至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
4、 紫薇绒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雌成虫扁平,椭圆形,长约2-3毫米,暗紫红色,老熟时外包白色绒质蚧壳。雄成虫体长约0.3毫米,翅展约l毫米,紫红色。卵呈卵圆形,紫红色,长约0.25毫米。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周缘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长卵圆形,外包以袋状绒质白色茧,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年发生2-4代;如北京地区一年发生2代,上海一年发生3代,山东一年能发生4代。绒蚧越冬虫态有受精雌虫、2龄若虫或卵等,各地不尽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及8中下旬至9月份为若虫孵化盛期,但像上海、山东等一年发生3-4代的地区,在3月底4月初就能发现第一代若虫危害。绒蚧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的发育不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园艺防治结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虫害危害严重、带有越冬虫态的枝条。 2药剂防治对发生严重地的区,除加强冬季修剪与养护外,可在早春萌芽前喷洒
波美3-5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苗木生长季节,要抓住若虫孵化期用药,可选用喷洒40%速蚧克(即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等。
5、 褐软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虫体扁平或背面稍有隆起,卵圆形,长3~4毫米;前端窄狭,后端较宽,体两侧不对称,形成向一边略弯曲,体背面颜色变化很大,通常有浅黄褐色、绿色、黄色、棕色、红褐色等。体中央有一条纵脊隆起,绿褐色,在隆起周围深褐色,边缘较浅、较薄,绿褐色,体背面具有两条褐色网状横带,并具有各种图案。气门凹陷处,附有白蜡粉;触角7~8节;足较细弱;体缘毛通常尖锐,或顶端具有齿状分裂。 卵;长椭圆形,扁平,淡黄色。 若虫:初孵体长椭圆形,扁平,淡黄褐色,长约1毫米左右。背面中央有纵脊纹,愈长大愈明显,但至成虫期纵脊纹反而不明显或不完整。体缘有缘毛,尾端有一对较长的尾毛,外形与成虫近似。此虫世代因地而异,一般一年发生2~5代。以受精雌成虫或若虫在茎叶上越冬;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下旬孵化;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发生;第三代若虫在10月上旬出现;若虫多寄生在茎叶基部;以一二龄若虫越冬;每头雌成虫可产卵70~1000粒。卵经数小时即可孵化。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人工防治:可用毛刷刷除或用粗麻布擦除;刷擦下来的虫体应及时处理。 2、园艺防治:结合修剪,剪除虫枝、虫叶,集中烧毁。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黑色软蚧蚜小蜂、闽粤软蚧蚜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蜡蚧斑翅蚜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软蚧扁角跳小蜂、绵蚧阔柄跳小蜂等。 4、药剂防治:若虫孵化期,可喷施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l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可以喷施狂杀蚧800-1000倍液对成若蚧均有良好防效。喷药时要注意枝条和叶的正、背面,可提高杀虫率。
6、松突圆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体圆形或圆球形,成虫体长0.7-1.1mm,若虫和雌成虫体外被有介壳。若虫泌蜡,蜡丝封盖全身后增厚变白,形成圆形介壳。触角呈不规则的圆锥形。雄成虫触角10节。表皮除臀板外均为膜质。 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寄主上越冬。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几乎同时进行。刚孵出的若虫活跃,沿针叶爬动,寻找合适的取食部位。若虫固定后5-19h开始泌蜡,此后经2-3d可形成圆形介壳。初孵若虫有4个涌散高峰期,分别是:3月中旬至4月中旬,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上旬,9月底至11月中旬。雌虫多寄生在针叶叶鞘内,雄虫多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3-6月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自然传播依靠初孵若虫随风力传播。远距离传播方式:成虫、若虫、卵均随盆景、苗木、球果、新鲜枝丫的调运而传播。天敌有花角蚜小蜂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严禁随意调运苗木。(2)加强林区管理。松林应适当进行修枝间伐,保持冠高比为2:5,侧枝保留6轮以上,以降低虫口密度,增强树势;发现有虫枝及时修剪,减少虫源。(3)化学防治。可采用松脂柴油乳剂(0号柴油:松脂:磷酸钠=22:38.9:5.6)3-4倍、40%久效磷乳油800-1000倍液均匀喷洒,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4)生物防治。可在林间小片繁殖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蜂,人工挂放或用飞机撒施就地繁育的种蜂枝条的办法放蜂。
7、大叶女贞白蜡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白蜡蚧雌虫形态特征:雌成虫受精前背部隆起,蚌壳状,受精后扩大成半球状,长10毫米左右,高7毫米左右。黄褐色、浅红至红褐色,散生浅黑色斑点,腹部黄绿色。雄成虫体长为2毫米左右,黄褐色,翅透明,有虹彩光泽,尾部有2根
白色蜡丝。雌卵红褐色,雄卵浅黄色。若虫黄褐色,卵圆形。 白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雌成虫虫体孕卵膨大,4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7天左右。初孵若虫在母体附近叶片上寄生,2龄后转移至枝条上危害,雄若虫固定后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覆盖虫体和枝条,严重时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10月上旬雄成虫羽化,交配后死亡。受精雌成虫体逐渐长大,随着气温下降陆续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白蜡蚧雌虫处于孕体膨大期,约四月中下旬若虫孵化,此期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1)加强养护管理,加强虫情调查,及时修剪被害严重的虫枝,发生严重时可用毛刷刷除虫体。(2)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花翅跳小蜂、瓢虫和捕食螨等。(3)药剂防治:若虫孵化期喷施45%灭蚧可湿性粉剂100倍液防治或蚧螨灵1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对于在枝干上越冬的蚧虫,可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使用3~5度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5%机油乳剂80倍液喷雾。
8、日本龟蜡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雌成长后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4-5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虫体呈红褐色。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雄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l对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卵椭圆形,长0.2-0.3mm,初淡橙黄后紫红色。若虫初孵体长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灰白色,腹末有1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雄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芒状。雄蛹梭形,长1mm,棕色,性刺笔尖状。 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
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产卵盛期:南京5月中旬,山东6月上中旬,河南6月中旬,山西6月中下旬。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粒。卵期10-24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2.保护引放天敌。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3.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4.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5.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6.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喷洒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用8-10倍液。
9、红蜡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①雌成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暗红色至紫红色的蜡壳覆盖,蜡壳顶端凹陷呈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3节最长。②雄成虫:体暗红色,前翅一对,白色半透明。③卵:椭圆形,两端稍细,淡红至淡红褐色,有光泽。④若虫:初孵时扁平椭圆形,淡褐色或暗红色,腹端有两长毛;二龄若虫体稍突起。暗红色,体表被白色蜡质;三龄若虫蜡质增厚,触角6节,触角和足颜色较淡。 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植物枝杆上越冬。虫卵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初孵若虫多在晴天中午爬离母体,如遇阴雨天会在母体介壳爬行半小时左右,后陆续固着在枝叶上危害。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2.农业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3.药剂防治:同藤壶蚧。
4.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红蜡蚧的寄生性天敌较多,常见的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等。
10、吹蜡蚧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椭圆形,体长5—7mm,暗红或桔红色,背面生黑短毛被白蜡粉向上隆起,发育到产卵期,腹末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具14—16条纵脊,卵囊长4—8mm。雄体长3mm,桔红色,胸背具黑斑,触角10节似念珠状黑色,前翅紫黑色,后翅退化;腹端两突起上各生4根长毛。卵长椭圆形,长0.7mm,橙红色。若虫体椭圆形,眼、触角和足均黑色,体背覆有浅黄色蜡粉。雄蛹椭圆形,长2.5—4.5mm,桔红色。茧长椭圆形,覆有白蜡粉。华东与中南地区年生2—3代,四川3—4代,以若虫和雌成虫或南方以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发生期不整齐。浙江2代,3月开始产卵,5月上、中旬进入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若虫盛发,6月中旬始见成虫,7月中旬最多;2代卵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7月中旬出现若虫,早的当年可羽化,少数可产卵,多以2代若虫越冬。福建、广东、台湾第2代发生于7—8月,3代9—11月,少数第4代盛期出现在11月以后。台湾完成l代夏季约80天,冬季130天。交配后6—11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45天。初龄若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定居,2龄后转移到枝干上群集为害,雌成虫定居后不再移动,成熟后分泌卵囊产卵于内,每雌可产卵数百至2000粒。雄虫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缝隙、叶背及土中结茧化蛹。越冬代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甚多,常在5—6月成灾。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及寄生菌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引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2)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3)茶树休眠期喷波美1°一3°。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北方茶树可在发芽前喷3°一5°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
(4)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2-4、粉虱类
1、白粉虱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一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卵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毫米,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若虫体长约0.29-0.8毫米,长椭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白粉虱周年发生。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抹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生产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迁入露地。因此,白粉虱可通过人为因素蔓延。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秋季数量达高峰,
集中为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科学修剪,合理密植,调节通风透光,及时清园。 (2)培育“无虫苗”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 (3)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4)保护和利用天敌。有丽蚜小蜂等。 (5)可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6)化学防治可选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等有效果。
2、柑桔粉虱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2毫米,雄虫1毫米左右,淡黄色,薄被白蜡粉。翅半透明,被有甚厚的白蜡粉而呈白色。复眼红褐色。触角7节。第3节比第4-5节之和长,雌虫触角第3-4节和第6-7节上环绕有带状突起(感觉器),雄虫触角除第1-2节外,各节均有带状突起。卵:椭圆形,顶端稍尖,长约0.2毫米,淡黄色,壳面平滑,有光泽。有短柄附于叶背,初产时斜立,后渐下倾,几乎平卧。幼虫:初孵时体扁平,椭圆形,淡黄色,体缘有17对小突起,上生刚毛;体缘还有放射状白蜡丝,并随虫体增大而加长。成熟幼虫体长0.7毫米,淡绿色。蛹壳:扁平,近椭圆形,长1.3-1.6毫米,体侧2/5的胸气门处稍凹下,壳质软而透明,成虫未羽化前黄绿色,可透见虫体,羽化后白色透明。 柑桔粉虱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华南可发生5-6代,一般以大龄幼虫及蛹在叶背越冬。在江西南昌主要以幼虫在秋稍叶背越冬。越冬代和第一、二代成虫盛发期依次5月上旬、6月下旬和8月中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弱。早晨气温低,大多群集在叶背不太活动,中午气温过高亦少活动,在7-8月以傍晚日落前后气温下降时活动最盛。喜在新梢嫩叶背面栖
息和产卵,尤以树冠下部和荫蔽处的嫩叶背面产卵最多,在徒长枝和潜叶蛾为害的嫩叶上更多,叶面、老叶上极少产卵。卵散产,卵粒间有白粉。一片叶上产卵可多至100粒以上,每一雌虫可产卵120多粒。有孤雌生殖现象,但其后代均为雄虫。各代幼虫孵化后分别在春、夏、秋梢嫩叶背面吸食为害。幼虫有三龄,初孵幼虫爬行短距离后即固定取食。枝叶郁蔽阴湿,有利其繁殖和发生为害。
防治方法与措施:农业防治是基础,化学防治是关键,统防联防是保障。抓住成虫和1-2龄若虫盛发期用药。喷药时,除重点喷洒于树冠的内膛和叶背外,还要注重对果园杂草和围篱的防治,才能彻底有效地消除黑刺粉虱及其诱发的煤烟病的危害。 1、结合柑桔冬春修剪,剪除密生枝、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越冬虫源; 2、及时铲除果园杂草和修整围篱,人为破坏害虫栖息的场所; 3、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稀植,增强树体的抗性; 4、加强对黑刺粉虱的预测预报工作,适时组织统防联防; 5、药剂防治:采取先治虫后防病的办法,各代成虫盛发期,于清晨或傍晚喷施90%敌白虫800-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各代若虫盛发期喷施(1)松脂合剂15-20倍液;(2)40%的速扑杀1500倍液;(3)2.5%的粉虱绝1500倍液;(4)速蚧灵1000-1500倍液。药剂防治每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彻底消灭害虫的基础上,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喷施2次,以杀灭煤烟病菌,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淋,黑霉层即干裂脱落,树体又可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2-5、蝉类
1、黑尾叶蝉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4.5—6mm。头至翅端长13~15mm。本科成员种类不少,最大特征是後脚胫节有2排硬刺。黄绿色。头与前胸背板等宽,向前成钝圆角突出,
头顶复眼间接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横凹沟,内有1条黑色亚缘横带。复眼黑褐色,单眼黄绿色。雄虫额唇基区黑色,前唇基及颊区为淡黄绿色;雌虫颜面为淡黄褐色,额唇基的基部两侧区各有数条淡褐色横纹,颊区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两性均为黄绿色。小盾片黄绿色。前翅淡蓝绿色,前缘区淡黄绿色,雄虫翅端1/3处黑色,雌虫为淡褐色。雄虫胸、腹部腹面及背面黑色,雌虫腹面淡黄色,腹背黑色。各足黄色。卵长茄形,长约1—1.2mm;末龄若虫体长3.5—4mm,若虫共4龄。江、浙一带年生5—6代,以3—4龄若虫及少量成虫在绿肥田边、塘边、河边的杂草上越冬。成虫把卵产在叶鞘边缘内侧组织中,每雌产卵100一300多粒,若虫喜栖息在植株下部或叶片背面取食,有群集性,3—4龄若虫尤其活跃。越冬若虫多在4月羽化为成虫,迁入稻田或茭白田为害,少雨年份易大发生。主要天敌有褐腰赤眼蜂、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1)选用抗虫品种。 (2)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和捕食性蜘蛛。 (3)调查成虫迁飞和若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当地防治适期,及时喷洒2%叶蝉散粉剂,每667m2kg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每667m270L。也可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杀虫单原粉,667m250—60g对水喷雾。
2、二星叶蝉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有红褐和黄白色两种。以黄色种为多。前胸背板前缘有圆形小黑丝3枚,排成1列;盾板上有两个大型黑斑,所以称作二星叶蝉。前翅斑纹不规则,且浓淡不一;后翅无端脉。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5毫米。 若虫:体色有两型:红褐色型,有尾部常向上举,成熟时体长2毫米。 该虫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石缝、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产卵。卵散产于菊花叶背叶脉内或绒毛下。第一代若虫5月下旬-6月中旬为盛孵期;第二代若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
第三代若虫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黄白色型若虫比红褐色型若虫早发生2周。前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后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羽化。成虫和若虫均在叶背取食,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枯萎脱落。
防治方法与措施:(1)秋后清扫落叶,铲除杂草,减少和消除越冬成虫。 (2)在成虫和若虫发生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或80%敌敌畏1500倍液。
3、大青叶蝉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7—10mm,雄较雌略小,青绿色。头橙黄色,左右各具1小黑斑,单眼2个红色,单眼间有2个多角形黑斑。前翅革质,绿色微带青蓝,端部色淡近半透明;前翅反面、后翅和腹背均黑色,腹部两侧和腹面橙黄色。足黄白至橙黄色,财节3节。卵长卵圆形,微弯曲,一端较尖,长约1.6mm,乳白至黄白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5龄,初龄灰白色;2龄淡灰微带黄绿色;3龄灰黄绿色,胸腹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出现翅芽;4、5龄同3龄,老熟时体长6—8mm。 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一50天,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上旬。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一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一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一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现。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若虫日夜均可活动取食,产卵于寄主植物茎秆、叶柄、主脉、枝条等组织内,以产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伤口,产卵6一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齐,产卵处的植物表皮成肾形凸起。每雌可产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达5个月以上。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至9、10月农作物陆续收割、杂草枯萎,则集中于秋菜、冬麦等绿色植物上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夏季灯火诱杀第2代成虫,减少第3代的发生。(2)成、若虫集中在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时,及时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1605粉剂或2%叶蝉散(异丙威)粉剂,每667m22kg。(3)必要时可喷洒2.5%保得乳油2000一3000倍液、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倍液。
4、斑衣腊蝉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9-56mm,雄较雌小,暗灰色,体翅上常覆白蜡粉。头顶向上翘起呈短角状,触角刚毛状3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2/3淡灰褐色,散生20余个黑点,端部1/3黑色,脉纹色淡。后翅基部1/3红色,上有6~10个黑褐斑点,中部白色半透明,端部黑色。卵长椭圆形,长3mm左右,状似麦粒,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使中部形成一长条隆起,隆起之前半部有长卵形之盖。卵粒排列成行,数行成块,每块有卵数十粒,上覆灰色土状分泌物。若虫与成虫相似,体扁平,头尖长,足长。1-3龄体黑色,布许多白色斑点。4龄体背面红色,布黑色斑纹和白点,具明显的翅芽于体侧,末龄体长6.5-7mm。 年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翌年4-5月陆续孵化。若虫喜群集嫩茎和叶背为害,若虫期约60天,脱皮4次羽化为成虫,羽化期为6月下旬-7月。8月开始交尾产卵,多产在枝叉处的阴面。以卵越冬。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较活泼、善于跳跃。受惊扰即跳离,成虫则以跳助飞。多白天活动为害。成虫寿命达4个月,为害至10月下旬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与措施:1)发生严重地区,注重摘除卵块;(2)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此虫,可喷洒常用菊酯类、有机磷等及其复配药剂,常用浓度均有较好效果。由于虫体特别若虫被有蜡粉,所用药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0.4%的柴油乳油剂或粘土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
2-6、木虱类
1、梨木虱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分冬型和夏型,冬型体长2.8~3.2毫米,体褐至暗褐色,具黑褐色斑纹。夏型成虫体略小,黄绿色,翅上无斑纹,复眼黑色,胸背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条纹。卵长圆形,一端尖细,具一细柄。若虫扁椭圆形,浅绿色,复眼红色,翅芽淡黄色,突出在身体两侧。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3~5代,在冀中南部区一年发生6~7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石缝隙及树皮缝内越冬冀中南部为例,在早春2~3月份出蛰,3月中旬为出其不意出蛰盛期在梨树发芽前即开始产卵十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将卯产十幼嫩组织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叶片主脉沟内等处。若虫多群集为害,在果园内及树冠间均为聚集型分布。若虫有分泌教液的习性,在就液中生活、取食及为害。直接为害盛期为6~7月份,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到7~8月份,雨季到来,由于梨木虱分泌的教液招致杂菌,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发生霉变。致使叶片产生褐斑并坏死,造成严重间接为害,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与措施:(1)彻底清除树的枯枝落叶杂草,刮老树皮、严冬浇冻水,消灭越冬成虫。(2)在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洒菊酯类药剂1500~2000倍液,控制出蛰成虫基数。(3)在梨落花95%左右,即第——代若虫较集中孵化期,也就是梨木虱防治的最关键时期。选用27%水胺氰1200~1500倍液,20%螨克(双甲眯)1200~1500倍液,10%高渗双甲脉1500倍液,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1.8%阿维虫清(齐螨素)2000~3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40%水胺琉磷1500倍液等药剂和浓度,发生严重梨园,可在上述药剂及浓度下,加入助杀或,消解灵1000倍液等助剂,以提高药效。
2、青桐木虱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黄绿色,体长4~5mm,翅展13mm,头端部明显下陷,复眼半球状突起,红褐色。单眼三个,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10节,4~8节上半部分深褐色,最后两节黑色,顶部有两根鬃毛,前胸背板弓形,前缘、后缘黑褐色。中胸背板有两条褐色纵线,中央有一条浅沟,前盾片后缘黑色,盾片上有6条深褐色纵线。足黄色,爪黑色,后足基节上有一对锥状突起。翅透明,翅脉浅褐色,内缘室端部有一个褐色斑,径脉自翅的半部分叉。腹部背板浅黄色,腹部各节前端有褐色横带。雌成虫体长5mm,腹部背板可见8节,腹板可见7节。雄成虫体长4~4.5mm,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 卵 长卵圆形,一端稍尖,长0.7mm,初产时浅黄色或黄褐色,近孵时为红黄色,并可见红色眼点。 若虫 共五龄,第1,2龄若虫身体扁平,略呈长方形,黄色或绿色,末龄若虫身体近圆筒形,茶黄色常带绿色,腹部有发达的蜡腺,故身体上覆盖有白色的絮状物。触角10节,翅芽发达,可见脉纹,在翅芽之间有一对黑色斑点。 该虫1年发生2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危害,若虫期30多天。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下旬为盛期;第二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才能产卵。第一代成虫多产卵于叶背,经两周左右孵化;第二代卵大都产在主枝阴面、侧枝分叉处或主侧枝表皮粗糙处。发育很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和成虫均有群居性,常常十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若虫潜居生活于白色蜡质物中,行走迅速;成虫飞翔力差,有很强的跳跃能力。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化学防治,大发生时可采取10%蚜虱净粉2000~2500倍液、2.5%吡虫啉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2.注意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2-7、网蝽类
1、杜鹃网蝽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虫体长约3毫米,体小而扁平。前胸背板发达。翅膜质透明,翅脉黑褐色,前翅面上布满网状花纹。卵白色,稍弯曲,上有卵形盖。若虫体似成虫,只有翅芽。该虫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约8~10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明显越冬期。新羽化的成虫粉白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卵多产在叶背面组织中,上覆盖有黑色胶状物,有光泽。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白色,体形随着虫龄增长而变得扁平,体色和体侧刺突也随虫龄增长而加深。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花木养护管理。加强水肥,增强树势;及时清除杂草和落叶,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条件。 (2)消灭越冬虫。9月成虫越冬前,树干绑草诱集和秋冬季刮老皮缝。 (3)药剂防治。华北地区5月中下旬是防治第一代若虫关键适期,因为这代较为整齐。因此,要加强虫情调查,若虫期喷施20%菊马乳油2500倍液;或29%净叶宝乳油1500倍液防治;或1%苦参碱醇溶液800倍液防治。
2、樟脊冠网蝽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虫体长约3毫米,体小而扁平。前胸背板发达。翅膜质透明,翅脉黑褐色,前翅面上布满网状花纹。卵白色,稍弯曲,上有卵形盖。若虫体似成虫,只有翅芽。该虫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樟叶背面主脉两侧的叶肉组织内越冬,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翌年4月卵孵化。
防治方法与措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雾,视虫情隔10天左右再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3、泡桐网蝽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4.0-4.8毫米,宽2.5毫米左右,体黄褐色,扁平状。触角4节,黑褐色,第3节细长,第4节略膨大;头顶背面正中有一对弧状隆起。前胸背板近似菱形,前端平,两侧角尖锐,后端呈等边三角形,背板中央有一条纵隆脊,可伸达三角突的末端;前端近前缘处有两个近长方形的黑斑;背板上布满深褐色刻点。前翅淡黄褐色或灰黄色。翅端圆钝,翅面上有很多网状纹。前缘脉呈圆弧状,后翅稍短于前翅,烟黄色,靠近翅脉处具兰色闪光。雄虫腹部黄褐色,色泽较重,第8节近三角形。足,黄褐色,较细长,跗节第1节末端有两个勾形爪,中间有1个垫。 卵白色,长椭圆形,中间有1个小黑点。 若虫共6龄,长0.6-0.7毫米,宽0.2-0.3毫米,初孵化时白色透明,后渐变为清黄色,长条形 泡桐网蝽1年发生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在泡桐基部地面1-4cm深处或向阳面的皮缝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活动,4月上旬吸食幼嫩叶片汁液,5月上旬开始产卵。第一代卵历期7-8天,第2、3代卵历期4-5天。第一代若虫于5月中旬出现,6月上旬为盛期,第2代若虫出现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中旬为第三代幼虫出现盛期。6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6月下旬为盛期,第3代成虫寿命最长,达230天左右。第3代成虫于10月中旬以后陆续停止取食,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5-7天后开始交尾,交尾后3-5天开始产卵,将卵产于叶背面的侧脉上,也有少量卵产在主脉梢头或散产在叶面上有孔洞边缘的叶肉内。雌成虫较雄成虫早羽化3-4天。成虫较敏感,受惊后立即转移,有假死性。成虫、若虫多群集在叶背靠近叶柄的叶脉处取食危害。7-8月为危害盛期,品种间抗虫性有差异,其中兰考桐叶片受害率高,秋叶桐和毛泡桐较抗虫。泡桐网蝽主要靠苗木、原木运输,向远距离扩散蔓延。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及时清理落叶、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4)严格检疫,避免从疫区引进苗木。 (5)成、若虫发生期,树干基部注射50%甲胺磷原液或40%久效磷1:1稀释液。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用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喷洒叶面进行防治。
4、亮冠网蝽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头部褐色,头刺5枚,喙端部伸达后胸腹板纵沟的后缘。头兜宽大,两翅相合可见明显的“X”纹,若虫体暗褐色,头顶有3根等腰三角形排列的笋状物,复眼旁也有一根。 广州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和若虫在枯枝落叶中越冬。上海约5-6代,以卵越冬,4月底冬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叶背,约一月后可建成虫出现,世代重叠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草蛉等。2可用70%艾美乐30000倍液或5%吡虫啉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雾。
2-8、蓟马类
1、蓟马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雌虫体长1.8-2.0毫米,雄虫体长1.6毫米。体黑褐色。触角8节,第一、二、七、八节与体同色,其余几节色淡。前足胫节黄褐色,其余为褐色。 卵为长卵形,产于幼芽、嫩叶表皮下。成虫及若虫常在卷曲的叶苞内取食,也在花内或若果上取食。严重时对新梢的生长影响很大。成虫和若虫在寄主茬内及枯叶内越冬。来年3-4月活动取食。
防治方法与措施:(1)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口。 (2)化学防治发生初期可喷洒敌敌畏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剂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约10天进行1次。
2、茶黄蓟马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雌成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暗黄色8节。复眼略突出,暗红色。单眼鲜红色,排列成三角形。前翅橙黄色,窄,近基部具1小浅黄色区,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十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l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2—8节具暗前脊,但第3—7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l/3暗褐色。腹片第4—7节前缘具深色横线。卵浅黄白色,肾脏形。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形似成虫,但体小于成虫,无翅。 茶黄蓟马在山东郯城、江苏邳州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缝隙、枯枝落叶层和树皮缝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后扩散到银杏叶背面取食井产卵。卵产于叶背面叶脉处。初孵若虫在嫩叶背面取食,3龄若虫不再取食,钻入土壤缝隙及枯枝落叶层或树皮缝处化蛹,3龄若虫脱皮后即为蛹(4龄若虫)。成虫在叶背面和正面均可取食。茶黄蓟马在银杏叶片上,一般于5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这是第l代的危害期;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即为第2、3代的危害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世代重叠;9月初虫量消退,为第4代陆续下地化蛹的时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4月下旬在地面和树干喷速灭杀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成虫上树危害。 ②5月中下旬,叶片上开始出现茶黄蓟马时,对树体喷药防治。6月中下旬喷第2次药,7月中下旬虫口密度最大时喷第3次药,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用速灭杀丁3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5%。
3、潜叶危害害虫
3-1、杨白潜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翅展8-9毫米。体银白色,具光泽。头
顶乳黄色,有1束的银白色毛竖立着;触角基部形成大的“眼罩”。前翅银白色,前缘近中央1波纹状斜带伸向后缘,近端部有褐色纹4条,l-2条、3-4条之间呈淡黄色,2-3条之间为银白色。臀角上有1黑色斑纹,斑纹中间有银色凸起,缘毛前半部褐色,后半部银白色;后翅披针形,银白色,缘毛极长。腹部腹面6节,雄虫第9节背板明显,与雌虫的区别。复眼黑色,常被触角鳞毛覆盖。 卵长0.3毫米,扁圆形,暗灰色,表面具网眼状刻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6.5毫米,体扁平,黄白色。头部及胴部每节侧方生有长毛3根。前胸背板乳白色。体节明显,腹部第三节最大,后方各节逐渐缩小。褐色口器,触角3节,单眼2个,呈黑褐色。 蛹藏于白色丝茧内,长3毫米,浅黄色,梭形。 在河北、山西该虫年发生4代,辽宁年生3代,新疆年3-4代,以蛹在树干皮缝或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5月进入产卵期,5月中下旬化蛹,以后30-35天完成1个世代,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吐丝结茧化蛹越冬。幼虫危害盛期在5月上、中旬。 成虫具趋光,多将卵产于叶面叶正面主脉和侧脉处,卵期6-9天。 初孵幼虫就近潜入叶肉组织蛀隧道取食叶肉,叶面呈现大的黑斑块。 老熟幼虫从叶面咬孔而出,爬至叶背等处结“H”形网络,在其中间结白色小茧化蛹,蛹期7-10天。树干光滑的幼树树干则很少被结茧。
防治方法与措施:(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 (2)保护和利用天敌。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及时清除落叶。成虫发生期及时网捕成虫。大树干涂白防治树皮下越冬蛹。 (3)利用成虫有趋性,可进行灯光诱杀。 (4)化学防治成虫活动期,或虫斑出现盛期以前喷洒50%杀螟松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5000-8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
3-2、柑橘潜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为银白色的小蛾,体长约2毫米,翅展5毫米左右。前翅披针状,翅基部有两条褐色纵纹,翅中部具“Y”字形黑条纹。翅尖有一黑色圆斑。后翅
针叶形。缘毛甚长。幼虫体长4毫米,体扁平,黄绿色。 幼虫潜入柑橘嫩叶梢表皮下取食,形成弯曲隧道,被害叶严重卷曲,易于脱落,影响生长,尤以苗圃幼树受害较重。在叶上为害造成的伤口,常诱致溃疡病蔓延。长江流域至华南一年发生约8~15代,夏秋两季发生最盛,以蛹或幼虫越冬。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幼虫孵化后,即潜入表皮下取食,老熟幼虫在近叶缘处把叶缘卷起包围身体,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与措施:严格控制夏梢零星抽发,做好预测预报,掌握在成虫低蜂期长出秋梢以减少虫害发生数量等。药剂宜在新梢萌发不超过3毫米或新叶受害率达5%左右时施用,可用溴氰菊酯、杀灭菊酯、易卫杀、巴丹、杀虫双和亚胺硫磷等。
3-3、菊潜叶蝇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形似小苍蝇,雌成虫体长约2-3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略小,体灰色至灰黑色,复眼红褐色。翅一对,透明,有紫色闪光。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色。雌虫有漆黑色粗壮产卵器;雄虫腹末有1对抱握器。 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灰白色,略透明。 幼虫长圆筒形,长3.2-3.5毫米,蛆状;老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鲜黄色。 蛹长约2毫米,纺锤形,羽化前黑褐色。该虫在南方年发生10代,在北方是以蛹越冬,江、浙一代越冬虫态不固定。在浙江杭州3月下旬可见成虫,4-5月为发生盛期,为害严重。夏季发生较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一般江卵产在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为20度下,完成一代需14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在菊花凋谢后,将植株上部剪除并烧毁,发现受害叶及时摘除。附近有豆科、十字花科、菊科杂草要及时清除,减少虫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在幼虫潜叶为害初期及时喷洒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2、枝干害虫
2-1、天牛类
1、连翘桑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39—46毫米,黑褐色,密被黄褐色细绒毛,因此看上去为土褐色。触角鞭状。前胸背板有隆起横纹,两侧各有一刺突。翅鞘基部有许多黑色而光亮的瘤状小突起。卵:近椭圆形,稍弯曲,长6—7毫米。初产时为黄白色,近孵化时为褐色。幼虫:体长70毫米左右,圆筒形。体乳白色,头黄褐色。前胸较大,近方形,背面密生黄褐色短刚毛和赤褐色小颗粒,中央有“小”字形凹陷纹。后胸至腹部第7节背面,以及前胸至腹部第7节腹面,每节各有一长圆形突起(步泡突)。蛹:体长50毫米左右,淡黄色,离蛹。二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虫道中越冬。经2次越冬后,于第三年5—6月间,老熟幼虫在虫道最下方1—3个排孔,仅留一层薄皮,常使树皮稍肿起或破裂。幼虫在羽化孔下方10厘米处作蛹室化蛹,蛹期约2周。6月中旬至8月出现成虫,7月上旬尤其雨后成虫出孔最多。成虫将卵产在直径约1—2厘米枝干的向阳面,产卵前咬一“U”字形刻槽,产卵一粒于其中。成虫寿命30余天,一生产卵100余粒。卵期10—14天。幼虫孵化后,顺枝干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每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排粪孔。蛀道全长可达2米以上,有时直达根的基部。孔口外及地面上可见排出的红褐色虫粪。
防治方法与措施:(1)人工捕杀成虫。因成虫羽化后10—15天才开始产卵,白天不太活动,故易于捕杀。可在6月中旬后,每隔10天捕杀1次(特别应注意成虫盛发期的雨后出孔最多),连捕2—3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2)药剂防治幼虫。春秋两季是药剂防治幼虫的关键时期。可用50%敌敌畏乳剂,或90%敌百虫50倍液,用兽医注射器将药剂注入新排粪孔;或用药棉浸渍上述药剂5—10倍液,塞入蛀洞内;亦可用56%磷化铝片剂,分成
10—15小粒,每一蛀洞内塞入一粒,然后用粘泥或小枝条塞孔。施药后清除树下虫粪,数日后检查地面,如有新虫粪出现,应及时进行补治。
2、柳光肩星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22-41毫米,宽8-12毫米;雄虫体长20-29毫米,宽7-10毫米。体黑色,带有光泽。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触角鞭状,第三节最长,梗节最小,柄节端部膨大,自第三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上长有约20个斑纹,斑纹由不规则的白色绒毛组成,鞘翅基部光滑,肩角内侧有刻点。 卵长5.5-7毫米,由乳白色变为黄色,长椭圆形,两端略弯曲。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体长约50毫米,淡黄色,头部为褐色,前胸背板有凸字形斑,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卵形锈色针突区。 蛹体长30-37毫米,乳白色至黄白色。 为害2年生树体的光肩星天牛年生1代,在7-8年生树上危害的多2年1代。一般是以幼虫在坑道内越冬,或以9月中旬以后产出的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取食活动,5月开始在坑道上部筑蛹室,6月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 6月-7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中旬停止。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15天,啃食杨、柳叶柄、叶片和嫩枝进行补充营养。多在晴天10:00-14:00时活动。 产卵前雌虫咬椭圆形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卵期13-14天,7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 初孵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向干枝横向转移,蛀害木质部表层。 该虫喜在有枝条的树干上和疏林寄居。一般林内被害轻,林缘被害重。在立地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树木上,天牛卵和初孵幼虫容易被挤压死亡,故受害轻。修技抚育可矫正干形,修去不必要的枝权,减轻天牛寄居危害。主要天敌有花绒坚甲和斑啄木鸟。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营造混交林,适当推广刺槐、泡桐、臭椿等树种与柳树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创造不利于光肩星天牛繁殖和扩散的环境。加强
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减少虫害。 (3)用熏蒸法防治幼树上的幼虫,在2m以下的主干上每个排粪孔插入1根磷化锌毒签或1/4片磷化铝,用泥密封。 (4)对于高大的树木,在9月中下旬用内吸剂注射法防治危害韧皮部的低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每株用原液9-12ml即可。 (5)化学防治在6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期用40%乐果乳油加50%敌敌畏乳油(1:1)10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各喷树冠1次。
3、柏双条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雄虫体长11-17.2mm,雌虫体长10.6-18.5mm,全体密被黄色短绒毛。头,前胸黑色。前胸背面有5个瘤突。鞘翅黑色,有两条棕黄色横带。 卵长2mm,白色,椭圆形。 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2mm,前胸宽4mm,乳
白色,圆筒形略扁,前胸背板有4块略呈三角形的黄褐色斑纹。 蛹长20-25mm,淡黄色。 发生规律年生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离地面高2m以下主干边材中,也可以幼虫在枯死木和离地面4-5m高的边材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为害,8月下旬在木质蛀道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成虫羽化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活动时飞翔力较强。成虫多在14-22时进行交尾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习性。喜向阳、避风的新修的枝、刚采伐的树干、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树皮裂缝和伤疤处单产卵1-10粒不等。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0-60粒,卵期7-14天,自然孵化率很高。 幼虫孵化1-2天后蛀入皮层,蛀入后在木质部表面形成多条不规则的扁平蛀道,或横断树干斜伸,蛀道内充满黄白色粪屑。蛀道最长可达20cm,宽7.5-2cm,深0.4cm。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树干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cm,长3-5cm的蛀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
蛹,蛹期约10天。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2年发生1代的则是第1年发生滞育,以幼虫在木质部边材的虫道内越冬,到第2年秋完成世代发育,以成虫越冬,形成2年1代。其虫体一般比1年1代的大。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防止该虫传播蔓延。 (2)加强林木管理。 及时伐除虫害木、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集中处理杀死幼虫和成虫,并捡净林内枝桠。 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5cm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3)注意保护啄木鸟。棕色小蚂蚁等天敌。 (4)化学防治。 对调运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和12-15g/m3,熏蒸24小时或72小时;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进行水处理,或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杀灭菊脂乳油20倍液,或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20倍液,或2.5%溴氰菊脂10倍液,插入虫道毒杀害虫。 用绿色威雷、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4、柳星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9-39毫米,体宽6-13.5毫米。体漆黑色,略带金属光泽,头部和腹面长有灰色细毛,足上细毛为蓝灰色;触角第3-11节各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前胸背板有明显的肿瘤,两侧具尖锐粗大的侧刺突。鞘翅基部有密集的小颗粒,翅上长有约20个白斑,呈不规则状排成5横行。 卵长5-6毫米,乳白色至黄褐色,扁卵圆形。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5-60毫米,乳白色,圆筒形。前胸背板的“凸”字形锈斑上密布微小刻点,前方左右各有1个飞鸟形锈色斑。 蛹乳白色至黑褐色,触角细长、卷曲,体形与成虫相似。 星天牛2年完成1代,主要是以幼虫在木质部坑道内越冬。 翌年3月越
冬幼虫开始取食为害,4月老熟幼虫蛀蛹室进行化蛹,5月下旬化蛹结束,蛹期19-33天。 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为成虫发生高峰期。 成虫寿命40-50天,飞翔力不强。成虫羽化后先在蛹室停留5-8天,后咬食寄主幼嫩枝梢作补充营养,10-15天后在晴天无风交配活动,3-4天后产卵,在树干基部向上10cm以内,咬“T”或“人”字形刻槽,将卵产在其中。卵期9-15天。 6月中旬孵化,7月为孵化高峰期。幼虫孵化后在树皮下蛀食1个月左右,形成不规则的扁平坑道,随后向木质部深入2-3cm后转而向上蛀坑并向外蛀穿一个排粪孔,排出黄色虫粪和蛀屑。 9月末绝大部分幼虫转而沿原坑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再另蛀新坑道向下部蛀害并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减少虫害的发生。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营造多树种、多类型的混交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修剪,分批修除主干分枝下部的枝条,减少成虫集中产卵。 (4)树干涂白,在5月上旬按石灰:硫磺:水=16:2:40比例再加入少量皮胶混合后涂于杨树主干上,可防止星天牛产卵。 (5)化学防治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前,在主干受害部位用刀划若干条纵伤口,按1:9比例,涂以50%敌敌畏柴油溶液;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后,要先将排粪孔处的虫粪和蛀屑清理干净,然后插入磷化锌毒签或磷化铝片、丸等,并用泥封死蛀孔及排粪孔。
5、云斑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35-65毫米,体底色为灰黑或黑褐色,密被灰绿或灰白色绒毛。头中央有1条纵沟,前胸背面有1对肾形白斑,翅基有颗粒状瘤突,头至腹末两侧有1条白色绒毛组成的宽带。[卵]长约8毫米,淡黄色,长卵圆形。 幼虫:体长70——80毫米,乳白至淡黄色。2-3年1代,以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成虫5-6月出现,以睛天出现为多,在离地30-150厘米高的树干或粗枝上咬1个蚕豆大的产卵痕,在痕内上方产卵1粒,1株树被产卵多达10余粒,每雌一生产卵40粒。卵经12天孵化,初孵幼虫在韧皮
部取食,后蛀入木质部,并排出虫粪木屑,被害部分树皮外胀,纵裂、变黑,流现树液,木屑外露。蛀孔梢弯曲,排泄孔大,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做蛹室化蛹。
防治方法与措施:⒈该虫产卵部位低,产卵痕明显,可用木锤敲击,杀死卵或小幼虫。 ⒉该虫排泄孔明显,可用铁丝剌杀幼虫。 ⒊可用百部根或苦楝枝浸敌敌畏或半夏捣烂或醉鱼草及浸药,浸油的棉花塞闭幼虫排泄孔。 ⒋80%敌敌畏200倍液注入排泄孔,施药前去除孔中虫粪,施药后用泥团封孔口。 ⒌用毒竹签塞入排泄孔,毒死幼虫.
6、光肩星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雌成虫体长20~35毫米,宽8~12毫米。雄虫略小,体长20~29毫米,宽7~10毫米。头部比前胸小,自后头至唇基有一条纵沟。触角鞭状,12节,第一节端部膨大,第二节最小,第三节最长,以后各节渐次缩短,自第三节开始各节基部均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最后1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最后1节末端为黑色。前胸两侧各有1较尖锐的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光滑无颗粒状突起,这是与星天牛相区别的重要特征。翅面上各有大小不同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头部和体腹面被银灰和蓝灰色细毛。腿节、胫节中部及跗节背面有蓝灰色绒毛。卵:长约5.5~7毫米,乳白色,长卵圆形,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为黄色。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取食后淡红色,头部呈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55毫米,头宽约5毫米,体略带黄色。前胸背板后半部有1个凸字形褐色斑,中间被体色分为二。蛹:长30-36毫米,乳白至黄白色。触角末端卷曲呈环状,第8节背面有一向上棘状突。 在河北省任丘市华北石油矿区1年或2年l代,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小幼虫越冬者3月下旬开始取食;老熟幼虫越冬者5月初在蛀道上端筑蛹室,约20天化蛹,蛹期20天。羽化后成虫在蛹室内停留约10天,开始咬一个直径约10毫米的洞羽化外出,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8月上、中旬为末期,但成虫出现期可到10月中旬才结束。成虫飞翔力弱,经2~3
天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产卵期长达2个月,每雌产卵30粒,卵产于直径4厘米或更粗的枝条及树的各个部位。雌虫产卵前,咬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本质部之间,每刻槽内产卵1粒,有的无卵;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卵约10天孵化,9月后产的卵以初孵幼虫在卵壳内越冬,到第二年才能孵化。初孵幼虫取食产卵刻槽内腐坏的韧皮部,2龄幼虫取食健康树皮及木质部,在木质部中蛀道先横向梢弯曲,后向上钻蛀,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褐色粪便和木屑从蛀孔排出。此虫琉林比密林、林缘比林内、立地条件差生长衰弱比健壮树为害重。天敌有花绒坚甲,一般寄生率40%,高达60%。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杀成虫是防治的根本,成虫补充营养活动期,人工捕杀成虫;喷施8%的绿色威雷300倍至4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在天牛羽化盛期,也可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0至2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喷树干,每15天喷一次。 ②6~8月,是光肩星天牛产卵高峰,这时应向树体喷洒辛硫磷200~300倍液,条件允许下,每10天喷洒一次,可有效地灭杀刚孵化的天牛幼虫。幼虫未蛀入木质部前活动期。可用50%杀螟松乳油喷树干或涂胶泥。 ③对遭受光肩星天牛危害较重的法国梧桐,应采取果断措施,把受害树枝截掉,并在截枝虫孔处做注药处理。施药时,需注意药流出才能停止注药。然后立即用粘性泥土封孔。 ④在规划设计中,注意树木混合栽植,避免单一树种遭受同一种天牛的危害,减少光肩星天牛的危害与扩散。 ⑤树木注干,采有吡虫啉乳油,按树胸径每1厘米,注射1毫升。
7、桃红颈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除前胸(俗称头颈)背面酱红色外,其余均为黑色,故称为红颈天牛。体长28--37毫米,雄虫较雌虫为小。卵淡绿色,状如芝麻粒,长约3毫米。幼虫乳白色,老熟时长约50毫米,前胸背板前缘中间有一棕褐色长方形突起,胸部有不发达的胸足3对。蛹黄白色,长约36毫米。 以幼虫在枝干被害处越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蛀
道中的蛹室内化蛹。成虫中午多静息于枝干处,卵散产于枝干粗皮和裂皮内,特别在流胶病严重的枝干上产卵更多。幼虫孵化后,先在皮下蛀食,蛀入处多有流胶及细小蛀屑和虫粪;至第2年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蛀道多由下而上,略弯曲,一般不超过20厘米,孔口多位于被害部位的上方。般3年完成一代。老熟幼虫5月间化蛹,成虫6月中下旬发生,6月下旬--7月上旬产卵,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6月中下旬成虫发生期开展人工捕杀;幼虫为害阶段根据枝上及地面蛀屑和虫粪,找出被害部位后,用铁丝将幼虫刺杀。(2)6月上旬成虫产卵前,用白涂剂涂刷桃树枝干,防止成虫产卵。白涂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硫黄(或石硫合剂渣)1份、食盐0.2份、动物油0.2份、水40份混合而成。3)于4、5月间晴天中午在桃园内释放肿腿蜂(红颈天牛天敌),杀死天牛小幼虫,开展生物防治。
8、星天牛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宽22~39(雌)×6~13.5毫米。漆黑色,有光泽。触角3~1l节,雌虫比体略长,雄虫超过体长1倍。前胸背板光滑,胸部两侧有向外之突角。鞘翅上有白色细毛组成的斑点,每翅约有20个,呈不整齐的五横行。卵长圆筒形,长宽5~6×1.5~2毫米,乳白色后为黄褐色,形似米粒。幼虫初孵化时体长4毫米,成熟幼虫45~65毫米,乳白色,圆筒形。头部和口器褐色。胸部肥大,前胸背板前方左右各有一黄褐色飞鸟形斑纹,后半部有一块\"凸\"字大斑纹,略隆起。全体有稀疏褐色细毛。胸足退化,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1~7节背腹两面均有移动器。蛹长约30毫米,乳白色,后变为黑褐色,触角细长卷曲,体似成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基部或主根内越冬。4月下旬始出现成虫,5、6月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末期。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约1周,然后自羽化孔(圆形)爬出,飞向树冠啃食枝条皮层和叶片,多在9~13时交尾、产卵,午后高温时多停息枝端,飞翔力不强。交尾后10~15天开始产卵,5~8月均可见卵,以5月下旬至6月
中旬为盛期。卵多产在树干离地面4.5厘米范围内,少数产于30~60厘米高处。产卵前成虫预先将树皮咬成长约1厘米的\"T\"形或\"厂\"形伤口,深达木质部,皮层稍隆起,表面较湿润,产1粒卵于皮层下,流出树脂胞沫。每雌产卵70~80粒,产卵期约30天,卵期7-14天,成虫寿命30~60天。初孵幼虫先蛀食树皮,逐渐向下蛀害主干基部及地平线以下,横向迂回蛀食达15厘米左右,对树干输导组织破坏较大。如遇根就沿根下蛀达30厘米以上。幼虫在皮层蛀食90~120天后蛀食木质部,蛀入孔多在近地面处。幼虫期10个月,蛹期短的18~20天,长的30~45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于成虫羽化期啃食树枝时捕杀;在4~6月用利刀或圆凿虫卵(流胶泡沫处);除去虫道内粪粒后,插一有刺藤条刺杀幼虫或用钢丝钩杀幼虫。2.在成虫羽化前用生石灰5000克、硫黄500克,水20千克,调成灰浆,涂树干,高1米,可防止成虫产卵。3.药剂毒杀用粗铁丝将虫道内虫粪捅除干净后,用脱脂棉球蘸沾80%敌敌畏或40%乐果或40%氧乐果乳油5~10倍液,或用新鲜半夏茎叶塞入虫孔内,然后用湿泥土封堵,以毒杀幼虫
2-2、吉丁虫类
1、苹果小吉丁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5.5-10毫米,全体紫铜色,有光泽。头部短而宽,前端呈截形,翅端尖削,体似楔状。 幼虫:体长15-22毫米,体扁平。头部和尾部为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头大,大部入前胸。前胸特别宽大,中胸特小。腹部第七节最宽,胸足、腹足均已退化。 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卵产在枝条向阳面、粗糙有裂纹处 。 一般一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处皮层下越冬。第二年,3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串食皮层,造成凹陷、流胶、枯死等为害状。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幼
虫严重为害期,7~8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咬食叶片。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下旬一8月上旬,卵产在枝条向阳面,初孵幼虫立即钻人表皮浅层,蛀成弯曲状不规则的隧道。随着虫龄增大,逐渐向深层为害。11月底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苗木检疫苹小吉丁虫是检疫对象,可随苗木传到新区,应加强苗木出圃时的检疫工作,防止传播。 2.保护天敌苹小吉丁虫在老熟幼虫和蛹期,有两种寄生蜂和一种寄生蝇,在不经常喷药的果园,寄生率可达36%。在秋冬季,约有30%的幼虫和蛹被啄木鸟食掉。 3.人工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落地的成虫;清除死树,剪除虫梢,于化蛹前集中烧毁;人工挖虫,冬春季节,将虫伤处的老皮刮去,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出,然后涂5度石硫合剂,既保护和促进伤口愈合,又可阻止其他成虫前去产卵。 4.涂药治虫幼虫在浅层为害时,应反复检查,发现树干上有被害状,就在其上用毛刷一刷即可。药剂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倍液;80%敌敌畏乳油用煤油稀释20倍液。 5.成虫羽化盛期树上喷药杀成虫在苹小吉丁虫发生严重的果园,单靠防治幼虫往往还不能完全控制其为害,应在防治幼虫的基础上,在成虫发生盛期连续喷药,如:.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1500倍液等。
2、杨十斑吉丁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8-23毫米,体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金属光泽。雄虫体瘦小,雌虫肥大。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复眼肾脏形,明显突出。触角锯齿状,11节。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前胸背板紫褐色,具古铜光泽,有均匀的小刻点。腹部腹面5节,末腹节两侧端各1小刺。鞘翅黄褐或褐色,每翅鞘上有明显的纵线4条及黄色斑点5个,所以称作十斑吉丁虫。卵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卵圆形,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色。幼虫体长17-27毫米,淡黄色,头黄色,扁平状,口器黑褐色,前胸膨大扁平,中、后胸窄细,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央有1个\"∧\"形沟纹,腹部12节,
念珠状,无足。蛹为裸蛹,长11-19毫米,淡黄色,近化时颜色加深,头向下垂,触角向后,胸足3对,翅芽2对,腹部可见9节,气孔6对。 该虫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树木或坑道内越冬。靠苗木调动作远距离的传播,翌年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蛹室内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并交尾产卵,羽化进度不整齐,交尾3-4天后开始产卵,多将卵散产于向阳面树皮裂缝、伤痕、节疤等处。6月初为产卵盛期,卵期13-18天,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初孵幼虫直接蛀入树皮内危害,8月中旬后幼虫进入木质部为害;9-10月在越冬前部分继续向木质部内蛀食,大多形成\"L\"形虫道;部分又向外蛀食韧皮部,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成虫喜光,飞行能力较强,多在晴天中午活动于树上,阴雨和早晚栖息在树皮裂缝和树冠枝桠处。缺水、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林木受害严重,郁闭度小的疏林受害重于郁闭度大的林分,林缘受害重于林内,树皮粗糙的树种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的品种栽植。营造混交林。(2)加强苗木、种条的检疫工作,发现有受害木时,需经剥皮、火烤或熏蒸处理,以防止害虫的传播和蔓延。(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发现有发生时,应及时伐除受害严重株并烧毁,对新植林进行树干涂白,防止产卵。(4)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喜光性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5)保护利用天敌,有猎蝽、啮小蜂及啄木鸟等;斑啄木鸟是控制杨十斑吉丁虫最有效的天敌。(6)化学防治幼虫孵化期,在表皮变色涂刷煤油溴氰菊酯1∶1混合液或40%乐果40-100倍,以1∶100和1∶150-200倍的氧化乐果与敌敌畏混合液进行根灌。成虫期喷洒80%敌敌畏800-1000倍或50%马拉硫磷或2000倍或20%菊杀乳油等杀虫剂。
2-3、木蠹蛾类
1、咖啡木蠹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灰白色,长15-28mm,翅展25-55mm。雄蛾触角中、下部双栉形,端部线形。胸背面有3对青蓝色斑。腹部白色,有黑色横纹。前翅白色,半透明,布满大小不等的青蓝色斑点;后翅外缘有青蓝色斑8个。雌蛾一般大于雄蛾,触角丝状。卵为圆形,淡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0mm。头部黑褐色,体紫红色或深红色,尾部淡黄色。各节有很多粒状小突起,上有白毛1根。蛹长圆筒形,红褐色,长14-7mm,背面有锯齿状横带,尾端具短刺12根。 1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被害部越冬。翌年春季转蛀新茎。5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6-30天,5月下旬羽化,成虫寿命3-6天。羽化后1-2天内交尾产卵。卵产于羽化孔口,数粒成块。卵期10-1天。5月下旬孵化,孵化后蛀人茎内向上钻,外面可见排粪孔。有转棵为害习性。幼虫历期1个多月。10月上旬幼虫化蛹越冬。小茧蜂寄生幼虫,寄生率分别为9.1-6.8%。蚂蚁可捕食幼虫。串珠镰刀菌寄生率为16.6-9.5%。病毒亦可寄生幼虫、但寄生率低。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减少为害;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2)保护以利用天敌。如释放寄生蜂等。(3)药剂防治。 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期,喷50%杀螟松1000液,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2、豹纹木蠹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豹纹木蠹蛾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条内越冬。翌年春季枝梢萌发后,再转移到新梢为害。被害枝梢枯萎后,会再转移甚至多次转移为害。5月上旬幼虫开始成熟,于虫道内吐丝连缀木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咬一羽化孔,即行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后蛹壳的一半露在羽化孔外,长时间不掉。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于嫩梢上部叶片或芽腋处产卵,散产或数粒在一起。7月份幼虫孵化,多从新梢上部腋芽蛀入,并在不远处开一排粪孔,被害新梢3~5天内即枯萎,此时幼虫从枯梢中爬出,再向下
移不远处重新蛀入为害。一头幼虫可为害枝梢2~3个。幼虫至10月中、下旬在枝内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结合冬、夏剪枝,剪除虫枝,集中烧毁。于5月中旬开始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7月份幼虫孵化期结合防治桃小食心虫,喷施40%水胺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10%赛波凯乳油3 000~5 000倍液,能有效地杀死幼虫。
2-4、透翅蛾类
1、海棠透翅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海棠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昆虫,成虫:雌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19~26毫米,体黑色并有蓝色光泽,头后缘环生黄白色鳞毛,复眼紫褐色,胸部两侧各有黄斑,翅脉黑色,翅脉间透明,腹部第2节和第4节后缘各有一黄色环纹(苹果透翅蛾第4~5节各有一黄色环)。雌蛾尾部有两丛黄白色毛丛。雄蛾尾部有扇状丝毛丛。卵:黄褐色,扁椭圆形,有六角形白色刻纹。幼虫:老幼虫体长22~25毫米,头褐色,腹部乳白色,因体背常有褐色粘液而成污白色,各节体背疏生细毛,腹足趾沟单序双横节,臀足趾沟单横带;蛹:黄褐色,长约15毫米,腹部3~7节背面各有一横排刺,腹末环列8根臀棘。在华北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皮层内结茧过冬,春季3月下旬树体萌动时开始活动,继续蛀食皮层为害,并排出红褐粪便,4月末开始化蛹,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化蛹前幼虫先作一羽化孔,但不透过表皮,在羽化孔下作长椭圆形茧化蛹,蛹期约14天,成虫羽化期自5月末至8月上旬陆续发生,羽化盛期在6~7月。成虫白天活动,取食花蜜,常选择衰弱枝干或枝杈部粗皮缝内,或伤疤边缘产卵,每雌约产卵20余粒,散产,卵期约10天,自6月上旬即有卵孵化直至8月中旬,到11月份不同龄期的幼虫均可结茧过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在幼虫为害处可涂抹敌敌畏煤油乳剂,(即每公斤敌敌畏加200
克煤油)以杀死幼虫。 (2)人工挖出幼虫杀死,伤疤处涂以灭腐灵,也可将被害处粗皮和粪便轻轻刮去,露出虫孔而后抹20倍氧化乐果或甲胺磷,以杀死幼虫。一般应在春季进行。 (3)成虫盛发期喷药杀死成虫,可喷1000倍马拉硫磷,1000倍敌敌畏、2000倍灭扫利等以杀死成虫。
2、柳树透翅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22-38毫米,青黑色,头半球形,下唇须基部黑色,密布黄绒毛,头胸间有橙黄色鳞片,头顶有米黄色鳞片。胸部各节有橙黄色横带。腹部有5条黄色横纹,圆筒形,黑色。前翅褐色纵狭,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 卵长0.62-0.95毫米,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 幼虫初孵幼虫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30-33毫米,黄白色,圆筒形。臀节略骨化,背面有两个深褐色的剌,略向背上前方钩起。腹足趾钩二横带;臀足退化仅留趾钩,趾钩双序横带。 蛹体长12-23毫米,纺锤形,褐色。 该虫多1年生1代,少数1年2代。以幼虫在坑道内越冬。翌年春季3、4月越冬幼虫开始取食为害,4月底-5月上旬幼虫化蛹,5月中下旬成虫进入羽化期,并交配产卵,6月中旬-7上旬为产卵盛期,初孵幼虫于6月上旬始见侵入,下旬为侵入盛期。幼虫侵入茎干内蛀食,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孵化早的幼虫,若条件适合,当年8月中旬还可化蛹,并羽化为成虫,发生第2代。 成虫多集中在午前羽化,蛹体的2/3伸出孔外,腹面向上,成虫白天活动,雌成虫的性引诱作用颇强,羽化当天即进行交配产卵。多将卵产于叶腋、叶柄基部、孔口、树皮裂缝、枝条棱角基部、有绒毛枝条或叶片上,在叶片上的卵多产在叶脉上,卵期8-17天。 初孵幼虫在枝干上爬行相当距离后才侵入,大多从组织幼嫩处蛀入。1年生幼苗,多从梢部叶腋或叶柄基部侵入,梢端或叶片枯萎常是已有幼虫侵入的标志。2、3年生苗木,还从顶芽及伤口、旧羽化孔、树皮裂缝等处侵入。 初龄幼虫侵入后,先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绕枝干蛀食。幼虫经常向外清除虫粪和蛀屑,有时吐丝混合蛀屑封闭虫孔,侵入后通常不再转移。到9月下旬,幼虫在坑道末
端以蛀屑将坑道封闭,吐丝作薄茧越冬。蛹期14-26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啄木鸟。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抵抗力强的品种在栽培。 (2)对引进或输出的柳苗木、插条等严格检疫,及时剔除带虫瘿的栽植部位,防止传播。 (3)可用透翅蛾的性引诱剂如反3、顺13-十八碳二烯醇等200mg剂量的诱芯,附加粘胶型诱扑器,挂于林内及林缘lm左右高度,诱捕雄成虫。 (4)化学防治6、7月份在枝干上喷布50%杀螟松乳油,7-10天进行一次。夏秋季节,用5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50%倍晴松乳油30-50倍液涂抹幼虫侵入孔。用50%磷胺乳剂或50%速灭松乳剂40倍液,在侵入孔、虫瘿或虫瘿以上4-6cm处涂成环状药带,毒杀幼虫。
3、白杨透翅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1~21mm,翅展23~39mm。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有赭色鳞片,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卵椭圆形,黑色,上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老熟幼虫体长30mm,圆筒形。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时黄白色。胸足3对,腹足、臀足退化,仅留趾钩。蛹长12—23mm,纺缍形,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横列倒刺两排,9、10两排具刺1排。腹末具臀棘。在华北地区多为1年1代,少数1年2代。以幼虫在枝干隧道内越冬。翌年4月初取食为害,4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6月中到7月上旬,10月中旬羽化结束。卵始见于5月中旬,少部分孵化早的幼虫,若环境适合,当年8月中旬还可化蛹,并羽化为成虫,发生第2代。成虫飞翔力强而迅速,夜间静伏。卵多产于叶腋、叶柄、伤口处及有绒毛的幼嫩枝条上。卵细小,不易发现。卵期7~15d。幼虫8龄。初龄幼虫取食韧皮部,4龄以后蛀人木质部为害。幼虫蛀入后,通常不再转移。9月底,幼虫停止取食,以木屑将隧道封闭,吐丝做薄茧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选择抗虫树种如有些杂交杨树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2.加强检疫在引进或输出苗木时,严格检验,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以杜绝虫源。3.人工防治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蛀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或向虫瘿的排粪处钩、刺杀幼虫。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4.药剂防治在幼虫侵入枝干后,表面有明显排泄物时,可用50%磷胺乳油加水20~30倍液涂1环状药带,或滴、注蛀孔,药杀幼虫。用三硫化碳棉球塞蛀孔,孔外堵塞黏泥,能杀死潜至隧道深处的幼虫。幼虫初侵入期往受害的干、枝上涂抹溴氰菊酯泥浆(2.5%溴氰菊酯乳油1份,黄黏土5~10份,加适量水合成泥浆)毒杀初孵化的幼虫。抓住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树干的有利时机,在树干枝干上喷洒1:500~1000倍的敌敌畏液,每9天喷1次,毒杀效果良好。
2-5、小蠹类
1、罗汉肤小蠹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黑褐色,无光泽。复眼凹陷较深,触角球律状。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鞘翅上密被散乱、倒伏的细小鳞片,每个鞘翅上各具9行沟间部,每行沟间都具1列明显的颗粒及斜生的刚毛。3、9行,4、6和8行沟间部相连。卵椭圆形,长径0.7-0.9mm,乳白色。幼虫体长3.0-3.5mm,乳白色。取食后幼虫淡红色,体弯曲。蛹体长2.7-3.3mm,乳白色,羽化前呈黄白色。 l年5代,以成虫在健康杉株干部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飞往衰弱木上聚集,在树干基部蛀食母坑道。树干蛀人孔下方往往积聚黄褐色的蛀屑并伴有白色树脂。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期,幼虫在母坑道两侧蛀食子坑道。老熟幼虫在子坑道末端,筑斜行蛹室,5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蛹期。5月中旬至7月下旬羽化成虫。6月中旬后,成虫陆续飞离衰弱木,分散蛀入健康杉株,并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农业防治。营造混交林,结合抚育采伐,增强树势;注意林区卫生,清除虫害木和风折木;在卫生条件良好的前提下,伐取小径木,设置饵木诱杀,然后同统一进行剥皮处理。(2)保护与利用天敌。 4月中旬至5月中旬禁用药剂,保护金小蜂(DinotiscussP.)产卵。该蜂是幼虫主要天敌,自然寄生率达12.7%。(3)药剂防治。必要时用37%巨无敌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1000倍液喷干防治。
2、云杉大小蠹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属钻蛀类、次期性害虫。在青海省玛可河林区1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被害木树皮下越冬。4月底至5月中旬为为害始期(成虫扬飞期),6-7月为为害盛期,8月中旬为为害末期,一般情况下为害衰弱木和枯立木,猖獗为害时可侵害健康林木。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苗木、木材等传播。(2)加强林区管理。 ①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减少为害; ②注意林区卫生,伐除被害木和风折木,伐根及时做好剥皮处理,及时烧毁。 ③在4月-5月上、中旬,成虫扬飞前,利用害虫喜欢在新伐倒的原木上产卵繁殖的习性,就地用已伐除的衰弱木和濒死木的树梢部分以及抚育修枝的备用树枝制作成饵木进行防治。饵木长1.5-2m,3-5根1组,垫上木垫,每亩放置2-4组,放置于林中空地,引诱成虫前来产卵。在饵木上的害虫羽化前,将饵木剥皮。在6月10日左右第一次剥皮,将剥皮集中清理出林外及时处理,并更换新的饵木,第二次剥皮处理在8月中旬前完成。(3)保护与利用啄木鸟等天敌。(4)药剂防治。 ①树干虫孔注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50倍液在轻度受害林木主干上用注射器进行虫孔注药,每孔注药量5mL。 ②喷雾防治。在4月20日-5月10日,成虫扬飞为害期间,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0-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500倍液进行树干和伐区地面喷雾,每7天为一个药效期,连续施药3次。
3、松六齿小蠹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3-4mm,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体被黄色长绒毛。额中部有2个并列小瘤。前胸背板前半部有鱼鳞状小齿,后半部有刻点。鞘翅黄褐色,鞘翅末端形成倾斜的凹面,每侧各有3个小齿,第3齿最大。雌虫各齿尖锐,雄虫第3齿扁形,末端分叉。卵长1.4mm,宽0.9mm,椭圆形,乳白色,一端略透明。幼虫体长3.8mm左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胸腹部圆筒形,常向腹面弯曲呈马蹄状。蛹体长3.9mm,椭圆形。初蛹期乳白色羽化前变为褐色。 1年1代,以成虫在树皮内越冬。越冬成虫扬飞期及产卵期长,在5月至7月间均能在林间发现,生活史不整齐。一般6月下旬到8月下旬均可见到卵、幼虫、蛹各虫态。成虫产卵期为6-19天,卵历期5-15天,幼虫历期20-28天,蛹历期6-12天。当年成虫最早羽化在7月上旬,最晚9月上旬。当年成虫自9月中旬在蛹室附近咬向边材深陷0.5cm的坑道,头向内在其中越冬,一部分在母坑道越冬。越冬成虫于来年5月份出蛰后,就钻蛀树干为害。蛀害寄主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棱形或近圆形的交配室。交配后,雌虫以交配室为中心向上、向下分别凿5-6条呈放射状母坑道,最多20余条。其中填满褐色木屑。由于雌虫在母坑道内行多次交尾,所以还沿母坑道向树表皮下开凿一系列交配室和开口,雌虫在这时同外来的雄虫进行交配。以致在每条坑道内包含有雌虫与若干雄虫交配受精所产生的后代。母坑道长16-26mm,宽2-3mm。雌虫在凿道时,一边蛀凿坑道,一边产卵。每雌产卵数为15-40粒。幼虫孵化后在韧皮部与边材间蛀凿子坑道,子坑道同母坑道略呈垂直,并与母坑道一样充满木屑。幼虫在化蛹前1-2天停止取食后进行化蛹。成虫羽化后仍进行活动,于8月下旬开始在树上蛀3-6mm左右深度的盲孔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营造混交林,结合抚育采伐,增强树势;注意林区卫生,清除虫害木和风折木;在卫生条件良好的前提下,于4月中旬伐取小径木,设置饵木诱杀,然后同统一进行剥皮处理。(2)保护步行虫、寄生蜂、啄木鸟等天敌。(3)药剂防
治。必要时用37%巨无敌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1000倍液喷干防治。
2-6、茎蜂类
1、月季茎蜂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6毫米(不包括产卵管),翅展22-26毫米。体黑色有光泽,3-5腹节和第六腹节基部一半均赤褐色,第一腹节的背板露出一部分,1-2腹节背板的两侧黄色,其他翅脉黑褐色。雄成虫略小,翅展12-14毫米,颜面中央有黄色。腹部赤褐色或黑色,各背板两侧缘黄色。 卵黄白色,直径1.2毫米。 幼虫乳白色,头部浅黄色,体长17毫米。 蛹棕红色,纺锤形。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害茎内越冬。翌年4月间化蛹,5月上、中旬(柳絮盛飞期)出现成虫。卵产在当年的新梢和含苞待放的花梗上,当幼虫孵化蛀入茎干后就倒折、萎蔫。幼虫沿着茎干中心继续向下蛀害,直到地下部分。月季茎蜂蛀害时无排泄排出,一般均充塞在蛀空的虫道内。 10月后天气渐冷,幼虫做一薄茧在茎内越冬,其部位一般距地面10-20厘米。
防治方法与措施:1.结合冬季修剪,消灭越冬幼虫。一般在冬季修剪时,剪除有褐色斑点的枝条,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 2.区域联防。茎蜂成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防治时应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联防联治,封锁成虫的生存空间,缩小扩散范围。 3.化学防治。根据茎蜂生活习性和危害状况,在化学防治上,要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因此,可采用灌根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1)喷雾:采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1500倍液加增效剂对叶面及枝条喷雾。叶面与枝条喷到、喷匀即可。在无风的清晨或傍晚喷施为宜。 (2)防治时间:防治茎蜂应掌握在成虫羽化期至幼虫孵化期。最佳防治期掌握在4月上中旬。
2、蔷薇茎蜂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约20毫米左右,体黑色,有光泽。翅深茶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有尾刺。卵黄白色。幼虫体长约17毫米,乳白色,头部浅黄色。蛹棕红色。 华北、西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茎秆内越冬。翌年4月化蛹,5月出现成虫。成虫产卵在当年生新梢和含苞待放的蕴含梗上,卵期约10天。当幼虫孵化蛀入嫩茎后,即造成嫩梢枯萎,倒折现象。幼虫沿茎髓向下蛀食,将排泄物充塞在宛若茎内不外排。秋季幼虫蛀入枝条地下部分或多年生较粗的枝条里作薄茧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选育抗虫品种。如重瓣丰花月季等。 (2)消灭虫源。剪除受害倒折的枝条,要剪至茎髓部无蛀道为止,并集中烧毁剪下的虫枝。 (3)药剂防治。5月份幼虫孵化期限,喷施灭蛀磷200倍液防治。
3、花果害虫
3-1、蛀果实害虫类
1、桃小食心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1年发生1-3代,多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扁圆形冬茧越冬。越冬深度最浅可在土表,最深可达15厘米,3-8厘米深处最多;越冬幼虫的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翌年4月中旬(北方5月上旬)前后,遇雨后,幼虫开始破茧出土,出土可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5月上中旬为出土盛期。幼虫出土时间的早晚、数量多少与五六月份的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出土早,雨量充沛且集中,则出土快而整齐;反之,雨量小,降雨分散,则出土晚而不整齐。幼虫出土后,1天内即可在树干基部附
近的土缝、石缝或杂草根际处吐丝结成纺锤形的夏茧,后化蛹。蛹期9-1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盛期,直到9月份仍有成虫发生。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干、树叶及草丛等背阴处,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最为活跃,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枣叶背面基部,少数产在枣果梗洼处。幼虫孵出后多从枣果近顶部和中部蛀入。幼虫蛀入果后,先在果皮下潜食,果面可见到淡褐色潜痕,不久便可蛀至枣核,在枣核周围边取食、边排粪,使枣核四周充满虫粪。幼虫期约17天左右,后老熟、脱果入土结茧。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不同的枣树品种,其受害程度不同。
防治方法与措施:⑴树下防治当出土幼虫达5%时,开始地面施药,将越冬幼虫毒杀于出土过程中,常用药剂:800倍48%“天剑5号”(毒死蜱),200倍25%辛硫磷微胶囊剂,200倍50%地亚农乳剂等药液。在树冠下距树干1米范围内的地面细致喷雾,喷至地面湿透。亦可将药液喷于50千克细土中,混合均匀,制成毒土,撒于树下。亦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3%地亚农颗粒剂,亩用7千克,均匀撒于树盘中。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施药后都应浅锄,锄后或盖土、或覆草,以延长药剂残效期,提高杀虫效果。⑵树上喷药根据测报结果,发现少量成虫时开始喷洒1500倍25%天达灭幼脲3号、或2000倍天达虫酰肼药液,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2--3次,杀灭虫卵及初孵幼虫。⑶保护利用天敌中国齿腿姬蜂和甲腹茧峰等是桃小食心虫的寄生性天敌,白僵菌等是其寄生菌。在适宜地区自然寄生率可达30%-50%。另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新线虫和我国山东发现的泰山1号线虫,对桃小食虫的寄生能力都很强,杀虫效果分别为91.8%--95%和70.8%。,发挥以上天敌的灭虫效益,对防治桃小作用显著。因此,应注意在枣园中严禁喷洒剧毒农药,以便保护好以上自然天敌。(4)结合秋施基肥,把树盘半径1米内的表层土壤及落地虫果填入施肥坑底部,可以消灭大量越冬幼虫;4月中旬树盘覆盖地膜,用土压严可阻挡羽化的成虫飞出产卵。(5)要注意联防,附近枣园和苹枣园等应同时防治,以巩固防治效果。
2、山楂小食心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6.5毫米,翅展约15毫米,灰白色。前翅端部灰褐色,前缘有8组白色斜纹,较模糊。近顶角处有4-5条棒状纹,略呈椭圆形,为黑色。后翅灰褐色。近外缘臀角处有一较大暗紫色斑纹。中部有一横\"S\"形白纹,近基部处有一较宽的白色横纹。 卵长径约0.5毫米,椭圆形,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0-12毫米,头黄棕色,前胸、足及臀板黑褐色。毛片浅褐色。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 该虫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结茧越冬。次年4月在条件适宜时,老熟幼虫在越冬茧内化蛹,成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将卵散产在山楂果面上。第一代幼虫蛀入幼果,将粪便堆积在幼果之间,后在果内化蛹。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出现。第二代幼虫从果实萼洼处蛀入,虫粪堆积在萼洼处。老熟幼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脱果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科学修剪,疏花、疏叶,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保持适度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病残物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和卵期喷药防治。可喷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
3-2、象鼻虫类
1、梨虎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1年发生1代。成虫出土后产卵于果内。幼虫蛀果,被害幼果从树上落掉。老熟幼虫拖果入土,造成圆形土室化蛹,蛹羽化后以成虫在土内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利用梨虎象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盛发期于清晨或傍晚摇树振落捕杀。并在树上摘除被害花和虫果,地下拣拾落地花、果,集中处理。2、在成虫发生初
期,特别是雨后在树冠下喷洒50%辛硫磷300~400倍液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200~300倍液处理地面。树上防治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
2、栗实象鼻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此虫每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次年继续滞育土中,第3年6月份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经25天左右成虫羽化,羽化后在土中潜伏8天左右成熟。8月上旬成虫陆续出土,上树啃食嫩枝、栗苞吸取营养。8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栗苞上钻孔产卵,成虫咬破栗苞和种皮,将卵产于栗实内。一般每个栗实产卵1粒。成虫飞翔能力差,善爬行,有假死性。经lO天左右,幼虫孵化,蛀食栗实,虫粪排于蛀道内。栗子采收后幼虫继续在果实内发育,为害期30多天。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从果实中钻出入土,在5~15 cm深处做土室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可喷洒5%辛硫磷粉剂、50%杀螟松乳剂500~10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等药剂;8月中旬成虫上树补充营养和交尾产卵期间,可向树冠喷布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蔬果磷1000-2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40%乐果l 000倍液等药液;树体较大时,亦可按20%杀灭菊酯:柴油为1:20的比例用烟雾剂进行防治,效果都很好。
3-3、蝽象类
1、梨蝽象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树皮裂缝和翘皮下越冬。 翌春4月中、下旬,梨树发芽时开始活动,为害幼芽、花蕾、新梢、新叶和果实。白天若虫在树干阴面群集,夜晚活动为害,经4次脱皮后,于6月中下旬出现成虫,7月中、下旬成虫大量出现。成虫畏热怕光,喜阴暗凉爽,在炎热的中午爬到枝阴面或叶背静伏,天气凉爽
时分散到新梢、果实和1—4年生低龄枝段上取食为害。9月上、 中旬交尾产卵,卵产在粗皮裂缝中,卵期10天左右, 于9月下旬开始孵化,10月初孵若虫大量出现,群集脱一次皮后,以2龄若虫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1) 春季结合刮老翅皮,刮除越冬若虫,集中烧毁。(2) 夏季梨蝽象在树枝阴面群集时,人工捕打或喷药。(3)树上喷药:于春、夏为害期,可喷布9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也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如混加洗衣粉500倍液效果更佳。
2、茶蝽象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墙缝、石缝,树洞和草堆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先危害杜仲幼嫩顶梢,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常20余粒排列成一卵块。卵期4~5天,若虫孵化后,先静伏于卵壳周围或上面,以后分散危害。成虫及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嫩梢和果实的果柄;危害嫩梢时被害株率可达100%,被害株高生长或新梢生长量下降:危害果实,严重时被害果率可达25%以上,使杜仲果实大幅度减产,也影响杜仲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7月中旬出现当年成虫,发生不整齐。8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尚有产卵,9月上旬仍能危害果实。9月下旬以后当年成虫飞向房屋、石缝及其他场所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成虫越冬期在集中发生地进行人工捕捉。夏季在炎热的中午前后,该虫多群集于杜仲枝干背阴处,也可采取人工捕杀。茶翅蝽象危害杜仲嫩梢或果实较轻时,一般不进行化学防治。当危害果实严重时,喷施5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4、吸果夜蛾类
1、小造桥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与措施:(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喷50%杀瞑松、90%敌百虫1000倍液。
2、枯叶夜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35~38毫米,翅展96~106毫米,头胸部棕色,腹部杏黄色。触角丝状。前翅枯叶色深棕微绿;顶尖很尖,外缘弧形内斜,后缘中部内凹;从顶角至后缘凹陷处有1条黑褐色斜线;内线黑褐色;翅脉上有许多黑褐色小点;翅基部和中央有暗绿色圆纹。后翅杏黄色,中部有1肾形黑斑。其前端至M2脉;亚端区有l牛角形黑纹。 卵:扁球形1~1.1毫米,高0.85~0.9毫米,顶部与底部均较平,乳白色。 幼虫:体长57~71毫米,前端较尖,第1、2腹节常弯曲,第8腹节有隆起、把第7~10腹节连成1个峰状。头红褐色无花纹。体黄褐或灰褐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亚腹线及腹线均暗褐色;第2、3腹节亚背面各有1个眼形斑、中间黑色并具有月牙形白纹,其外围黄白色绕有黑色圈、各体节布有许多不规则的白纹,第6腹节亚背线与亚腹线间有1块不规则的方形白斑、上有许多黄褐色圆圈和斑点。胸足外侧黑褐色,基部较淡内侧有白斑;腹足黄褐色,
趾钩单序中带,第1对腹足很小,第2~4对腹足及臀足趾钩均在40个以上。气门长卵形黑色,第8腹气门比第7节稍大。 蛹:长31~32毫米,红褐至黑褐色。头顶中央略呈1尖突,头胸部背腹面有许多较粗而规则的皱褶;腹部背面较光滑,刻点浅而稀。生活史及主要习性1年发生2~3代,多以成虫越冬,暖地可以卵和中龄幼虫越冬。发生期不整齐,从5月末到10月均可见成虫,以7~8发生较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为害香甜味浓的果实,7月以前为害杏等早熟果品,后转害桃、葡萄、苹果、梨等。成虫寿命较长,产卵于于幼虫寄主茎和叶背。幼虫吐线缀叶潜其中为害,6~7月间发生较多,老熟后缀叶结薄虫化蛹。秋末多以成虫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农业防治:合理规划苗圃:新建苗圃时,尽可能远离果园。 2、人工防治:成虫产卵、幼虫孵化期,加以捕杀。 3、铲除苗圃周围的木防己、通草等寄主植物。 4、灯光诱杀成虫,在成虫高发期,根据成虫具有趋光性,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5、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后,幼虫孵化后,及时喷施杀虫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 6、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4、根部害虫
1、蝼蛄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蝼蛄在北方地区,有两次猖獗危害时期:一是4~5月间越冬成、
若虫上升到表层土壤活动,二是9月份,当年越夏的若虫和新羽化的成虫大量取食后准备越冬。蝼蛄昼伏夜出,晚间9:00~11:00是活动取食高峰.趋光性很强,在潮湿闷热、无风无光的夜晚,利用灯光可诱到大量成虫:此虫趋化性强,喜香爱甜:趋肥性(喜马粪)和趋湿性也较强。蝼蛄多发生在乎原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区、特别是砂壤土和粉砂壤土,质地松软的腐殖质土,最适宜蝼蛄的繁殖。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做苗床时使用毒土杀虫。即用0.5kg敌百虫与100~125kg细土均匀拌合撒施,翻地耙平.此量可用于2亩地的范围。 ②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508,加水2508,溶解后喷至10008麦麸上,拌成毒饵,傍晚撤于苗床,每亩1000—1500g。 ③人工挖掘。春季根据地面蝼蛄的隧道标志挖窝灭虫,夏季产卵高峰期结合夏锄挖穴灭卵。 ④马粪鲜草诱杀。在苗圃地,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坑(40cm×20cm×6cm),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虫被诱入后,白天集中捕杀。在坑内加放毒饵也能诱杀。毒饵配制方法,可将豆饼屑或麦麸100kg用文火炒香,加上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1kg,拌匀即用。 ⑤在苗圃周围设高压电网或灭虫灯等诱杀。
2、小地老虎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成虫体长17-23毫米,翅展40—54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有两对横纹,翅基部淡黄色,外部黑色,中部灰黄色,并有1圆环,肾纹黑色;后翅灰白色,半透明,翅周围浅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 卵为馒头形,直径0.5毫米,高0.3毫米,表面有纵横隆起纹,初产时乳白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37-47毫米,圆筒形,全体黄褐色,表皮粗糙,背面有明显的淡色纵纹,满布黑色小颗粒。 蛹长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在我国长江流域,1年发生4代。以蛹及幼虫在土内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最多,为害最重。1—2龄幼虫群集幼苗顶心嫩叶,昼夜取食,3龄后开始分散为害,共6龄。白天潜伏根际表土附近,夜出咬食幼苗,并能把咬断
的幼苗拖人士穴内。其他各代发生虫数少。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吃糖、醋、酒味的发酵物。卵散产于杂草、幼苗、落叶上,而以肥沃湿润的地里卵较多。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雨季注意排水措施,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及时清园,适时中耕除草,秋末冬初进行深翻土壤,减少虫源。 (2)人工捕杀,清晨在缺苗、缺株的根际附近挖土捕杀幼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5)在幼虫发生盛期,傍晚在苗或植株根际,灌浇50%辛硫磷1000倍液。
3、蟋蟀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蟋蟀约2,400种,长3∼50公釐(0.12∼2吋)。触角细,後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後翅膜质,用于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音的频率取决於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 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防治方法与措施:1.日间寻找大蟋蟀洞穴,拨开洞口封土,滴入数滴煤油,然后灌入水;或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入洞内,使其爬出或死于洞内。 2.用90%敌百虫晶体10倍液,拌炒香的麦麸或米糠,施于其洞口附近,诱杀成虫或若虫。但施药后应保持数天,如遇下雨须重新施药。 3.实行农林问作,保护天敌。
B植物主要病害
1、叶、花、果病害
1-1石榴干腐病
发病规律: 干腐病的病原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果、病果台、病枝内越冬。僵果上的菌丝于翌年4月中旬前后产生新的孢子器,是该病的传播病原。主要靠雨水传播,以寄主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一般年份发病始期在5月中下旬,7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末期在8月下旬。温度不定时,主要由六七月份的降雨量和田间湿度决定病情的轻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措施冬春修剪时,要清除病果、病枝、病果台。生长期清除树上树下的病组织以清除菌源,降低病原基数。及时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性。及时防治害虫,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坐果后及时套袋,切断侵染途径。修剪时尽量避免大伤口,控制春季修剪,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2)喷药保护果实一般年份,从花至采收期,喷药4至5次。喷布1:1:200倍的波尔多液、40%多菌灵500至800倍液或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500至800倍液,防效较好。冬季可全园喷布40%福美胂600倍液或3至5度的石硫合剂,可铲除病源。由于干腐病发病期正值石榴花期,人工摘除病花也很有必要。
1-2草坪霜霉病
发病规律: 发病适温为15℃~20℃,所以病害通常在春末和秋季发生,而且最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发生。高温多雨、低洼积水、大水漫灌等均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与措施:(一)确保良好的排水条件,保证灌溉或降雨后能及时排除草坪表面过多的水分。 (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四)用0.2%~0.3%的瑞毒霉、乙磷铝、杀毒矾等药剂进行拌种,或用上述药剂的1500~2000倍液喷雾,都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1-3夹竹桃褐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落叶留在土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夹竹桃上,萌发的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3-7月发生,苗木生长过密或细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不宜栽植过密;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壮苗;清除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常用药剂苯菌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 。
1-4牡丹灰霉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贝母,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皖贝母多在4月上旬形成发病中心。气温19-23℃、有连阴雨,病情扩展快。
防治方法与措施:(1)农业防治。 ①实行轮作。 ②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度过大。(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5月季黑斑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芽鳞、叶痕、枯枝及落叶上越冬,翌春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叶面上有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6-10小时即可发芽侵入,经3-6天潜育即显症。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古城风光、放声歌唱、金不换、金鱼红、洛神、金枝玉叶等品种均感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1)因地制宜选用伊利莎白、黑毛层、黑旋风等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注意清除病残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1-6泡桐根结线虫病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4月条件合适时,分生孢子成熟,靠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4月中、下旬幼叶上出现新病斑。病菌从皮孔处侵入,潜育期3-6天。5-6月新梢生长期为发病盛期,直到秋季为止。在多雨天气,苗木过密,弱小苗易感病,患丛枝病的小枝、小叶上常感染有黑痘病,植株中下部发病较重。泡桐不同品种和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其中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杂交种、豫选1号泡桐发病率高;山明泡桐、楸叶泡桐和豫杂1号泡桐等较抗病。管理粗放、栽植过密的实生苗圃地发生严重,泡桐黑逗病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与措施:(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冬季清理病残物,减少病害。(3)避免苗床地连作或在泡桐树附近育苗。(4)播种地在播种前消毒,每亩撒1公斤至1.5公斤敌克松。播种前可用0.3%的敌克松原粉拌种。(5)5-6月发病期,喷洒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800倍液2-3次即可,可保护新梢和嫩叶。
1-7炭疽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嫩叶,7-8月发病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1、园艺防治:⑴平时施肥以磷钾肥和有机肥(如氨基酸螯合态液肥)为主,少施氮肥,⑵加强对草坪的修建,增强草坪通风透光性。⑶浇水量不易过多,枯草层应经常疏除,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草坪感染病菌。 2、化学防治:用绿杀①号或甲霜灵锰锌,代森锌,多菌灵,杀毒矾等药剂防治。
1-8栀子花叶斑病
发病规律: 危害多种栀子花,大叶栀子花比小叶栀子花容易感病,病菌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蔓延。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病,盆栽时浇水不当,生长不良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1、秋、冬季节剪除树上的重病叶,清扫落叶,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2、栽植不宜过密,适当进行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浇水时尽量不沾湿叶片,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宜3、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喷1次。病害严重时,可喷施杀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以控制病害蔓延和扩展。
1-9桂花叶斑病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借风雨传播。多雨和潮湿环境、气温达15~20℃时容易发病,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期在6~10月。
防治方法与措施:1)清除病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环境湿度。2)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喷1次。病害严重时,可喷施杀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以控制病害蔓延和扩展。
1-10桉树紫斑病
发病规律:紫斑病全年可见。三月上中旬孢子器发育成熟,孢子角大量溢出使病叶表面部分甚至大部覆有一层稀薄的煤烟状物,在丽江地区永胜县十二月份煤污状病征仍很普遍。昆明冬季虽可在病叶上见到紫色病斑,但很少能找到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与措施: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特别是幼树,应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结合管理,及时清除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接种体的传播。发病严重的幼林及其周围可喷1:1:100波尔多液。
1-11含笑炭疽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或落叶上越冬。每年3月上旬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漂移传播。病菌多从机械损伤、虫伤或日灼伤口侵入。5~6月为发病盛期,盛夏高温病情缓解。10~11月又有病害出现。病菌大多为害植株下部叶片。缺肥、缺水、叶片失绿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1)搞好产地病害防除,避免向非疫区四处传播。(2)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焚毁,最大限度地降低疗害的再传播源。(3)病菌借雨水传播。秋冬季应进行病株及残体的清理,盆栽茶花应注意病、健株分开管理。浇水时应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4)药剂防治可以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8天喷一次;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8~15天喷一次。
1-12蔷薇病毒病
发病规律:病株带毒,除草莓潜隐环斑病毒由线虫传播外,其它病毒主要通过接穗和砧木嫁接传毒。气温10-20℃,光照强,土壤干旱或植株生长衰弱利于显症和扩展。夏季温度高常出现隐症或出现轻型花叶症。
防治方法与措施:(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2)茎株处理。提倡使用脫毒組培苗,注意采用無病接穗和砧木作繁殖材料。繁殖前把茎株置于38℃下处理4周。(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1-13杨树黑星病
发病规律:黑星病的病菌越冬方式有二种。一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枝条上越冬,翌年当杨树展叶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另一种是病菌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子囊孢子传播为害。在新疆天山中部林区两种越冬方式都存在。该病的发生较重与湿度关系密切。侵染需要湿度大(94%~98%)凡是苗圃地湿度大,早春低温持续时间长,该病发生就重。实生苗比插条苗发病重。新疆平原地区很少发生此病。 青杨派的杨树感病重,白杨派、胡杨派的树种抗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苗圃地四周不要有青杨派树木;用插条育苗;放叶后喷药防治,用多菌灵1:500~800倍液,或用代森锌,粉锈宁均可,粉锈宁可兼治锈病。造林地首先进行苗木检疫,不用有病的苗木。幼林及时修剪下部枝条孽条,保证林内通风透光。重病区造林用白杨派树种。
1-14腐霉菌病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腐霉菌可在土壤和枯草层中长期存活。土壤和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最重要的侵染菌源。菌丝体也可以在病株体内越冬。在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生侵染。病原菌借助病株碎片随风、流水养护机械、鞋底进行传播。草坪中残留的上一季病死株,以及当季早期病株,都是重要早期传病中心,使发病区域逐年扩大。腐霉枯萎病一般在晚春、初夏发生最严重。夏季干旱时,发病受到明显抑制。高温高湿以及秋季时病情又有发展
防治方法与措施:1.改善坪床条件建坪之前应仔细平整坪床,覆沙或客土,改良粘重土壤;设置地下和地面排水设施,防止雨后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安排草坪周围的乔木、灌木,保证通风透光良好。2.加强养护管理合理灌水,改进灌溉方法,采用喷灌、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湿热季节节制灌水,减少灌水次数,以降低根层(10-15厘米深)含
水量和草坪小气候湿度;人工除露,使叶面尽快干燥,以减少腐霉菌扩展活动;平衡施肥,避免用过量氮素追肥,既要满足草坪草的营养需求,又不能刺激草坪草夏季疯长;高温季节有露水时不要剪草,不要进入草坪,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植株密度过大时要梳草;定期打孔或切割,减少枯草层的积累,使表土通气透水。3.药剂防治发病前要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绘绿”,发病后可喷施治疗性杀菌剂“金雷”。制定草坪养护管理月历,定期施药。也可根据天气预报,在湿热天气到来之前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预防性施药,之后再根据药效持续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药。
1-15香樟溃疡病
发病规律:该病原菌以菌丝和子囊孢子在病组织和病残体上越冬,由伤口或皮孔侵入植株,从皮孔或伤口处产生疱疹,即病原菌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可随气流、风雨、昆虫或林事操作进行传播,分泌毒素,堵塞筛管,影响水分输送而导致树体病变。每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对小树和大树均有危害。移栽时根系伤口多、根盘留的太小、根系留的太短、树体伤口多易发病,树势衰弱易发病。受低温冻害的发病重。因防冻为树干包裹的薄膜,在高温时没清除掉的植株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栽植过深易发病,过分干旱时发病重。害虫危害重的植株发病重。香樟为常绿大乔木,是南方树种,不少地方1至3月就栽植香樟,此时土温较低,苗木根系尚未萌动,而地上部分的生理活动已经开始,造成苗木水分失衡,抗性降低易发病。长途调运,在途时间长,苗木失水过多易发病。品种间对该病的抗性有差异,小叶香樟较大叶香樟发病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一、农业防治:(1)设立苗木检验制度,凡是绿化工程的苗木,一律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才可定植。从源头堵截病原、虫原。(2)建立绿化工程档案管理制度。每个绿化工程都要设立档案,注明工程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工程地点、
工程区域或道路起始点、苗木名称、苗木产地、苗木数量、苗龄、产地检疫证书编号及其复印件、检验单位、苗木病虫害状况、工程病虫害巡视员及联系电话等。大型珍稀树种,还要附上彩照、编号。 (3)凡是有检疫对象、危险性病虫害、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树苗一律禁用。选用长势优良、无病虫害的树苗。 (3)受雪灾或严重冻害地区的南方树种苗木,在冻害后的三年内,最好不要作为移植对象。(4)尽量不从树木根腐病、溃疡病流行的地区调运苗木,少数必须调运的苗木,移栽时穴施药剂预防。 (5)定植地要达到雨停无积水;移栽前一个月,要挖好定植穴,晒土、灭菌、灭虫。 (6)移挖苗木时,尽量把根盘留大一点,根系留长一点,尽量减少移栽与定植之间的相隔时间,以防苗木过多失水,影响成活。 (7)及时清除病死株、重病株,集中烧毁,病穴施药,以减少侵染源。(8)气温稳定、适宜时,清除包裹树干的薄膜等不透气的包裹物。(9)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或已流行树木干腐病、溃疡病的定植地区,在移栽浇灌定植水前,穴施防治病虫害的混合药剂,然后浇灌定植水。(10)病重的幼树没有防治的价值,应该挖除,集中烧毁,病穴施药或撒施生石灰,补栽时应错开原树穴。(11)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12)要建立定时、定点巡视制度,细心观察植株根茎部和离地1.5米处,一旦发现表皮发生变异,立即将病斑削掉,并用药液涂抹病部、,尽量把病情在发病初期控制住,防治加重和蔓延。二、化学防治:(1)移栽时用药:如果定植地已流行树木溃疡病,定植时应用50%辛硫磷乳油等内吸药剂或3%米乐尔颗粒剂或10%克线丹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病菌传染和本土病菌危害。(2)发病前喷淋或浇灌: 20%络氨铜锌水剂400倍液 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0%福美霜+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的混合液 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半量式波尔多液3~5次孢子释放期喷施代森锰锌和波尔多液效果较好。(3)发病后喷淋或浇灌:
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涂抹法:发病初期的树体,可用排笔蘸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5)吊针输液法:对于病重的高大植株、古老植株和发病初期的幼树,应当在涂抹或浇灌药液的同时,采用吊针方法进行强化治疗,具体方法为:在树干上离地半米左右(不可过高)成45度角开个5cm的小洞,洞深5—8公分,用500毫升的吊针药袋装上药液,第一次药液用“二(2)”中的药剂;一个月之后用“二(3)”中的药剂和802生长素2000-3000倍混合物为药液,每次输液时间控制在一天左右。输液针头宜采用大号针,把针头小心插入孔内,洞口则用橡皮或胶泥封好,以防药液流出。输液的多少,可根据树体的大小而定,幼树500-1000毫升,大树可根据树体大小适当曾多。
1-16银杏干枯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起侵染作用。该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春温度回升时,病原菌开始活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开始出现症状,6月下旬以后病斑明显扩大,尤以7~9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在长江流域,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开始出现。分生孢于借雨水、昆虫;鸟类到处传播并可多次进行再侵染。10~11月份,在树皮上出现埋生于子囊壳的桔红色于座,12月上旬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孢子借风传播病菌自寄主伤口侵入。病树皮下的扇形菌丝层,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越冬生存。
防治方法与措施:①由于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有在树势十分衰弱的情况下,才会被感染。因此应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 ③药剂防治。对于主干或枝条上的个别病斑,可进行刮治并及时伤口消毒。刮皮深度可达木质部,然后用0.1%HgCl2或升平液(0.5升汞+0.2%平平加+97.5清
水涂涮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400~500倍抗菌剂401加0.1%平平加涂涮伤口,或用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涮伤口效果亦好。
1-17银杏枯叶病
发病规律:大树较苗木抗病,雌株随结实量的增加发病率明显提高。另外根部积水造成根系腐烂或树势衰弱也能导致发病早而严重.一般说施基肥的较施追肥的感病轻;冬季施肥的较春季施肥的发病率低。银杏与大豆间作发病较轻,与松树间作发病严重,距水杉树近的发病严重,反之,则轻。其原因可能是此病病原菌与间作树种的病原菌相同有关(如水杉赤枯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如争取冬季施肥,避免积水,杜绝与松树、水杉间作,提高苗木栽植质量,缩短缓苗时间,以增强苗木的抗病性。另外,控制雌株过量结果,以防止此病在银杏大树上的蔓延发生。 ②化学防治,发病前喷施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或6月上旬起喷施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90%疫霜灵1000倍液,每隔20d喷一次,共喷6次,可有效的防止此病发生。
1-18桂花煤灰病
发病规律:病菌大部分种类以蚜虫、蚧虫和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因此这些害虫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并随这些害虫的活动程度而消长;但小煤炱属引起的煤污病与昆虫关系不大,因它是一种纯寄生菌。煤污病主要在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蔓延危害,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也可随昆虫传播。在栽培管理粗放和荫蔽、潮湿的园林中常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与措施:1)防治煤污病的关键是防治与病菌营养有关连的各种害虫。在养护管理上要适当修剪,清除杂草,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以减轻发病程度。 2)药剂防治可单独使用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单独使用时,可用70%百菌清700倍液、敌力脱2000~2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与杀虫剂混用时注意两种药剂之间是否能混配,以免失效或引起药害。
1-19叶斑病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通过伤口或气孔、水孔和皮孔侵入,发病后通过雨水、浇水、昆虫和结露传播。病菌生长温度1~35℃,发育适宜温度20~28℃,39℃停止生长,49~50℃致死。空气湿度高,或多雨,或夜间结露多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发病初期可选用5%加瑞农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防治。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二噻农加碱性氯化铜水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300倍液,或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
1-20紫薇白粉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1.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栽植时切勿过密,适当疏剪,以创造通风透光的环境,不利病害发生。同时,要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 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布3~4波美度的石
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5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4.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21白粉病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株体内越冬,也能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翌春,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抱子,越冬后成熟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晚春或初夏侵染禾草,形成初侵染。着落于感病植物上的分生抱子可以很快萌发,侵染禾草,在新病叶上1周内(大约4天左右),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抱于,不断引起再侵染。但夏季高温可以限制分生孢子的萌发,据报道,小麦白粉病菌在夏季最热一句,旬均温超过23.5℃地区不能越夏,需外地菌源或越夏的子囊孢子侵染秋苗。分生抱子壁薄,寿命短,只能存活4~5天,萌发时对温度要求严格,适温17-20℃(1~3)℃的温度都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只要相对湿度足够高(相对湿度O~l(j()%,湿度越高越好),但不需要叶面的自由水(水滴中不能萌发),大约4~8小时就可以萌发。白粉菌侵入禾革后,寄生在寄主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高湿条件,通常发生在夏秋季降雨之后。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及种植方式、有利病害发生的气象因素、不合理的水肥管理、荫蔽、空气不流通等都是诱发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如:凉爽(5~22℃〕、潮湿以及多云阴天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病流行。生长在适宜光照条件下的狗牙根、草地早熟禾、匍匐翦股颖、细叶羊等等木草表现抗病,而荫蔽、低光照下变得感病;重施氮肥的草地早熟禾上白粉病尤为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一)种植抗病草种和品种并合理布局选用抗病草种和品种并混合种植(混合种子中应包括耐荫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品种抗病性根据反应型鉴
定:免疫品种不发病;高抗品种叶上仅产生枯死斑或者产生直径小于1__的病斑,菌丝层稀薄;中抗品种病斑亦较小,产抱量较少。粗茎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早熟不及草地早熟禾的Nugget和Bensun两个品种比较抗病。(二)药剂防治药剂品种及施药方法,可参照锈病。另外,还可选用其他药剂,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引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三)科学养护管理控制合理的种植密度;适时修剪,在白粉病易发区,更应注意草的留茬高度;保证草坪冠层的通风透光,尤其要注意草坪周围观赏性灌木和树木的选择和修剪;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不要过湿过于。
1-22山茶炭疽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枯枝落叶内,在叶芽、花芽鳞片基部、溃疡斑等处越冬,病原菌无性态在侵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病有潜伏侵染的现象。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但在自然界,病原菌可以从春季落叶的叶痕侵入,或从叶背茸毛处侵入。潜育期10-20天,从卷叶虫咬食的伤口侵入潜育期短,只有3-5天。据广州报道,山茶炭疽病5月份开始发病,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南京的报道和广州相似,5-11月份均可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炭疽菌的发生。高温烈日后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爆发。土壤贫瘠、粘重容易发病。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不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均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枝干上的病斑愈合后,如山茶生长在不良的条件下时,病害仍可复发。山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差异。据国外报道,日本山茶、茶梅、南山茶等品种容易感病。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防治方法与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剪除有病枝条,应从病斑以下5cm的健康组织处剪掉,如果剪口处仍有变色斑点时,必须向下再次修剪;剪口应用杀菌剂消毒。从健康无病的母树上采条,扦插繁殖无菌苗木。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山茶的生长,增
强植株的抗病性。栽植山茶的基物要肥沃、排水良好,呈酸性(PH5.0-6.5);土壤应选择壤土。栽植地应设置在半阴的通风处。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据国外报道,施用鱼杂肥能减少山茶炭疽病的发生。春季新梢抽出后,喷洒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药。雨过天晴后喷药效果最好。
1-23海棠锈病
发病规律:病原为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病菌在松柏上越冬,3月下旬冬孢子形成,4月遇雨产生小孢子,借风雨传播,浸染海棠,7月产生锈孢子,借风传播到松柏上,侵入嫩梢,雨水多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与措施:1、避免将海棠,松柏种在一起。 2、于3月下旬冬孢子成熟时,往松柏上喷施1:2:100的波尔液。 3、海棠发病初期喷。
1-24灰霉病
发病规律:(1)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2)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3)一般病害始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上、中旬。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有利于病害扩展。(4)种植过密,栽培管理不善的庭园发病较重。一般遭受冻害之后,植株抵抗力弱,病害严重。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差异。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避免阴雨天浇水,发病后控制浇水和施肥,集中
处理病果、病叶,注意农事操作卫生。2、加强苗床管理,搞好大棚通风排湿工作,使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超过65%,这是防止和减轻灰霉病的有效措施。3、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4、清除病苗,发现灰霉病病苗要及时拔除,并放入塑料袋内携出棚外,并及时喷药保护。5、药剂防治:抓住移栽前、开花期、果实膨大期三个时期用药,移栽前用速克灵或扑海因1500倍液喷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加入0.1%的扑海因或0.2%~0.3%的甲霜灵蘸花或涂抹,结果期用20%惠多丰1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雾。
1-25藻斑病
发病规律:病原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上越冬,在潮湿、荫蔽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传播。在土壤贫瘠、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和过度密植的条件下,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病害的高峰期出现在降雨频繁、雨量大的季节。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合理施肥、排水、适当整修疏枝、清除田园杂草等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早春发病前,喷洒1:0.5:120波尔多液、70%可杀得5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50%多菌林5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400倍液,对该病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发病严重的地方,可在晚秋喷1次药,这对减轻来年发病有一定效果。
2、茎干病害
2-1桉树枯萎病
发病规律: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能在土中过腐生生活。亦能以厚垣孢子在土中或树干上过冬,来年多由地下根部侵入,然后向上蔓延。秋季在树皮脱落后生出大量分生孢子,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菌丝可在导管内蔓延,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引起树木萎蔫。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温在15~25℃均可发病。故在屋边、沟边、水田旁边的桉树多见发病。在土壤略呈碱性、线虫多时,病害常较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砍除、烧毁病株,然后用200倍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消毒;②防除地下害虫;③发病严重的地方实行轮作;④严格实行苗木检疫。
2-2泡桐腐烂病
发病规律: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以25℃发芽最快,发芽率最高达95%以上,但在温度低至0~10℃经过10~15天,它们的发芽率仍可达50%90%。两种孢子在20℃,有营养条件,相对湿度95%~100%发芽最快,发芽率最高,达95%;如相对湿度93%,分生孢子经5天发芽率达90%,子囊孢子3天达90%;相对湿度90%,分生孢子经7天发芽率达70%,子囊孢子经5天达60%。 1~4年生幼树的病斑内通常产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而大树病斑内,多数为子囊壳。多雨年份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多,反之则少。或仅有子囊壳,而无成熟的子囊孢子。越冬的和当年产生的两种孢子均是病菌侵染来源,借风雨和带皮原木、病树调运传播。以分生孢子出现的机率多,侵染占优势,而且分生孢子的侵染致病力比子囊孢子的要强,人工接种前者比后者侵染形成的病斑要大。病斑内菌丝是老病斑复发的重要侵染来源。解剖病斑分离培养,菌丝可蔓延到离病斑顶端30cm,深至3cm处木质部。经电镜扫描观察,菌丝主要在导管中蔓延。据在试验地人工逐月接种,5~8月接种的不发病,9月至翌年4月接种的病菌才能侵染发病,此时泡桐生理活动减弱处于感病状态。病菌潜育期受寄主及环境条件影响,最短为15天,最长145天。10月下旬开始发病,至翌年4月中、下旬病斑停止扩展。其中10~12月病斑扩展缓慢,1~4月份快。很多1~2年生
幼树上的病斑到4月上中旬环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枯死。据在山东省招远、宁阳县三年调查,老病斑于每年1月上、中旬开始复发,复发率逐月增加。至4月初病斑复发率为76%~85%,少数部分病斑自行愈合。据调查,如泡桐苗木质量差,造林不符合技术要求,以及泡桐栽植密度大,不及时抚育间伐,被压木,干部保护不善,人畜等造成伤口等,则发病重。在病区村庄四旁的泡桐发病特别重的原因是人为活动伤口多,又如泡桐栽植立地条件差,在粘土洼地,树势弱,伤口不易愈合,则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在生长期7月份前刮除病斑。再刮去病斑四周1~2cm左右的好皮,上下刮去好皮2~3cm,并用利刀在病斑上下好皮上划纵道数下,深至木质部(有利药液渗入木质部)。涂25%多菌灵50倍液,或50%退菌特50倍液,或苯腐灵4倍液,或菌毒清100倍液,或40%福美胂50倍液。待药液干后,涂黄油厚约1mm,保护木质部,防治效果很2-3板栗溃疡病
发病规律:溃疡病于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老病斑随树液流动而扩展,颜色微淡紫红,边缘不明显,5~6月份出现下陷的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4cm大小的0~5个硬性干斑。病害随着树势的强弱变化,凹陷斑逐渐扩大或略为停滞,有时反而缩小。后期病树皮已坏死,烂皮极易脱落。病斑形成梭形的溃疡斑,周围可见到不齐的愈合组织。在愈合组织上又常继续扩展形成子实体。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子囊壳及其内部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雨季,雨水溶解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内的粘物后,孢子便随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自伤口侵入,潜育4周以上,弱势树的伤口易染病,而生长势强的树则伤口也不易感染。据观察,幼树植于土壤瘠薄处,根系浅,缺水严重,生长不良,伤口较多的枝、干病情严重。而附近同期同品种土质较好的栗园,枝干没什么伤口,则无该病发生。除本地板栗感病外,玉溪市从湖北引种的罗田大板栗也感病,而昆明市从湖北省秭归引种的浅刺栗和深刺栗表现较抗病。其中秭归浅刺栗的抗性更好。调查中发现,同一品种,同时种植,立地条件好的比立地条件差的树抗病。而在立地环境差、管理不善的栗园
中,各品种抗病性也差,且感病性差异不大
防治方法与措施:注意选择已风化的土壤,有较厚的土层等较好的立地条件的地建板栗园。幼龄期要加强管理,发现病虫害时,要及时防治,避免树身出现伤口。轻病园要及时刮除病部,烧毁有子实体的病皮和残枝、干。刮病斑时,必须刮至健康皮或木质部为止。伤口要涂杀菌剂或保护剂加以保护。结果期的重病树,因病斑较多,接合修剪,修去病虫枝,挖除死株,对余下的小病斑连病皮一起涂药或涂白。据试验:1:1:20的波尔多浆、3~5Be(波美度)的石硫合剂、5%的碱水或1%的石灰水涂白液均可用来涂在刮皮或未刮皮的病斑上,前者效果较好,后者差些,但仍可控制病情发展。玉溪市赤马果木林场和楚雄市永安乡栗园进行了上述处理并加强施肥等综合防治管理后,前者增产幅度为1.4kg/年株,后者的防治效果更好,次年增产近4倍,第三年又在第二年的基础上增加产2倍。
2-4棕榈科心腐病
发病规律:该病菌好水性强,喜冷凉气候,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0-25℃的。因此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阴雨绵绵时此病害危害、流行最重,干旱季节较少发生。
防治方法与措施:(1)加强果园管理,科学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清理果园,减少病源。(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3)选择晴天,铲除病株,在病株周围撒施石灰消毒。(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即3-6月用70%敌克松700-1000倍液,或用40%乙磷铝粉剂400倍液喷洒防治。
2-5桉树紫斑病
发病规律:紫斑病全年可见。三月上中旬孢子器发育成熟,孢子角大量溢出使病叶表
面部分甚至大部覆有一层稀薄的煤烟状物,在丽江地区永胜县十二月份煤污状病征仍很普遍。昆明冬季虽可在病叶上见到紫色病斑,但很少能找到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与措施: 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特别是幼树,应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结合管理,及时清除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接种体的传播。发病严重的幼林及其周围可喷1:1:100波尔多液。
2-6苹果轮纹病
发病规律:此病菌与苹果干腐病菌相似。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春季由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涌出灰白色孢子角。春雨中分生孢子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富士、王林、千秋等品种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 (1)清除侵染源。晚秋、早春刮除粗皮,集中销毁,并喷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或75%五氯酚钠粉100~200倍液,如喷3度石硫合剂以3月下旬至4月初喷为宜。 (2)果实套袋。落花后1个月内套完,每果1袋。红色品种采收前1个星期拆除即可。 (3)幼果期防治。落花后10天采收,应定期喷药,每半月至20天1次同干腐病防治方法,注意药剂交替施用。也可用50%复方多菌灵悬浮剂1000倍,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倍,索利巴尔60~80倍液。 (4)生长期涂树干。8月份用福美砷30~50倍液涂刷粗皮病部。可加药液1%的腐殖酸钠,促进健皮生长。 (5)贮藏期管理。严格剔除病果,人工挑捡,注意控制温湿度。
3、根部病害
3-1根腐病
发病规律:此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与措施:移栽时用36%甲基硫菌灵或10%多菌灵胶悬剂700倍液,适当加入微肥和肥土调成糊状,蘸根后栽苗。(3)生物防治。用5406抗生菌菌种粉1kg/667m2,拌细饼粉l0-20kg施在栽植穴中有效。
3-2根癌病
发病规律:细菌侵入植株后,可在坡层的薄壁细胞间隙中不断繁殖,并分泌刺激性物质,使邻近细胞加快分裂、增生,形成癌瘤症。细菌进入植株后,可潜伏存活(潜伏侵染),待条件合适时发病。每年的生长期都可发生为害,6~10月间以8月发生最多。
防治方法与措施:1、细心栽培,避免各种伤口,2轻病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瘤后用500-2000ppm链霉素或500-1000ppm士霉素或5%硫酸亚铁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l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可用于生物防治。
3-3禾草全蚀病
发病规律: 随带病种子和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残进行远距离传播;带病草皮、病土、粪肥等也可传播,通过风传播的子囊孢子的侵染多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组织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禾草的整个生育期及其各个部位均可受到侵染。 全蚀病侵染的最适土温为12—18℃,但6~8℃的低温也能侵染,土温大于5~15℃左右发病最重。一旦侵染成功,温度的影响就不明显了。而多雨、灌溉、积水等使土壤表层有充足水分的环境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发病。在凉爽而潮湿的天气,病菌侵入地下组织,并通过根部或匍匐茎生长及植物间的接触扩展蔓延。随着气温变暖,空气变得干燥,开始显症。子囊壳在秋季产生,暖和的冬季也可能产生。另外,还可随带病草皮和种子的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风传播的子囊孢子的侵染多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影响全蚀斑块病流行的因素很多。 气象条件中的温度、湿度,春秋降雨多,冬季温暖、春季多雨低温病情加重,而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则病情;排水及灌溉很差的草坪病重;碱性土壤(pH值在5.5以上)或增施石灰使土壤pH增高(虽然增施石灰有利于病害发生,但连续使用几年后对病害的发生就不起作用了),尤其是使用颗粒十分细小的石灰可迅速引起发病。 特别强调的是根围的pH值与该病的发病率更密切相关;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或氮、磷比例失调,或严重缺磷,或施用硝态氮等等都会显著的加重病情。另外,土壤根际周围的微生物区系,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试验证实,熏蒸过的土壤,新近开垦的森林土壤或用高含量的砂质壤作基土的土壤上病害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常发病地区,如果不进行防治,经过几年后,病害的严重度通常会减轻,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土壤中逐渐积累拮抗性或竞争性微生物的缘故。
防治方法与措施:(1)严格检疫,杜绝从疫区调运草种子。 (2)对于高尔夫球场,只有小面积发病时,最好是挖掉发病斑块,换上新土后再种上新的草皮。 (3)由于草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要重视抗病草种的选用。下列不同草种的抗病性顺序(由高到低)如下:紫羊茅>草地早熟禾>粗茎早熟禾>绒毛草>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早熟禾>翦股颖。 (4)最好的防治措施是使用酸性的肥料,如硫酸铵。均衡施肥,增施磷肥和钾肥。如
果要改良土壤,确实需要使用石灰时,也只能使用最粗糙的石灰(20—30网目)以避免急剧的改变土壤pH值。良好的排水条件和适当的浇水也有助于减轻病情。但同时要监控灌溉用水的pH值。增加土壤的酸性可以抑制病害的发生。保持草坪优良好的排灌水系统。 (5)重视新建草坪的种子处理,用粉锈宁或立克秀(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试用包衣剂,或进行药剂土壤处理。也可选用上述药剂,进行泼浇、灌根或喷施的方法,控制初始病情。还可试用拮抗性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一些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其他生防菌。
3-4根朽病
发病规律:根朽病菌以菌丝体或根状菌索及菌索在病株根部或残留在土壤中的根上越冬。主要靠病根或病残体与健根接触传染,病原分泌胶质粘附后,再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中,也可从根部伤口侵入。此外,有报道:从病菌子实体上产生的担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树木残根上后,遇有适宜条件,担孢子萌发,长出的菌丝体侵入根部,然后长出根状菌索,当菌索尖端与健根接触时,便产出分支侵入根部。 小蜜环菌主要通过根状菌索或菌传播,当小蜜环菌吸附到寄主根上以后,通过酶解或压力侵入。在采伐不久的林地,或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易发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 1、加强果园管理。做好果树的修剪和整枝,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除草。 2、在早春、夏末、秋季及果树休眠期,在树干基部挖3~5条辐射状沟,然后浇灌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3、发现染病后,及时清除病根。对整条腐烂根,须从根基砍除,并细心刮除病部,直至将病根挖除。再用1~2%硫酸铜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1:50的药土,混匀后施于根部,用药量因树龄而异,10年左右的大树用药量为0.25公斤。 4、地下水位高的苹果园,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尤其雨后要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果园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树势。
3-5白纹羽病
发病规律:病菌的菌丝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并且能寄生多种果树,引起根腐,最后导致全株死亡,是重要的土传病害。主要以菌丝越冬,靠接触传染。凡树体衰老或因其他病虫为害而树势很弱的果树,一般多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与措施:白纹羽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好不在新伐林地开辟果园,若在新伐林地建果园,一定要把烂根清拣干净;发现病树应及时挖除,并开沟隔离,以防蔓延;果园内应经常追施有机肥料,注意中耕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对受病轻的树可以用300~500倍的托布津液淋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