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 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思想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思想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来到时阿Q的一场梦幻,阿Q对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带着农民自发性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阿Q便不做,既然,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资产阶级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运动,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

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阿Q便不做,既然,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资产阶级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2.《边城》通过哪些内容展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边城》诗话小说的特点是通过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所构筑的田园牧歌式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这种对现实的疏离与反抗主要以夸张湘西的人性美,环境美,风俗美而见长。如兄弟俩的相争相让,老船夫的无私摆渡都表现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3.简述《春之声》的思想主题 《春之声》的主题是歌颂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新转机。作品通过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期间乘坐闷罐子火车回乡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和联想,反映了我国方方面面活跃的新旧交替景象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剪影,表现了人民心中涌动着的创造欲望以及正视困难、搞好建设的决心。

四、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作品论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精华,努力实践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形式上创造性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评书艺术的特点,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过渡自然,情节虽采用单线发展的方法,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而完整;二是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借鉴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和重视细节的表现手法,抓住最能传达出人物精神旗帜的言行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三是在语言风格上借鉴了传统评书艺术的特点,将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简洁生动,通俗流畅,全都采用经过提炼的群众口语,并且极具个性化。 以上三点各5分,结合作品5分 2.《子夜》节选中有一段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这一描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描写是这一章的精彩片段。吴老太爷乘车去吴公馆途中的所见所闻,凸现了城乡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吴老太爷对现代都市深深的隔膜、震惊、畏惧与

厌恶。文中有一段吴老太爷主观感觉的描写。所有的一切都给他那颗老朽而脆弱的心脏以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其实吴老太爷以及他随身不离的护身法宝《太上感应篇》正是中国封建道德传统的象征,而沿途的“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象征。吴老太爷的猝死,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业已结束,象征着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的开始。

一、填空题

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 》、《 》、《 》。 2.《铸剑》是鲁迅小说集《 》中的一篇。

3.1933年因( )的小说《 》出版,被称为“子夜年”。 4.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长篇小说《 》。 5.张爱玲最重要的小说集是《 》,散文集是《 》。 6.萧红原名( ),是黑龙江省( )县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鲁迅一生共创作三部小说集,它们是( )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阿Q正传》 2.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是( ) A.《孤独者》 B. 《在酒楼上》 C.《伤逝》 D.《铸剑》

3.被称为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和“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的作家是( ) A.周作人 B.废名 C.沈从文 D.鲁迅

4.茅盾在小说《子夜》中塑造的资本家主要有( ) A. 吴荪甫 B.曾家驹 C. 赵伯韬 D.杜竹斋

5.老舍在济南教书期间,完成了四篇小说,其中主要有( ) A.《骆驼祥子》 B. 《猫城记》 C.《牛天赐传》 D. 《大明湖》

6. 1944年张爱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和散文集,它们是( ) A.《金锁记》 B. 《流言》 C.《沉香屑》 D. 《传奇》

7.从1950年至1958年,汪曾祺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他编过的几个刊物是( ) A. 《北京文艺》 B. 《民间文学》 C. 《人民文学》 D. 《说说唱唱》

8.莫言记述童年苦难记忆的小说主要有( ) A. 《红蝗》 B. 《枯河》 C. 《大风》 D. 《罪过》

9.余华90年代完成的三篇小说是( ) A. 《竹女》 B. 《在细雨中呼喊》 C. 《活着》 D. 《许三观卖血记》 10.下列作品中是老舍创作的有( ) A.《月牙儿》 B.《我这一辈子》 C.《家》 D.《正红旗下》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子夜》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2.简要说明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原因是什么? 3.简析《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2.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3.赵树理叙述方式中积淀着话本小说、说唱文学的传统,分析其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期末模拟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题 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故事新编》 3.茅盾、《子夜》 4.《骆驼祥子》 5.《传奇》、《流言》 6.张乃莹、呼兰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B 3.B 4.ACD 5.B 6.BC 7.ABD 8.BCD 9.BCD 10.ABD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子夜》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总的特点:宏大而严谨。(1分)第一,表现了30年代上海工业、金融,以及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宏大场景,以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以工人运动、农动和吴荪甫的家庭矛盾为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3分)第二,借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结构方法,在第一、二章里,通过吴太爷来上海和为五老太爷办丧事,对全书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检阅”;(3分)第三,以吴荪甫为中心,围绕着他的奋斗、挣扎、失败的过程来安排情节和人物。(3分)

2.简要说明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既要看到社会因素,也要注意祥子自身小生产者的弱点。 3.简析《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要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自学指导中有这道题的分析。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解释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思与风骨。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著

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的精神气质与其故乡的浙东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等,都存在着精神联系。王瑶指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塑造,跟鲁迅对魏晋时代的某些人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他强调吕纬甫性格中的那种颓唐、消沉,他的嗜酒和随遇而安,都类似于刘伶;而魏连殳则具有一种嵇康、阮籍似的孤愤的情感。《在酒楼上》开头关于深冬雪后的微雪、废园、酒和文人的描写,以及那懒散、索然、凄清的气氛和漂泊感,正是魏晋时代的气氛,也是鲁迅对现实的感受。从吕纬甫为亡弟迁坟和给邻居阿顺姑娘送花这两件小事中,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和魏晋文人的相通:表面上放荡不羁,实际上却掩饰不住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命的深情眷恋。 2.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阿城的小说显示出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挖掘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棋王》用力很深,感染力很强。在《棋王》中,作者并未给主人公设置更多的生活内容和性格成分,而是突出了他的吃与下棋。王一生形象比较简洁。小说中他的经历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他的精神确立时期。由于家境贫寒,他从来吃不饱,所以生存的全部意义都集中在“吃”上,以致被迫承受着饥饿的特殊感受。对这种生活,他除了忍受没有任何摆脱的可能,只能以下棋得以短暂的“自由”。王一生的后期,吃对于他不再构成威胁了,吃和下棋的矛盾解决了,精神却更加空虚,便以下棋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艰苦跋涉,从而承担着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悲哀。王一生的最后境界是辉煌的,但这种辉煌自身却包含在历史的悲剧中。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意在以一个人的精神道路来象征民族精神的道路,以一个人的命运来暗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这一点,也正是阿城创作意识的基点。(10分)

阿城笔下的人物总是力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随遇而安,既有道家的旷达和超脱,又有儒家的执著和坚定。这种情绪在《棋王》中尤为突出。阿城常使自己小说的背景处于静寂之中,这与人物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悠游不定、不急不徐的节奏,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因此,他的小说在基本结构上暗含于中国的文化精神。(10分)

3.赵树理叙述方式中积淀着话本小说、说唱文学的传统,分析其特点。 一是结构形式上创造性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评书艺术的特点,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过渡自然,情节虽采用单线发展的方法,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而完整;二是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借鉴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和重视细节的表现手法,抓住最能传达出人物精神旗帜的言行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三是在语言风格上借鉴了传统评书艺术的特点,将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简洁生动,通俗流畅,全都采用经过提炼的群众口语,并且极具个性化。

以上论述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标准,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语言流畅即可。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边城》的语言明净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纯正,自然,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小说开篇就写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的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它浓缩了白公馆那种陈陈相因的旧时代面影,与后面描写到的神仙洞府般的白公馆里的种种陈设共同创设了一个死灭世界.白流苏正是从这样一个凝固的家常时间逃出来的,她要拒绝白公馆的时间轨道,开创私人生命时间.在此,白公馆的时间被赋予了极强的指代意味,代表了年衰,绝望,丑,现实与死亡.因此,上海虽然在小说中也是十里洋场,也有灯红酒绿,但在作者笔下,就像\"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种苍凉,与白流苏周围冷漠,残酷的人际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昏暗,阴森,沉闷,令人感到无限恐怖的氛围,充满着被压抑的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另一个空间――,表面看来,到处是新奇和洋气,跳舞,郊游,海滩,逛商场,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等等,但在作者笔下也是充满了虚空的心理体验的.:战前,白流苏旅居的寓所是\"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没有人影儿.……呼喊着的空虚……\"(教材178~179页)劫后\"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教材183~184页)正如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张爱玲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具有末世意识的作家之一,而且这是一种彻底的对荒无的体认.在她看来,人心早已虚空,劫难只是彻底地粉碎了历史与文明,一切伦理规范,道德秩序已溃散成一片瓦砾的荒漠,\"什么都完了\寒风,黄昏,断墙颓垣更增加了这种精神劫难的可怖意味.因此有人用荒凉,苍凉,悲凉来概括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征,我们从《倾城之恋》中的上海和正能感受到这种风格。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墙\墙\"是什么———\"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灰墙代表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现在预言变成了现实.可见张爱玲自始至终没有对现代文明有过任何希望.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具有极敏锐的时代感,她甚至觉得时代仓促得比个人生命还要等不得,时代已在破坏,未来是更大的破坏,在破坏中等待破坏,难怪要生出荒凉.而且这是种\"惘惘的威胁\是一种宿命的力量,人在破坏面前为力.只有慌慌张张地追赶着现世中的急功近利.同样,\"墙\"这一意象,也是悲风习习,透明透亮的人生顿悟,却浸透着如烟似雾的人生失落感,从而使团圆也变成灰冷的,悲凉的团圆。

2.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子夜》通过吴荪甫振兴民族工业的理想的破灭和最终走向买办化的悲剧,形象地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历史命运,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路不是破产就是走向买办化,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鼓吹的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