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柳妮娜上了一节娜四年级的《四边形的分类》公开课,听后受益非浅。整堂课是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柳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议一议、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因为沈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二、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思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这节课柳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现。 三、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去表达、倾听,在与他人交流中展示自己的原始策略,了解同伴的学习策略,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或认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在解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问题时,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用集合圈表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集合圈,让学生边画边说。 2.在学生分一分之后,应该先研究透按边分的方法,把按角来分的方法放在后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下这种分方可不可行。 3.应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只有”这个词在概念中很重要,更要让学生理解性地认识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