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洪泽湖入湖河流水系调整方案研究高劲松 贺淑全 王艾艾
一、工程概况
宿迁市洪泽湖入湖河流水系汇水范围位于江苏省水利四级分区的洪泽湖周边、奎濉河下片区,具体范围包括:宿迁市西南部,东至南淮泗河,北至废黄河,西至苏皖徐宿交界,南至淮河干流。包括宿城区、泗阳县废黄河大堤以南地区以及泗洪县全境。区域总面积4283.8km²,其中陆域面积3366.8km²,洪泽湖面积917.0km²。
二、现状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宿迁市入洪泽湖河道涉及泗阳、泗洪、宿城3个县(区)共计17个乡镇(场),入洪泽湖河道85条(中沟级以上),在宿迁境内洪泽湖岸线上平均2.5km就有一条入湖河道,沿湖82个圩区(总面积210.52km²)直接排水入洪泽湖,其中28个圩区面积在1km²以下。
入湖河道散乱、无序,沿湖圩区数量多、分布散乱,均不利于环保部门实施水环境监测及水环境治理。
现状入湖水系中,有69条为大沟及中沟河道,缺少补水及蓄水梯级控制工程,河道生态蓄水量、蓄水位、水质均得不到保障,影响河道整体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差。规划的龙集、半城、陈圩、太平、临淮等沿湖5个生态乡镇,区内共有大沟及中
沟级入湖河道28条,占总数的40%,同时区内共有临湖圩区50个,总面积144km²,占临湖圩区的一半以上。
三、水系调整方案(一)片区划分
入湖水系分片按照成子河、西民便河、徐洪河、新濉河(溧河洼)、西南岗分水岭等5处将宿迁市境内洪泽湖周边地区划分为洪泽湖周边泗阳片、洪泽湖周边宿城片、洪泽湖周边安东河片、奎濉河下游濉汴河片、奎濉河下游片和奎濉河下游怀洪新河片等6个片区,区域总面积4283.8km²,其中陆域面积3366.8km²,洪泽湖面积917.0km²。
(二)典型调整方案
按照岗地、平原区、圩区、岗地+平原+圩区等4种地形研究水系调整具体方案以及部分区域调整承泄区的调整方案。
1.岗地
岗地涝水原有多条冲沟排水入洪泽湖,此次沿16m等高线开挖截岗沟,再通过1~2条冲沟集中排入洪泽湖,减少入湖冲沟数量。岗地现状水系和规划水系简图分别见图1、图2。
2.平原区
(1)主要调整方式
原河道分别排水入湖,通过在河
道入湖口扩挖原连通沟河或新开河道实现水系连通,多条河道通过连通河道汇流,集中由专门河道排水入湖。平原区现状水系见图3。根据原入湖河道是否保留入湖段,分为两种方案:
方案一:原入湖河道保留入湖段,设置闸门控制,非汛期不直接排水入湖,仅通过连通河道汇流,集中由专门河道排水入湖。汛期水量大,根据来水情况可打开每条河道闸门,协同排水,见图4。对于具有引水功能的河道,可考虑通过原河道入湖段引水或通过集中入湖段及连通河道引水。
方案二:原入湖河道填埋入湖段,不直接排水入湖,汛期及非汛期来水均通过连通河道汇流,集中由专门河道排水入湖,见图5。对于具有引水功能的河道,可考虑通过集中入湖段及连通河道引水。
(2)主要工程措施方案
方案一:①扩挖原连通沟河或新开连通河道;②入湖干河扩挖;③入湖干河新建控制闸;④原入湖河道维持不变。
方案二:①扩挖原连通沟河或新开连通河道;②入湖干河扩挖;③原入湖河道流入洪泽湖控制闸拆除、入湖段封堵;④入湖干河新建控制闸(或扩建现有控制闸)。
3.圩区
(1)主要调整方式:原圩区间排水入湖中沟较多,通过联圩并圩的方式,减少圩区数量,减少入湖排水口门;联圩并圩后重新确定圩区内抽排动力,圩区内抽排泵站比较分散的可考虑集中建站,同时方
图1 岗地现状水系简图
图2 岗地规划水系简图
便运行管理。圩区现
33
ZHIHUAI 2019.6
科技推广与应用
图3 平原区现状水系简图图4 平原区规划水系简图(方案一)图5 平原区规划水系简图(方案二)
图6 圩区现状水系简图图7 圩区规划水系简图图8 岗地+平原+圩区现状水系简图
图9 岗地+平原+圩区规划水系简图
状水系和规划水系简图分别见图6、图7。
(2)主要工程措施方案:①拆除内部圩堤,联圩并圩;②疏浚、连通圩内排水河道;③集中修建圩区排涝泵站。
4.岗地+平原+圩区
(1)主要调整方式:通过在岗地或平原坡水区设置截岗沟拦截汇流,集中通过1~2条走廊沟下排,同时结合圩区联圩并圩情况,集中通过圩区间走廊沟排入洪泽湖,减少入湖走廊沟数量。岗地+平原+圩区现状水系和规划水系简图分别见图8、图9
图10 承泄区现状水系简图图11 承泄区规划水系简图
(2)主要工程措施方案:①疏浚、新开截岗沟;②扩挖主要走廊沟;③圩堤加固;④其他入湖走廊沟封填、或作为圩内连通河道。
5.调整承泄区
(1)主要调整方式:通过调整原有排水区域的承泄区,即减少原有直接入湖的口门,并将原有直接入湖水系调整为集中排水至主要入湖河道。承泄区现状水系和规划水系简图分别见图10、图11。
(2)主要工程措施方案:①废弃现有排涝泵站或封堵现有入湖口门;②重
新新开河道在主要入湖河道处选择合理位置新开口门或者新建排涝泵站。
四、建议
(1)水系调整应结合区域防洪、除涝、供水等影响分析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
(2)水系调整应结合当地规划、国土、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的相关专项规划要求,整合相关行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作者单位:宿迁市水务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23800)
(专栏编辑:顾 梅)
34
ZHIHUAI 201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