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银祥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0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阐述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议,以期与思政课教师相互沟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课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擘画了新的蓝图。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思政课在教学中的价值,重视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1]。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新時代思政课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在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加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的需要。

*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当前,思政课是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建设,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完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切实重视思政课的开展,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在学校的政治站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发展教育,改革完善教学模式。思政课最重要的功能是“育人”,“育人”便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改革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时,要注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向,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将思政课教学与其他学科充分联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思政课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以往思政课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并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学内涵。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显然不能符合这一教学需求。以往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各学科和思政学科之间未能很好融合,未能起到协同教学效应。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跟进社会进步的需求,教学过程缺乏趣味。单一的“流水线”课堂,师生日复一日重复流水线式教学,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轨。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思政课教学理论,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未能将最新现实案例融入实际教学中,难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课的真正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不断研究、分析和挖掘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涵,使思想政治课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学会从现实生活出发,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实生活贴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堂缺乏亲和力。

一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自主学习思政教材内容。以往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政治性及思想内涵。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仍只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由于沟通较少,一些教师不

能充分了解学生,造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一些教师过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思政课失去亲和力。 三、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一)推进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当前,专家学者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其中,清华大学王雯姝教授提出“分层教学模式”即结合本科生、研究生不同特点和专业背景,实施研究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慕课混合式等一系列教学模式[3],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进“研究式”和调研式实践教学模式[4],不断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高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路径。在理论教学方面,既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或研究内容,又要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的差异,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深入社会、企业、农村、医院,通过实践活动开展调研,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理论扎根于实践的力量。 (二)将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组成元素,不但可帮助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还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思政能力。我国的思政课教学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点建设意见:一是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具有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内容,将思政課的理论知识落到实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参观烈士纪念堂、在清明时节为烈士扫墓……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涵。三是思政课教材中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优秀素材,将思政课内容与社会需求良性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这些改革和创新模式的开展,不但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素质和践行能力。 (三)加强思政课亲和力。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改进适合学生现代化思维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学效率。思政教师需要引入新媒体教学模式,将微视频和微课件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思政课教学线上平台,使学生线上线下共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改革要求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强化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现

代化技术手段解决思政课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数据资源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构建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 *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和期待,彰显着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致思理路。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土有责”“守好一段渠”,又能相互衔接,“跑好接力赛”。高校应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使思政课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提出这些新要求[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164113-30982888. html,2019-03-19.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王雯姝.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0(3).

[4]李兴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1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