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谷雨节气的古诗
【篇一: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刚才我背诵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我们的祖先还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结合气候变化、生产生活、饮食养生、人与自然等,创作了很多谚语、格言,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将节气作为吟诗作赋的主题,创作了一首首精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当下正值温暖的春天。在春季里,我们已经度过或即将度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现在就请六8班的同学们来吟诵有关这六个节气的古诗,欣赏古代文人借用“节气”这一主题的几首精美诗篇。
立春节气的古诗——
立春日
(南宋)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雨水节气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惊蛰节气的古诗——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分节气的古诗——
《春分日》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清明节气的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节气的古诗——
《七言诗》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一年有24个节气,以上是描写春季节气的古诗。在这个学期,我们六年级将利用广播时间,带领同学们学习更多有关的节气的古诗词,丰富我们的积累,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篇二:谷雨节气教案】
【篇三: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
诗说节气
徐廷华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公历每年
的2月3日至5日之间,表示着春天的开始。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今年的立春恰好在2月4日。
古语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但就全
国大多数地方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还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广群芳
谱〃天时谱》杨维祯诗)我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
公元767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甫所处的唐代,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此时他忆起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
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宰相诗人张九龄在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中写道:“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可是立春到了,天气就要转暖了,青竹、梅花这些不畏寒的植物长得更欢,开得更盛,播种五谷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农村生活:“竹拥
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除了诗人写,皇帝老儿也爱凑热闹,唐中宗李显在
立春这天作《立春日游苑迎春》,诗中写道:“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写了他在春回大地之日,
游园赏春的情形。虽然寒冷仍未退去,但是春的气息已经显现,梅花报春,柳树显绿,显示出无限生机。可见这位处优养尊的一国之君,在立春到来日的欣喜之情。
在立春诗中,印象深的还有杨万里的“嫩日催青出
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陆游的“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两诗字浅意深,一派早春的景象。
吟咏这些立春诗句,心头荡起淡淡春意,冬天总会
过去,春天一定会来。一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的: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惊蛰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
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
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曹彦约在《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诗中曰:“甲
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诗中这样写道:“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宋代仇远在《惊蛰日雷》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坤
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
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诗
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
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诗因为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