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是现代化建筑中的重要建材,因此,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与质量保证提出部分意见,以便为高层建筑等基础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质量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54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1)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分段浇筑、一个坡度、循序推进”方法施工,分层厚度600—1000mm。每层浇筑宽度按1.0m控制,每层每段浇筑量约50立方米,浇筑时间约1小时,故不会出现冷缝。浇筑时遵循先低后高,由远至近,退后浇筑的原则。办公楼总体上浇筑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后浇带以南,第二次为后浇带以北,浇筑后浇带以南部分的先后顺序为,从东南开始向西循环推进,后浇带以北部分的先后顺序为,从西北角开始向西循环推进,直至全部完成。地下车库总体上浇筑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后浇带以东,第二次为后浇带以西,每次浇筑从南北同时开始。
(2)混凝土的振捣,现场配专人负责振捣工作,并配备10台50插入式振动棒配合输送泵,在浇筑带前后分别布署两道,第一道在卸料点,解决上部振捣,第二道在坡角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为防止混凝土堆积,先振卸料料口部位,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在斜面上各振捣点要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间距和插入深度。振动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振动器插点要均匀排
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振动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cm,振捣时间控制在15—30s,但应视混凝土表面呈现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分层浇筑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 (3)混凝土表面处理:由于筏板高度较大,振捣完毕后表面泛出较厚的水泥浆,按标高随时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抹压二遍,再用木抹搓平,以提高其表面强度,防止混凝土表面收缩产生干裂纹。
(4)混凝土的泌水处理:由于混凝土采用分段分层的施工方法,混凝土施工时间间隔较长,且在振捣过程中泌水和浮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结构四周侧模的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出,或在基坑尽头采用三面合围使泌水人为形成水潭,用污水泵将水排出;部分泌水流入后浇带,现场采用污水泵将后浇带内的泌水排出。
(5)混凝土的保温养护:为了保证新浇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应在2h内加以覆盖严实,对柱、墙插筋内部用剪刀将塑料薄膜剪成条,将其覆盖严实,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两层棉毡,并保证覆盖严实且不露缝,对筏板、后浇带、积水坑、电梯井侧面及边角,采用一层塑料薄膜,三层棉毡将其覆盖严实。
(6)混凝土的测温:为确保基础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应随时掌
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同时也为掌握拆模时间提供依据,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必须进行测温,测温方法是用ф32的钢管,底端封口埋入混凝土内部,管头漏出表面30mm。孔位避开墙体钢筋,布置10处测温点,并对测温孔进行编号作好标识。测温时采用混凝土电子测温仪,分别测出混凝土的下部、中部、上部及表面、大气温度等,测温孔位置及测温孔大样见测温方案。测温的时间间隔在混凝土内部温升阶段每2h测一次,混凝土温度下降阶段每4h测一次。在测温过程中发现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0℃时并有增大趋势,应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并缩短测温间隔时间,至温差呈缩小趋势,确保温差不超过25℃。
(7)后浇带处理:后浇带留设位置依据施工平面设计进行留设,后浇带的处理方法采用双层细孔钢板网将后浇带两侧封堵严实,并在钢板网的外侧背20间距100mm 竖向钢筋与筏板筋点焊牢固,保证后浇带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浇筑不漏浆。 二,大体积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在浇筑混凝土前,项目部试验员同商品混凝土站技术人员对拌制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在混凝土浇筑期间,项目部试验员和商品混凝土站技术人员对各项原材料温度进行测量,并及时向项目部主任工程师汇报,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预测温度基本接近;项目部和商品混凝土站的技术检验员随时抽查商品混凝土站的外加剂是否掺加准确;施工现场对商品混凝土要逐车检查,
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和坍落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控制在10℃左右,坍落度应控制在14—18cm范围内,坍落度不合格的要退回,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派专人进行混凝土的初凝情况检查,发现混凝土将要初凝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进行上层混凝土的浇筑,以防混凝土出现冷缝现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三掺技术,即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优质粉煤灰、膨胀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泵送性、耐久性和塑性;测定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了解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保温措施;采取有效的保湿、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干裂和产生温差裂缝,如:一层塑料薄膜和两层棉毡;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要使每个参与者明确施工顺序,质量标准要求,以保证施工过程质量;严把工序交接关,认真落实“三检”制和逐级报验复核制度,使每道工序问题在本工序处理完,严禁将问题带到下道工序;严格落实工序交接会签制度,做到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确保每道工序质量;严格对原材进场复试制度,杜绝三无产品;定位放线是一切工序的依据,在移交前要复核、会签;加强成品保护意识,下道工序的施工严格控制对上道工序的破坏;质量标准:混凝土要求外平内实,构件尺寸准确,不允许出现蜂窝、麻面、裂纹、露筋、脱皮、掉角等质量缺陷,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50204-2002要求;试块留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按200立方米混凝土留置一个编号,每个编号一组,共留置21个编号,每1个编号留置一组同条件试块;抗渗试块每500立方米留置一组,共留置9组试块;同时商品混凝土厂家
采用等同留置试块。 参考文献
【1】麦润强,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广东建材,2007,04. 【2】才素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