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模板涨模分析与防治方法
当前,施工用的模板系统多采用木模,而木模若加固不好极易发生涨模。混凝土涨模后不仅会造成构件几何尺寸增大、 外形不整, 而且还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以及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就现场柱、墙、梁及其节点等几种常见部位的涨模原因及防治措施,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柱墙、 梁及节点混凝土涨模的部位及原因分析
1) 柱 、 墙的模板下口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 一是在浇筑混凝土时 , 混凝土本身对模板下口的侧向压力较大;二是现在浇筑用混凝土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及流动性都比较大,而一次浇筑砼量又较多较快, 造成对模板下口侧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是有时振捣人员不能按操作规程振捣, 这样就极易造成模板下口发生涨模现象。
2) 柱、 墙的二次接槎和模板拼缝处极易发生涨模。其主 要原因为: 在二次接槎处下一层浇筑混凝土时残浆没清理干净, 致使模板不能与下一层混凝土面拼严。另外, 接槎处模板不易加固、 模板拼缝处上下或左右模板在制作或安装时模板较难加固也是易发生涨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 墙的洞口处极易发生涨模。主要原因是此处模板不易加固。
4 ) 梁的跨中由于不按要求起拱也会发生下沉现象。
5 ) 梁的两侧边中部, 特别是周边梁的外侧中部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是: 梁
的上部有板,在加固梁时上部没法拉 紧,中部需要靠撑杆顶撑 , 而由于在周边梁的外侧只能顶撑在外架上,所以对模板的加固有很大的影响, 造成模板加固不牢, 致使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涨模现象。
6 ) 梁、 柱节点处及墙、 柱节点处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是: 在节点处极易出现缝 ,而在节点处模板的加固质量难 以控制,不是模板不到边, 就是模板相互吃进。另外, 在加固时模板背棱或顶杆有时也顶不到位。
2 防止措施
1 ) 模板设计及荷载组合: 现在多采用木模系统 ,由于其技术指标是在材质干燥的情况下测定的,而经水浸泡后 其强度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计算其加固用钢管及对拉螺栓的问距时要比正常的计算减少 1 5~2 0 %。在考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时除按规范计算外, 还应考虑浇筑混凝土时的方法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
2 ) 对拉螺栓的设置: 对拉螺栓的布置除按计算进行外, 还必
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柱、 梁的对拉螺栓从根部向上
一米范围内的对拉螺栓帽用双帽, 以加大保险系数。为了有效地
控制墙、 柱模板下口加固质量, 防止混凝土涨模, 在浇筑下一层混 凝土时, 在距柱、 墙模板上口2 5 0 ~ 3 0 0 M M处应预埋 蚴 或钢筋作支脚,以固定上一层模板下口的对拉螺栓。
3 ) 二次接槎的地方, 在支上一层模板前将墙、 柱下口的残浆、
浮浆清理干净; 在浇筑下一层混凝土时, 在其模板上口内侧周边
固定2 0 M M宽 2 0 M M厚的木条, 使浇筑后的混凝土上口形成凸型在支设上一层模板时下口就能与混凝土面紧密接触, 加上有钢筋支脚当对拉螺栓, 这就保证了下口模板不发 生涨模现象。
在模板拼缝处,基本保证混凝土不发生涨模, 确保了混凝土质量。 在节点处模板不易加固,而往往在支设 模板时又把拼缝留在了节点处, 由于拼缝用模板较小,有的仅镶一块模板条, 这给模板的加固又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支设模板时,先从节点处支设, 再把模板拼缝从两头往中间赶, 这样拼缝在中间模板就便于加固。
5 ) 按照设计图纸, 做好预留洞口的模板设计及制作, 保证模板支撑系统的牢固。
3 检查验收及砼浇筑方面的措施查对方案的实施情况, 另外加强对以上几点部位检查, 确保模板安装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时, 要派经验丰富的振捣工人操作,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施工。在浇筑混凝土时要配备有经验的木工 ,经常检查正在浇筑砼的模板和未浇筑砼模板,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现象和支撑不牢模板系统, 确保砼浇筑时 模板不涨模 , 以实现预期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