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遵仪、王嘉荫、王鸿祯、李朴、涂光炽教 授等,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名师垂范,身 传言教,催人奋进,为刘宝瑶追求科学真 理,献身地质事业,打牢了坚定信念的思 想根基o 1956年,刘宝瑶研究生毕业,他的毕 业论文《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被 包括中国学者和前苏联专家在内的答辩委 员会一致评为优秀论文; 《祁连山一带细 碧角斑岩建造》一文,是我国首次从岩石 学方面探讨细碧角斑岩特点和成因的论 著,其观点一直为同行所引用,他在学术 研究上的才能初露头角。 ■ 经历就是一笔财富 ■ 1957年1O月,刘宝瑁被下放到北京 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下放劳动实际是将 他列入另册的前奏。不久,领导告诉他, 组织上已决定将他调离北京,有三个单位 育事业呕心沥血、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和 循循菩诱的耐心和爱心,为刘宝瑁献身地 质科学、奠定人生基石产生了积极影响。 1 953年夏,作为高材生的刘宝瑁成为北京 地质学院首届毕业生。 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刘宝瑁主动申 请去大西北,决心把青春和生命献给那里 的建设事业。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要求,分 配他去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地质队。两 年前,正是在此地,矿床学家宋叔和在厚 厚的“铁帽”之下发现了铜矿。勘探工作 如火如荼,急需人才。 一期可以去一趟兰州,除非工作特别需要, 可供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师范学院 他也主动地给自己免了。他的表现受到全 队上下一致好评,那一年,刘宝瑁被队上 评为先进工作者。1 954年,北京地质学院 招收研究生,641队领导荐举他去应试, 六门功课全部顺利通过。在离开母校刚好 和成都地质学院。刘宝瑁选择了成都地质 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前身)。 心情不舒畅,工作照样认真干,这就 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来到成都地质学院以 后没有多久,系里要开一门沉积学课程, 系主任安排他担任课程的老师。年轻的刘 年之后,他的胸前重新挂上了北京地质 学院的校徽。他当上了苏联专家拉尔钦科 宝瑁接受了这个并无太大把握的任务,为 了让这门课上得更充实严谨和自成体系, 刘宝瑁老师感到必须尽快对自己充电 谁 也没能想到,就是这种对课程的严格要 求,竞将当年的刘宝瑁领进了沉积学的大 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在他眼里,沉积 学逐渐改变了它原本枯燥的面目,从此, 教授的研究生。 今天已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刘宝瑁讲述 到他当年的研究生生活时说: “拉尔钦科 教授对我确有帮助。不过,实事求是地 讲,业务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三位中国老 师:冯景兰教授、池际尚教授和王嘉荫教 授。” 刘宝瑁的家在天津,与北京近在咫 尺,坐火车不过两个小时。宣布分配方案 后,他却打消了回天津与家人告别的念 头,直奔白银厂。 在641地质队,生活十分艰苦,连水 都是苦的,喝了这种苦水,肚子气胀很厉 害。刘宝瑁处处以宋叔和先生为榜样,在 野外,他跟宋先生学习工作方法,在室 内,他向宋先生学习显微镜分析的技能, 他便和这门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 进入沉积学这个领域纯粹是误打误撞J” 冯景兰教授学识渊博、思路开阔,是 刘宝瑁的地质学入门老师,又是他的研究 刘宝瑁院士回忆道, “那时候根本就没有 严格意义上的沉积学,我们所学的就是你 们现在地理书上介绍的页岩、砂岩之类的 知识”。在当时那种极为粗浅认识的条件 生导师。大学一年级时就鼓励他写作,大 学二年级时写了两篇科普文章,经冯先生 推荐,发表在《科学大众》杂志。池际尚 教授是刘宝瑶的专业基础课老师及研究生 导师,刘宝瑁曾跟随她在祁连山科考队工 作两年,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影响颇 深。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地 追求事业、艰苦朴素的作风、严谨求实的 下,刘宝瑶根本没有预见到他竟能在这些 岩石里钻得那么深。 搞矿床储量计算,勤学好问,业务和修养 都有很大长进。 不久,刘宝瑁被任命为白银厂折腰山 矿区区长。他工作非常努力,矿区有处小 商店,他从来不去光顾;队里规定每个星 2O世纪6O年代初,刘宝瑁主编了《沉 积岩研究方法》,与代东林等合编了《沉 积岩石学》及《沉积相与古地理教程》。 这些著作是我国第一批专业沉积岩石学专 科学态度等都深刻地感染、教育着他。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地之子 £& Personage 著,其中关于古地理分析方法、编图程序 及规范对以往的方法和程序作了修改,使 之更加规范、完善、科学,为我国地质、 石油、煤田、冶金工作者广泛采用,影响 很大。 性总结。其中对成矿古环境及矿床成因有 三点结论:其一,古环境属古代湖泊,矿 床为同生沉积期产物;其二,矿床受湖泊 微地貌控制,矿物分带和湖水进退有关, 矿床形成在湖泊深水部位;其三,矿床系 沉积改造产物,部分人认为矿床的形成与 热液有关。 刘宝瑁认为,对同一块露头,不同的 理等现象,靠臆测或想当然对古环境做出 解释。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 “河湖之 争”成了学术界纷争不休的一个难题。刘 宝瑁通过对国外一些最新科研动态的分析 研究,认为把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力学 的某些规律性认识和方法引人沉积学无疑 具有重大的意义。他通过在实验室里以水 槽实验对床沙形态进行模拟研究,又把这 种研究置于野外实践中检验,成功地解释 就在刘宝瑁事业上有所成就时,文化 大革命爆发了。十年浩劫, “史无前例” 的灾难降临,才华横溢的刘宝瑁在学术上 的成就立刻成了“白专”、 “反动权 人观察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 威”,他的学术研究也被迫停止了。 论,亲自到野外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地质科 但是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 研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不管以前 民族不可能不需要科学,困难总会过去, 定论如何,刘宝瑁开始了他的野外实践。 乌云决不会永远遮住太阳,科学的春天一 通过仔细地做野外调查,研究队得出了与 定会驱散严冬喜降人间的,总有施展才 以前完全不同的结论。通过对含矿段沉积 华、报效祖国的一天。 相的分析,种种证据表明成矿古环境并非 这一段人生历程,使他深切领悟到周 “湖泊相”,而是“河流相”;对于铜矿 恩来总理所说“逆境乃是最好的老师”这 床形成的阶段的研究,他发现,和矿床密 一人生真谛。逆境中的磨难,铸造了刘宝 切相关的岩石红一灰色调变化的界线与层 瑁非凡的人格魅力。这同样是一笔宝贵的 理和层面相交,显然不是同生沉积期的形 精神财富。 成特征,矿体明显地穿过层理与地层线相 交,所以矿化与原生沉积环境无关,矿体 的产出与古地理微地貌,水的进退、深浅 一 科研来源于实崴 一 无关。他又发现,铜矿化与后生的灰色岩 1 971年底,应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石有关,金属矿物主要为后生期形成,在 之邀,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组成了云南滇 空间上的分带系后生分带现象,和湖水的 中含铜砂岩科研队。科研队的成员多数对 进退无关。经过呕心沥血的探索和艰难困 沉积岩石学理论和研究不是很熟悉,指导 苦的开拓,研究队反复、仔细、缜密地分 和帮助科研队其他同志尽快熟悉沉积岩石 析研究,发现矿石分带不是原生的,而是 学理论并使研究工作Jilts0开展的任务,自 后生的;沉积岩的浅紫色交互带并不反映 然也就落在了刘宝瑁这位技术负责人的肩 古地形,是由于油气聚集的还原作用产生 头。 的。这些认识与矿区原来的“三板斧”经 清晨,当科研队的同志们尚在酣梦之 验完全不同。 中,刘宝瑁已做过早操,为大家打好了洗 为了检验新结论的可靠,性,生产单位 脸水,坐下来翻阅原文版的欧美图书资料 选择一个矿区进行钻探验证,打到了4米 了;白天,他身背地质包,带领同志们翻 厚含矿岩层,与刘宝瑁提出的理论完全符 山越岭,采集标本,观察各种地质现象; 合。后来,新认识迅速推广到湖南、贵 夜晚或阴雨天他又给参加科研工作的教 州、广西等省区,推广到铅、锌、铀、金 师、矿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当代沉积学新 和汞等矿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 理论、新信息,有时还结合专业教他们学 益。 英语。刘宝瑁积蓄已久的能量,像原子核 滇中含铜砂岩铜矿的研究,在理论上 裂变一样,迅速地释放出来。 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不但对指导找矿 在这之前,由于该矿区工作出色, 方面作了重要贡献,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 1 970年有关部门在那里召开了全国性的现 学说的约束,解决了学术上长期存在的一 场会,推出了矿区工作者所总结出的经 些争论不休的难题,为理论上更大的突破 验。该矿床由地质、冶金部门及一些大专 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过去,一些地质工作 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过研究,并做了规律 者对沉积相作判断时,只能根据波纹、层 48; 国土资源…~-1 2007年lo. ̄J号卜I…一 了成矿古环境的沉积相,也为纷争不休的 “河湖之争”划上了一个句号。 当时,沉积动力学作为一种新理论在 美国只是被提出,刘宝瑁却认识到其推 广、应用的重要性。他发表了多篇论文, 并在石油、地质、冶金、煤炭系统中及一 些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班作了数 十次主讲讲座,对于推广、促进我国沉积 动力学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起了显著的作 用。 通过野外实践,刘宝瑁思路更活跃, 视野更开阔,研究更深人。当时,经典的 矿床学把成矿物质看成为沉积盆地之外的 侵人物,认为脉状、浸染状、交代状的金 属和非金属矿床都是岩浆热液成因,沉积 成岩作用与矿床形成无关;另一种观点则 认为矿床是海洋或湖泊成因,是同生沉积 期产物。但是通过这次研究结果,刘宝瑁 发现实际情况与以往的认识有相,障之处, 他看到了理论上的一个突破口,决心突破 它。他通过对铅、锌、汞、铀等矿床进一 步深人细致地研究,发现沉积物埋藏后的 成岩后生作用和变化都远远超过了沉积物 的搬运和沉积期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大矿 多发生在埋藏后的成岩后生阶段。经进一 步工作,他们又将新的理论观点引申、发 展,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沉积学新理论:沉 积期后的分异作用及成矿作用。该理论得 到广泛的引用和传播,使我国在这一研究 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通过对岩相控 矿、沉积成岩成矿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提出地层、岩相、构造及物理化学环境的 成矿、控矿原理,大大促进了我国在岩相 控矿方面的研究。1 978年,这项科研成果 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冶金工业部重点项 目科技成果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内的那部分信息,进行研究、总结,建立 了各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随之就割 裂了各学科之间应有的联系,形成孤立、 片面的研究局面。所以,必须把任何一种 地质现象都看成是许多作用的综合作用的 结果,把研究对象置于古地理、古环境 中,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的 综合研究,即开展大范围的,甚至全球 的,统一地质作用场的研究,才能获得最 为深刻的认识及符合科学逻辑的答案。在 他主持的“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 层控矿产远景预测”和“中国西部大型盆 地分析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中,都运 用了地质统一作用场的理论,用新的地球 观解释地质现象,剖析事物本质,把沉积 作用、成矿作用、古生物特征、构造作 用、岩浆活动、有机地质作用等都看成是 某部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 个侧面,进行统一地质场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的突变论的崛起,以 及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天文地层学 的出现,给予沉积学研究以巨大影响。板 块构造学与沉积学的交叉出现了构造地层 ■ 站在科嗲前沿 ■ 积学、现代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 学,成为活动论的支柱。于是刘宝瑁院士 结合的层序地层学新领域,对我国南方震 提出,沉积学研究者必须具有新的地球 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刘宝瑁一直被 旦纪一三叠纪海相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学研 观,以此来研究、分析全球变化、再造古 这样一种情况所困扰:地学是一门博大精 究。他根据等时地层格架界面,重新认识 地理和古环境,从整体地壳演化的角度认 深、学科分支庞杂的科学。不同的专业从 了扬子南大陆边缘沉积体的等时格架,论 识盆地的形成、发展。 不同学科于载体中获取属于本学科领域里 述了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 多年来,刘宝瑁院士在国际学术界十 的一部分信息,总结和建立了各学科的理 沉积模式,绘制了我国第一条与全球可对 分活跃,自1986年起,他作为国际地科联 论和方法,但随之就发生了各学科所应有 比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他首次论述了 “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 的联系被割裂的现象,形成学科问孤立和 扬子南大陆在震旦纪一三叠纪,曾有过与 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出席国际 片面的研究局面。这种研究只反映了事物 全球相当的两次一级海平面升降周期。海 学术会议,组织并参与了国际全球沉积地 的某个部分而不能通过各个侧面透视事物 平面主体上升时处于大陆边缘拉张阶段, 质研究工作。 的本质。由于研究思路的狭隘,影响了学 海平面下降时为挤压造山阶段。我国著名 在立足科学前沿的同时,刘宝瑁院士 科的发展,常常会使一些学科出现悬而未 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赞誉这项研 更把自己的各种所得与他人分享,以培养 决的难题。如何使研究工作跃上新台阶, 究“具有开创意义”。 更多的人才。他在高等教育战线教书育 对事物做出最符合客观规律的解释,刘宝 刘宝瑁院士借鉴当代统一场论的科学 人,辛勤耕耘,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 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科学的发展揭示 思想,提出开展统一地质场的研究的指导 学生外,还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生和硕士 了学科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2O世纪 思想。他认为,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过程 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专门人 7O年代他就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的观 中,在解决重要的地质问题时,学科问的 才,他的众多学生正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 点,以此来考虑解决各种地质现象。刘宝 联系更加密切,任何地质现象都是综合作 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瑁认为,采用学科问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 用的结果。岩石、岩层总是各种地质信息 或学科带头人。 无疑是了解事物本质的较好途径。为此, 的载题,是长期以来各种地质作用的综合 刘宝瑁院士还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基 研究人员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要开辟 反映体。不同专业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 层,为基层地质工作者讲学并进行学术交 广阔的研究领域。 度出发,从载体中获取属于自己专业领域 流,及时传播国内外最新的先进学术理 刘宝瑁率先在国内倡导研究集现代沉 ……~_No.i0,Oct.,2007 ……一LAND&RESOURCES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地之子 & Personage ■ 论。5O余年来,刘宝瑁教授在中外学术刊 物上发表论文1OO余篇,出版各类专著 2O余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沉积岩石 水,调水以后进人黄河的源头地区,解决 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 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 题。按照目前提出来的规划结果,这个工 _丰富多彩 人耋_ 有一次,在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晚 学》、《岩相古地理基础及工作方法》、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 和《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等等。他的这 些论著,指导着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野 外地质调查实践和教学、科研工作。 会上,刘宝瑁院士曾登台清唱了一段京剧 “打鱼杀家”,他那字清音纯、板正腔圆 的唱腔让所有的在座师生为之倾倒。事实 上,生活中的刘宝瑁如同科研一样,同样 在享受着精彩。在父亲的感染下,刘宝瑁 程分三期实施,总调水量17O亿立方米。 这个调水主要是通过隧道,在青藏高原上 从地下穿过很多山脉,到达黄河。工程总 的预算大概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质疑 的声音集中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究竟会 ■ 一个科学家 象知 ■ 不会给四川的生态带来灾难性破坏?如此 巨大的工程是否符合经济规律,这样的投 2006年,成都理工大学5O周年校庆 人是否划算,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是否只有 时,刘宝瑁院士为师生校友做了一场名为 南水北调华山一条路吗?南水北调西线工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一些思考》的学术 程是否真的无可替代? 报告。这份报告是从地质学角度来解读构 书籍出版各方反响强烈,引来了凤凰 想中的西线工程。思考西线工程对于刘宝 卫视等各大媒体的采访。搜狐网上的评论 瑁院士来说开创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第 是“一本迟来的备忘录”,刘宝瑁院士很 一次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论证,并身 高兴,因为意见有了发表的渠道,声音得 体力行。他与四川省的5O多名学者自费出 到社会的重视。他透露: “调研是个人行 版了一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为,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做了这些 的论文选集,力图从多方面发出对“西 事情。” 线”工程可行性、可靠性的质疑。 以刘宝瑁院士为首的四川学者并不是 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调 从情感上反对“西线”工程的上马,而是 希望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内的各相关部 门能够给四川人民,同时给全中国人民一 个明白的说法! “为什么要建?之后如何 管理,使用?然后成败得失由谁来承担等 等问题都必须有个交代,不能脑子一转就 搞了这么大的工程。” 让人欣慰的是,《备忘录》已经引起 国家和四川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他们现在已经将书中提出的问题列人考察 讨论:同时,这本学术论文集还辗转到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处,现在,工程建设的 规划论证还在进一步进行中:至于开工日 期,据凤凰卫视中文台报道: “开工日期 也从2O1O年变成了不确定。”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应该遵循党中央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设计规划阶段的时 候就应该有社会参与、科学决策、人民监 督。”刘宝瑁院士认为,回避和暗箱操作 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结果如何,都应 该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要对大自 然,对子孙后代负责,更不能对国家对人 民犯下千古之罪。 5g i 国土资源…~■2007年loYJ号 ……一 一家人都喜欢音乐、体育、文学和曲艺。 从小刘宝瑁就喜欢唱京剧、评段子、说绕 口令,当然,古典音乐也是他的所爱。 采访中,刘宝瑁说,京剧中他比较喜 欢“定军山”、“战太平”等。文学上酷 爱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和狄更斯的不朽著 作,刘宝瑁认为这几位作家的作品挖掘了 人性本身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本性。 关于武侠小说,刘宝瑁说他看武侠小 说的历史很久,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 侠传》到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都是他 的最爱。 “金庸的小说我也喜欢看,很有 人情昧”,刘院士笑言, “我最喜欢的是 《鹿鼎记》。”在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传 说:刘宝瑁院士招研究生的两个条件是“ 会喝酒和金庸迷”。他对此笑着解释,那 只是一时的玩笑, “不过我不喜欢读死书 的人”。刘宝瑁说,学地质的长年累月在 野外工作,枯燥之余,武侠小说和酒可以 解闷。 说到篮球,刘宝瑁院士马上来劲了, 个子高挑的他曾是篮球场上的健儿。 “现 在的男篮,我比较喜欢张劲松、刘玉栋、 孙军。”刘宝瑁院士笑言: “当然还有小 巨人姚明。”至于NBA里的球星,他最喜 欢的是乔丹和“魔术师”约翰逊,接着刘 宝瑁院士笑着说:“其实,乔丹大家都喜 欢。”刘宝瑁院士还说他不喜欢奥尼尔, 是靠身体“吃饭”。 “我喜欢技术型的球 员”,因为他们是用脑子在打球。 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研究,刘宝瑁院 士把中国都跑遍了,每个省份都去过。他 领略到珠穆朗玛的雄伟,欣赏过云贵高原 的秀丽,见识了天山的白雪…… 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刘宝瑁的人生亦 如此o D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