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通过两周的调查实习,我组对园林造景要素及各要素的设计和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园林四大要素(山体,水体,建筑,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及在设计是所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下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以及在平时中的个人见解对下列园林要素在园林中的运用技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高我们的实例分析能力及设计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设计灵感。
现在假山在园林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更多的了解假山的设计原则及艺术手法能使我们设计出的作品更加的丰富多彩。
假山制作一般采纳国画中的高远法和深远法主体在左,客体即在右,形成开合式、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互相呼应山体总面积一般不超过水面的一半或少于一半。这样,留下足够的空白,给欣赏者留下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达到\"此处无景胜有景\"\"虚中见实\"的效果。\"山借树为衣,树以山为骨\",只有合理配置植物,山水才能有骨有肉,有形有神。通常选用姿态优美,叶小常绿,生长不旺,寿命很长,适应性强的植物。悬崖式假山应植些垂挂类植物。(如上图)。深远法:主体的高度比例和高远法相同,其位置应排在中部左侧。高远法:主体应排在前面左侧或右侧,若主或右侧,客体摆在前面右侧或左侧。主客体一个错前,一个错后,遥相呼应,衬体在后。单体景物的多层结构,构成近(客体)中(主体)远(衬体)景的各体层次,从而加强了正面的透视感,增加了景观的深度。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器,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水体常常与亭,桥,榭,舫,假山,置石,植物等形成优美的依水景观。下面以水亭结合为例说说依水景观的设计思路及艺术效果。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5].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地形要符合自然规律,方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规律,在限定的空间内,让地形在各个不同方向以各种不同坡度延伸,产生各种不同体态、层次、分汇水线,形成人工山林趣味。
地形的设计要密切绿化,山与水,建筑,道路的关系,下面的图片是地形绿化的典型实例绿化种植时要烘托山形,山上种植高大乔木,山下要控制树木生长高度,或者留部分疏林、草坡,景观比例上就会有很大变化。因为乔木的生长高度和山高有时相差无几,如果再种色树,就有满山红遍的景色。
园林建筑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既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要求,并与园林环境密切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
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下面重点以亭子为例说说在亭子设计是应注意的问题。 位置选择为首要的问题
山间地建亭:视野开阔,突破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形的轮廓。右图是一座大山建亭的实例,建于山腰台地或悬崖峭壁之顶,道路边,忌亭的视线被遮挡,注意亭子的距离在800-1000米左右。小山建亭,山顶。忌几何中心线,要偏于山顶一侧,位于黄金分割点。 中等高度的山建亭于山脊、山腰、山顶,注意亭的体量,要与山协调。
临水建亭:静与动的对比,观赏丰富水面的景观,一般通过桥、堤岸与陆地想连。亭的体量与水密切相关,贴近水面。桥上置亭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 平地建亭:可以休息、纳凉。要结合各种园林要素通常与山水、水池、树林相结合,现代的亭与小广场,绿荫地相结合。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随着各学科及经济飞速地发展,人们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美,于是,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自然美外,人们更为重视的是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植物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于人类生存所要求的生态环境。
上图是上海后滩公园的植物造景的实例, 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但再好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是一些亲身游览的游客对她的评价,希望在我们今后的设计中也有帮助。有一位游客这样说:去的时候天很热,进了公园寻找有树荫的地方坐坐,感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地方有树荫的地方没设座,而设坐的地方树荫少,也许是因为上午的日照方向的原因。还有,这个公园以后可以作为设计专业的一个教育蓝本,也可以作为市民环保教育的的场所,如果在场地中设一些解说系统,简单的木牌之类的,讲讲关于生态公园和湿地净化的知识,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还有一点,就是有一段的铺装用的是碎石吧,很环保,健身也很好,不过有的碎石棱角太锋利了,当时穿的是凉鞋,走在上面非常不舒服,以后在选用铺装时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女士们的感受? 另一位游客这样说:如果水够深的话,临水处,安全系数要增加。油菜花,向日葵,还有一些植物,它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花后如何保证景观,或者说是不是要重新栽种其他的植物。比如一些植物的花后景观是十分难看的,这个时候如果在重新栽植的话,是不是又会增加成本。是不是设计的时候考虑一些多年生的,适合中国环境的树种呢。 好像缺少了一点季节的特点 尤其是秋天 绝对会很荒凉 。浙农大路过。总感觉少点什么都是些低矮的灌木类 草本类植物 在某些季节里景观给人的感觉不是温馨 而是荒凉。以上都是一些游客的个人见解,但也有可取之处,毕竟这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感受。
我组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一定要经得住游人的游览和琢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又不同的看法,但优秀的作品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不仅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需求,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绿色财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