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本人根据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自己归纳总结的,有不足之处请谅解,还在不断更新,请关注
1.1住区的概念
住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2住区的类型
1.2.1 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
(1)城市住区:可以只设置为住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2)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职工及其家属,对象单一;远离城市,较
强独立性;需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食品、豆制品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设施; (3)乡村住区: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1.2.2 按建设条件不同的划分 新建筑区 旧住区 1.2.3 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
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1.3住区的规模
1.3.1 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
离,最大800—1000m);
(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m,城市干道间用地在36—100hm2 (3)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其他影响:住宅层数(容积率影响人口规模),自然地形条件,城市历史街
区环境,居民社会心理感受。
1.3.2 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所划分的三种规模住区 (1)住宅单体和小组群住宅
(2)邻里: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多元交通网络系统;公共空间环境。
(3)都市聚落,由邻里聚集而成
1.3.3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划的划分 (1)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
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15000)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对
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类型 人口规模 (人) 30000~50000 户数 (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用地 (hm2) 50-100 10-35 4-6 居住区 居住小区 10000~15000 居住组团 1000~3000
1
2.住区规划任务
1.科学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2.规划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场地、绿地和活动场地、市政工程设施等。3较大规模的住区考虑设置适当规模和类型的就业岗位。
3.住区规划的编制
3.2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
3.2.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3.2.2 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2.3 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和用地大小 3.2.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3.2.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很热布置方式
3.2.6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3.2.7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3.2.8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3.2.9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很热造价估算
3.2.10 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的综合协调要求。
第二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成
1.1住区的组成要素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
精神要素——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 1.2 住区的组成内容
1.2.1 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共设施用房,小品建筑 1.2.2 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管线,挡土墙,护坡 1.3 住区的用地组成 1.3.1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RO1
1.3.2 公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RO2 1.3.3 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R03
1.3.4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R04 1.4 住区的环境组成
1.4.1 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环境。
1.4.2 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2
1.5 居住用地分类 类别 代号 说明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R1 二类居住用地 R2 三类居住用地 R3 四类居住用地 R4 2.住区的功能
2.1 居住功能:提供给排水、燃气、供电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安全的居住;健康的居住 2.2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 2.3 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 2.4 社会互动功能 2.5 对多样性的包容
3.住区的规划结构
3.1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3.1.1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街道树木成行,使得道路在连续转弯时使人产生了新的心理期待。在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转换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区、休闲场所,上下班也可乘坐小汽车,并在购物中心、就业中心、学校和其他目的地设置宽敞的停车场地,保证机动性和可达性。
3.1.2 邻里单位模式:
(1)被城市道路包围,但不穿过邻里单位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保持内部安静安全。 (3)以小学的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中心建筑为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结合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 (5)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800m
(6)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新泽西州—雷德本:(1928年 克拉伦斯•斯坦因 和 亨利•莱特)
1将传统小规模的建筑综合体改为超级综合体。防止大流量的机动车交通穿越综合体。 2街道按不同功能分成4类。
3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相交处采用立体交叉。
4住宅的主要居室不是面向街道,而是面向住宅的后花园和步行小道。 5超级综合体的宽阔绿化带渗透到整个城镇的公共体系。 3.1.3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每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3.1.4 “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可选择的余地。
3
居住综合区: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居住与无害工业、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结合) 3.1.5 新城市主义的兴起于发展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另外归纳)
3.2 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1.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特点:住宅内部活动,商业服务、文教体育、健身、医疗卫生··· 2.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该尽量接近居民
3.城市道路: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交通干道;居住地点至公交站距离不大于500m 4.其他:绿地系统、空间与景观系统、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特点··· 3.3 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
第三节 住区的规划设计
1.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1 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2 基本原则: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
1.3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3.1 使用要求:方便;合理的住宅类型,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其分
布方式,合理组织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和住区内外交通。
1.3.2 卫生要求: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 1.3.3 安全要求:(1)防火(一定的防火间距);
(2)防震灾(1.避免沼泽地区、不稳定地区;2.安全疏散用地;
3.道路平缓,利于疏散;4.根据设防烈度,提升抗震能力)
(3)防空(平战结合)
1.3.4 经济要求:考虑建设投资及居住对象的经济状况,降低住区建筑造价和节约城
市用地。
1.3.5 美观要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色调和谐统一;建筑与绿地交织,硬质景观色
彩尺度宜人;整体环境独具特色,且体现时代精神。
2.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2.1 住宅类型的选择
2.1.1 住宅选型的总体要求
(1)研究分析住宅类型和特点、住宅的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区包含多种
住宅类型、户型、产权方式,以适应不同阶段和收入的家庭需要。
(2)住宅内应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居住空间互相干扰,保证空间私密性。 (3)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造性创造必要条件,体现灵活性。 (4)住宅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等,保护弱势群
体的安全。
4
2.1.2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编号 住宅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独院式 并联式 联排式 梯间式 内廊式 外廊式 内天井式 是第4、5类住宅的变化形式,由于增加了内天井,住宅进深加大 是第5、6类型的变化形式,一般用于高层建筑 一般都用于多层和高层,特别是梯间式用得较多 用地特点 每户一般都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占地较多 点式(塔楼) 是第四类住宅独立式单元的变化形成,适用于多、高层住宅。 跃廊式 注: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以上 2.1.3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与经济性: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提高容积率、节约用地最基本途径。 (2)进深: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节约造价。
(3)长度: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 (4)层高:每降低10cm,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不低于2.5m。
2.1.4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住宅标准: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每个时期都制定住宅的建筑标准,商品住宅的标准根据不同对象、市场需求来确定。
(2)套型和套型比: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用地经济、建筑造价、建筑材料供应、施工条件、
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程度等因素。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南方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风,
北方冬季防寒防风雪
2.1.5 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p504) 2.1.6 考虑城市建筑面貌特色
宜充分研究布置应建立在建筑群体组合的基础上,与住区总的规划结构相结 2.2 住宅的规划布置
2.2.1 住宅群体的组合
(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行列式 周边式 优 点 1便于施工2构图强烈3结构经济 4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 1形成院落,组织休息,邻里交往 2防寒保暖,阻挡风沙,减少积雪 3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 缺 点 1空间易单调、呆板 2容易形成穿越交通 1朝向差,日照通风差 2难以适应地形,土石方工程大 3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不利于节能和结构的经济性 1便于结合地形变化,自由灵活 散立、曲线形、曲尺形、点群式 2空间丰富
5
自由式 混合式 以行列式为主,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半开敞式院落 (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式组合 (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
1)对比——长短对比,高低对比···
2)韵律与节奏——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产生的空间效果
3)比列和尺度——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尺寸、体量关系
4)色彩——多样化;住宅群体的色彩整体考虑,色调力求一致··· 5)绿化——联系、分隔、衬托、补充、重点美化 等作用
6)道路——道路线性对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的作用(直线形、曲线形、尽端式) 7)建筑小品——美化住区
2.2.2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治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1.建筑不同组合方式:住宅错落布置,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
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2.利用地形:山地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3.利用绿化
(2)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1.妥善安排城市和住区的规划布局:选择良好地形和环境,通过道路、绿地、
河湖水面,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
2.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错位相设,与风向线角度的组合形式,提高通风效果。 3.利用绿化:成片成丛的绿化布置,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环境气流流动状况。 (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1.城市和住区的合理布局:将噪声源小学与不怕吵的菜市场等小区生活服务中
心相邻布置,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2.利用绿化:绿化有良好的反射和吸收声音的作用。 3.利用地形 4.利用人工障壁
2.2.3 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五特殊要求
的公共服务设施,小百货商店,居委会 (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1)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
2)在住宅间距内插建底层公共建筑
3)空间的借用——住宅北邻或西邻道路、绿地、河流,课适当提高层数 4)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提高容积率,丰富群体面貌 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3.1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目的和意义
3.1.1目的与意义: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3.1.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变化
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取决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生活习惯、住区周围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人们社会生活组织的变化。人们消费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高质化,家务劳动日益社会化,人口老龄化,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健身、文化娱乐成为不可缺
6
的部分,新的变化和需求对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产生影响。 3.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3.2.1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
(1)教育:幼托、小学、中学等 (2)医疗卫生:医院、诊所、保健等 (3)文化体育: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 (4)商业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 (5)金融邮电:银行、邮电所等
(6)社区服务: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老年设施、派出所、物业管理等 (7)市政公用:变电室、高压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站、消防站 (8)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行政管理类机构 3.2.2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分类 (1)经常使用 (2)必要而非经常使用 3.2.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类 (1)营利(2)非营利
3.3 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以“千人指标”为主。
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附表) 3.4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3.4.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1)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则应在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
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2)规划布置的方式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
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业务管理、会所、幼托、
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居委会、青少年(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4.2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中心的意义
服务半径小,便于使用,利于居住区内景观组织,形成场所感的重要领域。但内向布点不利于吸引更多过路顾客,可能影响经营效果。 (2)居住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
1)沿街现状布置:1.交通量;2.道路走向(建筑朝向);3.道路交叉口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7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3)居住区商业服务类设施的布置方式
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优点—节约用地;缺点—与居住产生一定矛盾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综合商场、联合商场。
优点:平面布置灵活,统一柱网,简化结构,有利于建筑定型化、工业化。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缺点:用地较多。
(4)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避免对居住区穿越干扰。 3.4.3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业设施:
1.往往集中布置,形成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2.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小区主要出入口; 3.可设在住宅底层、独立地段联合设置
2)儿童教育设施(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1.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2.不应穿越铁路、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人多车杂地段; 3.一般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以免噪声干扰;
4.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可与不怕吵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 5.保证教学楼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 6.学校建筑层数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2)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幼托的规划布置:
1.幼托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 2.布置在住宅组团之间、组团内、小区或街坊中央。(附图)
3.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朝向,有一定面积硬地和活动器械 4.建筑层数以1-2层为宜,用地紧张也可3层。
5.若因用地紧张设在建筑底层时,须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 6.幼儿园、托儿所可分开或联合设置,联合为好,节约用地。 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
特点:面积小,品种多,布点灵活,面广,服务时间长。一般设在路口,
使用方便;可以和居住组团级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3.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3.5.1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首先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再建造居住区级的公共建筑。 (1)按规划预留用地,分期建造,逐步实现——建设期较长的居住区
(2)按规划预留用地,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一次基本建成。——建设期较短 3.5.2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1)建设量大而快的,可在住宅建设的同时按规划一次建成。
(2)建设量小,而在短期内又不扩建的地区,可采取各项内容暂时合并,借用住
宅的办法过渡,但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则要相应予以提高。
3.6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心要求
3.6.1 公益性与营利性服务设施的需求变化 住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增加,教育设施质量提升,老人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
需求多元化;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中,服务型商业设施需求趋势强于零售型商业设施。 3.6.2 空间配置的市场化导向
8
商业服务中心集中于外向式空间布局,既满足小区内部,又吸引更过过路顾客。 3.6.3 土地的复合利用
充分利用时间差,提高住区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利用率。 3.7 住区就业设施的规划布置
3.7.1 居住区工业的性质和内容
无污染,无噪声,占地较小,运输量不大的武汉工业或现代科技类企业,一般以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工作人员以本居住区居民为宜。 3.7.2 住区产业的分布方式和布置方式
(1)住区产业分布方式:集中于分散相结合
(2)住区产业的布置方式:单独地段布置、综合楼形式、新建住宅底层。 4.住宅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4.1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4.1.1 按照功能要求划分
(1)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以步行、自行车交通、私家小汽车为主。 (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3)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 (5)道路的走向和线形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
重要场所。(特别是以步行为主的道路)
4.1.2 住区道路分级 (附图)
(1)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多采用一块板。
(2)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6-9米;建筑控制线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14米,不需>10米。
(3)第三级 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10米,不需>8米。
(4)第四级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4.1.3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不应有国境交通穿越住区;不宜有过多的车道
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可用平行于城市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2)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公共交通站距离不
大于500m。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
(4)在进行旧住区改造是,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应通至住宅建筑入口处,建筑物外墙与人行道边缘距离不小于1.5m,与
车行道边缘距离不小于3m。 (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
相连;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m,设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赢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设12m×12m的回车场。 (7)单车道每隔150m左右设置车辆互让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 (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
9
4.2 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4.2.1 人车分行 (雷德本 系统)
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完全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道路系统,行人与汽车分别通行,不产生平面交叉,居民通过步行系统在内部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4.2.2 人车混行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 4.2.3 人车共存
人车共存道路指的是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时,可以采用道路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等技术措施,来解决人行与车行的共存。 4.4 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
4.4.1 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自行车房、住宅建筑人防设施、住宅底层架空。 4.4.2 家庭小汽车停放设施规划布置:集中于分散相结合—停车楼、地下半地下停车库。 4.4.3 机动车停车标准
(1)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10% (2)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3)居民停车场、库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发展余地。
5.住区绿地规划布置
5.1 住区绿地及其功能
5.1.1 住区绿地规划的功能
(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2)构成促进交往的空间领域 (3)具有经济价值
(4)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
(5)遮阳、防尘、防风、防噪、降温、防灾、杀菌、防病 5.2 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5.2.1 住区绿地的组成
(1)公共绿地——公园、游园、组团小绿块···
(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学校、幼托、医院··· (3)宅旁和庭院绿地 (4)街道绿地
5.2.2 住区绿地的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1.5m2/人 小区级公共绿地≥1 m2/人 组团级公共绿地≥0.5 m2/人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10
5.2.3 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点、线、面结合,形成统一的绿地系统 (2)服务半径合理
(3)结合地形,利用劣地、洼地、坡地进行绿化。节约用地。 (4)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5)绿化配置的选择结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5.3 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5.3.1 公共绿地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