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高艳
一、研究的背景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幼儿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与重视。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和善待人……有许多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是治邦的基础。《史记》中荀子说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把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的传续下来。特别是在今天,针对“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如此以来,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由此可见,对幼儿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适应时代和幼儿的发展要求,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1、幼儿礼仪行为:礼仪通俗的讲就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它是交往的规范,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幼儿礼仪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或品格。
2、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二)理论依据
1、从生理学上来说,3岁儿童的脑重约占成人的75%,3-6岁之间是儿童脑电波明显发展的时期,这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的物质条件了
2、心理学上认为3-6岁的幼儿活动性增大了,性也增强了,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是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幼儿园阶段,是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了。
3、陈鹤琴的儿童观里指出:“对成人的一言一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大。”
4、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纲要》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
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老师和家长的文明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激发幼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
3、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力,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幼儿礼仪行为养成的实施途径方法策略研究。
2、基于优秀的文学资源下的园本课程的构建策略研究。
3、在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特色活动及个案研究。
四、幼儿园内课题研究的方法
1、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强化,只有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转化为幼儿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经验,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注重把集体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自由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的礼
仪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挖掘结合起来;不仅考虑“显性”的教育影响,而且充分考虑幼儿可能获得的“隐性”经验。
2、充分利用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作品优化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所选择的作品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够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
1、礼仪教育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所以我们从幼儿园的环境以及班级环境创设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在幼儿餐厅、盥洗室、午睡室里到处都有与礼仪相关的图片和儿歌:“手拿小茶杯,大家来喝水;喝多少,倒多少,全部喝完不浪费。”且都制作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幼儿在闲暇时常常会三两结对,互相交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迪。 我们还预设了题为“悄悄话”的活动,并和幼儿共同设计“悄悄讲话的标志”,投放于各活动角落,提醒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 在活动室的四周我们张贴着各种儿歌,如“宝宝有个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等等。如此布置的本意显然并非是想让幼儿认字,而是借此告诉幼儿,要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还设置了“我是懂事的好孩子”专栏。家长每天来接幼儿时,听幼儿讲讲一天中关于“帮助、合作、进步”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家长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记录在专门的记录册上,与教师交流。家长与教师关注相同的目标、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个做法强化了幼儿的文明行为,巩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区域游戏中的环境创设
在美工区,我们用KT板设置了一个立体展台,幼儿完成手工作品后,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环境活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
在语言区内,我们放置了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和图片,张贴一些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卡通画、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提示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在生活区内,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超市,小厨房里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创编一些情节:如何招待小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去超市购物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来。
四、家园携手提高幼儿礼仪行为
我们将有效地利用家园联系栏及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多与家长交流勾通我们的礼仪教育教学法方案,方法,并请家长配合我们以身作则教育感化幼儿的礼仪行为。 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我们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时,就及时进行教育,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成人做起。同时,我们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幼儿的头、或给幼儿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幼儿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幼儿。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
长的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园联系窗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同步。
以下是本学期的具体安排:
第一周
基本礼仪:1、敲门礼仪
第二周:
基本礼仪:2、开关门礼仪
第三周:
基本礼仪:接打电话(接、打)电话礼仪
第四周:
基本礼仪:接打电话(挂、转接)电话礼仪(制作小电话)
第五周:
基本礼仪:需要帮助的人
第六周:
公共场所礼仪:排队等候(操作页)
第七周:
公共场所礼仪:自觉排队日
第八周:
公共场所礼仪:乘扶梯
第九周:
公共场所礼仪:走楼梯
第十周:
公共场所礼仪:乘升降电梯
第十一周:
公共场所礼仪:进入旋转门
第十二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红绿灯)
第十三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行走)
第十四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五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交通标志)
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礼仪:安全常识(警示标志)
第十七周:
公共场所礼仪:安全常识(着火逃生)
第十八周
节日礼仪:九九重阳节(赏菊和登高)
第十九周:
节日礼仪:九九重阳节(关心老人并制作小礼物)
第二十周:
节日礼仪:春节(拜年、制作贺年卡)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A、准备阶段:2014年9
1、选择申报课题,制订实验方案,寻找教材
2、组建课题组人员,落实分工。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做好笔记。
3、进行广泛调查与摸底。
4、成立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
5、邀请顾问组的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并广泛吸收我省其他地方幼儿园的一些经验。
B、全面实施阶段:
全面进行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实践研究阶段
(1)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2)集体教学,明辨事理。
(3)日常渗透,习惯养成。
(4)榜样示范,熏陶感染。
(5)业务研讨,共同提高。
2、中期检验修正阶段
(1)邀请顾问组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2)组织教师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讨论,检验与修改教材草稿。
3、再实践阶段
修改后的教材在实践中验证,各教研组分别负责本年龄段的研究工作。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园双向交流网络,密切地与幼儿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每月“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召开各级教师参加的例会,进行业务研讨以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并且定期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C、总结阶段:
(1)整理、全面分析资料。
(2)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接受检查、评估、验收。
(3)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为本课题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流的教学设施、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明重才又极富教育思想的园长,为课题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保证。
课题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上进心强,同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属于学校中的骨干教师,而且都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长及成员都进行着古诗文赏读的研究。同时,各班级从上学期开始已经进行过经典文学的欣赏活动,学科老师也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古诗文的学习,如语言课、音乐课、科学课等。因此,我们在课题方案的确定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我们已经积累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成果资料,这样为课题的启动、运行、深入、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活动,规范幼儿礼仪行为,能够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学习的《幼儿礼仪规范》。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能够形成一套适合我园的园本礼仪教育课程。利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整编出《个案集》、《论文集》。
3、完善育人机制,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受到长期熏陶,健全幼儿人格,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