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文章主要从居住密度、建筑容积率、住宅间距、住宅通风与朝向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城市居住区的布局与规划设计。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密度;控制;选择

1、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居住区规划

目前的居住区环境,由于一些现实要素的制约,有些指标应该特别注意。由于受到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其中居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此外容积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1.1 居住密度

从居住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居住密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对未来长远居住需求量发展的预测;

对居住面积需求发展的预测;

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所占比例发展的预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包括新产生的住户,迁移的住户需求以及由于旧城改造更新所形成的住宅需求。在建设新居住区时,对居住密度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

从单元面积的角度看,单元的面积越大,居住密度越小。近年来由房地产开发的城市住房发展表明,大单元在居住区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里的户规模却呈缩小趋势,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居住区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此应适当对居住区中大单元的开发力度减小,加大对中小户型住宅单元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并且符合生态型居住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影响居住密度的第三个因素是新居住区建设中非居住用地比居住用地呈现更快的发展速度。非居住用地比重的增加不仅是因为服务设施范围的扩大,而且加上建设标准的提高。例如,现在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涵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为1- 2 层建筑,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的将这类建筑的层数增加,从而可以在提高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适当减少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率。

1.2 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近年来,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如何在一块给定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复式住宅、退层式住宅以及平面布局中的尽端转角单元等,对提高得房率、减少开发成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超过了这个规律,不遵守技术规范,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此,应针对容积率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技术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正确引导住宅的开发建设。

2、 住宅间距的规划控制

住宅间距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之一,即住宅间的距离和住宅高度的比例。决定住宅建筑的因素很多,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此外,住宅要有适宜的间距,住宅间要有适当绿地,小区与组团更需要庭院绿地,在住宅庭院空间里进行精心设计还能够强化住宅区的居住气氛。

2.1住宅间距、庭院空间的d/h 关系对于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置效果和感受与建筑的间距、户外空间的尺度、该空间的布置形式与风格等因素有关。而空间的尺度却尤为重要。尺度过小的空间给人以压抑感,尺度过大的空间给人以疏远感。从人的视觉空间尺度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d/h 大于等于1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视觉空间尺度的最小间距要求也是d/h=1。用适宜的尺度在住宅小区的户外庭院中创造一种有亲切怡人、人情味浓厚的户外空间是住宅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住宅间距、庭院空间距离还应该注意其视觉卫生问题,主要是指从邻里住宅之间的视线方面保护其私密性。一般来说,在露天室外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约为20m,而住宅内的人所处的室内光的亮度比室外暗,再加上窗户玻璃遮档等因素的影响,从室外或其它建筑内识

别住宅内部人脸的距离约为16~17m,因此为了减少视觉干扰,住宅的最小间距一般不能小于16m,这对于控制低层住宅与6 层以下住宅的间距更有意义。

2.2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

在住宅组群的布局中可以合理利用太阳方立角的变化来获得更多的日照,平面规划中可以果取的方式有:①错位布局,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②点条结合,点式布置在好朝向,条状布置在其后,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③成角度布置以及适当运用东西向住宅等。这样的组合方式,既能提高日照质量,同时也能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外部空问。总体来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日照间距。它由日照标准、当地的地理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的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结合节约用地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于

改善日照条件。

3、 营造人居环境的绿化有效措施

3.1对于儿童活动区,其树种树型应丰富,色彩明快,比例恰当。如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优美树种(无刺、无毒、无飞絮)。配置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作为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萌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植物(雪松、玉兰、法桐、元宝枫、紫薇、女贞、大叶黄杨、和应时花卉等,萌芽、抽叶、开花、结果的时间相互交错,达到季相变化)。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长相结合。最后考虑通风、采光达到功能优先、注重景观、以绿为主、方便的目的。

3.2增加投资提高绿化水平。一次性的绿化经费投入,其绿化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和出现管理水平逐年滑坡。需要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在绿化美化上要有保障。可采取如下措施。①按房屋管理面积,提出一定比例,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②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也可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用于绿化养护。③职责明确,加强对绿化的保护和管理。 ④居民管理小区,可采取新的有效措施,积极鼓励认建认养绿地的活动,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⑤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现养管分离,节约养护成本,确保绿地养护质量。

4 、正确处理绿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4.1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绿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规划起点的高低。高标准的绿化环境,既要有足够的土地,还要有资金。绿化所需之地,来源于规划,因此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4.2处理好绿地建设与城镇自然保护的关系。绿地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开放空间,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可能载体,由此也成为开展城镇自然保护的主要场所。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它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而是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城镇空间。因此,绿化建设与城镇自然保护的关系应协调好。

4.3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绿化成果向来是“三分种,七分管”。这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就目前状况,“重建轻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更有甚者只建不管,甚至弃管,有时一处绿地弄得面目全非。绿化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对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应严格追究。同时,绿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4处理好绿化与居民的关系。绿化的最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居民。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地理环境好,自然优美的居住环境好,可促进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增强绿化意识,让大家自觉参加到绿化养护和保护的公益事业上来,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邢峰,牛永宁,王庆军,郭烨.绿色建筑结构体系中的节能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2001-12-30.

[2]孙贵文,冯俊捧.新时期住宅设计的理念,山西建筑,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