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仲鏖 2009年第22卷第J期Gansu Journal ofTCM,2009 Voi.22 No.J ,………………… ‘、 i・理论研讨・;0 ……………一…一0 中药“药象”韵理论基础 梁永林,刘稼,吴玉泓,李兰珍,朱向东,韩涛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象”属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中医学是象思维的代表,而中药作用原理的认识也受到了象思维的深刻 影响。现代系统生物学佐证了从象层面研究中药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药;药象;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1—0003—02 中药“药象’,[ 是以中药的自然物象(形态、质地、部 人合气、天人相应、天人同理、天人相参的观念,通过天地自 位、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为本,运用象思维以药物 然比类认识人体,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比类进而认识 表现于外的形象、征象为依据,通过动态整体联系,来探究 天地。正是基于这一比类方法,古代医者才仿效自然,把自 药物内在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阐述药物作用机理的一门 然、社会规律运用到医学。《内经》中的整体观念正反映了这 学科。象思维来自于((周易》。象思维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 一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 理论,指导着中医学理论的构建,数千年来一直主导着中医 透。《内经》日:“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 的思维。《内经》运用象思维方法,建立了藏象理论、经络理 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就是中医学中 论、病因理论、诊法理论、辨证理论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笔者 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 认为,中药的传统作用原理也都是运用象思维的产物,并且 取象比类思维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取 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历代医药学家无不看重这一思 象内容自上古时代用于中医学之后,就逐渐发展成为解决 维方法。笔者不揣浅陋,就中药运用象思维的理论基础进行 有关人体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内经》是古代流传下来现 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存的系统而全面的中医学理论著作之一,取象内容充满在 1 象思维是东方的思维特质 《内经》全书中的各个方面,并已具备了学说的形象。取象在 我们知道,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方面的共同 中医学中占有明显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规律的学科。它由3个主要组成部分:认识论、方法论、本体 3中药学也是象思维的代表 论(也称为世界观,即对世界本原或根源的总的观点)。在唯 中国古代,药物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本着实践 物本体论上,中西方又有元气论和原子论的不同。中国传统 (服用)在先,而理论出现在后的原则,根据取象原则,判定 哲学家的本体论主要是建立在元气论上,认为元气是无形 中药同性,并与藏象相联系,而得出中药在人体内发生作用 的、不断运动的、是难以分割而以整体的不间断状态存在的; 之所以然的解释。 元气聚而成形,散则无象;引起元气聚散及其他运动的原因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中云:“凡物虽与人 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行所产生的气化或氤氲。可见自然界 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又借药 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阴阳二气氤氲气化的结果。基于 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善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 上述认识,先哲们要想认识无形的气的运动规律及气化的动 身之阴阳也。’,徐,大椿也言:“药之受气于天地,各有专能,故 态,就只能通过象的观察来体悟了。 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中医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的思想,认为生命的 聂伟[3 认为古人从气、昧、形、色、质地、性情等方面, 本质在于气,在于气的生化运动,而不在形,所以中医观察 运用象思维来认识中药功效原理。陆秀兰H 以“天人相应” 人体注重气之运动,而观察气之运动必须在机体活动状态 观探寻药物性味及功能特性、以“阴阳四时”之象探寻药物 下才能做到,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家对认识方法的取向必然 性味及功能特性、以“同气相求”之理探寻药物功能特性、以 是一种动态的功能观察法而不是静态的形态解剖法。因此 “生物全息”之理探寻中药药理,从“象”的维度和喻意感悟 就运用象的思维来分析和认识事物。而原子论者则不然,认 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进而探寻传统中药药理。张其成教 为要认识任一事物的本质,首先要探究构成这一事物的原 授在《中医哲学基础》[5 中也认为,中药的这些理论就是借 子,从而在方法论上,近代科学便普遍地运用解剖、分析、还 助于对患者感觉的获知、对临床病情改变的认识的基础上, 原的方法去探明事物的原子及其构成。西医学正是继承原 通过象思维的总结归纳得出的。例如能够治疗热象的药物 子论的思想,运用解剖、分析、还原的思维来分析和认识事 多属寒性或凉性,属阴;能够治疗寒象的药物多属温性或热 物,形成西方医学体系。时至今日,医学上的分析还原趋势 性,属阳。凡对患者有升阳、发表、宣通、散寒等作用现象的 更进一步向分子和量子水平发展,因此就只能形成体思维 药物,具升浮之性,其味多辛甘淡,属阳:凡对患者有降逆、 而不能形成象思维。 收敛、潜镇、清热等作用现象的药物具沉降之性,其味多酸 2中医学是象思维的代表 甘咸,属阴。可见中药作用原理的认识符合东方文化的思维 中医学继承了元气论的思想,依据元气理论形成了天 特质,从宏观角度认识中药药性,并能将药性与人体、自然 ] 4 栽呻 2009年第22卷第J : : 从笺机升降理论探讨脾胃病的治疗 张慧君 ,康开彪 1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要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审诊,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脾胃 病可以用升降理论来诊治。脾胃升降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调理脾胃就应调节脾胃以及相关脏腑之间的气机升 降,以求平衡而百病乃除。 关键词脾胃病;气机;脾升胃降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1—0004—02 气机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胃气 常治疗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升降理论还是辨 机的升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本 证用药的重要依据,“高者抑之,低者举之”“郁者达之 疏 文将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脾胃病的治疗。 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理 1升降理论概述 论即是针对升降失常所致病证而制定的治疗法则。 气机升降理论是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 1.2后世的发展伸景继承《内经》的基本理论,虽未明言 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2],它是中医理论体 升降,但在《伤寒杂病论》中论及升降失常所致的病证颇多,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将升降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 1.1起源于《黄帝内经》 升降理论源于《内经》,“非出入, 不得息者,此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即“其高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 者,因而越之’’之理。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对升降理论各抒 微旨大论》),说明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赖以存在的基本条 己见,从不同角度充实了升降理论的内容,尤其是李东垣, 件。“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在其 胃论》中,注重脾升胃降的论述,认为脾居中央,禀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由此可见,脏 气于胃浇灌四旁,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是人体 腑、经络、器官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正是由于脏腑不断 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3],即“饮食入胃, 地升清降浊、吐故纳新,机体才能正常进行新陈代谢,从而 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 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者也。升已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 生胰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 浊阴为地者也”(僻胃论》)。 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这些精辟理论借用 2脾升胃降的生理调节功能 升降失常解释机体病理变化,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根据升降失 脾胃是机体升降之枢纽,五脏本身及五脏之间的升降, 界在同一整体里思考,有着完整理论体系,从而在较高综合 进行挖掘整理,建立和重构中药的作用原理,将具有十分重 层面上理解中药,并指导临床用药。 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借助象思维方法,重新 4系统生物学佐证了中药从象层面研究的科学性 认识某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新的中药,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 自中药现代化的命题提出以来,工作以提取分离单味 和创新,改变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不能为中医I临床服务的现 药中有效单体为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 状。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与突破方向。中药 药象’,这块处女 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提出来了,可药效却降低或是消失了,而 地的研究,有可能为中药作用原理的揭示带来希望的曙光。 且纯化程度越高,疗效越不理想。系统生物学是从整体高 参考文献 度理解生物系统新的研究领域,有学者从中医药与系统生 [1] 梁永林,朱向东,李兰珍.试谈中药药象学研究的必要性 物学的相通性出发,论述了以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结合中 [N/OL】.中国中医药报,2006—09—15(7). 药自身特点进行中药现代化的策略,并提出了中药活性成 【2]梁永林,刘稼,李兰珍.中药药象学研究的可行性[N/OL】.中 分组学概念。系统生物学这个以生命各个层次动态的、整 国中医药报,2007一O4—30(7). 体的观点研究思路给了中药研究以很好的启示,也佐证了 [3】聂伟.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J】. 中药从药象层面研究中药作用原理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28. 【4]陆秀兰.以“象”之理探寻传统中药药理[J】.中医文献杂志, 中荮‘药象”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从整体现、系统观的 2004,2 5(2):15. 角度阐述中药药性,其理论精华不只是指导我们如何找到 [5】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活性成分,而是为我们研究挖掘文献,提出新的理论提供思 299. (收稿日期 2008一O6—06) 路。我们可能没有找到新的活性部位,但却能在其指导下 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 作者简介:梁永林(197 5一),男,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 今天,如果我们从现存本草书籍对有关中荮‘药象’,理论 论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