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来源:爱go旅游网
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摘要:2013年3~6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进行了发掘,除早期遗存外,共清理唐宋砖室墓及明清瓮棺葬14座。除5座墓葬破坏严重结构不明外,余9座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砖室墓、梯形砖室墓、火葬墓、瓮棺葬。这些墓葬的发现对探讨四川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关键词: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砖室墓;瓮棺葬一前言为配合成(都)兰(州)铁路什邡段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于2013年3-6月对星星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位于四川什邡市南泉镇星星村四组,小地名“高院子”(图一)。二发掘情况14座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均开口于第①层现代耕土下,打破第②层即商周文化层。其中M8、M13被现代沟打破,M2打破M3(图版肆:1;图二)。14座墓葬中有5座破坏严重,结构遗址主体堆积为商周时期遗存,并发现唐宋、明清墓葬14座,编号为2013SXNl~2013SXMl4(以下简称M1一M14)。现将此次唐宋、明清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星星村遗址位置示意图图二星星村遗址墓葬分布图万方数据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不明且无随葬品。其余9座按照墓葬形制可分为四类:长方形砖室墓、梯形砖室墓、火葬墓、瓮棺葬。现分类举例介绍。(一)长方形砖室墓2座,有M5、M12,墓葬平面呈长方形,有甬道。其中M12破坏严重,现以M5为例进行介绍。M5头向1900。上部遭破坏,余铺地砖及少量壁砖。墓圹呈长方形,前部略宽,长3.8、宽1.58~1.64米。墓圹内用砖构筑墓室及甬道。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1.16、宽1.1米,底部低于墓室底部0.16米。甬道前部铺地砖多已残损,后部铺地砖为纵向平铺。甬道后部两侧地面砌两对称的坑,深0.12米。坑以砖铺底,并以砖平砌为坑壁,其中西侧的坑内放置四系罐。甬道两侧壁砖错缝平砌,东侧壁上部残存平砌的梯形砖。甬道后壁砖上镂刻出两覆莲状壶门,壶门宽0.26、高0.12米。墓室长2.4、宽1~1.1米,仅残存铺地砖和少量壁砖,顶部结构不明。铺地砖为单层横向错缝平铺,东侧壁外有三块砖平铺呈一长方形平面,或为壁柱结构。墓室尚存部分骸骨,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头朝甬道,腰部位置残存散落的铜腰带构件及钱币。未发现葬具痕迹(图三)。墓砖有长方形砖、梯形砖两种。其中长方形砖有长32、宽16、厚4.5厘米和长30、宽15、厚3.5厘米两种规格。梯形砖长32。40、宽33、厚10厘米。纹饰有花瓣纹、菱形纹、穿璧纹等(图四)。图三M5平、剖面图Q.40厘1.瓷四系罐2~5.铜腰带构件6.8.开元通宝随葬器物较少,共8件,有瓷四系罐、铜腰带构件、开元通宝等。瓷四系罐1件。M5:l,出土于甬道后部西侧坑内。敛口,圆唇,斜折沿外翻,短直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颈交接处塑四立耳。胎体紫红色,大部分釉层脱落,腹部以上露出白色的化妆土,仅耳部残留小块青釉面。口径12、腹径17.8、底径11.2、高29.2厘米(图五:1)。铜腰带构件4件,其中2件锈蚀严重。M5:2,铊尾,呈横长方形,其中一端为弧形,边缘有三孔。长6.5、宽3.7、厚0.1厘米(图五:3)。4M5:3,带筠,呈横长方形,带筠中间有一长方形孔,四角各有一圆形小孔。长3.8、宽3.1、厚0.1厘米(图五:2)。LJ厘米图四M5墓砖纹饰拓片万方数据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一层铺地砖。墓砖均为长0.32、宽0.16、厚0.03米的青灰色素面砖。骨骼保存基本完整,为单人葬,仰身直肢。未发现葬具痕迹。墓主头部放置3213件随葬品,均有残损,为瓷四系罐、瓷盘口壶和瓷碗,其中瓷碗扣于盘口壶的口部(图七)。随葬品较少,共出土3件,为瓷四系罐、瓷盘口壶、瓷碗。08厘米,1‘、L———▲———J02厘米一’・L..—J——一图五M5出土器物1.瓷四系罐(M5:1)2.铜带鳄(M5:3)3.铜铊尾(M5:2)开元通宝3枚。M5:6,轮郭深峻规整,钱文精美,笔划清晰,字体小巧,间架端正,“通”字走部之上三撇不连,次横左端上挑,“元”字上横较短,“宝”字“贝”部中间两横较短,不连竖边。背部素面无纹饰。钱径2.4、穿径0.7、郭宽0.2厘米(图六:1)。M5:7,钱面轮郭深峻规整,钱文笔划清晰,“通”字走部之上三撇呈折撇状似连非连,“元”字上横较长,次A一横左端上挑,“宝”字“贝”部中间两横较长连竖边。字体较大。钱径2.5、穿径0.7、郭宽0.2厘米(图六:2)。M5:8,大小、形制与bi5:7相同f图六:3).@@@1\.23图六M5出土开元通宝拓片(原大)1.M5:62.M5:73.M5:8(二)梯形砖室墓4座。有M1、M3、M8(图版肆:3)、MIO。规模小于长方形砖室墓,其中M1、M3墓葬形制相似,随葬品组合及器形基本一致。1.M3图七M3平、剖面图1.瓷四系罐2.瓷盘口壶3.瓷碗瓷四系罐1件。M3:l,直口,方唇微突,直长颈,弧腹,平底。最大径在腹部。肩颈交接处塑四立耳。胎体紫红色。腹部以上施青釉。口径8、腹径9.2、底径6.1、高14厘米(封三:1;图八:1)。瓷盘口壶1件。M3:2,敞口,尖唇,斜折沿,束颈较长,垂肩,斜直腹,平底。肩部塑四立耳。胎体紫红色。腹部以上施酱釉,釉多流坠至下腹部。口径8.4、腹径11.2、底径8、高平面呈梯形,方向237。。西南角被M2打破。墓葬顶部已被破坏。墓圹呈梯形,前宽后窄,长2.64、宽0.9~1.08米。墓圹内用砖构筑墓室,墓室平面呈梯形,长2.5、宽0.8~0.9、残深0.6米。墓室前壁、后壁用砖立砌,其中前壁尚存3层,后壁尚存三层,不甚整齐;墓室侧壁是在铺地砖之上以二平一丁(竖)砌筑。墓底横铺万方数据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31.6厘米(封三:2;图八:3)。瓷碗I件。M3:3,敞口,尖圆唇,弧腹,饼足。胎体紫红色。器物内壁及口沿处施青釉,内底有五个支钉印。口径12.6、底径5.3、高4.4厘米(图八:2)。・’\~馥32.Qj厘米2图八M3出土瓷器1.四系罐(M3:1)2.碗(M3:3)3.盘口壶(M3:2)2.M10梯形砖室墓,方向2300。顶部及四壁已被严重破坏。墓圹呈梯形,前宽后窄,长2.26、宽0.66—0.96米。墓圹内用砖构筑墓室,墓室呈梯形,长2.18、宽0.62~0.9、深0.18米。墓室前壁、后壁均用砖立砌,两侧壁残留少量墓砖,在铺地砖之上,以二平一丁垒砌,铺地砖为单层错缝平铺。墓砖均为长31、宽16、厚2.5厘米的青灰色素面砖。未发现葬具或骨骼,墓葬前部放置2件瓷四系罐(图九)。随葬品较少,仅出土2件瓷四系罐。瓷四系罐2件。轮制。直口,尖圆唇,口沿突出。胎体紫红色。bllO:l,直颈,弧腹,平底。肩颈交接处塑四立耳。腹部以上原施有青釉,现釉面大部分脱落,露出白色的化妆土。口径7.6、腹径12.5、底径9.2、高17.6厘米(图一o:2)。b110:2,颈部较短,鼓腹,平底,底部外翻呈饼足。腹部以上原施青釉,现釉面部分脱万方数据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A北Q箜厘米图九MIO平、剖面图1、2.瓷四系罐204厘米I............●......._JQ}厘米图一oMIO出土瓷四系罐1.M10:22.M10:125落,露出白色的化妆土。口径8.2、腹径12.8、底径6.6、高14.2厘米(封三:3;图一o:1)。四朋文物2014年第6期(三)火葬墓3座,为M2(图版肆:2)、M6、M7。规模较小且不甚规整,均为双室,有腰坑。形制及随葬品基本一致。兹以M7为例介绍。墓葬上部遭破坏。墓圹呈凸字形,长1、宽0.6-0.9、深O.2米。墓圹内用砖构筑墓室,墓室平面呈凸字形,残损严重,四壁砖从下至上一横一丁相间而砌,墓室中部用立砖将墓室分隔成两个小墓室。北侧墓室较大,呈横长方形,底部平铺3块铺地砖,长0.32、宽0.5米。南侧墓室近正方形,铺地砖不存,长0.4、宽0.36米。北侧墓室的铺地砖下有一腰坑,坑平面呈横长方形,长O.12、宽0.14、深0.06米,腰坑内放置5件随葬品。墓葬所用砖均为长32、宽16、厚3厘米的青灰色素面砖,墓砖多已残损。发掘过程中未发现葬具,但在两墓室内散落有大量骨灰及骨渣,当为火葬(图一一)。AA图一一M7平、剖面图1.陶四系罐2.瓷碗3.瓷双耳罐4~7.陶双耳杯出土7件随葬品,其中南侧墓室西北角放置1件青瓷碗,北侧墓室北部放置1件红陶四系罐。腰坑内出土5件器物,包括1件双耳罐和4件双耳杯。其中双耳罐放置于腰坑中部,4件双耳杯放置于双耳罐外围。腰坑内出土器物小且制作粗糙、不规整,应为冥器。万方数据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陶四系罐1件。M7:l,轮制,红陶。圆唇,束颈,颈部略外突,弧腹,平底。上腹部塑四立耳。口径6、腹径6.4、底径4.6、高10.8厘米(封三:4;图一二:7)。陶双耳杯4件。捏制,红陶。敞口,斜折腹,腹部塑两立耳,矮圈足。M7:4,尖唇,圈足底部内凹,一耳已脱落,其贴塑痕迹尚存。口径3.2、足径2.2、高2.7厘米(图一二:1)。M7:5,尖圆唇,圈足底部内凹。口径2.9、圈足径2.1、高2.4厘米(图一二:4)。M7:6,尖圆唇。一耳已脱落,其贴塑痕迹尚存。口径2.9、足径1.8、高2.6厘米(图一二:3)。M7:7,尖圆唇,一耳已脱落,贴塑痕迹尚存。口径3.3、足径2、高2.1厘米(图一二:2)。瓷碗l件。M7:2,尖圆唇,深腹,圈足。外壁圈足以上及内壁施青釉,部分釉面已脱落。内底有五支钉痕。口径4.4、足径2.3、高4厘米(封三:5;图一二:6)。瓷双耳罐l件。M7:3,敛口,尖圆唇,弧腹,平底。上腹部塑两立耳。胎体灰色。腹部以上施酱釉,部分釉面现已脱落。口径3.2、腹径5、底径2.6、高6厘米(图一二:5)。国@647图一二M7出土器物1--4.陶双耳杯(M7:4、M7:7、M7:6、M7:5)5.瓷双耳罐(M7:3)6.瓷碗(M7:2)7-陶四系罐(M7:1)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四)瓮棺葬1座,为M14。竖穴土圹,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四壁斜直,底部较平。土圹开口直径O.36~0.43、底径0.3—0.32、深0.4米。土圹内埋一陶罐作为葬具,罐上腹部开一短流,出土时陶罐口沿残碎,腹内发现有瓷碗及骨渣(图一三)。北.I_+_—一⑨040厘米图一三M14平、剖面图陶罐1件。M14:2,轮制,泥质灰陶。尖圆唇,折沿外侈,鼓腹,平底。罐上腹部开一短流,向外突出1厘米,流截面呈椭圆形,最大径1.5厘米。出土时罐内盛有骨渣。罐口径14、腹径20.8、底径15.2、高20厘米(封---':6;图一四)。瓷碗l件。M14:l,敞口,尖圆唇,弧腹。底部为矮圈足。胎体紫红色,内壁及口沿施青釉,现釉面部分脱落,碗内壁用豆青色釉绘3朵208厘眯l图一四M14葬具1胸罐(M14:2)2.瓷碗(M14:I)万方数据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花瓣。内底有5支钉痕。口径12.4、底径4.4、高4.8厘米(图一四)。三结语此次发掘的14座墓葬均遭到破坏,部分墓葬仅残存底部,故只能通过对残存结构及出土器物的分析判定其时代。1.长方形砖室墓M5与M12相距约20米,墓葬形制类似,方向接近,可能为同一家族墓葬。M5出土3枚开元通宝。其中M5:6为唐早期所铸,年代在高祖至玄宗时期;M5:7、M5:8属盛唐时期所铸,为玄宗至穆宗这一段时期所铸。M5在甬道后壁镂雕二个仰莲形壶门,这与成都干道M4在甬道后壁上用砖砌三个仰莲形壶门的形制非常类似,[1]且M5出土瓷四系罐(M5:1)与成都干道M4类似,《四川地区唐代砖室墓分期研究初论》一文将成都干道M4时代定为唐代中晚期;另四川金堂县赵镇李家梁子M44同样在甬道后壁上用砖砌有三个仰莲形壶门,时代为唐末五代。…故M5时代当在唐代中晚期。M12仅残余少量墓砖,但从残存情况看应与M5形制类似,应为同一时代。值得注意的是M5甬道底部营造两对称的坑及坑内放置器物的做法较为少见。2.梯形砖室墓M2打破M3,可确定M3时代要稍早。从墓葬形制看,此类墓葬与青白江中华名城M3[31及青白江艾切斯工地M13【43基本一致,四壁的砌筑方法相同。从随葬品上看,墓葬内随葬品的位置基本一致,都放置于墓主头顶处;星星村M1、M3出土的盘口壶与青白江中华名城hi3:1、M5:1、M6西:2以及青白江艾切斯M13:2基本一致,器形均瘦长,且颈部外突;MIO出土的四系罐(M10:2)也与青白江中华名城M6西:1形制相似,另一件四系罐(MIO:I)也与青白江艾切斯M13:3形制相似。因此星星村M1、M3的年代应与中华名城M3、M5、M13及青白江艾切斯M13时代相当,为唐末五代时期。3.火葬墓均为双室,大部分有腰坑,其中M2、M6、同一家族墓葬。其墓葬形制与青白江艾切斯工27M7之间的距离为2~3米,形制基本一致,当为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地M12[5]类似,虽然后者为四室墓,但其结构同样简陋,墓室内残存白色骨灰。从随葬品上看,墓葬腰坑内出土的双耳罐与双耳杯等与官渠埝宋墓腰坑内发现的同类器物的形制基本一致,如官渠埝M10腰坑内出土“四耳陶罐1—2个,双耳小陶杯4—5个”,这批墓葬中出土“皇宋绍兴二十八年”的砖买地券,时代为南宋晚期。[s]青白江艾切斯工地M16南室腰坑内同样出土了“小耳杯5件、双耳罐1件”,时代为南宋中期。故星星村遗址火葬墓时代也当在南宋中晚期。火葬在成都平原地区从北宋晚期至南宋逐渐流行,这或与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南宋时,四川先后成为抗金、抗蒙的前线,经济经受摧残,百姓无力修建大型墓葬,随葬品也粗制简陋、明器化。同时因火葬的流行,再修建大型的墓室已无必要,故墓室逐渐变小,结构也相应变得简单。[7]4.瓮棺葬四川地区已经发现的明清时期瓮棺葬有岳池后山发现瓮棺葬、[8]仪陇瓮棺葬、[9]凉山渡口瓮棺葬c101等,本次发掘的M14与以上几处瓮棺形制略有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葬具上开孔;盖于罐上的瓷碗(M14:1)也属明清时期。本次发掘墓葬形制较多,虽然较为残破,但具有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为探讨四川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领队:金国林发掘:金国林李飞李江涛邱钊杨剑刘晓琴周雅文丁伟强丁胜兵赵亚军摄影:金国林李江涛绘图:曾令玲李飞邱钊丁伟强丁胜兵赵亚军刘晓琴周雅文拓片:曾令玲执笔:李飞金国林杨剑万方数据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注释:[1]刘雨茂、朱章义:《四川地区唐代砖室墓分期研究初论》,《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2]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堂县文物管理所:《金堂赵镇李家梁子唐宋墓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7)},第578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北部新区武海・中华名城唐五代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10)》,第560页,科学出版社,2012年。[4]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成都青白江区艾切斯工地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6)),第250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成都青白江区艾切斯工地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6)},第251页。[6]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官渠埝唐宋明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7]陈云洪:《四川地区宋代墓葬研多窃,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第7辑,第296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8]陈涛:《岳池后山瓮棺爹鼢,《四川文物)1994年第5期。[9]王永平:《仪陇馆藏瓮棺葬具浅析》,《四川文物}1996年第4期。[10]李绍明:《凉山、渡口瓮棺葬及其族属问题》,《四川文物)1984年第4期。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唐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什邡市博物馆

四川文物

Sichuan Cultural Relics2014(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ww20140600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