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原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原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原文

【子路篇】第十三全文_原文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欲速则不达 ;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 和而不同 的思想。

【原文】

13 1 子路问政。子曰: 先之劳之(1)。 请益(2)。曰: 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

1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 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 不要懈怠。

【原文】

13 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 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 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 之乎 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 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 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 孔子说: 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13 3 子路曰: 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 子曰: 必也正名(3)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

2

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 缺 ,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 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 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 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 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 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

3

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 正名 。 正名 是孔子 礼 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只有 名正 才可以做到 言顺 ,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 4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1)。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4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 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原文】

13 5 子曰: 诵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

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对答。

5

(3)以:用。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