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单向楼板设计计算书

来源:爱go旅游网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设计某工业建筑中间层楼盖如图1所示,环境类别一级,楼面均布荷载标准值为5.5KN/m2规定采用钢筋砼单向板肋梁楼盖。 二、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柱网、主次梁、板的布置。 2、板、次梁的强度计算:按塑性方法计算。 3、主梁的强度计算:按弹性方法计算。 4、绘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100 (2)板的配筋图:1:50

(3)次梁配筋图:1:50 (4)主梁配筋图:绘出M、V包络图

- 1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一、

设计资料

1. 楼面做法:水磨石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石灰砂浆抹底。 2.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梁,板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次梁箍

筋采用HRP235级,主梁箍筋,构造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 二、 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跨度为7.2m,次梁的跨度为6.0m,主梁每跨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4m,l02/l01=6/2.4=2.5,按单向板设计。 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2400/40=60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70mm,取板厚为h=70mm。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8~l/12=6000/18~6000/12=333~500mm。,取h=450mm。截面宽度取为b=200mm。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l/15~l/10=7200/15~7200/10=480~720mm,取h=700mm。截面宽度取b=300mm。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 三、 板的设计

已如前述,轴线①~②、⑤~⑥的板属于端区格单向板;轴线②~⑤的板属于中间区格单向板。 1. 荷载

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水磨石面层 0.65KN/m2

70mm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KN/m2 20mm石灰砂浆 0.02×17=0.34KN/m2

小计 2.99KN/m2

- 2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板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5.5KN/m 2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楼面可变荷载大于4.0KN/m2,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于是板的

永久荷载设计值 g=2.99×1.2=3.59KN/m2 可变荷载设计值 q=5.5×1.3=7.15KN/m2

荷载总设计值 g﹢q=10.74KN/m,近似取为g+q=11KN/m2 2)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mm×45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 边跨l0=ln+h/2=2400-100-120+70/2=2215mm<1.025ln=2337mm,取l0=2220mm。 中间跨l0=ln=2400-200=2200mm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板宽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简图-1所示。

板的计算简图(简图-1)

3)弯矩设计值

由附表1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am分别为:边跨中,1/11;离端第二支座,

- 3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1/11;中跨中,1/16;中间支座,1/14。则

M1=-MB=(g+q)l012/11=11×2.22/11=4.93KN·m MC=-(g+q) l012/14=-11×2.22/14=-3.08 KN·m M2=(g+q) l012/16=11×2.22/16=3.33 KN·m

这是对端区格单向板而言的,对于中间区格单向板,其M和M应乘以0.8,分别为

MC=0.8×-3.8=-3.04 KN·m; M2=0.8×3.33=2.66 KN·m 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环境类别一级,C30混凝土,板的最小保护层厚度c=15mm。板厚70mm,h0=70-20=50mm;板宽b=1000mm。C30混凝土,a1=1.0,fc=14.3KN/mm2;HPB235

2

钢筋,fy=210KN/mm。板配筋计算的过程列于表1-1。

板的配筋计算(表1-1)

截 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KN/m) 4.93 -4.93 3.33 -3.8 as 0.138 0.138 0.093 0.106 ξ 0.149 0.149 0.098 0.112 轴线 计算配筋 295.9 295.9 194.6 222.4 ①~② (mm2) ⑤~⑥ 实际配筋 (mm2) 8@170 As=296 8@170 As=296 6/8@170 As=231 6/8@170 As=231 - 4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轴线 计算配筋 295.9 295.9 155.7 177.9 ②~⑤ (mm2) 实际配筋 (mm2) 8@220 As=293 8@220 As=293 6/8@220 As=179 6/8@220 As=179 *对轴线②~⑤间的板带,其跨内截面2,3和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都可折减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乘0.8

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As/bh=179/(1000×70)=0.25%,此值大于0.45ft/fy=0.45×1.43/210=0.18%,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四、 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根据本车间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活荷载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设计值

板传来恒荷载 3.59×2.4=8.62 KN/m 次梁自重 0.2×(0.45-0.07)25×1.2=2.28 KN/m 次梁粉刷 0.02×(0.45-0.07)2×17×1.2=0.31 KN/m

小计 g=11.21 KN/m 可变荷载设计值

q=7.15×2.4=17.16 KN/m

荷载总设计值

- 5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g+q=28.37 KN/m

2)计算简图

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主梁截面为300mm×700mm。计算跨度:边跨l0= ln+a/2=6000-120-300/2+240×2=5850mm<1.025l=6150mm,取l0=5850mm

中间跨 l0= ln=6000-300=5700mm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梁计算。次梁的计算简图如简图-2

次梁计算简图(简图-2)

3)内力计算

由表11-1、表11-3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弯矩设计值:

M1=-MB=(g+q)l02/11=28.37×5.852/11=88.26 KN·m M2=(g+q)l02/16=28.37×5.72/16=57.61 KN·m MC=-(g+q)l02/14=-28.37×5.72/14=-65.84 KN·m

- 6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剪力设计值:

VA=0.45(g+q)/ln1=0.45×28.37×5.73=73.15 KN VBl=0.60(g+q)/ln1=0.60×28.37×5.73=97.54 KN VBr=VC=0.55(g+q)/ln1=0.55×28.37×5.7=88.94 KN 4)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宽度bf‘

=l/3=6000/3=2000mm;又bf‘=b+sn=200+2000=2200,故取bf‘=2000mm。除支座B截面纵向钢筋按两排布置外,其余截面均布置一排。

环境类别一级,C30混凝土,次梁的层厚度为35mm。一排纵向钢筋h0=450-35=415mm,二排纵向钢筋h0=450-60=390mm。

C30混凝土,a1=1.0,fc=14.3KN/mm2,ft=1.43N/mm2;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fy=300KN/mm2,箍筋采用HPB235级,fyv=210 N/mm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1-2。经判断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表1-2)

截 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 88.26 (KN·m) -88.26 57.61 -65.84 as 0.018 0.203 0.012 0.134 ξ 0.018 0.229 0.012 0.144 计算配筋 (mm2) 593.5 709.5 395.6 474.8 - 7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实际配筋 (mm2) 316 As=603 218+116 As=710 216 As=402 218 As=509 计算结果表明,支座截面的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同时As/bh=380/(200×450)=0.42%,此值大于0.45ft/fy=0.45×1.43/300=0.18%,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斜截面收件承载力

斜截面收件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筋率验算。验算截面尺寸:

hw=h-hf‘=390-70=320mm,因hw/b=320/200=1.6<4,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 0.25βcfcbh0=0.25×1×14.3×200×390=278.85KN>Vmax=97.54KN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计算所需腹筋:

由于0.7 ftbh0=0.7×1.43×200×390=78.08KN< VBl=97.54KN ASV/s=(V-0.7 ftbh0)/1.25 fyv h0=0.19 mm2/mm 采用8@200,则有

ASV/s=2×50.3/200=0.503 mm2/mm>0.19 mm2/mm

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或箍筋间距减小20%。现调整箍筋间距,s=0.8×200=160mm,最后取箍筋间距s=160mm。为施工方便,沿梁长不变。 验算配筋率下限值:

弯矩调幅时要求的配筋率下限为:0.3 ft/ fyv=0.3×1.43/210=0.20%,实际配筋率ρSV= ASV/(bs)=100.6/(200×160)=0.31%>0.20%,满足要求。 五、 主梁设计 1)荷载设计值

为简化计算,将主梁荷载等效为集中荷载。

- 8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次梁传来恒荷载 11.2×17.2=80.71KN

主梁自重(含粉刷)[(0.70-0.07)×0.3×2.4×25+0.02×(0.7-0.07)2×2.4×17] ×1.2=16.08KN

小计:

恒荷载 G=80.71+16.08=96.79KN,取G=97KN 活荷载 Q=17.16×7.2=124KN 2)计算简图

主梁按连续梁计算,端部支承在墙上,支承长度为370mm;中间支座在400mm×400mm的混凝土柱上,其计算跨度为

边跨 ln=7200-200-120=6880mm,因0.025 ln=172主梁的计算简图如简图-3。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故可利用附表6-2计算 内力。

主梁计算简图(简图-3)

3)内力设计值及包络图 弯矩设计值

- 9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弯矩 M=k1Gl0+k2Gl0

式中系数k1 、k2由附表6-2相应栏内查得。

M1,max=0.244×97×7.25+0.289×124×7.25=431.40 KN·m MB,max=-0.267×97×7.25-0.311×124×7.25=-467.36 KN·m M2,max=0.067×97×7.25+0.200×124×7.25=226.92 KN·m

剪力设计值

剪力 V= k3G+k4G 式中系数k3 、k4由附表6-2相应栏内查得。

VA,max=0.733×97+0.866×124=178.48KN VBl,max=-1.267×97-1.311×124=-285.46 KN VBr,max=1.0×97+1.222×124=248.53 KN 弯矩、剪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① 第1、3跨有可变荷载,第2跨没有可变荷载 有附表6-2知,支座B或C的弯矩值为:

MB=MC=-0.267×97×7.25-0.133×124×7.25=-307.33 KN·m

在第1跨内一支座弯矩MA=0,MB=-307.33 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97KN, Q=12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分别为:

1/3(G+Q)l0+MB/3=1/3(97+124)×7.25-307.33/3=431.64 KN·m (与前面计算的M1,max=431.40 KN·m接近)

1/3(G+Q)l0+2MB/3=1/3(97+124)×7.25-2×307.33/3=329.20 KN·m

在第2跨内以支座弯矩MB=-307.33 KN·m,MC=-307.33 KN·m的连线为基

- 10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线,作G=97KN,Q=12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 1/3Gl0+MB=1/3×97×7.2-307.33=-74.53KN·m。

② 第1、2跨有可变荷载,第3跨没有可变荷载

在第1跨内一支座弯矩MA=0,MB=-467.36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97KN, Q=12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分别为:

1/3(97+124)×7.25-467.36/3=378.30KN·m 1/3(97+124)×7.25-2×467.36/3=222.51 KN·m

在第2跨内:MC=-0.267×97×7.25-0.089×124×7.25=-267.78 KN·m 。以支座弯矩MB=-467.36 KN·m,MC=-267.78 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97KN,Q=12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

1/3(G+Q)l0+MC+2/3(MB- MC)

=1/3(97+124)×7.25-267.78+2/3(-467.36+267.78) =133.25 KN•m

1/3(G+Q)l0+MC+2/3(MB- MC)

=1/3(97+124)×7.25-267.78+1/3(-467.36+267.78) =199.78 KN•m

③ 第2跨有可变荷载,第1、3跨没有可变荷载

MB=MC=-0.267×97×7.25-0.133×124×7.25=-307.33 KN·m 第2跨两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为:

1/3(G+Q)l0+MB=1/3(97+124)×7.25-307.33=226.75 KN•m(与前面计算的M2,max=226.92KN·m接近)

第1、3跨两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分别为:

1/3Gl0+1/3MB=1/3×97×7.2-1/3307.33=131.97KN·m

- 11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1/3Gl0+2/3MB=1/3×97×7.2-2/3307.33=29.53KN·m 弯矩包络图如图2(a)所示。 剪力包络图: ① 第1跨

VA,max=178.48KN;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178.48-98-124=-42.52KN;过第 2个集中荷载后为-42.52-97-124=-263.52KN。

VBl,max=-285.46 KN;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85.46+97+124=-64.46KN;过第2个集中荷载后为-64.46+97+124=156.54KN。

② 第2跨

VBr,max=248.53 KN;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48.53-97=151.53KN 当可变荷载仅作用在第2跨时

VBr=1.0×97+1.0×124=221KN;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21-97-151=0。 剪力包络图如图2(b)所示。 4)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因hf‘/h0=70/665=0.11>0.1,翼缘计算宽度按 l/3=7.2/3=2.2m和b+sn=7.1m中较小值确定,取bf‘=2.4m。

B支座边的弯矩设计值MB= MB,max-V0b/2=-467.36+221×0.40/2=-423.16 KN·m。纵向受力钢筋除B支座截面为2排外,其余均为1排。跨内截面经判别都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过程列于表1-3。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1-3)

截面 1 B 2 - 12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弯矩设计值 (KN•m) 431.4 -467.36 222.92 -74.53 as 0.028 0.274 0.015 0.039 γs 0.986 0.836 0.992 0.98 计算配筋 (mm2) 1827.6 2464.9 955 317.6 实际配筋 (mm2) 225+222 422+225 As =1742 As =2502 225 As =982 222 As =760 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ξb=0.518,满足要求;取中间跨跨中截面验算其承担负弯矩的最小配筋率, As/bh=760/(300×700)=0.36%,此值大于0.45ft/fy=0.45×1.43/360=0.18%,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主梁纵向钢筋的弯起和切断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斜截面收件承载力 验算截面尺寸:

hw=h-hf‘=630-70=560mm,因hw/b=560/300=1.87<4,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 0.25βcfcbh0=0.25×1×14.3×300×630=675.67KN>Vmax=285.46KN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计算所需腹筋: 采用8@200双肢箍筋, Vcs=0.7 ftbh0+1.25fyvAsvh0/s

=0.7×1.43×300×630+1.25×300×100.6×630/200

- 13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者 牛强

=308.02KN

VA,max=178.48KN < Vcs; VBl,max=-285.46 KN < Vcs; VBr,max=248.53 KN< Vcs,故各截面不需配置弯起钢筋。

验算最小配筋率: ρ要求。

=0.11%,满足SV= ASV/(bs)=100.6/(300×200)=0.16%>0.24 ft/ fyv

次梁两侧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Fl=80.71+124≈205KN,h1=700-500=200mm,附加箍筋布置 范围s=2 h1+3b=2×250+3×200=1100mm。取附加箍筋8@200双肢,则在长度s

内可布置附加箍筋的排数,m=1100/200+1=6排,实际选用8排,次梁两侧各布置4排。

由式m•nfyv ASV1=8×2×300×50.3=241 KN>Fl,满足要求。

因主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需在梁侧设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 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腹筋面积的0.1%,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现每侧配置214,308/(300620)=0.17%>0.1%,满足要求。

主梁边支座下需设置梁垫,计算从略。 6.绘制施工图

板配筋,次梁配筋和主梁配筋图分别见附图2、附图3、附图4。

- 14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