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当中的文献索引与注释方法
(一)基本方法
在文中引用文献(包括引用原文)时,不作注释(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而是在引用处加一括号,括号中注明:(1)作者姓名;(2)出版年份(不注月份),包括刊物的出版年份;(3)如有必要,注明页码。
几种具体情况:(1)基本方法举例:
(李四,1989,第34页),……例“:这就是有人所说的‘短期行为’”。
(2)不需注作者,也不需注页码:例“:…这一点张三(1990)已经有所论证。”(3)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也需注明人名。例“:笔者曾对此做过说明(王五,1987)。”
(4)正文中若直接出现作者姓名和文章标题,可只注出版年份及必要的页码。
(1988)一文中所论述的。例一“:这就是李四在《论供给》”
(1990,第57页)。例二“:张三在《论需求》一文中指出‘:需求是经常变化的’”
(5)同时引用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中一起注明,不同作者的文章用分号分开。例“:不少人都曾指出(张三,1987;李四,1990),……。”
(6)同时引用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内注明。例“:王五曾多次指出这一点(1987,1988a,1988b,1990)。”(二)译文与外文文献注释方法
(1)引用中译本文献,文中仅注明:作者的中译名;中译本的出版年份;必要的页码。例:(约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剩’1990,第4页)。”
(2)引用外文原文文献,在文中直接注原文人名,不必翻译(人名一般只注姓)。
(David,1985,p.55)。例“:这就是有人分析过的‘短缺’”
(3)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分别注中文与外文。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张三,1988;John,1989)。”二、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方法
(一)基本方法:每篇文献按以下顺序注明
(1)作者(们)的姓名;按姓氏拼音的第一个拉丁字母排序。
(2)出版年份;若同时参考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几篇文章文献,在年份后加注字母a,b,c等。(3)文献名。
(4)出版者或刊物名称;若为论文集,要注明,并注明编者。(5)第x卷,或刊物期号。(6)第xx-xx页。
例:张三,1989《论市场》:《经济研究》,第8期。例:李四,1991a《论计划》:,经济出版社。
(论文集),经济出版社,第59—例:李四,1991b《论计划与市场》:,载于王五编《计划与市场》69页。
(二)译文文献编排方法
(1)译文文献以作者的中文译名打头,再接出版年份。(2)出版年份仅注所引文献中译本的出版年份。例“:约翰,1978:……”。(3)译文文献的中文标题。(4)在文献名后可注明“中译本”。例“:约翰,1978《论需求》:,中译本,译文出版社。”(三)外文文献编排方法
(1)所引文献为外文原文,不论世界上是否存在该文的中译本,都可按外文原文文献处理。
(2)以作者姓名原文打头,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3)出版年份。
(4)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如果所引文献是文章,必须用双引号括起来,如果是书籍,不用引号;(5)杂志名或出版社。如果是杂志,用斜体表示;如果是出版社,保持正体。(6)第x卷,或刊物期号;
(7)以上各项在同一行连续排列,中间用逗号隔开。例:John,D.,1956,“OnDemand”,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9,Feb.,PP15—25.例:John,D.,1956,OnDemand,OxfordPress.(四)参考文献总体排序方法
(1)中文文献(包括中译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2)外文文献也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3)同时有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时,为整齐起见,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三、关于其他注释
按上述方法注释参考文献时,其他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注释(如脚注),不受影响,所不同的是:在内容注释当中所涉及的文献,按正文中同样的文献注释方法加注。
1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