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作品题材:羁旅行役诗。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作品译文
首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
停泊着。
颔联: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颈联: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尾联: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四、诗歌理解:
1、“旅夜” “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 2、首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1)渺小、孤寂。
(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 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雄浑阔大
(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
(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
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
(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比喻、反衬 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课堂练习】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是 , 。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是 , 。 3.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明确: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参考答案:
1.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应该是既写景又写情的;因为景是情之本,情是景生的果。“凉”字就是这样的“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如何营造意境”,分析时主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表现的手法。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18、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与凄凉。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孤寂(离愁别怨、寂寞、孤独与愁苦)的感情。
1.诗歌前两句叙事,“夜”(“秋”)”字交代了时间““频剪””词语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