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
晟元集团有限公司蒋贤龙QC小组
20XX年3月
0
一、工程概况
金华香桂院项目,由10幢11层~18层高层建筑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90289.74m,采用装配式结构,其中PC板(楼面叠合板6+8)面积为19323m,共计4859块,此类结构建筑本公司在金华还是第一次施工。
2
2
2
小组简介
小组及成员概况表 1
小组名称 晟元集团有限公司蒋贤龙QC小组 课题名称 减少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漏浆 20XX年10月5日~20XX年活动时间 课题类 11月30日 型 攻关型 SY/QCC-01-小组注册号 20XX 课题注册号 SY/QCKT-01-20XX 活动次数、出勤率 11次、 人均QC知识 90.9% 56小时 累计教育时间 性序 号 组内分QC知识教育时间 姓 名 别 文化程度 职 务 职 称 工 1 蒋贤龙 男 本科 副 总 高①工 QC指导 累计98小时 2 陈①彬 男 本科 项目经理 高①工 组 长 累计112小时 技术负责3 李建伟 男 大专 人 工程师 副组长 累计80小时 施工负责4 吴明军 男 大专 人 工程师 副组长 累计48小时 5 应小倩 女 本科 质检员 工程师 组 员 累计40小时 6 张军锋 男 本科 质检员 高①工 组 员 累计40小时 7 金卫梅 男 大专 资料员 助工 组 员 累计24小时 8 潘祝锋 男 高中 木工班长 技工 组 员 累计16小时 9 向泽库 男 高中 泥工班长 技工 组 员 累计16小时 架子工班10 向旭阳 男 高中 长 技工 组 员 累计16小时 1).小组每周活动不少于两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小于1h;2).小组定期组织成员学习,坚持按PDCA循环程序办事;3).做好QC活动记录,积累原始资料;
11
4).小组全体成员出勤率要达到80%以上。
小组制度 5).按照ISO9001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执行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
要求。6).认真开展“班组自检”,“交接检”,“专检”的三检制度,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必须返工整改
。
7).建立赏罚制度。对质量好的施工队伍要进行奖励,不好的进行处罚。8).每天开工前,质检员要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扬好的做法,纠正不好的做法。
制表:应小倩 日 3
课题选择
1
日期:20XX 年 10月5
20XX年10月10日至20XX年10月15日,项目部管理人员通过对已经拆除的样板房板底
面进行现场检查,发现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情况严重(检查结果见附表2),直
接影响现浇结构质量、验收及后期装修施工,尤其为后期的分户验收留下了隐患。
漏浆
图一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
漏
图二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
选题理由:
理由一:质量要求高。由于本工程安装PC板数量4859块,工作量较大,PC板数量占楼面20XX%。PC板尺寸大小不一,规格共有20XX不同规格的PC板,PC板与现浇梁交界
缝约13000余条。此结构施工质量影响验收。
理由二:PC叠合板安装属于新工艺,尤其是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节点处漏浆的
控制不甚理想,就会造成切割、凿除、二次粉刷、细部打磨等工序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加
剧,减少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节点处漏浆现象能够有效降低后续施工成本,还能达到建筑装饰美观的效果。
理由三:本工程为工业化项目,在公司尚属首次大面积施工,为了确保PC叠合板与 现浇结构连接处梁的质量,必须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交界处的漏浆方法,为日后我司工业化施工积累经验。 四、现状调查
小组成员对之前已经施工完毕的4幢楼二层样板房结构现浇板观感质量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检查360点,不合格率统计如下表:
PC叠合板与现浇梁边漏浆检查表
2
序号 (%) 工程名称 检查数(间) 检查点数 漏浆点数 漏浆率1 1#楼 26 104 47 45.2 2 2#楼 32 128 57 44.5 3 3#楼 16 64 29 45.3 4
4#楼
16
64 30 46.8 5 小计 90
360 163 45.45 制表:金卫梅 10月15日
日期:20XX 年
影响梁边漏浆问题调查表
序号
频率影响因素
累计数(%)
频数
(%)
1
模板与PC板间有缝隙
102
62.6
62.6
2
接缝带模板安装不对
36
22.1
84.7
3
梁边模板留得过多
11
6.7
91.4
4
混凝土振捣影响
9
5.5
96.9
5
其他
5
3.1
100
6 合计 163 100
制表:金卫梅
日期:20XX 年 10月15日
根据以上调查表,绘制排列图如下:
频数(个)
累计频率
(%) 10
163 144
0 90
96.9% 91.4% 84.7%
128
80
112
62.6% 7
0
6
96
0
5
80
0 4
64
其他 0 3
48 0 2
32 0 1
16 0
0 0
模板与P 接缝带模 梁边模板 混凝土振 C板间有 板安装不 留得过多 捣影响 缝隙
对
影响梁边漏浆问
制图人:金卫梅 题排列图
日期:20XX年10月30日
从排列图中可以看出“模板与PC板间有缝隙、接缝带模板安装不对”是主要症结。
QC小组成员于 20XX
年10月18日到其他工地对PC板的造成交界处的漏浆缺陷施工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 如下:
1①PC板铺设时模板与PC板不贴合,有缝隙,中间部位未适当起拱,4个角平整度不
够(如图三、图四)。
3
①① 图 三 ①①①①①① 图四
2、梁边板底模板留有足够的施工操作平台,但是模板留得太多且不规则、也增加材
料成本。(如图五) 图五
从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影响PC叠合板与梁边交接处漏浆的主要症结与本工程现 场调查情况相似。 五、设定目标
本QC小组成员希望通过改进模板支撑的施工方法,使操作人员即有足够的施工操作面又使观感质量达到预期要求,从而降低PC板梁边的漏浆现象。根据不合格统计表和排
列图分析得出,只要将“模板与PC板间有缝隙、接缝带模板安装不对”质量问题解决80%
,质量合格率能够达到:54.55%+(1-
45.45%)×84.7%×80%=91.5%;所以小组将本次QC活动目标设定为:“减少现浇梁与PC叠合
板交界处的漏浆,漏浆率由45.45%下降到8.5%。”。 六、原因分析
4
针对主要问题,项目部召集了QC小组成员、项目部各相关人员及班组长进行研讨会 ,QC小组人员针对“模板与PC板间有缝隙、接缝带模板安装不对”2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确定因素关联图,如下图:
接触应力导致梁 模板变形
立杆间距大,模 板刚度不够
模板不平整
PC板不平整
管理人员监
模板与PC板
模板起拱 高底不足
督力度不够 不贴合
模板与PC
接缝带模板
模板四角标 操作工人经 高不一致 验不足 平整 模板水平复 PC板安放位
核不到位
详细 技术交底不
接缝带模
PC板安放不
置不对
因素关联图
制图人:金卫梅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日期:20XX年10月19日 7
要因确定
小组成员针对系统图中的7个末端原因,逐一进行要因确认: 确认一:梁两边立杆离梁间距过大,板底方档未顶到,模板刚度不够。 确认方法:现场验证
5
确认过程:从现场模板支模支撑体系发现,由于梁下部支模架立柱离梁边缝隙过大,导致模板端部自由端过长,方档没有顶到梁模板,导致板端刚度不足。板底木档铺设基本符合方案要求,现场采用部分采用旧模板,刚度有欠缺的已更换成新模板。 结论:非要因。
确认二:叠合板与梁模板之间产生接触应力导致梁模板变形。确认方法:现场验证 确认过程:从现场模板支模情况发现,由于PC板为现浇整板,模板只有梁边一圈,PC板
吊装完成后,板底与模板表面贴合不密实,留有2-
3mm的缝隙;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叠合板与模板之间产生接触应力导致梁整体下坠,水泥浆从缝隙中流出,造成梁边大面积漏浆,导致浆体留置在PC板底(浮浆)。 结论:要因。
确认三:管理人员监督力度不够。 确认方法:调查、分析
确认过程:现场配有专职栋号长及施工员、质检员,各幢有木工带班长。有一定的施工经 验。
结论:非要因。
确认四:技术交底不详细。 确认方法:调查、分析
确认过程:经现场调查、分析,技术交底时作业人员均到场参加,且支模作业人员学习能
力强,经过二层的楼板的支模指导后,已掌握支模要点。 结论:非要因。
确认五:模板起拱高度不足。确认方法:现场验证
6
确认过程:由于本工程标准层均为PC板吊装,大开间纵向方向中间留有接缝带,作业人员起拱时部分未按规范要求起拱到位,造成PC板中间部分与模板有空隙。 结论:要因。
确认六:PC板不平整。确认方法:现场验证
确认过程:PC板由专业生产厂家生产,进场PC板均有合格证明,进场后经过现场质检员 及材料员验收合格。 结论:非要因。
确认七:模板水平复核不到位。确认方法:现场验证
确认过程:现场作业人员均为有经验的木工,模板安装过程中有木工带班随机检查,在模板安装后由质检员检查合格。 结论:非要因。 八、制定对策
针对确定的二个要因,我们制定了对策和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措施的实施,详见对策表(表3):
对 策 表3 序 要 因 号 地对 策 责任人 完成 时间 目 标 措 施 点 为避免叠合板 PC板与模 潘祝锋 向旭阳 张军锋 20XX.10.20 与 模板之间产生接 板 贴合密封两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 施模板上 工 现将泡沫条用钉书机在梁上口 模板上 场 在梁边模板 块 模板之间拼1 触应力导致模板 口加泡沫条 ~ 20XX.10.25 缝 ≤1mm 变形 为避免叠合板 潘祝PC板与支叠合板支撑 好 而对模板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可将叠合板支撑高度调高2mm 高度调高 模板持平 20XX.10.20 2 与 模板之间产生接 施工 现场 锋 向旭阳 张军锋 ~ 20XX.10.25 触应力 。 接缝处不漏 浆 、平整(跨 潘祝锋 向旭20XX.10.20 模板起拱高度不 模板按规范 施工 3 度大 采用三角木楔调整 ~ 于4m时,足 现场 阳 张军锋 起拱 拱0.2 %) 20XX.10.25 7 制表:应小倩 日期:20XX年10月20XX对策实施
1、实施一: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模板上
20XX年10月20XXC小组召开了小组成员会议,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模板上,采用柔性可压缩材料,保证接缝处平顺,不漏浆(图六)。
图六QC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商讨对策实施方案
20XX年10月21日由施工员吴明军、质检员应小倩、木工班长潘祝锋及木工操作人员一同在3#楼5层楼面施工作业,由木工操作人员携带泡沫条及小铁钉到现场,在要安装PC板的下方梁上口边一圈按15cm间距钉入小铁钉,如遇拼缝板刚断开。具体操作情况如下图八所示: 图七
图八
20XX年10月22日质检员张军锋从现场广告公司制作标志牌时使用的大型钉书机能
连续打钉中得到启发,项目部马上到文具店采购了大型钉书机,随即由施工员吴明军、质检员张军锋、木工班长潘祝锋及木工操作人员一同在4#楼5层楼面施工作业,由木工
8
操作人员携带泡沫条及大型钉书机到现场,在要安装PC板的下方梁上口边一圈按15cm
间距钉入,如遇拼缝板刚断开。具体操作情况如下图九所示: 缩材料(泡沫条) 图九 大型钉书机
实施效果检查:20XX年11月25日在3#、4#楼5层拆模后,对PC板梁边进行检查,通过改进后的方法,消除了PC板与梁边交接处漏浆现象。 实施二:模板起拱高度不足
20XX年10月22日质检员张军锋对现场支模进行检查,如采用工地上以往高度不足采用钢管底部垫板的方法,在支模架初搭设时是可行的,但当整个支模架搭好后,发现局
部高度不足时,再钢管底部垫板是不可行的;而采用三角木楔法施工方法简单,而且调整方面,只需要在起拱处方的档下面塞入三角木楔,按需要增加的高度来控制三角木楔
宽塞入方档下面的厚度即可。
实施效果检查:采用三角木楔调整高低的方法来调整局部高度,使用效果良好。
9
图十 三角木楔调整图 效果检查 1、目标方面
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我们QC小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效果检查,针对影响在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漏浆现象发生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我们邀请了
业主,监理等有关单位人员对所施工的各幢楼5层楼板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进行检
查、验收,交界处漏浆现象,检查效果情况如下:
PC叠合板与现浇梁边漏浆检查表
检查数序号 漏浆率检查点数 工程名称 (间) 漏浆点数 (%) 1 2 3 4 5 制表:金卫 10月15日 ① ②
1#楼 2#楼 3#楼 4#楼 小计 26 32 16 16 90 104 128 64 64 360 8 10 5 5 28 7.7 7.8 7.8 7.8 7.8 梅
日期: 20XX 年
采用原支模做法,梁边漏浆率是45.45%。
采用改进后的支模方法,作业人员有足够的工作面且减少了梁边漏浆现象。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梁边漏浆现象为零,故“经改进模板支撑的施工方法后,减少现
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漏浆”的目标已实现;施工完成后照片见(图十三)。 图十一:活动前后效果对比柱状图制图人:应小倩 期:20XX年11月30日
10
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图十二改进前支模现场照片 改进后支模现场照片
① 图十三
2、经济效益方面:
香桂院工程通过QC小组活动,采用“减少现浇梁与PC叠
合板交界处的漏浆”QC攻关,现浇梁与PC板接缝处采用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模板上;三角木楔调整高低的方法来
调整局部高度等方法。使用新工艺后梁边混凝土密实、棱角清晰,未发生漏浆现象,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课题
目标,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大量机械台班及人工费,避免了材料浪费和工期延
误。通过采用改进后PC板梁边的施工作业可节约75%的费用,改进的施工方法只是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方便的施工方法,便收到很明显的效益。 3、社会效益
1、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上级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慰问,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各项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工程施工各项管理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3、本工程作为我司及开发区的重点工程,采用改进后模板支撑的施工方法施工的成功经验,对原先的模板支撑方法进行了小改、小革后,改进后工程现场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质监站、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4、经过本工程既有施工的成功经验,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1
5、本工程的成功施工,为我公司下一步能更好的与业主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也提升了企业的形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无形效益
与PC叠合板相连的现浇结构梁交界处漏浆的控制,为我司日后建筑工业化的施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5、其他效益
通过本次QC活动,运用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的方法,开拓了小组思维方式,培养和锻炼了人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使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团
队精神,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和QC知识掌握等,从原来的合格水平提升到优良水平。 活动成果自我评价表
项目 自我评价 活动前个人能力 (分) 活动后(分) 质量意识 参与意识 持续改进意识 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75 65 65 70 70 90 85 82 90 85 团队精神 QC知识的掌握 75 75 95 90 制表:金卫梅 ①
12
①日期:20XX.11.28
合格区间:60~80分 优良区间:81~100分
质量意识 参与意识 QC知识 持续改进意识 团队精神 发现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评价雷达图制表:金卫梅 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日
期:20XX.11.28
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PC板与梁支模交接施工工艺施工质量,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也为公司取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十一、巩固措施
1、要求QC小组成员在巩固期内进行跟踪检查:20XX年11月25日
质检员应小倩对后续拆模的现浇板进行跟踪检查,梁边无漏浆情况,观感质量良好。
2、为了使“减少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漏浆”施工质量得到充分巩固和发挥,我们对本次QC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将有效
措施编制成《改进PC板梁支模施工工艺》上报公司总工室,已经总工室批准,批准号为(Q
/SYGF02-20XX),作为企业今后生产中类似施工工艺的参考标准依据,017-11- 28正式发布,于20XX-12-
01实施并推广,使企业做到以技术为依托,以管理为手段,追求卓越的质 量管理。
3、项目部将本次QC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各项活动措施,今后作为制度来执行,在今后
的工程中贯彻执行。
13
4、进一步加强工人的技术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技术交底制度,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奖罚制度。
5、积极推广运用新型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并不断总结提高。 十二、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1、深入开展QC活动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次QC小组活动,QC小组全体
成员紧紧围绕“消除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漏浆”这一课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本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在其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学到了很多有关方面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职工的质量意识、专业技术能力及自信心,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共勉、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
3、通过本次QC小组活动,为我们大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生产力,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4、通过QC小组活动,操作工人经过培训教育、规范学习,懂得了施工操作规程,树
立了“质量第一”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建立了一支具有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
的施工队伍,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5、通过本次QC小组活动,QC小组全体成员在技术方案、施工管理、质量攻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以及改进意识方面有所进步,使我们明白只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对某些工具进行小改、小革,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小组成员将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不断进取,主动选择课题,攻克难关,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下一步我们QC小组的题目是《确保地下室顶板
1.5米宽后浇带施工质量》,我们将持续改进,将QC小组活动搞得更好,为企业和社会做 出更大的贡献。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