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奧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奧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晩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奥本海默具有什么性格?作者在叙述邓稼先气质、品格时提到奥本海默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画线处“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能删去吗?为什么?
(3).邓稼先身上:“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2.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2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JL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6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莫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第1页(共10 页)
(2).“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⑦自然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介绍了两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的意思?
4. 阅读《邓稼先》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⑥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⑦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⑧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
⑨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结合文章内容,对划线句子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则”字,紧承上文,与奥本海默形成对比。
第2页(共10 页)
B.一个“不要”,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 C.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D.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指收敛锋芒,不张扬,不傲气。 (2).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B.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C.邓稼先的纯朴坦诚、谦逊平和与奉献精神
D.邓稼先在钱三强的选聘下,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3).对选文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总说,第②③两段分说。 B.第②③两段形成对比。
C.第⑤⑥段是对第④段的具体阐述。 D.第⑥段是对第⑤段的深化和升华。
(4).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说:“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相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不能走”
青海、、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第3页(共10 页)
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6.“我不能走”
青海、,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裏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 1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体会文中加点字“撑”好在哪里?
(4).简述: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i.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ii.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5).请你在邓稼先的墓碑上刻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三小题。
第4页(共10 页)
邓稼先 杨振宁
文段一:“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5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文段二:“我不能走”
青海、,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裏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第5页(共10 页)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 1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链接一:我的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杨振宁院士表示,我是 19 年 3 月 23 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 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 年 4 月 1 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冋我放弃美国国籍。
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故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我 94 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杨振宁在《中国新闻网》诉衷肠
链接二:
新华社北京 2 月 21 日电(记者董瑞丰)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已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囯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囯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 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因外籍院士提岀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团高度重视,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 7 位,外籍院士人数为 78 位。
杨振宁院士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社北京电(2017 年 2 月)《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链接三:
杨振宁大概是中国知名度与争议并列最高的科学家,没有之一。
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也就是说,他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
第6页(共10 页)
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消息传来,当时的中国一片欢呼。放到那个百年环境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都是值得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事。 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57 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条件不如人,但邓稼先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杨振宁站岀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而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
——摘自网络
链接四:
(1).下列对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B.文段二简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C.文段一两个划线句成句,除了阐释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外,还突出了邓稼先在原子弹和氢弹设计制造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D.文段二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之壮阔舒适,突出其工作热情和坚忍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尾引用歌曲除了首尾呼应之外,还展现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
(2).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以上所有材料可以得知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物理学家;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第7页(共10 页)
B.在 1985 年 8 月至 1986 年 3 月期间邓稼先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C.截至 2016 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 7 位,外籍院士人数为 78 位。 D.杨振宁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
(3).邓稼先在 1950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杨振宁是在痛苦心情下于 19 年 3 月 23 日加入美国国籍,于2015年初放弃美国籍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请结合文段一、二和四则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两位物理学家的评价。
第8页(共10 页)
答案
1• (1)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性格品质。
(2) 不能删。“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突出邓稼先在中外同类知识分子中更具有朴实气质,如果删去则比较对象范围不明确。
(3) 他“忠厚平实”,“真城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2• (1)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這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半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表现了邓稼先心系祖国,迫切想要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心情,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3) 次手术期间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4) 用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祟高品质
3• (1) 在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写邓稼先,表现了邓稼先质朴、无私的品质。 (2) 奥本海默是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3)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
(4) 说明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 (1) C;(2) C;(3) D;(4) D
5• (1) 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2) 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②会颤抖料。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3) 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
6• (1)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3) “撑”字很有气势,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4) ① 赞扬邓稼先关怀同事、下属及其平易近人。 ② 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5)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9页(共10 页)
7•(1)C
【解析】实用类文本的常考题型,考察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概括理解和整合。文段一重点写的是邓稼先生平的经历和贡献。故A选项有误。文段二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故B选项有误。文段二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并不是舒适。故 D 选项有误。 (2) C
【解析】细读链接二,可得知,2016 年底,两教授提出转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了 2017 年 2 月,正式转成功。“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 7 位,外籍院士人数为 78 位。”是正式转成功的数据,应该是截止到 2017 年 2 月。
(3) 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杨振宁当时加入了美国国籍,获得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给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给予信心。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条件不如人,但邓稼先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杨振宁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都为我们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回答理由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观点来作答,由具体事例出发去评价,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注意,不要背离主流价值观。
第10页(共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