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来源:爱go旅游网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 .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

开天地、女娟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上古神话:上古

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 恐惧和未知。

2

.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 .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 文学须

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 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 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再到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 .文学形态或特点

1 .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 实用性、

随意性)

补充:唐诗一燕乐

词牌定曲:

四 .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 .巫觋T周公(制礼、作乐) 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 .史官3.贵族4.上阶层 五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一夏商文学 3.百家争鸣一战国文学

2.礼乐文化一西周春秋文学 4.楚地文化一楚辞

第一章

一 .《诗经》的编定和

《诗经》

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 义的

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 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 .《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

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

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

.《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 .《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诗经》编订:孔子为《诗经》正乐,周王朝的乐管在《诗经》的 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6.《诗经》分类:风(民间歌谣160首,十五国风地方音乐),雅(士 大夫作品,

105首。分大雅31首、小雅74首,贵族的宫廷正乐属官乐),颂

(祭神的颂词40首,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周颂31首, 用诗

和传诗

鲁颂

4首,商颂5首) 用于典礼;讽谏;娱乐;教化。

7.《诗经》 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1】用诗:

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2】传诗:

外传十卷。

【3】孔子T子夏T荀子T毛亨(大毛公)T毛苌(小毛公) 【4】《毛诗序》 大序:总序一子夏 小序:单只一首一子夏、 二 .《诗经》的内容

1 .婚姻爱情诗(数量多,内容丰富)

【1】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2】婚姻家庭诗

【3】不幸婚姻带给女性痛苦、弃妇诗

2 .农事诗 3.宴飨诗 4.伤感诗 定义:感时伤世之作(感叹现实) 5 .战争诗(正面、战争场面、徭役诗) 6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毛亨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风:“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 统治地

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 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 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2】雅:“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 “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 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 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 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 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 其内容。”

【3】颂:“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 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 点。

【4】赋:赋就是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 表达出来。

-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

物来作比喻。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一般用在是个开端,托物起兴。 托物常常表现为借自然事物引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用于开头或句中。

【7】兴的作用:象征、联想、比拟;创设意境,烘托气氛

【8】赋、比、兴的总结:这三种艺术手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极大的 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2 .句式和章法

【1】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局成章,其间杂有二言 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

【2】章法:《诗经》多重章叠句,《诗经》中多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 《诗经》重章叠句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反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 叠字双声叠韵的使用,增强了诗歌音乐美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

3 .多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已相当成熟,如对偶。对偶的使用使 《诗经》

文字变化多姿,结构婉转流畅,声韵和谐美妙。

夸张的作用:使诗句更富于表现力、感染力,产生了让人感觉更真切, 更强

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

诗经还广泛运用了,诸如:对比、排比、

设问、顶真、哭告、拟人、借代各 种修辞手法。

4 .风、雅、颂的语言特色

雅和颂多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多杂

言。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 句较多,大雅和颂较少,

国风中多语兑词,增强了诗歌的实用性和形象性。 雅和颂则较少。(差异说明:雅和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的是雅乐的威仪典 重;国风多来自民间,体现的是新声的自由活泼,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二章

1 .《尚书》简介

先秦叙事散文

一 .纪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尚:上古之书):《书》、《书经》——西汉 由孔子编订 原 100

篇,现28篇(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 .《尚书》性质: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 3 .《尚书》内容: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致

辞、讲话、文告等。《尚书》 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在时间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却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结构和规模,更具散文特征。

4 .《尚书》影响:《尚书》是记言

文之祖,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了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 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 影响。

5 .《春秋》是周代史书的通称

6 .“春秋”:特指《春秋》一本书。《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

(所有历史史书采用的结构:纪传体一《史记》,编年体一《春秋》,国 别体一《国语》)

7 .《春秋》采用的是纲目式的记事方式。正是因为《春秋》采用此方 式,所以

使得其文字简洁到极致。

8 .《春秋》内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 震、水害、

灾害等自然现象。

9 .《春秋》定义:《春秋》只是标题是记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缺少对

人物的性格、行为、事件前因后果的具体描述。但它却将对人物事件 的褒贬评判寓于记事之中。在修辞技巧上表现了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可“寓 褒贬别善恶。”这种在谨言的措辞中表现了作者爱憎的处理方法,被称为春秋 笔法。”一字置褒贬,微言显大义。”

10 .《春秋》局限:文句过于简短,文意隐晦。

11 .传述《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12 .《春秋》影响:“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 依

据,对后代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 .《左传》与《国语》

1 .《左传》的思想倾向:尊礼;重民。(礼: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

f

【2】倒叙与叙手法的运用,是叙事的重要特色。

【3】《左传》虚实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4】《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5】《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 述得颇具戏剧性。

2 .《左传》描写人物的特点

【1】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 人物集

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 整的人物形象。

【2】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 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4】《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3 .《左传》的叙事语言特点

【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 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 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4 .《国语》成书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

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中所占比例不一,记 叙事迹所有侧重,《国语》重在记晋国之事。

5 .《国语》思想倾向: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三 .《战国策》

1 .《战国策》卷数和时间:《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 下迄秦并六国。

2 .《战国策》内容: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 的政治主

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 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定名为《战国策》。

3 .《战国策》思想:诸子百家之中《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

纵横家的人生观。既有讲权术谋诈,也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4

.《战国策》特点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 时期社会各阶层行行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 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 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 《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

有机集中在一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 就的重要方面。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 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5】《战国策》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 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

【6】《战国策》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7】《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 用对偶排比有关。

【8】《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9】《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 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四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 直接启发。

【2】《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 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抵抗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 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日”等 彳 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S

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

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 的叙事结构。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入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 规模。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 散文的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