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四: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 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之十三: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16.(6分)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 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 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

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分)(1)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 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

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