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流湖泊污染现状及整治技术

河流湖泊污染现状及整治技术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汔湖泊污 佐殷整 丝术 董存超温正堂 (平阳县环境监测站,浙江平阳325401) [摘要】我国当前七大水系的水质大部分是V类和劣V类,水体污染特征多为有机型,绝大多数湖泊呈中、高营养化。本文 综述了目前较常见的河流湖泊污染整治技术,包括物理化学整治技术、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其中生物生态技术将在河流湖泊污染 整治及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河道整治;湖泊富营养化;底泥疏浚;河道曝气;生物修复 一、河流湖泊污染现状 2006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辽河、海河、淮 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国控网监测的197条河流408个 监测断面中,I~III类水质占46%,IV、V类水质占28%,劣v 类水质占26%。水体污染特征多为有机型,主要污染指标为高 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等。另外,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 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 (占22%),IV类水质的湖(库)1个(占4%),V类水质的湖(库) 5个(占19%),劣V类水质的湖(库)13个(占48%)。 二、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光合作用下,水体中藻类原生质的生成有赖于碳、氮、磷的 存在,碳、氮、磷是生成藻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构成湖泊水体 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 多,因此,磷常被作为富营养化的因子。湖泊富营养化可分 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l1。人为富营养化是当代湖泊 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忽视自然规 律,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水体排 放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 植被(如水产养殖)、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 农业生产活动(如围星、筑堤),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三、河流湖泊污染防治技术 (一)物理化学清除技术 1.底泥疏浚 内河底泥中的污染成分较复杂,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 机污染物等。底泥中的硫和氮含量较高,这也是内河黑臭的主 要原因之一。以西湖底泥为例口,可分三层,表层、软泥层和底基 层。表层为流动和半流动的香灰泥,比重1.05g/cm ,搅动后不 易沉淀,影响水的透明度,直接影响水质的感观度;软泥层不能 流动,微粘,有可塑性,比重1.15g/cm ;底基层一般不开挖。 底泥和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吸收和释放的动态平衡,当水 体污染较严重时,相对而言,污染物释放影响尚不明显。一旦水 体污染物含量减少,则底泥中的污染物将向水体中释放,导致 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进一步增加。因此底泥疏浚是治理污染河流 及湖泊污染源的必要措施。底泥疏浚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底泥所 含的污染物(水体中的N、P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清除污染水 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使河流及湖泊的容 量增大。 物理疏浚一定程度上会有明显的效果,通过疏浚设备水下 挖土来完成清淤,但总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成 本高。疏浚成本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 1O4 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底泥的综合利用等。滇池近年来共 挖底泥400万吨,耗资2.5亿元,折合为每吨62.5元;(2)疏浚 过深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底泥疏浚可能会去除底栖生 物,破坏鱼类的食物链。如果底泥被完全硫挖,可能需要2~3 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底栖生物群落。如果底泥疏挖不彻底, 底栖生物群落的恢复相对比较快。因此采取疏浚方法时,必须 加强实验研究和科学决策,慎重考虑投入,效益比;(3)城市河 道清淤疏浚工作不同于湖泊,湖泊水面开阔,方便疏浚船进行 水上作业。而城区河道断面一般较小,且河道中长年有水流动, 这给疏浚作业带来了困难。城乡河段的小河道只能采取放水作 业,用组合泥浆泵将污染底泥水力清除,这种敞开式作业会带 来恶臭等环境问题。 2.河道曝气技术 河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复氧和水生植物的光合 作用,其中大气复氧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大气复氧是 指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的气液相传质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为天 然曝气。但是单靠天然曝气,已污染河水的自净过程是非常缓 慢,故需要采用人工曝气弥补天然曝气的不足。河道人工曝气 具有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见效快等特点来说,是河流 污染治理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河道曝气技术是根据受到污染的河流污染后缺氧的特点, 人工向水体中充人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 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 体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河道曝气技术在国外应用已非常成熟,河道曝气方式一般 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固定式充氧站 即是在河道污染段的河岸上设置鼓风机房或液氧站,通过管道 将空气或氧气引入河道水体中,达到河道增氧的目的。移动式 曝气船即是通过载有供氧装置的船只在污染河道中的灵活运 行,达到向污染水体中供氧的目的。在河流水质变化的不同时 期应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分别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 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的。 (二)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1.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人为地 创造出一种有利微生物生存的水环境,使河水最大程度恢复其 固有自净能力,将污染物就地降解成CO:、H:0或转化成无害 物质。 在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河道时,可直接向水体投加生物 菌种,依靠这些特种生物菌种的作用来降解水中特种污染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质。李正魁等人喇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生态修复红枫湖。 生存和发展的河流湖泊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能使红枫湖试验区总氮、非离子氨和亚硝 酸盐氮分别降低0.568mg/L、0.O15mg/L和0.O19mg/L。工程后 【参考文献】 16个月内无一次超标,与其他湖区相比,治理工程区域各主要 指标下降4%~40%。庞金钊等人嘲利用含光合菌、硝化菌、复 【1】刘兆德,虞孝感,王志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 合菌的微生物制剂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叶绿素a、氨氮 建议Ⅱ】.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67—474. 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节省运输费用及延长菌液保存期, [2】魏高峰.河湖库污染内源治理中的环保疏浚盯】.浙江水利科 试验还采用热利用率高的惰性粒子流化床无载体干燥技术,使 技,2002,6,78—79. 菌体在较低温度下快速脱水,获得活性好的固态菌,并且使菌 p】唐迎洲阮晓红区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探讨o1.北方环境,2003,28 液减重率达95%左右。 (2):39—41. 【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红枫湖水环境的局部恢复技术一 四、结语 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Ⅱ】.江苏农业科学,2001,6: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环境问题,水污染便是其中比较 70-72. 严重的问题之一。河流湖泊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大 【5】庞金钊,杨宗政,曹式芳.微生物制剂在城市湖泊水体生物修 部分水体水质已经恶化,尚不能满足原有的功能要求。随着人 复中的作用.环境污染与防治Ⅱ】.2003,25(5):301—303. 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开展 河流湖泊的综合整治显得十分迫切。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从系统 【作者简介】董存超(1978-),男,浙江平IrmA_,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 论的思想出发,综合考虑削减工业、农业污染负荷,控制新增污 环境工程;温正堂(1978一),男,浙江平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 染,建设污水厂,妥善处理底泥,建设水体人工复氧系统,推广 境工程。 使用生物生态技术等各种治理措施及其相互配套,使我们赖以 [上接第98页】 教育权了事。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权是国家通过立法授予高等 管理法治化的目标。 学校的公权力,因此,高等院校行使的行政性质的管理权,就应 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我们通过相应的立法过程,梳理各种 当符合行政权的运作规则,依法行政。既要在实体法上符合法 管理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种管理权力及其运行机制中的相 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在程序法上遵循行政权行使的法定程序。 互协调、相互监督并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还应该 法律优先原则和比例原则是现代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内涵。在 注意的是,要健全管理相对方对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监 高等院校依法治校进程中,遵循这二原则,能够制约权力的合 督,即完善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并通过法权化过程, 法、合理使用,同时又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将教师民主管理的权力纳人到整个高等院校管理之中,将 再次,健全权利救济制度是指健全包括行政救济途径(校 目前实践中,实际上游离于管理决策之外的教职工代表大 内申诉、行政复议)和司法救济途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权 会机构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形成在的领导下,依靠 利救济机制,遵循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将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权 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依靠教师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的法律、 力的运作纳入司法审查范围。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法治化同时意 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整合管理资源,处理学校各种公共事务 味着对权力的治理和权利的救济,“因为一种没有法律救济的 和对外关系,维护学校秩序,实现高等院校内部权力与权利体 权利或遭到侵害而扭曲、变形却又无法恢复的权利根本就称不 系的法律治理,达至各方主体正当权益保障目标 。 上真正的权利”。虽然“一项权利之成立,先要有对作为权利内 高等院校管理权力运作过程和结果要充分表达制度理性、 容的资格、利益、力量或主张所做出的肯定评价”,但“观念上和 程序公平、结果正义。如果说在以往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功能 规范上的肯定,并不能确保它们在事实上或社会实际生活里不 的最初指向是秩序,而后逐渐地转向了公正并通过更多的公正 会遭到否定”,“所以,还必须规设对事实上的否定予以矫正的 来实现秩序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内涵成为公 机制,使受到侵害的权利获得及时的救济”口】。 正的一个重要渊源进而也成为现实秩序的价值基础。因此,管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育行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理法治化是现代高等院校管理中最具时代特征从而也最具实 的教育行律救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使高等院校、 践意义的管理模式。 教师、学生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寻求恰当 的救济手段,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或补救,真正地享有 【参考文献】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为行政行为提供内部 和外部的控制机制,监督高等院校和其他相关行政主体依法行 【I】沈晓燕.从身份到契约——高校教师主体地位的错位和复归 政,依法治教,以构建一个廉洁高效的教育秩序。 卟行政与法,2006,(3). 三、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法治化的目标 【2】公丕祥.法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旺洪.教育法通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法治化的目标的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 【4】王洋,朱云.行视野下的参与型公共行政模式的构建分析 法律调整机制,即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执 叫.行政与法,2006,(5). 法、教育守法和教育法规实施监督制度在内的教育法规动态运 转过程。通过对教育法规的制定、教育法规的实施及其监督的 【作者简介】翟迎朝(1973一),男,河南郾城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机构、权限、程序和要求等问题的规范,逐步实现高等院校内部 主要从事法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O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