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卷_3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20 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金字塔作为法老权力的象征,体现了

A. 悠久的埃及文明 B. 精湛的建筑艺术 C. 王权的绝对专制 D. 先进的数学水平

2、古代美洲创立的印第安文明中最早培育了玉米等农作物,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是 A.玛雅文化 B.印加文化 C.阿兹特克文化 D.希腊文化 3、能够享有雅典民主权利的是

A.成年男性公民 B.全体雅典人 C.广大奴隶 D.希腊人 4、《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一法典的产生源自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C.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D.贵族反对教皇的斗争

5、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A.政治口号 B.经济实力 C.个人魅力 D.宗教信仰 6、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是

A.东北地区 B.黄河中游地区 C.珠江流域 D.长江下游流域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8、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9、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开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0、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1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12、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

14、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殖民者国家实力 B.满足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物质基础

15、 “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对人的探索主要表现为

A.探索人的理性 B.探索人的价值 C.探索人的情感 D.探索人的历史 16、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句话体现的是 A.人民主权说 B.开明君主制 C.社会契约论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8、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争夺巴尔干

19、右边的这幅漫画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德国人、议后的心情。该次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20、某同学搜集到一张上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见工厂主的照片,你认为当时双方的话题主要涉及 A.扩大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原料 B.调整工业生产,复兴全国工业 C.恢复自由放任,提高工厂主积极性 D.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经济 21、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的是 A.派遣留学生 B.创办军事工业 C.创办民用工业 D.筹建北洋水师

日本人参加了某次会

22、右图是一幅近代外国侵略者进攻北京城的老照片。

等旗帜。这幅照片见证的事件,若以干支纪年,应是 A. 甲午年 B. 戊戌年 C. 庚子年 D. 辛亥年

23、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于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照片中有星条旗、米字旗

24、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A.江西瑞金 B.陕西延安 C.陕北瓦窑堡 D.贵州遵义

25、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与后一个“天安门”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26、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27、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中心地位的货币是

A.英镑 B.欧元 C.法郎 D.美元 28、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

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体化趋势明显

C.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欧洲的挑战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29、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外交目标是

A.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D.组建经济区域集团

30、《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分自留地”。日记中“分自留地”指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31、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回答问题。(9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3分)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一直在争论:西学能不能学和应该学些什么这样的问题。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问题:

(1)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2)乙认为中国最擅长的是“道”,请问他所说的“道”是指什么? (2分)

(3)乙认为中国原来也是擅长“器”的。请举宋元时期的两个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2分) (4)丙的观点代表了中国19世纪中后期哪个派别的观点? (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A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A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B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C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问题:

(1)据你判断,材料中的A、B、C分别指的是哪三个国家?(3分) (2)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ABC三国的位次。(2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A国向C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3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军民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在大会的前天深夜,毛泽东亲自撰拟了三副挽联。其中一副是: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问题:

(1)你怎样理解上联中用“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来应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一问?(2分) (2)下联中“和平阵线”指的是什么?(1分)

(3)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请举出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两大丰功伟绩?(6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1754年,面对北美局势,本杰明·富兰克林上发表的一幅政治漫画。题目就是“联合或死亡”。兰等8个英国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见图1)

1785年,人们面对困局,又想起了过去富兰

克林的那幅漫画,对原画进行了改动,但仍然用原来的漫画题在《宾夕法尼亚公报》断裂的蛇代表如新英格

目。(见图2)

1861年,美国又面临新的“困局”。有人说:只要对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公报》上发表的那幅政治漫画稍作改动,即可表示当时美国面临的困局,原来的漫画题目仍可用。 问题:

(1)1785年的“困局”后来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1861年,美国面临的“困局”是什么?这一困局是如何解决的?(5分)

(3)谈谈你对1861年可利用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公报》上发表的这幅政治漫画,并继续沿用漫画题目 “联合或死亡”的理解。(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