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学号: ******* 姓名: *** 专业: 122税务 修课时间: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万建香老师 成绩:

评语: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

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93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加了解我国消费的因素。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依此提出部分政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

Abstract

Abstractthe recent phas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in some cases, using the related data from 1993 to 200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Purpose is to let us know more about China's consumption factors. To pas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theory questions;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using EVIEWS softwar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test, and modified.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o reve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Key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1—

目录

1.问题的提出 ............................................................................... 4

2. 理论综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模型设定 ................................................................................. 5

4. 数据的搜集 ............................................................................. 5

5. 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1.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可以这样概括的说,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正因为如此,研究消费水平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

2. 理论综述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二)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1、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

2、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 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

4、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

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三)消费计算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 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

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根据计算居民消费的不同价格,可以计算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后者便于观察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变化。为了观察居民消费的实物构成,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四)政府调控

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消费函数的这一特征,依据协整理论,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从长期分析,要刺激城镇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刺激消费的一些短期性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消费信贷等,虽然短期内可能扩大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下一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因此,短期的消费政策是无效的。可见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首先要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做文章。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五)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

适当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完善工资政策。目前,城市居民收入,从显性收入方面的工资到隐性收入方面的社会福利,乃至到就业机会本身,都存在着向下的压力。这一现象说明,作为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者收入必然会影响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因此,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入手,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普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保障程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法律法规制度。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保障金应随着市场价格、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加,消除低收入居民家庭对当前和今后生活的担心和顾虑,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七)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3—

最后,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加快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进步强化税收征缴,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特别应该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八)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为何较低?

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相对同期GDP9.8%的速度,仍相对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仍然较大。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 消 费 的 8.8%,2008年 提 高 到15.4%。尽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消费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首先,食品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33.1%,美国这一比重只有6%。其次,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偏低。2008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40.1%,美国为66.4%。另外,我国家用汽车等舒适性消费较少。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为78.8辆,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34.6部,我国分别只有2.4辆和62.6部。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

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

受基础资料的局限,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也有一些缺陷,致使某些方面居民消费真实水平反映得不太够:一是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分割,样本数量偏小,代表性不够强;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消费信用资料较少,难免出现遗漏;三是居民消费中灰色支出的数据难以搜集,造成消费统计有所缺失;四是按成本法计算的自有住房消费有一定低估。这些方面,需要努力尽快完善。

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主要方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

(九)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快速升级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不同的商品和区域市场对消费升级所起的作用差异较大,引发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逐渐缩小这些差距,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处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领域日趋拓宽的转型时期,呈现出几大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居民消费支出重点的转移是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是:

(1)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从城镇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74.6%下降到2006年的56.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1%和11.3%提高到21%和18.9%。从农村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75%下降到2006年的65.5%,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4%和10.4%提高到17.6%和14.7%。

(2)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2000美元大关,在这个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服务性消费指居民家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

—4—

(3)三次消费升级持续时间短,转换速度快。从普及的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只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有关。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其中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由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

2、新型消费品销售快速增长。

近年来,拉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

(1)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 (2)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 (3)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

(4)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

2002-2006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中,年均增速最快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6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2.7%和1.9%。

3、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不同购买力消费阶层。

近年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不同的收入群体、不同的需求结构及消费倾向,即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消费群体,每一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由此对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的需求形成多元化,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群体呈金字塔状分布,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进行的消费是一种富裕型消费;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中等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在38%左右。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其消费正在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达47%左右。

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看,高收入阶层是引领消费新潮流、消费上水平、质量上档次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整体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力量,低收入群体是消费总量持续扩张的主要力量。

4、居民消费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

加入WTO后,我国商品市场逐渐转向全面开放,居民消费渐趋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对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消费档次提高。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食品进口额达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饮料及烟草类进口额10.4亿美元,增长1.9倍。一些高档商品进口量大增,2006年全国小轿车进口量比上年增幅达54%,彩电增长2.5倍,手持电话机增长1.3倍,空气调节器增长59.6%。 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表明居民消费已渐趋国际化,消费档次快速提升。

3模型设定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小,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X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4,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定期)X5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对数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β3X3+ β4X4+ β5X5+ui 其中,Y为居民消费水平, X1为国内生产总值 X2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X3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X4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X5为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定期) ui代表随机扰动项.

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变动关系。

—5—

4数据的搜集

本文搜集了我国从1993年至2008年

表1影响消费因素的数据 年份 Y X1 X2 X3 1393 35333.9247 921.6 2577.4 1993 1833 48197.8564 1221 3496.2 1994 2355 60793.7292 1577.7 4283 1995 2789 71176.5917 1926.1 4838.9 1996 3002 78973.035 2090.1 5160.3 1997 3159 84402.2798 2162 5425.1 1998 3346 89677.0548 2210.3 5854.02 1999 3632 99214.5543 2253.4 6280 2000 3869 109655.171 2366.4 6859.6 2001 4106 120332.689 2475.6 7702.8 2002 4411 135822.756 2622.2 8472.2 2003 4925 159878.338 2936.4 9421.6 2004 5463 183217.4 3254.9 10493 2005 6138 211923.5 3587 11759.5 2006 7103 257305.6 4140.4 13785.8 2007 8183 300670 4760.62 15780.76 2008 X4 58.1 58.9 58.6 56.3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5 12108.3 16838.7 23778.3 30873.2 36226.7 41791.6 44955.1 46141.7 51434.9 58788.9 68498.7 78138.9 92263.5 103011.4 104934.5 139300.2 注:Y为居民消费水平,X1为国内生产总值,X2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3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4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为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定期)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5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模型的拟合检验用Eviews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分析结果:

—6—

1、多重共线性检验

(1)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由上表知模型中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 (2)修正:

—7—

剔除X1及国内生产总值后的模型为:

剔除X4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后的模型为:

—8—

剔除X5及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定期)后的模型为:

回归方程为:

Y= -89.66053+0.817089X2+0.278621X3+ui (-1.467748) (7.755852) (9.774248)

R2=0.999183 Adjusted R-squared =0.999057 F=7948.18 2、相关性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²=0.999183,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比较好。 3、显著性检验:

(1)对于X2,t统计量为7.755852。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3=13下,得临界值t0.025(13)=2.160因为t>t0.025(13),所以拒绝原假设H0:X2=0,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2)对于X3,t统计量为9.774248。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3=13下,得临界值t0.025(13)= 2.160因为t>t0.025(13),所以拒绝原假设H0: X3=0,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3)对于F=7948.18>F(2,13)=3.80(显著性水平为0.05),表明模型从整体上看居民消费水平与各解释变量之间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4、异方差检验

—9—

由上表,Obs*R-squared=7.053842 而查表,给定α=0.95 自由度P=5,得临界值1.145;给定α=0.05自由度P=5,得临界值11.07;所以1.145<7.053842 <11.07,所以接受原假设,模型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5、序列相关检验

(1)DW=1.84730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Durbin—Watson 表,n=16,k=2,得下限临界值

DU=1.37 ,4-DU=2.63 因为 DW统计量为DU=1.37<1.847302< 4-DU=2.63 。根据判断区域知,这时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6、因果关系检验

由该检验结果表明,在α=0.05的水平下,F(2,13)=3.80,而F2=5.65796> F(2,13)=3.80,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F3=24.974>F(2,13)= 3.80,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四、各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分析

—10—

由以上回归数据以及相关检验,我们得出了各个变量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变动关系。 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增加; 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增加。 五、政策建议

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第一,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的同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降低农村电价,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大规模、全面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创造条件。要健全和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降低农村市场流通成本。要对垄断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公路收费和降低信息通信服务价格,减少商品流通成本。目前我国公路违规收费、超期收费问题突出,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之间的物流成本,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制约了旅游、运输等与交通行业密切相连的行业的发展。在信息通信领域,由于垄断和垄断经营的存在,信息通信服务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抑制潜在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第二,保持居民消费物价的基本稳定。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我国居民住宅价格快速上升,近两年来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虽然住宅作为居民投资品不直接计入居民消费蓝子中,但房价大幅上涨对居民其他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由于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007年5月份以来,受粮价上涨逐级传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连续数月超过3%的控制线,大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从中长期看,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原因还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保护成本的显性化,以及粮价上涨的推动等。为此,应该从加强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减负和提高供给能力等方面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

第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深入持久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抓紧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增强群众的消费信心。要大力加强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有毒有害商品。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和代销等各种销售形式,严格查处虚夸广告和虚假宣传。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维护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对于已经发生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要参照国际惯例,本着对内对外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处理。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措施集中出台,导致居民负担加重,对未来的预期支出增加,消费倾向降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着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还与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不相适应。而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城乡不平等进一步扩大。因此,在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既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又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大连统计 [2]宏观经济管理

[3]郭亚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俞海山.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展的方向.2004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