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说课稿

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说课稿

来源:爱go旅游网
说课稿《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 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 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 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表达出祖国是各族人 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 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 学,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 .通过多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

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 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 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的本文教法如下:

1 .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 从读

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屡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 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 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用花蕾丛生的丁香, 比

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 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 .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 要把

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 .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

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沉着、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 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吗?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其一)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 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味了吗? ”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 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 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

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 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 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到达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 .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 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 .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 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 识,在

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同步课时练。

2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 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 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 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 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 色的。

1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 会了正确朗读,把握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 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 .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 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 “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 教

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表达“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 学理念,并到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 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 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 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 .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 .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 读的

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 .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 诗词

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 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 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 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一了解大意一理解诗意一体会诗境 —悟其感情,并尝试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 为全

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 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 欢上古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 “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 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到达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花之歌》说课稿

《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 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 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 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 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 伦的诗有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表达和思考的敏锐 来书写人生的。

根据单元编排意图和文本特点,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 (2) 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同学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1 .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反复朗 读,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1 .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同学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 提示,

扩展同学的阅读体会,培养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教师以花为话题,讲了花出现的场所与含义,吸 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文题)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在文中作者把花比作什么,知道花儿是以什 么形象出现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体 会课文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同学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 语句表述自身的感受,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四、分组讨论,体悟感情。同学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知道课文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

五、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啊!风》,试品析诗中风的形象的丰富感 性内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的 运用,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纪伯伦的内心世界,到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习作:变形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形记”为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在整个单元 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此 次习作又给了学生一次想象的机会。如果你有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 事物,会发生什么?发挥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 点局部写详细一些。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素材,更提出了习作要 求。

二、说教学目标

1 .根据习作提示,从四个标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习作,

或者自己拟一个有趣的题目进行习作。

2 .展开想象,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 见闻

感受,并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要抓住变形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自己的传奇故事来, 情节

要生动,内容要丰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 闻感受。

教学难点:抓住变形后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展开想象,写出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 四、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辩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 善,概括水平较低,五六年级开始一定的开展。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 小学生的天赋,关于想象作文,孩子们并不陌生,从小学中段开始, 教材都有关于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三年级要求学生尝试着编童话 或续编故事,四年级侧重于“故事新编”,五年级要求根据情境编故 事。而本次习作较之前的想象作文又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 转变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变形”为一种事物,运用“想开去”策略, 以第一人称来表达变形后奇妙的经历。

五、说教法学法

高年段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为常见但又不为重视的现象 入手,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是要教会学生 学会做人。教

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 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同时也要充分和调动 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练习,自主地述说,让每一 位学生的心灵都为这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 所获。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 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又会有什么样的“传 奇经历”呢?倘假设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下来,也是挺有意义的一 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己精彩的传奇故事吧!

板块二、交流反响.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1 .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学生交流)

2 .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 的训

练重点。

板块三、习作指导.展开想象,学生展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

1 .同桌交流。(表达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预设: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描 写自己变形后的“传奇经历”和感受。

2 .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评议, 让其

他同学得到借鉴。

提示: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事线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全文、 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尾等,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借鉴。

板块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 内完成习作。

板块五、习作欣赏.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 评议。

1 .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 .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板块六、习作修改.课件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1 .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 修改。 2 .修改完后誉抄到习作本上。

五、板书设计变形记 见闻感受想象 曲折生动

2 .思维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间的内在 联系,

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 .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 .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 《草原》。 2 .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 读书

形式由组长决定。在听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缺乏。 3

.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 到蒙

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 .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局部:走进“景色美”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 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 想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 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 在

你的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 白色

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 趣。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局部:走进“人情美”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表达 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表达蒙古族同胞热情好 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 我们飞

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 可是一

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 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 们再回

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的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

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 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 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

(3)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 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 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丁香结》说课稿一、说教材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 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 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 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 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那么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 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 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 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缀、笨拙、幽雅”等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 .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 .比拟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 三、说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 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 来学习的课文一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 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 3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一一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 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着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 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 .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 .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薄弱遮掩照耀花蕾 愁怨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响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薄弱: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 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 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

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那么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 .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局部(第「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的样貌)

第二局部(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 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二(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 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 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 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 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局部。

1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局部。 2 .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 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局部,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 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丁香结

丁香花的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 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 已经

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局部?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局部。

2 .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 赋予

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 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A.研读课文第一局部。

3 .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4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

写丁香花的句子。

5 6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 惹

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 夜色

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 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区分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 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薄弱。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薄弱”?(丁香 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薄弱,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 整棵树耀眼夺目)

7

.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分别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8 .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B.研读课文第二局部。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局部,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 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D)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 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的感受)(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