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

来源:爱go旅游网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美时代调和引导审美标准

在变化更为深刻的新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作为一个体现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具体变化的风雨表,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面对这种开放和包容,寻美的艺术家相反迷失了方向:似乎越是追寻美的脚步,美却离他们越来越远,对他们而言,美成了水中捞月的代名词。于是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惶惑不安,开始怀疑传统的一系列美的法则,甚至质疑:当代还存在美吗?提美这个词还合时宜吗?面对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任何时代都存在美也需要美,当今也不例外,而且美仍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是我们还应看到美还会引领时代的发展。下面我就这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美体现时代的精神。

柏拉图讲:“美是难的。”这即是说,美是什么的问题是难以理解和回答的。。歌德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托尔斯泰讲,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不能加以科学说明的”。由于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让这些智者犯难,使人们大伤脑筋,感到高深莫测,神秘费解,所以对美的诠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黑格尔、丹纳就深信美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黑格尔曾根据时代精神(即体现在历史中的绝对精神)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丹纳也曾把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对美的不同见解归之于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它不可避免地带上社会生活与时代的烙印。

确实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这是因为,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众怀念先民尊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奴隶社会,出现人面狮身的雕塑,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是因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崇尚兽性的野蛮和凶猛。这类形象,其特性契合了统治阶层需凭借兽性的凶猛和神异的恐怖性力量进行残暴统治的意念指向,成了当时美的形象。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至于上个世纪毕加索的怪异绘画,荒诞派的戏剧,西方人视为美的杰作,都与这些作品的特性吻合了西方一个时期内人们变态荒诞的心理倾向有关,都能从战争的恐怖症后遗症中找到原因。凡此种种,都说明美与审美标准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美本身也参与创造时代精神。

第二,美引领时代的发展。

不可否认,美与时代就像孪生同胞,如影随形,但是当今一个“怎么都可以”的世界,一个全面解构的社会,。那么,反映时代精神的就一定是美的吗?

大家知道,我们处在一个高消费的时期。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被创造了出来,信息产业更是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选择,并进一步刺激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从而使我们丧失了一种简朴精神生活状态,促成了因当代物质过剩所造成的精神贫乏状态。另一方面,任何商品化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味、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的文化符号。所以艺术的生产化,精神的表面化,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艺术品生产者们极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悦目,以看似有意义的社会学及哲学性的词句来包装这些实际上内容浅薄的视觉产品。这样,到处充斥着低劣,糟糕的作品和晦涩难懂而不知所云的批评文章。一如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伪劣的产品。这些伪艺术以及投机者们在前卫艺术的标签下的一切行为都显得理直气壮,他们将浅薄无知,精神的贫乏藏在这样那样的主义和各种口号式的振振有词下面。其实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只是用“文化”,“精神”,“主义”之类的词语装点门面罢了。昨天还在大喊追求精神的终极意义,今天就转而要消解精神的终极意义,并宣称只有眼下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昨天还煞有介事的进行艺术哲学的形而上的探讨,对生存的意义作严峻的思考,今天就极力鼓吹艺术数字化的积极时代意义。他们的变化鲜明而迅速,如古谚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孰不知他们只是攀着时代潮流里的浮木,他们以为形式的刺激加上一个时髦的点子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跟上时代就可以展示美、追寻美,其实技术的精致(现在很多人连这一点都达不到),形式的刺激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精神的震撼却是不能制造的,那是艺术家用心力,智慧,修养,技艺和虔诚乃至痛苦(伪劣的无效)铸就的,而非机巧所至,更非简单跟随潮流就可以体现美的。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显示其精神内核的空洞.我相信,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好的与不好的。而没有过时或时髦的。好的作品永远会绽放智慧和感人的光芒,而低劣的作品无论在聚光灯下显得多么漂亮精巧,多么时髦,却不能改变它低劣的本质。而美,它永远不与低劣、空洞为伍。

一位哲人的一段话很适合用来形容现在的艺术界:“时代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曾经大大的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所以如果有人简单而肤浅的说在当代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是艺术,就是美,那未免太亵渎了艺术,亵渎了美这个字眼。那么是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在这里也已全面瓦解了呢?显然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面对当今的特殊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美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并不就是时代的代言人,它更是时代的领军人。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艺术家是预言家,他们开辟道路,指引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头,拖拉着一车车彷徨迷惑、牢骚满腹的普通民众-----今天还是仅适用于内在和谐的法则,明天就会被用来支配外部世界的和谐-----艺术家是构造一种文化的强有力的国王。”

记得俄国批评家巴赫金当年在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复调性”的认识时指出,“在陀思妥也夫斯基长篇小说中,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在当时就盛赞陀氏小说开启了一个无限性的空间,因而陀氏小说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为伟大,这在20世纪20年代时还显得观点突兀、激进,但在时隔70多年之后再来看,托尔斯泰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陀氏则代表了他所处的以及直到今天的时代,可以说陀氏小说是更有生命力的。所以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总之,不管时代怎么变,生产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怎样变,我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尤其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渐贫乏的当代,美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一剂精神的良药,它将继续引导人们如何“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王宏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概论》王宏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2

知识爆炸,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改变。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最基本的能力,传统教学的那种单一式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被交互式很强的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

美术是一门形象直观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和形象直观化的多媒体教学有着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这是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不及的。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自信心,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而又恰当地使用好多媒体,如何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起好辅助美术教学的作用,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般来说美术教学是美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一方面,美术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思维,寻找和挖掘作品美的真实性和艺术效能。。另一方面,美术教学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个阶段,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艺术形式的表达方法,即基本的技能技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物象,体验其审美,培养其造型能力。美术教师一般通过直观教具、直观示范、直白语言把自己对艺术形象结构的认识、表现技法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集文本、图像、音乐、动画于一体,真实地、直观地反映虚拟的客观物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优势,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美术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客观物象及艺术作品,使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传统的“用笔”画的教学模式没条件实现时,可用电脑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让学生了解各种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学生不用带绘画颜料、调色盒、画笔、画纸等工具材料,只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大致上了解作画过程与特点。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教学的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教育应包括两方面培养目标内容,一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绘图、设计技能。二是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因为“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师的一个工具,就像“粉笔”“板刷”一样,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会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又并非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否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多媒体美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既要有电脑操作功夫,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美术教育教学向着更直观、更便捷、更综合的方面发展,它所培养的学生应是更富有审美、更富有创造性的。在现代美术教育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最终达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更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它势必影响着我们推动着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多媒体电脑作为视觉信息处理的新型媒体,是传统的画纸、画布在层次上的延伸。尤其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静态的、动态的或交互的)和绝妙的色彩以及快捷的速度都是任何一种传统绘画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工艺装潢专业来说,目前都有对应的绘画、设计软件的问世和不断升级,从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电脑美术创作系统”。如:著名的软件有电脑平面设计coreldraw、photoshop和三维立体动画3dsmax等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绘画设计,并能使质地、凹凸、合成、平面、立体等方面进行再现,几乎乱真,使创意与作品之间的差距消融了。

计算机设计软件所拥有的明显的优势是具有卓越的表现力:

1、它不仅能达到传统绘画工具所具有的效果,还可以创造一批神奇的新工具。。

3、修改方便、成本低廉。

4、所见即所得。是提高学习效率与设计表现力的得力工具。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创作的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接触到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的问题。而一旦接触到这个问题,他们首先会被这种神奇的现代化工具所吸引,继而产生要迫切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计算机的学习。而计算机的掌握对每一个有知识的中国公民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美术人才的一个促进。对美术教师来说,学习掌握计算机既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和专业深造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

现代美术设计已发展到创造者能直接运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和设计形象,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和动画的、精确的和粗略的……形式风格完全根据设计者预想设计完成。美术教师应掌握其中基本的三个软件操作技能:

(1)coreldraw软件。coreldraw软件是corel公司推出的矢量图软件。它可以提供给设计者绘制平面图形,进行图形排版,加入文本等工作。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设计出优美的二维图形。

(2)photoshop软件。photoshop软件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位图处理软件之一,是由adobe公司设计的。。

(3)3dsmax软件。3dsstudiomax软件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是由autodesk公司在3ds{udio基础上重新设计开发的动画制作产品。拥有建模、灯光、材质、动画、艺术效果等多方面功能。可设计出模拟真实的三维空间。

美术教师对这三个软件的学习,既是现代美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又是奠定掌握设计多媒体美术教学课件的基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

。教师只有以现代知识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传授水平。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从多媒体cai视听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体验到现代方法给教学所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气息。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其在美术及其他学科教学中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9

[3]黎加厚.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7

[4]刘道广.艺术教育是提供“关”的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1999

[51ron house.autocad 2000高级应用完成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3

[关健词]模仿再现 主观表现 标准多样化 过程化 生活化

现代美术是指从1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美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被称为后现代美术阶段,而在后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就是传统艺术。

西方的传统美术,是理性精神指导下建立在模仿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它是西方工业社会到来之前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哲学思想、工业技术、科学、生存环境、传播媒介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艺美术也随着潮流而逐步摆脱了传统美术观念的束缚。它以反叛传统美术为起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 。

一、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表现

西方传统美术的基础就是模仿再现真实的客观对象。。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完善了真实的概念,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模仿客观对象确立为传统美术不可动摇的基础,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随着科学技术在19世纪的迅猛发展,传统艺术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照相术的发明和普及对模仿写实的艺术构成了强烈的冲击,艺术家感到震撼和危机,纷纷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开始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到了20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出现,他们或者着力于表现强烈的自我心灵感受,或者强调于潜意识的客观描绘,把过去传统写实的审美标准放到了并非那么重要的位置,充分表明了现代美术表现心灵真实的特征。

二、美的标准出现多样化

传统西方美术的基础和标准是模仿客观现实世界。人们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史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这就是真实和优美,对人们的审美影响极为深远的结果。

无论艺术家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作品都是具象的,统一于现实世界的,尽管期间不断涌现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等多种美术流派,但写实仍然是它们不可动摇的基础。宏观地看,由于写实这一至高无上的模式的影响,这些美术流派在美术变革历程中的变化微乎其微。以塞尚为首的后印象派开始着眼于主观精神的表现,他们发现主观感受变化无穷,只用真实优美的客观形象是远远不能表达的。客观真实固然感人,但心灵的真实更具感染力。优美使人愉悦,丑陋同样使人震撼。

三、现代美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种理性精神已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各种非理性的、精神分析说都纷纷向它挑战。现代精神下产生的艺术观念大大拓展,人们不再拘泥于模仿现实,而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领域积极地探索和创造。人们认识到,美术中最有价值的不是它的技巧和内容,而在于不断发现和创新,艺术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创造性思维。美术的历史本身就是在创造和发现中前进的,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条件局限,19世纪以前的美术进展缓慢,基本上都是美术风格上的变化,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始终缺乏本质的变革。。正是这种创新的特性,毕加索把人体肢解,并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组合,结合非洲黑人的木刻艺术,把观赏者带入一种全新的创新境界。而后来的艺术家则更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摈弃了传统艺术技巧、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积极发挥主动性,大胆开拓新的媒介领域,打破了美术与美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开辟了现代美术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四、现代艺术过程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生产力低下,生活范围狭窄,人们总是醉心于永恒的基业、永恒的关系。在这种仅仅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人们尤其看重的是结果,却从不看重过程。基于此,传统艺术也只注重最后的作品,对于创作的过程并不怎么关心。

而在现代社会里,生产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特点。短暂和新奇与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过程意味着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就像人类对生命和生活本身的认识一样,生命的价值并不在死后产生,而在出生到死亡这一变化过程中蕴含。人活着的时候,不断有很多的目的和追求,一旦死亡,一切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追求生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艺术家更看重艺术的创作过程及过程中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而把结果看成是次要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于美国的行动画派,以及后来的行为艺术等都是在这一现代艺术观念中产生的。

五、现代艺术生活化

在传统艺术的观念中,艺术和生活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普遍认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而生活是人们的现实存在,属于物质范畴。在传统社会中,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艺术活动,其他人则从事物质创造。。

现代社会应当是更完善、更高级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人也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结合的完善的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艺术。这种“艺术就是生活本身”的观念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中追随者众多。他们认为,生活是生命过程的体现,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追求,不断满足,再不断追求,以求新的满足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人们体会着种种微妙感受,这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而艺术的本质同样是对生活中前所未有的事物进行创造和发现,艺术不应当是对现有的美的事物的模仿。既然生活与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不断地创造和发现,那么如果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从中创造和发现前所未有的事物,生活本身其实也就成为了艺术。。它是艺术走向生活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抽象艺术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

[2]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4

一、由外及内——现代装饰不仅是外部视觉的体现

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启蒙者拉斯金称造型艺术为“大艺术”,称建筑和工艺美术为“小艺术”,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脱离生活,应该为社会民众服务”,强调了设计的社会功能,那些沉迷于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脱离功能性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上强调设计合理、精致简单、朴实无华。威廉•莫里斯的“红房子”充分体现了其前沿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上,他不仅把功能性摆在首位,还从统一协调的设计思想出发,亲自设计室内的家具,从外部建筑风格出发,设计室内陈设装饰,由外及内都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谐,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设计环境。拉斯金和莫里斯认为设计的作品应该是实用的实体,也提出了“同时也是装饰”的观点,“同时也是装饰”指明了设计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手工时代,装饰都是工匠做的活,所以现代设计中,抽象艺术家都在避免与“装饰”这个词扯上关系,事实上他们做的确实不是装饰,但人们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作品中的装饰部分,设计师做的不应该是表面装饰,应该摒弃装饰表层意义的“好看”,去探究更深层的功能问题。以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为例,装饰艺术的情感性经常与理性的特性相磨合,当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装饰相结合,建筑就具有了双重特性,是建筑结构的理性和装饰的感性组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处于主导地位,奥地利建筑家卢斯(Luce)在《装饰与罪恶》一文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其中的罪恶是指为少数贵族装饰中的奢华之风,其反对的是无意义的繁文缛节和画蛇添足。将功能性列在首位,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观点,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实用性和现代主义装饰的态度也是极其相似的。《大英百科全书》有关装饰的概念是解释功能性装饰的主要依据,装饰装修主要取决于有机材料的属性,来获取视觉的美观。。卢斯(Luce)则在森佩尔理论之上提倡功能性的深层装饰,他认为建筑物应删去表面多余的装饰,而像织物和地毯的耐用性有限,保持表面装饰的时尚成分是必要的。在这里卢斯没有完全否定装饰,而是使功能性物品的装饰更经济适宜,以适应工业化背景下的装饰,明确区分了外部表层装饰和内部深层装饰之间的不同。20世纪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观点,是对卢斯装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手工艺”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批量生产,甚至应该被淘汰,柯布西耶认为人们应该过上经过类型化处理的“标准化生活”,他明确提出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他的观点是对卢斯观点的延伸,其观点是对装饰外部体现和内部功能性强化的协调和思考,也是对生活方式设计的思考,至此,装饰已走上了不仅是在外部视觉体现,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的道路。

二、由繁入简——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

。既然手工时代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工业革命到来之时引发了人们对“装饰”的思考,那么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和否定它呢?我们来看看拉斯金的关于装饰的观点。他提出:“一切美丽都建立在自然形状的法则之上”,他认为建筑中美的形态都是从自然中模仿而来,他鄙视印第安人的刺青和涂面,认为那是一种丑陋而野蛮的自满,他反对装饰的无意义的堆砌和机械装饰的粗制滥造。拉斯金严肃指出装饰必须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在人们用来工作的工具上的装饰是多余的,应重点在人们休息的地方进行装饰,为人们营造愉悦轻松的环境美感,实际上拉斯金的观点阐明了设计应该把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当时年轻的威廉•莫里斯与拉斯金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装饰之中应摒弃矫揉造作的传统古典风格,而主张吸取东方装饰艺术特点,推崇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风格多借鉴了日本式的平面装饰,以花卉、禽鸟、卷草为主,使设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然风情。他主张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服务;二是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的活动。。历史的车轮往往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势不可挡的工业革命必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显然,作为反机械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消极避世观,注定成为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载体,必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新艺术运动也难逃此厄运。但是,它们带来了人类对于设计,对于生活的思考,思考工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德国现代建筑师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似乎率先找到了答案,提出艺术家与技术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的必要性,他推崇装饰语言简单利落,实际上是强调了设计应该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从拉斯金到格罗庇乌斯,设计逐渐从繁复走向简约,从建筑设计到平面纹样,从工业设计到装帧设计,即使在生活格式化效率第一的今天,装饰已不再是功能的附属品,可以以视觉语言的形式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人们。可以说,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风格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达成了这样共识:我们应该更多的专注于设计的具形化和肉身化,在后现代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拿出设计的热情,投入到“装饰”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5

一、专业美术对师范美术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美术技能的功能不同

一直以来,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力巨大,培养了大量的著名美术家,但师范类美术专业培养的真正的美术教育家不多。究其原因,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一度与专业美术教育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树立区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不同的。过去,师范院校与专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几乎一致。如素描、国画、色彩画等,甚至教育模式也几乎相同,即分阶段模式。。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学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主要是对美术教育的探索,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的美术技能,还要有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有将美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而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则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艺术家,主要是对艺术的探索,美术技能及创造力是其培养的重点。因此,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要一味重视美术技能的训练,而要重视教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师范美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对美术技能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与专业院校有所区分,不但要重视美术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使其步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教学方法将美术技能教授给学生。。

二、师范美术教育要突出师范性,在重视美术技能的同时,要重视

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到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小到美术专业的师范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美术技能过分重视,而将“师范”抛之脑后,没有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师范性,而且其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美术教育人才,而美术技能是美术教师必备的素养,但是同时美术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基本素养,如,如何教课,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美术知识及技能等。因此,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该有的教师素养学生都要有,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等理论素养,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好地驾驭美术课堂。

三、结语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6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姿态美的认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姿态美的培养练习,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姿态美。告知学生姿态美的练习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除了需要长期的练习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欣赏美、领悟美。。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与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动作上的教学时,学生在进行单脚转体360°的练习时,部分学生总是转不够度数,其转的也不够优美,此时教师告知学生之所以会转的不够是因为教育地面的接触面积太大,太大的接触面积其摩擦力也越大,所以就导致了转的不够,这样一来学生在练习转体的过程中就知道应该缩小接触面积,其旋转的姿态也会更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加强身体素质进行姿态美的准备

练习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现代艺术体操的动作姿态美。特别是现代艺术体裁,不仅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身体力量,还需要一定的素质。否则就难以较好的控制身体完成动作,就更别提培养姿态美了。特别是身体的柔韧度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例如,某教师为了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常的练习中都会加入部分瑜伽的动作,在课程练习中都会花费一定时间要求学生全部进行体前屈、体后屈的练习。。最后,在完成整个练习之后利用瑜伽的体式放松肌肉、调整肌肉线条。通过这种方面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加强其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姿态美。

3、培养审美意识加强姿态美的培养

在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将内在的精神和正确的姿态美表现出来,因此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教师应该通过示范性动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姿态美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再讲解给学生加强对动作含义的理解,将培养姿态美的意识与动作的表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也从基础性动作开始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练习,首先从基本的站立开始,通过不同的站立姿势让学生了解那种站立的姿势是具有姿态美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没,同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素质高低选择音乐,告知学生在进行动作表现时需要充分的与音乐的节奏结合,此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性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在进行示范性动作时,同时结合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动作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形体要求与该动作的具体含义,通过这种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培养姿态美的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动作表现力。教师要求某学生进行动作的展示,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表现动作时的运动路线、方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练习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基础上使得动作具有姿态美。

二、结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