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2)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3)区域:革命根据地
(4)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5)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6)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