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场所,他们与家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他们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但他们又普遍缺乏对家庭作贡献的意识,不会作贡献,责任感不强,有责任意识而难坚持落实。很多孩子认为在家庭中,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多以享受为主,付出很少。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在本课时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真实经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用现实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家庭贡献与责任的理解,使其懂得如何为家庭作力所能及的贡献,承担家庭责任进而更爱自己的家庭。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的家庭贡献
师:说到贡献,有个叫秦朗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家里没什么贡献,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教材第42页内容)
师:在爸爸妈妈眼里,秦朗作出了什么贡献?原来,秦朗给家里带来了温暖、快乐和幸福,她的贡献可真不小。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你为家里作过什么贡献?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在家中的贡献,老师请学生把“贡献”写在黑板上)
师:看看黑板,不难看出同学们在家里所作的贡献非常多。不过,这些在黑板上的内容是不是都属于对家庭的“贡献”呢?哪些“贡献”是为了自己?黑板上还有一些“贡献”似乎不太合理,不太适合咱们小学生,你发现了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活动二:如何给家庭作贡献
师:同学们能为家庭作出很多贡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教材第43页,还有几幅关于家庭贡献的图片。(出示教材第43页内容)
师:仔细观察上面这几幅图片,再看看黑板上同学们写的贡献,你明白了什么? 师:陪伴、关心、支持家人就是对家庭的贡献。 师:同学们在家中还做过哪些陪伴、关心、支持家人的事情?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爸爸加班很晚才回家,我给他揉肩膀。 生2:奶奶的腿不好,我用零花钱给她买了一双护膝。
师: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就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庭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但这些事情,并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应该怎么做好它们呢?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
相机评价1: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作出贡献。
相机评价2:有的事情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起来反而会给家里添麻烦,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应尽量不去做,不添麻烦也是一份贡献。)
师:作为家中的一员,尽管我们能力有限,但是,也可以为家庭事务出出主意,用自己的创意和行动为家庭作贡献!你的家里有没有一些烦心事,连你的爸爸妈妈都感觉头疼? 生1:爸爸爱抽烟,戒了很多次也没成功。 生2:附近邻居装修,周末我们一家人常常被电钻的声音吵醒。 生3:妈妈和奶奶经常意见不合。
师: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咱们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之间
交流)
师:很棒!同学们真会为家庭事务出主意,办法总比问题多,所以说啊,作为小主人的你,能为家庭事务出主意,也是了不起的家庭贡献哦!
师:同学们,说到家人,不仅仅是只有你和父母,还有什么人也是你的家人?
师:作为孩子,你们是家庭的纽带。那该怎么增进与他们之间的感情呢?这里有一个“家庭任务袋”,让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合作学习,一起开动脑筋,给家里出一些“好点子”吧!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小组成员从“家庭任务袋”中抽取一个任务,也可以自己拟定新的任务,讨论出最佳的解决办法。2.有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认真听,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整理解决方法。3.确定最佳方法后,组内成员可以进行情境模拟,演一演,最后选定一至两名同学汇报。)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要想很好地完成“家庭任务袋”中的任务,我们需要经常沟通,增进情感交流,这不仅可以拉近我们和亲人的距离,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板书:增进情感多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为孩子也可以为家庭作贡献。在作贡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不给家人添麻烦,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家庭更加温暖、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主要围绕“我的家庭贡献”这一主题展开,循序渐进地推进活动实施。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文本,紧贴学生生活,在教学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完成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各有贡献,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贡献,同时对这些家庭贡献加以分辨取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家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步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走向实践,击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还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你家里谁来烧饭,你家里有没有遇到烦心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家庭作贡献,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