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监测目的
隧道施工对地面建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地表不均匀沉降和爆破 振动,当这两者的作用超过建筑的承受能力,会造成楼房等地表建筑的开 裂,后果非常严重。其中,爆破振动具有瞬时性,是居民对隧道施工最直 接的感受,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较大干扰同时也引发居民对建筑安全的担心 和质疑。因此必须进行爆破振动监测,严格将爆破震动危害控制在允许的 范围内,监测对象安全评价,为后续施工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和指导后续 施工爆破方案设计等是爆破振动监测的主要目的。
(2)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为对爆破影响范围内需保护的建(构)筑物进行实时振动监 测,确保振速控制在规范规定和建、构筑物安全范围内,具体的工作内容 有:现场熟悉、了解和掌握场址影响区范围内构筑物状况;配备先进监测 设备、按有关规范对爆破影响区建(构)筑物进行爆破振动监测,对监测 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A. 对振动技术参数即频率、振幅、周期、振动时间、振动相位等的 监测。 B. 对振动量即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监测。
(3)爆破振动监测原理
爆破振动监测原理如流程图
由于炸药在岩石中的爆炸作用, 使安装布置在监测质点上的传感器随 质点振动而振动,使传感器内部的磁系统、空气隙、线圈之间作相对的运 动,变成电动势信号,电动势信号通过导线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将信号放 大,进入 AD 转换, 再通过时钟、 触发电路, 同时也通过存储器信号保护, 再通过 CPU 系统输入计算机,采用波形显示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波形分 析和数据处理。
4)监测方法
爆破振动监测是实时监测, 所以在爆破前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进行细致 的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
为确保监测的准确可靠,首先对爆破点附近的监测对象进行详细准确 的调查后,确定监测对象,然后在爆破前对监测系统进行检查、检测和标 定,同时根据监测对象与爆破点相对位置关系, 确定测点位置及布置方法, 提前进入现场进行安置,根据爆破时间
进行监测。
A 测点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将爆破振动测点布置在所需监测的地表、建筑物结构 支撑柱、
隧道侧壁上。安装传感器时必须安装稳固,否则质点的速度监测 数据将产生失真现象,一般采用石膏固定传感器效果较好。还应注意对传 感器的保护,使其避免受到爆破碎石或其它物体的物理性损伤。另外必须 注意传感器的方向性。
a、 测点布置遵循的原则 最大振动断面发生的位置和方向监测; 爆破地震效应跟踪
监测; 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监测。
b、 测点的布置方法 按照上述原则和爆破地震的传播规律和以往的经验,隧道爆破
振动监
测点布置在隧道一侧底部,每次监测选择离爆破点最近的 2 个测点,每个 测点布置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水平切向的传感器;地面建构筑物的测点 布置在距爆破中心最近的建构筑物及其地表面,即靠近开挖隧道一侧(迎 爆面)。
对于建构筑物测点选取基础上表面,若基础埋于土层下,则选择最近 基础且坚实的散水作为测点。
B 监测
a、爆破振动速度监测系统
爆破振动速度测量系统一般由拾振器 (或测振仪配合传感器) 和记录 器(包括计时器)两个部分组成。
b、使用仪器
爆破振动监测拟使用Mini-Blast I型爆破测振仪,该仪器是一款处于国 际、国内领先水平,高智能化、高精度的精密监测仪器,完全符合国内爆 破振动影响安全评估要求。 仪器配备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屏, 全中文界面, 现场独立运行,且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可以胜任各种恶劣环境下 的监测。 该仪器各项技术指标:
采集方式:全并行同步采集; 工作温度:-10 C〜60 C; 输入阻抗:1M Q/20pF ;
A / D : 24bit ;
采样速率: 10000 Hz ;
动态范围: 100dB ; 量 程:土 10V ;
供电方式:内置锂电池,工作时间》 24小时,具有电量指示; 测量范围:振动速度 0.001〜35cm/s ; 频响(标配传感器)5〜300Hz o
C、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
采用自动记录仪将速度传感器测得的测点水平径向、 水平切向和垂直 方向上的振动速度进行记录。所记录的振动波形应有时间标尺,并标出最 大振幅值和所处时刻。
然后需对爆破振动质点速度进行回归分析,
模拟出其传播规律。回归
分析可根据测点高程不同采用分组进行,选择相互之间高差较小的测点作 为一组采用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式中, Vmax 为测点最大振动速度,应分三个方向统计分析;
K、a为衰减系数;
Q 为爆破装药量,齐发爆破时为总装药量,延时爆破时为最大一段药
量;
R为测点至爆源的距离。
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根据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可求出
K、a值。K、
M直与爆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爆破条件都相关,但 K值更依赖于爆破条件
的变化,[值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变化。爆破临空条件好,夹制 作用小,K值就小,反之K值大;地形平坦,岩体完整、坚硬, 反之破碎、软弱岩体,地形起伏,
[值趋小,
:•值趋大。根据我公司以前的相似工程
经验,K取值范围大部分在 50〜1000之内,〉取值在1.3〜3.0之间。而 近距离振动衰减规律和远距离衰减规律可分幵考虑,
当比例距离R'二R/Q
<0,为近距离,R' =R/Q <10时为远距离。近距离振动 K值较大,可 达500以上,[值
较大,可达2.0〜3.0 ;远距离爆破振动,K达130〜500, :为 1.3 〜2.0。
(5) 建、构筑物及已开挖地下隧道的安全性评估
评价各种爆破对不同类型建(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的振动影响, 应采用不同的安全判据和允许标准。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 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中对爆破振动安全规定如下: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安全允许振速/(cm/s) 序 保护对象类别 号 <10Hz 50Hz 1 土窖洞、土坯房、毛石房屋 a 2 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a 4 般古建筑与古迹 b a 0.5 〜1.0 2.0 〜2.5 3.0 〜4.0 0.1 〜0.3 0.7 〜1.2 2.3 〜2.8 3.5 〜4.5 0.2 〜0.4 7〜15 100Hz 1.1 〜1.5 2.7 〜3.0 4.2 〜5.0 0.3 〜0.5 10Hz 〜 50Hz 〜 5 水工隧道c 交通隧道c 6 7 矿山巷道c 10 〜20 15 〜30 8 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 0.5 注1 :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系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的频率。 注2 :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数据:硐 室 爆破<20Hz ;深孔爆破 10Hz〜60Hz ;浅孔爆破 40Hz〜100Hz。 a选取建筑物安全允许振速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质量、新旧程度、自振 频率、地基条件等因素。 b 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保护古建筑与古迹的安全允许振速,应经专家论证选取,并报 相应文物管理部门批准。 c选取隧道、巷道安全允许振速时,应综合考虑构筑物的重要性、围岩状况、断面大小、 深埋大小、爆源方向、地震振动频率等因素。 d 非挡水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安全允许振速,可按本表给出的上限值选取。 若被监测对象的质点振动速度超过上表所规定的范围,应采取相应措 施修正爆破方案,并加强被监测对象的其它监测手段(如安全巡视、沉降 及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等),确保其安全。爆破方案修正措施包括: 控制最大单响药量、选用低爆速低威力的炸药、创造自由面、控制幵挖循 环进尺、采用多段微差起爆技术、调整爆破传爆方向、幵挖减震沟、采用 预裂爆破方法等。这些措施可多种同时采用,确保安全施工。
(6)建议
A、振动安全评价方面,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结构形式,更要考虑地基 基础。应该说
大部分振动破坏都不是建筑结构直接振裂的破坏,而是地基 基础的振动变形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案例占多数,因此除考虑不同结构类 型的振速标准外,还应考虑不同地基类型的振动标准。如瑞典的“标准” 规定:
散松的冰磧、砂、卵、粘土层 紧密冰磧层、砂岩、软弱灰岩
[V] <1.8 cm/s [V] <3.5 cm/s
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砂岩 [V] <7.0 cm/s
这一标准值得参考。地基的振动变形或破坏以振动加速度判据更为 合理。
B、 规程中将地下隧道根据功能分为三类,在实用中认为地下巷道的 标准好用,建
议本项目应根据围岩类型和支护质量不同,确定不同的标准 值。
C、 对于重要建筑或有纪念意义建筑应由专家组根据调查报告或试验 报告论证
确定振动安全标准,并跟踪爆破作业进行振动监测,提出振动速 度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爆破振动安全评价。
D、 爆源50 m以内若有保护目标时,应作振动监测。因爆源近区振 动危害较
大,振动衰减规律变化较大,只有通过测试结果随时调整爆破设 计方案,才能确保振动安全,同时也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7)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的准确性是数据可靠性的重要保障。现场安装时,必
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必须准确, 安装时应使用水平尺及罗盘, 对传感器的
安装进行调平及调方向,确保三维测量方向的正确。
2. 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选择在与被监测物形成一体的结构上, 并选取离爆点 最近的位置。 3. 传感器必须与被监测物可靠粘结,粘结剂可选择石膏粉、 AB 胶,也可
以选择以夹具或磁座方式,与被测物形成刚性联接。
4. 传感器与仪器的连接必须可靠, 连接完成后,可轻拽线缆, 确认线缆已
接好;仪器进入信号等待状态后,轻轻用手指敲击传感器,观察仪器 是否记录,确保传感器及仪器的可靠工作。
仪器:现场使用时, 应先安装好传感器并将传感器线缆与仪器完成连接后,
才能打开仪器电源;电源打开后 30 秒内不作操作,仪器将自动进入 采集等待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