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前教育本科---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道德、法制、心理健康 2、育德 3、社会化 4、个体 5、暂时混乱与停滞、复兴与发展 6、路易斯·拉思斯 7、多端性
8、强化评价法 9、角色扮演法 10、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略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性也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2、幼儿德育过程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施加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的过程。 3、幼儿德育原则是进行幼儿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德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对幼儿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4、参观法是在学前儿童德育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儿童到学前教育机构外观察社会现象,让儿童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5、榜样示范是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2)道德认识的水平片面直观;(3)道德情感发生较早,具有外露性、易变性和冲动性;(4)幼儿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坚持性差,常与道德认识相脱节(5)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具有直观性 2、(1)时代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渗透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 3、(1)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2)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 (3)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 (4)教师要科学地评价孩子;
(5)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 4、(1)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是促进幼儿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是组织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1)生动形象的教材与多种形式的实践相结合; (2)集体的系列活动与个别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3)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原因分析
(1)渲泄剩余精力(2)取乐(3)模仿(4)引起他人注意(5)报复 纠正攻击性行为要注意的问题
(1)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2)提供合作的榜样
(3)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渲泄的机会、方法;(4)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每要点1分,联系实际展开3分)
18、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儿童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2分) 贯彻要求:(6分)
1、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
2、要给儿童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
3、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 4、组织活动要量力而行 (联系实际4分) 五、综合题(16分) 1、存在的问题:(1)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不平衡;(2)幼儿德育的目标、内容存在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3)幼儿德育方法具有强制、灌输的特点。(每要点2分,联系实际3分)
措施:观念的更新、原则的探索、方法的创新等,言之成理,有自己明确的观点酌情给1——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