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美术教学中如4.-I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 蔚 (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当代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影 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素材。例如 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又取决于 我曾进行过红楼梦人物作品欣赏,选用不同画家在连环画创 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在人类所有活 作中表现的人物,有传统的以工笔重彩见长的王叔辉创作的 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 人物.还有将传统和西洋画法相结合的程十发创作的.还有以 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 现代写意画法创作而著名的施大畏,他们画的同一个人物形 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态各异,但都画出了观众心目中的那一个。又比如在选择美术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材料时,我并不以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作品或一味追求“纯 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美术教学内容应力求构 艺术”的东西,忽视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欣赏水平及欣赏时的心 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理倾向,而是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学生认知 动性,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 欣赏水平相接近的欣赏材料。 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 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美术教 间。如我曾经布置学生欣赏拉斐尔的《晚祷》,要求写出画面 学中,我经常采取对同一主题美术作品的欣赏。在国庆节来临 传达的意境,我也布置过学生根据《兰亭序》想象出一千七百 之际,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我选用了齐白石的“祖国万岁”一 多年前东晋时期兰亭集会当天的活动场景。这些作业都受到 图,画面上一棵郁郁葱葱的万年青,表达了老画家对祖国的深 了学生的欢迎。若使每个学生都画出一样的画,或者都呈现 厚情感,而同样表现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 同样的风格,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 民”则给学生另一种视觉的冲击,使学生产生了创作激情来歌 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新异见解,有意 颂伟大的祖国。在每学期我都组织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欣 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 赏,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同样表现浩瀚长江美丽图景的作 散思维的能力。 . 品,既有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又有张大千的《长江万里》 二、创设环境。因势利导,激活创新思维 图,还有徐悲鸿的《长江万里》图,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的画家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 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认识同一主题在美术作品中可以有多种 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真善美.以突 多样的表现形式。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外在的,而画家对祖 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形成的思维活动 国深沉的爱是永远不变的灵魂。同时我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 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创新思维浯动 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 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发散性.而创新性人才最显著的特点是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现在的美术教材的主要形式是 拥有自己的个性及多元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民主 临摹和欣赏,在教学中我试着拓宽这种形式,使临摹教材内容 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 由刻板的机械模仿转化为有生机和创意的创作,比如适当补 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为名画找错改画、设计有趣的绘画题 通过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制定了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 目等吸引学生.并辅以多媒体技术,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维的教学策略,确定了“师生互动”、“个性表现”等教学模式, 趣和创新欲望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宽松的环境中任意驰骋。我组织学生开 此外,还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 展班级标志设计比赛,学校作业本封面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小 维的内容。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 型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 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发展,是否有 情。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 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 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无锡市 能得到浅海见不到的精美贝类。我们把搜寻到的贝壳分类,在 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掌握要领,每个人都能制作。在制作中,选 构思中,考虑到贝壳的形状、色彩、质地与要制作的某种动 材、切割、插接等工序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就像做泥塑一样,要 物、人物或建筑物等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就像霍去病墓的雕 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使它的比例、形状、结构等更加合理。 刻一样,随类赋形,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在教学中, 这与造型训练的要求是一样的。因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造 有的学生用贝壳制作恐龙.不用添画的因素,就将恐龙的形 型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著名的未来学家 象制作得活灵活现。一件恐龙工艺品的出现是建立在对考古 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 学相关知识的研究,对恐龙形象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学 力……”在这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造型、表现的乐趣, 生在从贝壳的收集到制作探索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这才是寓教于乐。 应该说这种造型训练,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且 时代在发展,科技使我们所想到的一切都一一得以实现。 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觉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 造型表现教学是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 发展。相比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比这样的造型训练更能使 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好的方法莫 学生感兴趣的了。 过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在实际教 连云港山区的金镶玉竹不仅美化了家乡环境,使我们的 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研究、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 家乡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是我们用来制作工艺品、雕塑,进 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美术 行造型表现教学的绝好材料。这种竹子质感细腻,色彩碧绿, 的学习中多体验一些快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在 有玉之温润色彩,故有“玉竹”之称。用它来做的工艺品。有一 日积月累中,形成各地和个人特色的美术教学特色,让新课改 种玉树临风、仙风道骨之感,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制作的 之花姹紫嫣红、丰富多彩。 —匪 .李爱民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湛江524091) 中K,q生平面设计 基础课的训练思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他们刚刚从初中升到高 中.还不太适应中专主动学习、没有老师监督的学习方式。这 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叛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看待事 物的观点还不成熟.在审美方面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气 质;因知识面有限,思维能力受限较大。 二、传统课程标准 传统的课程,对待艺术类学生的要求是从基础开始,素描 从练习线条、石膏几何模型开始,然后是石膏挂面像,再到人 像,比较注重光影的描绘:色彩方面则更加注重静物写生,即 在室内摆放一些水果、罐子、衬布之类的静物让学生练习,虽 然也加入了设计课程,但并不注重三大构成课程体系里面的 实质内容。 三、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中职生不同于大学生,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他们所有的就 是一点点兴趣——甚至连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听人家说读设 城市标记设计比赛,我首先给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一般常识, 并提供大量的标志设计成功的案例,使学生掌握美术创新的 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无锡城市文化背景,增强对家乡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潜能大大激发,设计出许多富有创意 的能体现无锡城市文化特色的标志。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创 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更加热爱所生 活的城市.活动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赞扬。课堂上我还注重对 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 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圣诞卡、树叶画、剪纸、篆刻等, 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 有创造与成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反复 制作、比较、思考,才能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体会知识的来龙 去脉,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 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创新是美术的精髓,艺术贵在创新。动漫是一种学生喜闻乐 见的美术形式.我们就以创作动漫人物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学生无论是创作还是临摹的积极性都被大大激发,实践证明 以动漫为形式的作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比简单机械地 要求学生模仿其他作品的效果要好得多。少数学生的创新精 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 花结果。我校有一位学生.酷爱书法,我就利用自身的特长, 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并带她经常参加书法家创作集会,使她 迅速成长为小有成就的校园书法家,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 多次获奖。这无疑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又一体现。又如同 个命题,完成的几十张作品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这 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 的“闪光点” 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 造素养。 三、合理评价。建立鼓励、激励学生机制 美术教学并不以培养画家为主要目的,它是素质教育的 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修 养服务的。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 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 一计专业容易就业,就迷迷糊糊地读上了这个专业。因此.课程 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中专生毕业的目的就是就业.而开 那些传统的基础课,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学习设计课程。根 据我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留下重要 的、必需的。将素描这一块改革之后更侧重于速写和结构素 描.以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将色彩写生课去掉,直接侧重于 色彩构成,增加国画课,以增强学生运用线条的能力。 四、训练方式思考 1.临摹——向别人学习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 写或画。对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来说,临摹,就是照着 别人的作品来画,这无疑是提高自己造型、配色、审美的最佳 方式。在临摹的过程中,临摹者可以说是“人脑扫描仪”.一边 看图,一边扫人自己的脑中,再经大脑用自己的手画在画纸 上,可以算是把一件实物做了一个空间转移。而在空间转移的 过程中,一幅很小的原画,临摹者经过动脑动手,就可以造就 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因此我们对学 生作品的评价也应是全面的、具体的,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 内容是否童真有趣、想象是否奇妙开阔、落笔是否大胆、画面 是否丰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 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我曾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书画竞 赛.并将学生书画作品布置成小型展览,组织全校师生投票评 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肯定。针对当前文化收藏热,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亮出我的宝贝”校园鉴宝活动.学生纷纷 拿出自己收藏的邮票、连环画、旅游门票、钱币等布置成小型 展览,这些艺术品无一不承载着设计者的创新思想,通过收 藏、布展、交流、评价,学生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视野得以开 阔。这样,学生的探索行为就会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 就会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也将受到赞扬,他们的创新成 果必会得到肯定。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对创新投入更大 的热情和积极性。 罗丹曾说:“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同样,美术教学也有广阔的美的天地,只是需要我们去 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美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观赏与 创作,而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拓展美术教育的新形势,新领 域,这也是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动向。例如,我们和语文组配合 开展了“看画展,写征文”活动,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博物 院,观赏无锡著名画家作品展。著名画家徐悲鸿作品在锡展览 期间,师生徜徉在展览大厅,看到画家在创作大幅《愚公移山》 油画之前精心创作的小幅作品局部.不禁被画家严谨的工作 态度所震撼。我们还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名画家的个人传记,在 阅读传记过程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像《徐悲鸿传》《张大干 传》《我负丹青》《退步集》等,都成为学生追捧的热门书,使美 术教育附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在创新能 力方面的新探索。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 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这首先要求教 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高 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投身 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