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市民文化节与社群意识改变
仲富兰
①新中国建立后的上海,从弄堂里走出来的市民文化曾经创造过许多先进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居委会并在此后几十年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典型,上海的“凝聚力工程”、“文明街区”等在全国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推广。历史地看,城市化运动将人们一步一步推向文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活空间的立体化、高层化、单元化、独立化,改变了传统社区的人文生态,左邻右舍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减弱,千百年来,“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的融洽邻里关系逐渐失衡,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相邻了多年,互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连对方姓甚名谁也茫然不知。套用一句理论术语叫社区整合性差,社会关系松弛,表现为居民与居民之间,或居民与社区领导层之间难以沟通,彼此难以信任,无法团结合作。
②从精神层面看,这种状况造成的后果之一便是居民“社群意识”的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不热心参与社群事务,也缺乏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 是在全球消费主义独占鳌头的境遇下,经济逻辑取代社群的亲和关系,消费主义的延伸使商品附带的象征意义以及商品在消费中建立的社会关系成为市场价值在空间运作中的投射,空间的拆除和重建在工业萎缩的境遇下承担其刺激经济的作用,成为消费的催化剂。曾经人情融融的社区只能在空间架构下步步后退,消费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传统文化的疆域遭遇切割和划分,现代性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每个角落,无孔不入的能力将社区文化空间一再逼到墙角。这就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现实,尽管伴随着浓浓的苦涩味。 .. ③综观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走向,社群意识与社群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西方的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所以,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他们都相继开展过“睦邻运动”、“社区组织运动”、“美化社区”等,其目的都是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和互助精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赛尔森就认为,社群心理意识是“对于其他人有类似的知觉、与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给予或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维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较为可靠及稳定的结构的情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逻辑就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永远是人与人、人与自我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人的生活离自然越远,就得跟人生活得越近。从社区的实际状况来看,告别了传统民居的旧习俗,新的习俗的肇建就构成新的难题。群体生活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淡化,凝聚力减弱,居民对社区缺乏责任感、投入感和归属感等等也就再次横亘在人的面前。我们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当然欢迎城市街区建设的推陈出新,但这种创新应与一地的社区文化精神与世代流传的文化认同相谐合。根据美国跨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一书中的观点,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过程往往与具体的语境相关。而记忆场所恰好被认为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认同。相比官方认定的、纪念碑式的建筑遗产或者成规模的历史地段来说,一条小街,一个街区的文化记忆场所更具普遍性、多样性,更贴近市民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情感。也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尹·博尔在《从集体记忆到集体想象》一文中指出的,尽管这些记忆场所与城市的整体意象并非一致,或者还没能进入城市的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但正是它们构成了社区文化的认同性与多样性。 ④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强化市民的主体地位的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举办,不仅为上海提供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更对于政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型,创造了新鲜经验,对推动上海市民社群意识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⑤随着办节的不断深入,将呈现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但从根本上向人的“社群”意识(或
1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者称之为“社群精神”)的复归,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复归”也并不意味着回到传统的、封闭的、同质的生活共同体,就像当下许多人盛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淳朴社群关系那样,实际上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再回归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了。我这里指的“复归”是在当代都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复兴“社群”这一传统社会结构中蕴含的某些精神文化价值,如人际聚合力、社群公共生活的参与性、基于群体生活意识的认同感、归属感、互助性和公益精神等。回归既是对社区本质精神的诉求,又是要超越狭隘的亲情、人情等关系,走向更大的人际互动。
⑥我们民族一直存在邻里互尊、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孟子当年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以今天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的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这个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落细落小落实,通过长期、多重、互动的文化影响和熏陶,把“社群”意识与市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使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得以确立,为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增添新的内容。 (《文汇报》2015.2.28)
1、为第②段空白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2分)
A. 尽管 B. 也许 C. 特别 D. 甚至 2、联系①②两段,概括第②段加点词“现实”所指的内容。(3分) .. 3、下列对文意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群意识薄弱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B.社群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C.城市街区建设的推陈创新应与居民的文化认同相谐合。 D.举办市民文化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市民的社群意识。
4、第③段间接引述爱德华和米歇尔两位学者的话的用意是明什么?(2分)
5、你所在的社区准备举办一次“市民文化节”活动。请你确立一个主题,介绍文化节的内容,并说明其在改变“社群意识”方面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6—11题(15分)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2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一丝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
3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运吧。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B.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可使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视角。
C. 小说中的“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7、小说以描写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和那个孤零零坐在桥畔的老人为开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分)
8、“一丝笑容”这一肖像描写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9、从“我一直在照管这些动物”的反复出现和老人的唠叨中,你能读出些什么?(3分)
10、结合文意,赏析小说结尾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一词的妙处。(3分)
11、你认为小说由“我”来讲故事,有什么好处和不足之处?(3分)
三、12、默写(任选5题 5分)
(1)郁郁涧底松,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3) ,晋代衣冠成古丘。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5) , ,伤心秦汉经行处 (6) ,小人之交甘若醴。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5题(6分)
长沙过贾宜宅唐 刘长卿 ②③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①
13、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涯”和 、 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4、下列对作品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难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悲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面抒发感慨做铺垫。
4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愤怒的质问。 15、任选角度,比较本诗与已学过的左思的《咏史》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3分) ....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3分)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6、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交友者多异之 ( ) (2)统过干 ( )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自娱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 博涉书记 ........
18、翻译(4分)
(1)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2)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19、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州之士皆以是异统 C.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D. 欲以立身扬名耳 20、简要概述仲长统的个性特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8分)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节选自宋· 洪迈《容斋随笔》) 21、解释加点词(2分) (1)绝其粮道 ( ) (2)仆亦禽矣 ( ) ..22、文中“是二说者”分别是指(用原文回答):(2分) (1) (2)
23、作者认为世人对韩信、周瑜评说不当的原因是□□□□。(2分)
24、在作者看来,周瑜即使不用火攻也能以他法破曹,你认为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
5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话概括)(2分)
(1) (2)
七、写作(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高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2015.3
1、 (1分)C
2、 (3分)社区整合性差、社会关系松弛(融洽的邻里关系逐渐失衡);市民不热心参与社群事务;
缺乏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1点1分) 3、 (2分)D
4、 (2分)引述爱华德的话是为了证明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过程往往与具体的语境相关;引述米歇
尔的话是为了证明各类社区文化记忆场所的普遍多样,恰恰构成了社区文化的认同性和多样性。 5、介绍文化节内容1分,分析其作用3分。 6、(2分)C
7、(2分)这样的开头既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也鲜明地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8、(2)尽管战祸临头,但一提到自己的故乡,老人由衷地露出了笑意,反映了老人内心对故乡的感情,这也是千千万万战时的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9、(3分)反复说这一句话,就是围绕这一句话徘徊不前,因此是减速。(这个76岁的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平时,他饲养的一只猫、两只山羊和四对鸽子,是他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他心灵的归宿。现在,纷飞的战火逼得他背井离乡,仓皇离家,但占据他心灵的还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家畜。老人是不幸的,生活使他不幸,战争使他更为不幸)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作者写这些,意在写出战争的罪恶,战争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写出3点即可得满分)
10、(3分)“只是”一词在这里意味深长,它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说明“只是”一词的具体含义;说明其力量。)
11、(3分)好处:①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②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不足: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如对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都不知道),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12、(5分)略
13、(1分)时、知(写全才得分) 14、(2分)D
6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15、(3分)相同点: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不同点:刘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联、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16、(2分)
(1)异: 认为……不同 (2)过:拜访 17、(2分)C
18、(4分)(1)不久,高干因为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2)每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19、(2分)A C
20、(3分)要点:(1)敢于直言;(2)善于识人;(3)不重名利。 21、(2分)断绝;通“擒”,捕捉。
22、(2分)(1)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
(2)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
23、(2分)不善观人
24、(2分)①洞悉敌情,知己知彼。②不畏强敌,充满信心。
【文言文一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因为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文言文二翻译】世人说韩信攻打赵国,赵国的广武军请求用奇兵堵塞井陉口,断绝韩信军队的粮道,赵国的国君成安君没有听取广武军的意见。韩信派遣到赵国的间谍偷偷打探到成安君没有采用广武君意见的消息,回来告诉韩信后,韩信十分高兴,才敢率兵攻打赵国,于是将赵国攻克。假如赵国国君采用广武君的计谋,韩信就将要被生擒了,韩信自己也这样说。周瑜在赤壁抵抗曹操,部将黄盖献上用火攻的计策,适逢当时东南风很大,将曹操的船全部烧毁,曹军于是被击败。假如天没有刮大风,黄盖没有进献计策,则周瑜未必能获胜。传论这两种说法的人,都是不善于观察人的人。韩信对付陈余(成安君),就像猛虎对付羊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让他向北方一举攻下燕国和赵国,如果让他正处在井陉口无法前进,也一定有其他的奇策前进。他对广武君说:“假如成安君采用你的计谋,我也要被擒住了。”这是韩信表示谦虚的言词。当孙权向周瑜问计的时候,周瑜已经说曹操冒险犯了四种兵家大忌,将军(孙权)擒拿他应该就在今日。刘备见到周瑜,遗憾他的兵力太少,周瑜说:“这些已经足够用了,豫州(刘备)只要看我击败曹操就可以了。”就算没有火攻的计谋,他也一定有必胜的方法。要不然,韩信、周瑜怎么会成为韩信和周瑜呢?
【写作点拨】此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7 / 8
上海市亭林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