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_211工程_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_211工程_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1.11

学科建设

关于“211工程”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继凯

杨高玕

摘要:就“211工程”对“重点建设”意识的强化,“211工程”建设的艰难选择,恰当的学科建设与功利的学科建设以及学科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211工程”;学科建设;十大关系;学科文化

作者简介: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西安710062;王强,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科长,副研究员,西安710062;杨高玕,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员,西安710062。

“211工程”是我国大学建设或高等教育中一项举足轻重的重大工程,已经创造并继续创造着辉煌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必将留下灿烂的一页。

蓦然回首,岁月峥嵘。自1991年国家教委正式上报《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提出“211工程”计划以来,“211工程”已有20年历史;1993年的《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211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措施,迄今也有18年,“211工程”的孕育和发展的步履艰难而又豪迈;自199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211工程”以来,也已15年有余,其彪炳史册的业绩已表明它是一个响当当的教育品牌和亮点工程。如今,覆盖112所重点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且不断引领中国高校重点建设走向成功之路,迄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但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实施‘211工程’”,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那么如何加快建设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彰显学科特色并胜利完成“三个一批”建设任务?如何根据国家发展和自身优势制定具体发展目标,并结合所在区域的特征和资源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处理好“211工程”暨学科建设所必将面对的诸多矛盾关系?伴随着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需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愈是重大工程或事业,愈需要审慎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性探讨。在此笔者仅就若干实际问题谈一些初步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观念变革:“211工程”对“重点建设”意识的强化

观念变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意识趋于成熟却有些姗姗来迟。可以说,自从有了“211工程”,在较大规模和程度上,才真正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体系化进行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新时期。“211工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关键性工程,已经在很大范围乃至社会心理层面,强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意识。“211工程”高校的领导成员和教职员工,已经较为普遍地认知、认同“211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些非“211工程”高校也大多“被带动”“被影响”了,“学科建设是龙头”几乎成了高校中的流行语或口头禅,在实际工作中也普遍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贯彻。目前正在开展的“211工程”三期建设,很多在册的高校都能够按照

31

学科建设

要求以重点学科(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和突破口,并纷纷制定专门的学科建设规划,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除了国家专项建设经费,各相关高校都能或多或少地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较多的地方政府也先后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支持(不仅经济发达省份有较大投入,即使像陕西这种经济欠发达省份也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对在陕所有“211”高校投入巨资加以建设)。实践反复证明:没有重点建设就难以实现突破,没有局部突破,就难以实现整体跨越。作为我国“发展中的高校”,所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实也都有自己所承担的艰巨任务,都需要找差距、谋未来,继续强化重点建设意识。遗憾的是,在“211工程”建设高校的领导层中,事实上还存在一些口头革命家,即嘴上说得非常动听,但在具体问题方面却缺少危机意识,常常习惯于通过“撒胡椒面”搞平衡,安于过小日子,并在“和谐发展”的借口下,淡化或弱化了重点建设意识,这是某些高校“211工程”建设迟缓、效率不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高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基础或主要平台。“211工程”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其学术水平、地位和综合实力。因之,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就成了“211工程”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抓好学科建设也就意味着抓住了“211工程”大学发展的龙头。从操作层面来看,学科建设不仅是“211工程”大学谋求发展的龙头工程,而且也是标志性工程,有其固有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事实上,一个“211工程”高校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其重点学科建设搞得怎么样。一个学校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多,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多,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实验室多,学科团队水平高,那么这个“211工程”高校的声誉就高,影响就大,也就自然而然会有自己重要的地位。有的“211工程”高校领导轻视学科建设或仅仅是口头重视,特别是高校主要领导常常对此不闻不问,或只在申报项目或验收时关注一下,于是,由于平时的忽视和具体措施不力,结果就造成很大的损失并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2011.11

二、十大关系:“211工程”建设的艰难选择从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理论的视角,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对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工程”建设进行考察就会发现,“211工程”暨重点学科建设确是系统工程、龙头工程,牵涉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更准确地说是体现在很多关系的恰当处理方面。特别是在伦理文化发达的中国,要为人类、国家、学校或行业而搞好学科建设,则必须直面现实,认真处理好诸多方面的矛盾关系。要而言之,可以称之为“十大关系”,在此分别略加申论。

1.本研关系

即要处理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211工程”建设学校都应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视为其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可以说二者都是根本,即“本研皆为本”或“以教学为本”。其中的“教学”无疑也应包括作为高端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每一所相关高校而言,基本都可以将“以教学为本”理解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这种理念与“以本(科)为本”的办学传统有很大区别。水涨船高,既然本科教育在我国业已大众化,那么亟待发展和提高的恰恰是研究生教育。但某些“211工程”高校,却仍旧滑行在既有的办学轨道上,坚持的依然仅仅是“以本科为本”,经常将研究生教育边缘化,在资源配置和管理措施上都没有到位。

2.教研关系

由教学与科研关系所引起的矛盾和争议迄今仍然较大。不少“211工程”学校特别是非资深的相关高校,仍有许多教职工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贬低科研而独崇教学。其实,高等教育的高明就在于有高水平的科研及其相应的教学,而不是相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科学研究恰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紧紧把握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面向人类需要和国家经济发展主战场,结合本校本学科的特点,致力于文化创造,加快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步伐,其意义非常重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211工程”高校的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科研至上,这也是我们需要对“211工程”高校的学科专业进行

32

2011.11

具体分析、分别对待的原因,可惜社会上特别是人事部门大多认识不到这一点。窃以为,如果能够以具体的学科水平来定义“211工程”,当是社会、教育、人事等方面的一个小小的进步,因为“211工程”乃至“985工程”高校的大部分学科未必都是领先的。

学科建设

5.远近关系

即要做到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既能高屋建瓴、立志高远,又能策略应对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211工程”高校大多都能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实践层面也能顾及远近关系,尽量避免急功近利或竭泽而渔,从而使学校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3.文理关系

这是一个陈旧而敏感的话题。大文科与大理科是对学科的相对区分,其实两者应是并重而又互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促成学术进步、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管理学,其本质应是人文的,以人为本,是属于大文科范畴的,但可以充分利用理工科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相关开发和利用。又如生物学,其本质应是自然的,以生命为本,是属于大理科范畴的,但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价值理念进行引领,使生命科学得到健康的而非异化的发展,避免某些生物技术给人类、给自然带来威胁和损害。毋庸讳言,不少“211工程”高校对大文科大理科之间的关系把握仍处于犹疑状态,总想搞“大而全”,或者违背校情和师生意愿盲目发展某些新兴学科,假借“经济中心”和“工程师治国”来打压传统的优势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从而陷入了因袭综合大学或重理轻文的怪圈。其实,高校如人,也当有自己的个性,在学科建设上因校情不同、域情有异等原因也当有不同的选择,绝不能千校一面、千科同调。

6.心物关系

即要从建设思路与物质基础同等重要的角度来加强学科建设,要设计好各类建设项目并使之形成合力,同时也要避免物质对心灵的腐蚀或无谓的浪费。既要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营造宜于学科发展的人文环境,也要多渠道寻求经费支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如此“软硬兼施”,心物和谐,且能够妥善解决好员工待遇,“211工程”与学科建设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7.大小关系

即要处理好学科(小单位)和学校、国家、人类的关系,要经常能够跳出“小我”(学科本体)的本位来观照全局,从而处理好各种利害关系,尤其是要避免内耗与外损,不做既不利于学科也不利于学校、国家、人类的蠢事。

8.平衡关系

即要搞好合理的学科布局,对“211工程”高校建设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关系到具体资源配置问题;即使在国家管理层面,也有一个搞好地域之间的平衡、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问题。

4.内外关系

即要强调学科的内外兼修,将内功和外功(包括学科内外、校内外及境内外的“外交”)紧密结合。在“211工程”高校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千方百计进行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从队伍、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还要进行积极而又恰当的学科宣传,广结善缘,张大声誉。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既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高校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学科视野,提升学科建设、高校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特别是对照“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国际化学科建设要求来看,我国的大部分相关高校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即将开展的项目结项验收中,是坚持学科建设国际化标准要求,还是淡化这一要求,这确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9.承传关系

即要处理好学科传统和发展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积极解决学科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学科队伍的梯队建构和学科方向的凝练及坚持方面,即使那些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也往往因为忽视学科传承而陷入某种危机,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这种现象出现。

10.优劣关系

即要从管理角度对学科建设包括“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将短期效果评价和长效机制评估结合起来,将学科的建设性文化价值包括教育业绩、学术贡献和社会服务

33

学科建设

(包括思想文化引领、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技巧咨询、国际文化交流等等)纳入评估体系,但要针对具体学科特色有所侧重或有所变通,固然,绩效意识当强烈,但包容意识亦需要,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学科追求。

三、严肃命题:恰当的学科建设与功利的学科建设

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面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个命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如通过“211工程”建设等方式),努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另一方面也要充满理智理性,审慎地进行恰当的学科建设,要对学科价值进行人文的乃至“天人合一”的评估。“恰当的学科建设”,简要说来,就是要进行符合人类根本利益且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而非灾难的学科建设。但现实却很严酷,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学科建设应根据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以及学校校情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是能够及时应对现实需要的学科建设,这种思路即是“功利的学科建设”。前者为理想,后者为现实。于是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如今在教育领域,盛行的无疑仍是功利至上的教育,对“以经济为中心”的狭隘理解,导致了急功近利主义的泛滥[3],对学科价值判断失衡,很多原本为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带来福祉的科学思想及技术工艺,被用来进行罪恶的武器制造、毒品开发和害人食品的营销,更有甚者,某些学科无所节制的膨胀,导致了对人类对自然的严重威胁,如日本的核技术研究和开发,作为与天灾同发的人祸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则是多方面的深刻反思,其中也理应有来自对功利(技术或职业)教育方面的反思。

鉴于教育本体论和价值论所涉及的教育与个人、社会、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遂分别建构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以个人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等。通常人们理直气壮地言说的则多为有用于世的社会本位价值观。“211工程”建设大抵也依循这一教育原理展开,其合理性无疑是存在的,因为其奉行的是“现实主义教育观”,但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人类的多方面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并非限于现实主义。

2011.11

毋庸讳言,巨大的功利目标和经费支持都会产生很大的魅力,无形中便会使学科学术和人才培养都更看重教育的外在价值,从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价值目标,如对人性的化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等。超然的知识趣味和自由的学术兴趣生成的研究课题,往往因为不是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立项而被排斥于学术评价体系之外,“主流学科”或“优先发展学科”,必然是那些容易刀下见菜的应用类学科。几乎所有重要基金申请、奖励申报都要填写“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这让那些难以明确坐实经济效益大小的人文学科非常尴尬,与之相应的人文教育便也难以兴起。注重经济效益的功利化教育导致的是一种乏力的教育还是一种给力的教育?从短期看也许很给力,但从长远看却未必如此。因为,实质是物化的功利教育必然会导致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物化的结果必然是对人的异化,从而促使庸俗化的时尚大行其道,这种学科教育导致了人的物化,于是此种人只能是马尔库塞所形容的“片面人”或“单向度的人”。目前,“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其规划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任务中,多为量化的科研成果,对精神高洁、人文修养杰出者则几乎视而不见。这种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是和教育行政化一体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反思。

四、学术民主:学科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育本身即是文化。近年来关于大学文化及学科文化建设的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讨论也越来越多[4],从概念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有较为深入的讨论或争论。这里仅从学术民主的角度就学科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谈一点看法。

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我们认为基于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文化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学科文化中极具关键性的部分。由此推论,学术水平当是学科赖以生存的根基,学术活动则为学科建设的有效方式并具有催化作用。从很大意义上也可以说,学术兴则学科兴盛,学术衰则学科羸弱。没有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学科资源共享意识,不追求创新性的学术成果,高等学校就不可能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和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也不可能培养出

34

2011.11

高水平的人才,更无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或“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基本使命。因此,树立学术至上的观念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应被视为高等学校学科的立足之基和力量之源。由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道德、学术责任、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等所构成的软环境或学术氛围,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会起到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所谓“润物细无声”或“春风化雨”就体现着软环境亦即学术氛围的巨大作用。因而要谋求学科的健康发展,就要扫清人为障碍,重建学术生态,积极营造活跃而又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就是营造优良学科文化氛围。其中,至关紧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明确学术民主的内涵和作用。所谓学术民主,就是人们基于对客观事物专业的、系统的认识,不受约束和限制地发表自己通过学术实践获得的看法,形式上则体现为学术上的自由表达,即学术自由。学术民主也涉及到学术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诸如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队伍的组织、学科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科团队的协作等等,都应贯穿学术民主精神。

与此相反,学术权力独断或学术权力专断,是指学霸、学阀利用已有的学术权力垄断、控制、管理学术,甚至混淆是非,常常以权势压制他人的意见或自由选择的权利。一般情况下,文化习性或品格对学术权威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由权威异化生成的学阀、学霸往往将不良的心理、心态带入学术决策,就会造成学术民主的障碍或学术上的不民主,就会对学术创新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今的学术界特别是“211工程”高校有没有学术不民主的问题?有没有学霸、学阀垄断学术权力现象呢?这种现象在“211工程”建设中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并且也实际影响到相关高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影响到学科队伍建设。比如,在当前的学科建设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某些权威或学阀滥用学术权力,形成学术权力的垄断现象;学科建设组织上的家天下(一味讲究同门同派),甚至出现学科人员结构上的夫妻店或近亲繁殖现象;学科带头人的排斥异己,在学术切磋中的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以资格压人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致使学科建设上个人主义抬头,学科骨干“叛逃”并

学科建设

导致后继乏人,学科团队的科学研究能力下降,重点学科建设萎靡不振。

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就到努力做到:

①要给予学术研究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利,创造宽

松的学术环境和温润的学术生态。要提倡批判精神和学术自由,要允许争鸣,要鼓励学者致力于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②学术民主在学术决策上,要大胆放开手脚,信赖学科成员的学术良知,在自由思考、独立探索中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5]。呼吁六大解放,就是呼吁学术民主。③学术民主要以科学化的学术管理制度作保证。实现高等学校学术民主的一个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但要努力避免学术管理上的“一管就死”的现象,尤其是要针对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细化管理、分类管理,不能笼统或简单化地“一刀切”。在人文社会学科管理方面尤其要慎用量化等机械的管理办法。④学术民主离不开学术民主化决策。一是决策者(学科带头人)要有宽阔的胸怀,二是要有科学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完善学术决策的民主程序,加强学术活动的过程管理。⑤学术民主有赖于绿色的学术生态。“211工程”高校尤其要积极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营造学术生态氛围,要努力净化学术环境,引领学术创新精神,展示学术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文化,为构建和发展适应时代特征要求的学术生态系统和学术环境系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

(1995-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3]夏静,夏斐.学科建设岂能急功近利[N].光明日报,2004-08-26.

[4]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2007(9).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535-536.

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周玉清)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