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 理论学刊 Dec.2004第12期 总第130期 TheoryJournal No.12Ser.No.130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高旭东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 要〕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而事实上,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关键词〕梁实秋;人性论;性质;演变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2-0107-04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梁实秋被中国大陆一般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人性论的宣扬者,而且这种人性论还被定义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其实,只要认真读两篇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批评文章,就可能发生疑问:梁实秋的人性论果真是资产阶级的吗?当然,梁实秋确实为“资产”辩护过,也赞同“资产是文明的基础”的论断,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却有很大的不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那里来的,是以理性控制感情与欲望为基本、以接受理性指导的人性为常态的人性。这种与希腊的古典理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性论,既反对个人不受理性指导的自由追求,又反对基于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
一
与近代资本主义打破古典与中世纪的和谐宁静的对立与动态相反,梁实秋所推崇的人性论追求的是和谐与均衡,认为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文学的任务即在于描写这根本的人性”,所以梁实秋最推崇的批评语言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且
P291)
观察人生的全体”[1](。关于文学与人性、理性、情感、想象的关系,梁实秋明确地表述道:“文学发于
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
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
并且,不仅文学创作要基于人性,文学批评也要基于人性:“吾人要得一固定的普遍的标准必先将`机械论'完全撇开,必先承认文学乃`人性'之产物,而`人性'又绝不能承受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支配。……纯正的人性,绝不如柏格森所谓之`不断的流动'。人性根本是不变的。”为了证明人性的固定不变,梁实秋接着就以古典名著来表明这一点:“《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无论各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是如何的不同,总有一点普遍的素质……是故文学批评不在说明某一时代某一国土的文学标准,而在于超出时代与地域之限制,建立一个普遍文学的标准,然后说明某一时代某一国土的文学品味对于这个标准是符合抑或是叛异。”
[2](P123-125)
[2](P143)
不过,梁实秋在与左翼文人论战之前,提到人性的时候并不特别多,在“普罗文学”消失之后,也较少论述人性问题,尽管他对文学表现人性的观点一直是很推崇的。梁实秋集中地谈论人性,是在他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战的时期。可以说,人性论是梁实
107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惟因其复杂,所
秋反对“普罗文学”倡导的阶级论与阶级斗争的主要武器。当左翼文人高喊“革命文学”的时候,梁实秋说:“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至于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发生怎样的关系,是受时代的影响,还是影响到时代,是与革命理论相合,还是为传统思想所拘束,满不相干,对于文学的价值不发生关系。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惟一的标准。所以`革命的文学'这个名词,纵然不必说是革命者的巧立名目,至少在文学的了解上是徒滋纷扰。”在人性的文学天平上,不但“革命文学”是假概念,就是“大多数的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等统统都是假概念。“你描写在帝国主义者`铁蹄'下之一个整个的被压迫的弱小民族,这样的作品是伟大了,因为这是全民族的精神的反映;但是你若深刻的描写失恋的苦痛,春花秋月的感慨,这样的作品也是伟大了,因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的人性的反映。”“在革命时期的文学家,和在其他时期中一样,惟一的修养是在认识人性,惟一的艺术是在怎样表示这个认识。创作的材料是个人特殊的经验抑是一般人的共同生活,没有关系,只要你写得深刻,写的是人性,便是文学。`大多数的文学'是一个没有意
P312-314)
义的名词。”[2](
尤其在左翼文学张扬文学的阶级性的时候,梁实秋干脆认为文学根本就没有阶级性,而只有人性。梁实秋说:“我的主张是干脆的,我不承认文学有阶级性,阔人穷人写的作品我都看的。”因为“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惧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
P479)
术。”[3](
性质与价值,是只就文学作品本身立论,不能连累到
P322)
作者的阶级和身份。”[2](梁实秋又从创作论的角度说:“文学作品之产生,更与阶级观念无关。……自从人类的生活脱离了原始的状态以后,文学上的趋势是:文学愈来愈有作家的个性之渲染,换言之,文学愈来愈成为天才的产物。天才的降生,不是经济势力或社会地位所能左右的,无产者的阶级与有产者的阶级一样的会生出天才,也一样的不会生
P316)
出天才!”[2](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对于文学的欣赏尽管在梁实秋看来是属于少数人的,大多数人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但是这具有欣赏能力的少数人仍然是与阶级无关。“贵族资本家尽有不知文学为何物者,无产的人也尽有赏鉴文学
P322-323)
者。”[2](他还以美国西部一个富翁订购古代
艺术品所闹的笑话为例,认为“资产阶级,有的是资
P354)
产,但不一定就懂艺术”[2](,欣赏文学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真正能鉴赏文学,也是一种很稀有的幸福,这幸福不是某一阶级所得垄断,贫贱阶级与富贵阶级都有少数的有文学品味的人,也都有一
P316)
大半不能鉴赏文学的人。”[2](
二
梁实秋在刚刚回国张扬古典主义的时候,强调理性多于人性,而且他认为常态的人性就是理性指导与控制的;而在与左翼文人的论战中,所论人性的内涵却从理性变而为情感。梁实秋在界定文学的本质时说:“文学就是最根本最严重的情感之完美的表现。恋爱的力量、义务的观念、理想的失望、命运的压迫、虚伪的厌恶、生活的赞美,这种种都是古往今来的文学杰作的根本质素,而这种种又都是人性的最重要的成分。”于是他宣称,“凡是能完美的表现人生最根本的情感的作品,便是有最高价值的作品;凡是不能完美的表现,或表现虽完美而内容不是最根本的情感,便是价值较低的作品。简单说,文学既是
P230)
人性的产物,文学批评即以人性为标准。”[2](为
了突出人性之核心内涵的情感,梁实秋进而论道:思想进化、技术进化,情感是不进化的,而不进化的情感作为人性,是固定而恒久的。“喜怒哀乐永远是喜怒哀乐,几千年来还不曾看见有什么新的情感的发生。陈望道先生说《子夜》与《红楼梦》与元曲与唐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不同,我简直不知所云。为做公债失败而悲哀,与失恋悲哀,自然是不同的,其不同在悲哀的缘由,至于悲哀的本质,却没有什么不同。”他又举爱情之例说:“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
与此相联系,梁实秋认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
也没有阶级性。他从作家论的角度指出:作家是感觉敏锐的天才,他属于什么阶级与他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关系,“托尔斯泰是出身贵族,但是他对于平民的同情真可说是无限量的,然而他并不主张阶级斗争;许多人奉为神明的马克思,他自己并不是什么无产阶级中的人物;终身穷苦的约翰孙博士,他的志行高洁吐属文雅比贵族有过无不及。我们估量文学的108淑女,君子好逑'以至现代白话情诗,其所表现的依然是爱情那一件事。这其间有什么进化可说?再譬如说恐惧,莎士比亚的《马克白》一剧,描写人因犯罪而自启猜疑以至恐惧到发狂的样子,试读《庄士皇帝》一剧则奥尼尔亦是在发挥同样的情感。这其间有什么进化可说?”因此,他断言:“人性是不变的,情感是没有新旧的,文学是有永久性的,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梁实秋所张扬的人性的内涵在发生变化,其以人性论反对阶级论的论点也在发生变化。当“普罗文学”刚刚张扬阶级论的时候,他认为文学只有人性而没有阶级性,好的文学根本就不存在阶级的区别,“资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都是一些标语口号而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论战的后期,梁实秋就承认文学有阶级性,只是他更推崇人性,或者说,在不同的阶级性中又可以抽象出一种共同的人性来,文学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不在于表现阶级性,而在于表现人性。他说:“在资产上论,人有贫富之别,而在人性上论,根本上没有多大差别。`性相近,习相远',这话是不错的。勤苦诚实,是劳动者的美德,资产阶级亦视为美德;欺诈取巧,是买办的劣点,工人也不是绝对没有。喜怒哀乐的常情,并不限于阶级。文学的对象就是这超阶级而存在的常情,所以文学不必有阶级性,如其文学反映出多少的阶级性,那也只是附带的一点色彩,其本质固在于人性之描写而不在于阶级性的表现。”
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梁实秋还认为,阶级论的文学批评不是没有合理性,但是将合理性夸大就走向谬误。他说:时髦的批评家往往以为确定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阶级性是他的批评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但以为这就是批评,就是一种狭隘的观点。“文学不能摆脱掉它的环境的各种影响,这道理我们相当的承认。所谓`阶级性'云云,其实也就是文学背景研究之一部分的对象而已。……单是阶级并不能确定一作家或作品的意识与艺术,至少民族性遗传性教育训练等等也是形成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不可免的因子。”“文学的精髓是人性描写。人性与阶级性可以同时并存的,但
P488-489)
是我们要认清这轻重表里之别。”[2](
[2](P360)
[2](P454)
我的意思是说,人生中各种变动里尚有不变动者在。
生活的形形色色,如风俗、习惯、思想之类尽管变动,而人性并不曾变。文学作品可以有时代性,亦可以同时还有永久性。仅仅反映时代的作品,便无永久价值;描写人性的作品,便有永久价值。一件作品难的是纯粹作为时代之反映而不带有时代色彩,同时一件作品亦很难纯粹是人性描写而不带有时代色彩。”尽管这种辩证色彩使梁实秋的论述显得更接近真理,但是,他对左翼文学的惟阶级论以及将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一直是反对的。梁实秋说:“以文学的形式来做宣传的工具当然是再妙没有,但是,我们能承认这是文学吗?即使宣传文字果有文学意味,我们能说宣传作用是文学的主要任务吗?无产文学理论家说文学是武器,这句话虽不合理,却是一句老实话,足以暴露无产文学之根本的没有理论根据。”“皇室贵族雇用一班无聊的文人来做讴功颂德的诗文,我们觉得讨厌,因为这种文学是虚伪的假造的,但是在无产阶级威胁之下便做对于无产阶级讴功颂德的文学,还不是一样的虚伪讨
P319)
厌?”[2](其抨击态度之坚决、言词之激烈可见一斑。
三
应该说,梁实秋以人性论对“普罗文学”的惟阶级论以及将文学当做阶级斗争工具的批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艺术实践来看,为梁实秋所批评的“普罗文学”的成就,也远远比不上被“普罗文学”批判的“布尔乔亚文学”。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无论是惟人性论还是惟阶级论,都是片面的,梁实秋后期的理论调整,就是在不否定阶级论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张扬人性论,并且在论及阶级性的时候还要考虑民族性、遗传性等复杂因素,使其理论显得更为合理。而且梁实秋将阶级、民族、遗传等看做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要人关注作品本身的研究,就已经有点“新批评”的味道了,尽管梁实秋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远。我们知道,白璧德的另一学生艾略特(T·S·Eliot)就成为了新批评派的先驱者。尤其是当整个文坛都被左翼文人所震慑的时候,梁实秋的反潮流姿态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然而这不是说,梁实秋以人性论反对阶级论的批评就无可指责。梁实秋将人性归结为固定的、永久不变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论倾向。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而与任何具体内容无关,因
109[1](P160)
由于阶级论者非常强调文学的时代性,梁实秋
在以人性论反对阶级论的时候,还面临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这样,后来的梁实秋也进行了思维调整,即在强调文学的永久性时不否认文学的时代性。他说:“我说文学有永久性,并不否认文学的时代性。
为一涉及到具体的内容,就可能涉及到具体的阶级、民族与时代。同时,梁实秋之所谓人性的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与动物性就很难区别,因为动物也具有它的喜怒哀乐。梁实秋所谓的思想进化情感不进化的理论,也同样令人难以理解,且不说情感,就是人的心脏、大脑等物质形态的东西,也都在不断的进化。所以,梁实秋很容易受到这样的指责:他的“情感不进化”的论调与他的人性论抹煞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别,人的恋爱的欲望及激情与动物的激情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梁实秋这种人性论在文学上也很难实行,在音乐上也许可以实行,如果将古往今来的音乐悲哀的一类或欢乐的一类归类,归结出超越时代与阶级的普遍的音乐类型,可难道这种音乐就是好音乐?即使这种音乐是好音乐,那也不需要音乐家的创造,而只需要研究音乐的人进行归类就可以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认为梁实秋的人性论“矛盾而空虚”,讽刺其表现人性是“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指出若表现动物性甚至生物性就更为固定不变永久,就并非无的放矢。
梁实秋的理论矛盾还表现在,他一方面宣扬人性论,以人性为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却又强调人与人的差异,他甚至认为“人”字也是一个假概念。梁实秋说:“近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不但男子和女人是有差别的,就是男子和男子,女人和女人,又有差别。简而言之,天下就没有两个人是无差别的。”所以,“我觉得`人'字根本的该从字典里永远注销,或由政府下令永禁行使,因为`人'的意义太糊涂了。聪明绝顶的人,我们叫他做人,蠢笨如牛的人,也一样的叫做人;弱不禁风的女子,叫做人,粗横强大的男人,也叫做人,人里面的三六九等,无一非
P346-347)人。”[3](梁实秋的这段话固然与他反对民主
论,都是建立在“人”字的基础之上,如果“人”字注
销,那么人性论又毛将焉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高利克(M·Galik)认为:“梁实秋没有进一步阐述他整个文学理论中作为基石的`人性'概念。这个概念对于他,就像现在对我们和对20年代及以后时期的中国批评家一样,无疑都是难以解释的`自在之
P283)
物'。”[4](
尽管人性论是梁实秋批评的基石,但是他却很少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加以运用。《古典文学的意义》是梁实秋不多的以人性批评文学的文章,但却缺乏艺术鉴赏力。梁实秋所谓的“古典文学”,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不是指希腊罗马的文学,亦非指秦汉以前的文学,而是将经过时间淘汰证明是优秀作品的都可以称为古典文学。在这种标准之下,许多古代文学都可能丧失古典文学的资格。所以梁实秋认为:古典文学有一种特质———其内容为人性的描写。因其所描写的为人性,故能“古”,故能虽“古”而不死,故能虽“古”而常新。他还认为:《诗经》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古典文学,而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从人性的角度来衡量就不是什么古典文学。理由是:“希腊人的宿命论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的永久的普遍的意义,……神话也要有人性的基础,这样一段故事,绝对不近人情,所以这出戏并未由神话进到文学,更说不上是古典文学
P461)
了。”[2](梁实秋的古典文学定义尚可以自圆其
说,但是将《俄底浦斯王》排除古典文学之外,真是有些令人骇然了。如果我们沿用梁实秋的逻辑,那么,歌德的《浮士德》也是不近人情的,和魔鬼打什么赌?即使打了赌,也该永远不满足,为什么当统治者乃至拥有现实的美女与古典的美女都不能使人满足,而独独一个移山填海、破坏生态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满足,难道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吗?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实秋的人性论并不能具体发掘文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文集:第7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2]梁实秋文集:第1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3]梁实秋文集:第6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4][斯洛伐克]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高旭东(1960— ),男,山东胶州人,北京语言大
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敏
思想、反对人格平等观念的新人文主义一致,但是,
如果“人”字是一个假概念,那么“人性”也就同样是一个假概念,人性论就让梁实秋本人埋葬掉了。当然,梁实秋的人性论前后确有比较大的变化,譬如他在《文学批评辩》与《文学的纪律》等文中,是以理性作为人性的主要内容的,但是在后来的论述中,人性愈来愈向情感倾斜,其内容甚至演变成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这种演变与他以古典理性批评五四新文学,后来在与“普罗文学”的论争中却愈来愈认同新文学也是一致的。然而,无论人性论的内容是理性还是情感,无论是古典的人性论还是资产阶级人性110MarxistEthicValueEvolvesinSocialistPoliticalEconomics
FangJianguo
(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of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
Abstract:Individualdevelopmentdoctrine,whichmakespeople'soverallbutfreedevelopmentasfinalgoal,istheethicalfoundationofpoliticaleconomyandmethodologyofMarxPoliticaleconomics.Thetraditionalsocialistpoliticaleconomicsandthedoctrineofoozehavethecommonoriginofpragmatistethicsandmethodology.Theformerregardscollectiveasthestructuralcenteroftheinterests,whilethelatteraimsatoccupyingmaterialstothegreatestdegree.RegardingMarxistrationalspiritandrationalpartintraditionalcultureasthesourceofethics,socialismhasestablishedthepeople-orientedviewpointofdevelopmentandmarketeconomyethicsvaluesystemwithdualconsiderationtoefficiencyandfairness.
Keywords:individualdevelopmentdoctrine;peopleoriented;efficiencyandfairness
TheStatusandInfluenceofShandongRegionalCultureinSongandYuanDynasties
TongXigang
(ShandongCulturalResearchCenter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AmongthebrilliantSongandYuancivilization,Shandongwithitsdistinctcharacteristicandvigorregionalculture,occupiestheapparentlyimportantposition.ItplaysanimportantpartintheconstructionofnewConfucianism'sideologicalsysteminSongandYuan,boomingofthethreereligions,advancementofwritingstyle,andprosper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andart.
Keywords:SongandYuandynasties;Shandongregionalculture;newConfucianism;boomingofthreereligions
TalkingaboutLiangShiqiuTheoryofHumanNatureanditsEvolution
GaoXudong
(ComparativeLiteratureResearchInstituteofBeijingLanguagesUniversity,Beijing,100083)
Abstract:ThekeyconceptofLiangShiqiuliterarycriticismisthetheoryofhumannature.Inthepast,thetheorywasconsideredtobeequaltothetheoryofhumannatureofbourgeois.Virtually,Liang'stheoryofhumannatureistheclassicalonethatcentersonreasonadvocatedbyIrvingBabbitt.InthedebateswiththeLeftWing,theconnotationofLiang'stheoryofhumannaturegaveitswayfromreasontoemotiongradually,fromdenyingthenaturesofclass,timestoapplaudingthem,whileemphasizinghumannaturemore.ThisseemstobeclosertothetruthandtothetraditionoftheMayFourthMovementliteraturetoo.ButwhatLiang'stheoryofhumannatureemphasizesisthepureformsofhappiness,anger,griefandjoy,whichmakeithardtodistinguishhistheoryofhumannaturefromanimality.Andthathewantstocancelthetermofpeoplemakeshimsubverthistheoryofhumannature.
Keywords:LiangShiqiu;theoryofhumannature;nature;evolvement
(翻译:吴学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