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
科学和艺术这对双翼,人类离了哪一个都无法飞得更远。我了解到,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摒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做法,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传统教育使科学与艺术分离。从事理工科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偏重形象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旧有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弊病,认识到要全面开发脑功能,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统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早在192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19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一辈哲学家熊十力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又加以新的阐释,把艺术活动类归为“性智”,把自然科学类归为“量智”,他认为“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钱学森强调:“大科学家尤其要注意‘性智’”。而且许多科学家认为,科学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助于科学研究,因为审美带来的情感、冲动、直觉常使科学家瞬间进入创造性的化境。世界著名科学家、控制论之父维纳喜爱诗歌和文学,他认为这影响他的直觉能力,而科学上的直觉运用对攻克难题有非同寻常的作用。维纳常常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根据科学直觉去从事研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玻姆期望早日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他强调艺术并不简单地由艺术品组成,还包括一种态度,即“艺术的灵魂”;科学也是如此,它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创造耳目一新的认识方式。“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比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重视科学与艺术结合在教育中的作用。2000年4月,他参观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后提笔写下:“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高科技时代的艺术美感就实质而言,应是对本性的美感。艺术美感更多的不是形诸于表面,而蕴涵于其内质。这正如杨振宁所说:“它(按:指自然界)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
艺术和科技都是为了将人们带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境界中。艺术为科技提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科技为艺术提供了实现人类梦想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用李政道先生的话说,就是:“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河富有意义。”
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至今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科学家们进一步又提出了其它新的理论。但是,在各种理论中只有爱因斯坦的理论最为简洁、奇妙、雅致、优美。而许多科学家确信它的正确性,也正是它最富艺术美感。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你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
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能使你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你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这正如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说:“通过原子现象的表面,我窥测到了一个异常美丽的内部,当想到现在必须探明自然界如此慷慨地展示在我面前的数学结构这一宝藏时,我几乎晕眩了。”正是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冲动激发了科学活动的巨大创造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大片时代,动辄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导演更加游刃有余,无论是前期的拍摄、后期的剪辑乃至院线的播映,大有今非昔比之势。自《英雄》《无极》到如今的《三拍案惊奇》《唐山大地震》等,恢宏壮观,画面精美,看到美轮美奂的景致,看到惊心动魄的场景,不得不感喟科技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对于艺术来说,绝对不拒绝美,但是,深邃思想和精神审美才是其最终的旨归。然而,在这些所谓的大片当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些,留给我们的只有画面的精美。于是,大片成了瞬间的风景,在我们的脑海里不留下任何痕迹。艺术是美和怜悯,这是西方一位艺术家
的话。此“美”也绝非彼“美”,悲悯更是在大片中难觅踪迹。这也就难怪了,大片不断地刷新着票房纪录,也前所未有的遭遇到观众的诟病。如果说把板子打在科技手段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先进的科技手段,绝对使得一些导演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才思大打了折扣,堆一堆奢华的垃圾,就能刷新票房,谁还费
心思在故事叙述、塑造人物、思想内涵上下功夫。这也就难怪大片屡次参加国际电影节,每次都是折戟而归,颜面扫地。也许在电影的发展史上,大片时代所创造的市场份额会留下一笔,单就其艺术水平上来说,难以比肩十年代的一些作品。
科学与艺术紧密融合,还将产生既非纯科学、也非纯艺术的新艺术门类,如网络艺术,
其作品不再关心物质形态和视觉形式,而是注重在交流的互动中所悟的东西。未来学家预言,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事更加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创造出的东西既适用于事业又能用于休闲。这将会形成艺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名为“知识艺术家”的新职业。艺术与科学整合,形成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形式,艺术门类大大增加。艺术反映时代,艺术更贴近生活,艺术的表现多采多姿,也更能满足未来人的多种需求。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坚持认为,人只是血肉凡躯,脆弱、会腐朽、各个不同,而且具有灵性。他们反抗科学削弱人性、剥夺情感,反对把人变成一组可归类、可计量、可锻炼的化学物质。这些艺术家坚持用高情感的表现与高新科技抗衡,倡导新标本艺术、新手工艺术。然而不可否认,新艺术实质上也打上科技时代的烙印,新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完全可以借科技手段进行分析。
艺术家们大都相信,艺术受惠于科学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形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展示艺术的浪漫和风采,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科学不断创造新色彩、新材质、新工具、新方法,给艺术家无尽的推动和激励。艺术家面临丰富的选择,想象力获得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艺术和科技这双翅膀,忽视其一,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极不平衡,只有为艺术与科技提供自由孕育和发展的空间,我们才会更好地驾驭它们,为人类的将来送上更好的福音。而对我个人而言,虽然自己学习的语言专业偏艺术方向,但是我的生活和学习也同样充满了科技带来的方便,甚至,科技也可以影响到人类交流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我也要多多涉猎科技与艺术方面的动向,通过实践,将科技与艺术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自己成长、翱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