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识与自救之孩童常见身心反应家长协助手册
孩童常见的灾后身心反应
这次地震过后,我们在新社及大里对儿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以评估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发现有些灾后反应常出现在儿童身上。以下就最常见的十二项依序排行如下:
1. 带着恐惧的神情,重复与地震相关的游戏或言语 2. 误以为地在摇晃
3. 常常要注意逃生、防护用具,或注意房子的安全 4. 变得更黏人,不敢独处
5. 常表达担心地震再来,同时神情恐惧、害怕
6. 接触跟地震有关的画面或情境时,神情就显得非常害怕 7. 对很小的余震有过度的反应
8. 考试成绩退步或做功课的时间拖长 9. 易发脾气
10. 做恶梦或半夜惊醒 11. 心不在焉或发呆
12. 不愿意讨论或回想与地震有关的事
※ 以上各项反应中,第1、2、6、10项属于「重新经历」类;第3、4、5、7、9、11项属于「过度警觉」类;第12项属于「退避麻木」类;第8项属于「其它反应」类。
以上每一项,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儿童出现反应。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医院求诊,也都是因为相当担心这些状况。在这五个月来的门诊经验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经过父母的适当协助后,均可以在一至两个月时间,恢复生活的常轨 ,只有少部分仍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以上状况,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呢?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说明儿童各类灾后反应,以及协助孩子的方式。
儿童灾后身心反应及协助方式
1.重新经历类
孩子会以各种方式重回地震发生当时的处境,想要重新控制那个经验。这些方式,包括游戏、幻想、目睹、与梦境。(量表第1至5题)
★状况一:孩子将积木堆高,再将它推倒,同时脸上显得茫然无助。 【协助方式】
此时,如果我们陪着孩子玩,有时孩子会说出他自己的情绪:「好可怕,房子都倒了」。因为是孩子自己发动的游戏,而且有大人陪着,他这次的经验不会再像地震当时那样无助;如果孩子处在混乱的恐惧中,大人可以帮他指认出害怕的情绪,让他清楚原本混乱的情绪,同时觉得被接纳。
地震刚发生后的避难所中,常看到孩子在玩有关地震的游戏,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玩,便阻断了他们重新得回控制感的机会。现在,在组合屋里,我们见到孩子们彷佛回到三十年前的小区,许多玩伴,不停地游戏。除了「爱玩」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之中逐渐在新生活里找到熟悉感和控制感的轨迹。大人们自己重新适应的心理历程,若能和孩子分享讨论,必定可以为孩子的地震经验加入一些正向的意义。
★状况二:孩子很喜欢看和地震有关,可怕的电视报导。 【协助方式】
这也是某种型式的重新经历,孩子以为这次的经验会比地震当时更安全。玩地震游戏常是好方法,但电视却常有反效果。大众传传播媒体的影像报导已经被证实对孩子会造成极大
的压力。一般说来,影像所造成的压力要远大于声音和文字。所以我们建议,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看这样的节目。但可以让孩子接触与地震相关的科学书籍,或与孩子讨论地震有关的知识。
★状况三:孩子每天都在入睡后一小时左右,突然在睡眠中出现哭泣、激动、害怕的表现,而且并没有完全醒来。叫醒他后却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 【协助方式】
这是典型的夜惊症,孩子通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旁边的人却被他吓到。这是孩子在浅睡期与深睡期交界时发生的状况,建议父母此时可以轻声安抚孩子再度入睡,后半夜通常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期况如果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话,通常只要孩子的焦虑得到处理,就可以改善。但如果情形很剧烈,或太常发生,或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改善,就要尽快到儿童心智门诊求助。
有更多的孩子半夜从梦中醒来,却不见得会吵醒大人。他们记得梦里的可怕情景,自己吓得要命,但不一定会说出来。建议您如果发现孩子醒来,可以只是陪伴孩子入睡,同时给他安全的保证。在白天时,再尽可能藉由谈话或画图让孩子把梦境表现出来并与他讨论。 ★状况四:当别人不小心踫到他的桌子,就以为有余震而准备躲避。 【协助方式】
不要笑孩子,即使他已经连续这么怕了五个月,也不要笑他。反倒是可以和他讨论下次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快更安全地避难或判断是否真有地震。但同时也要告诉他刚才真的是没有地震的事实。长期下来,孩子很可能会很沮丧,因此必须注意孩子在这过程中所累积的无助和无力感。
★状况五:孩子突然慌了起来。 【协助方式】
他可能是想起灾难的某个片段,不见得是事件,也可能是气氛、味道、光线的记忆。此时,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尽量使他温暖,给他熟悉心爱的玩具。轻声地与孩子说话,给他安全的感觉,并且告诉他,他是安全的。因为他的恐惧主要来自幻想世界,所以如果能与他讨论现在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现实上存在的内容,也会有帮忙。 注意事项
「重新经历」类的反应,如果持续太久。就等于孩子长期处在地震的压力下,常常会造成孩子在地震发生的几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严重的创伤反应。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2.退避麻木类
少数孩子会逃避所有和地震相关的事,这通常包括两部分:不愿意或不能回想,以及不愿意看到或经历。(量表第6至11题)
★状况一:明明怕地震,因此心情不好,生活作息改变,但就是不谈地震。 【协助方式】
这时,硬逼孩子去讨论,通常没有用。比较好的方式仍然是替孩子说出他的状况(「你最近比较没有精神,好像都不想动哦」),但不要急着改变他的情绪(不要说:「不要这样有气无力的,像什么话」),也不要急着要他承认这是地震造成的。
★状况二:孩子只要上到二楼,就非常害怕,直到下到一楼才能平静,因此不愿意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 【协助方式】
这时,我们只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必须起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会害怕;但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可以害怕,但仍要去学校,仍得上二楼,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办得到。
★状况三:孩子变得比以前文静乖巧,个性变了个样。 【协助方式】
孩子可能仍然惊魂未定,因此减少活动来避免让自己焦虑不安的事发生。这是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焦虑,如果没有造成生活上的负面影响,则不需要急着让孩子恢复原来的样子。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对地震有不正确的想法,有的孩子以为因为他不乖或做错什么事,才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也有可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因此想要表现得勇敢一点。这个时候,建议您多与孩子讨论地震的知识,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关于地震的各种问题。 注意事项
「退避麻木」类的反应常会受到忽略,而且这常表示,焦虑对孩子来说已经无法面对,而必须使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反应保持高度的觉察,非常小心地观察。
3.过度警觉类:
这是孩子在灾后最常出现的反应类型。(量表第12题)其实不只孩子如此,任何人在面对突然的巨变时,都会有高度的警觉。必须要等到环境可以完全令人放心后,才有可能消退。
★状况一:地震后孩子常翻来覆去,躺在床上很久才能入睡,也常半夜醒来,或一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协助方式】
当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则太容易被吵醒。当孩子很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黏着父母,不让父母离开,而入睡则是他非得离开父母的时刻。因此,我们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书,或做些孩子喜欢的静态活动,当成是一种入睡前必有的仪式。如此,可以让睡眠变成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经验,孩子的睡眠常会改善。
但是,如果孩子的失眠状况已经严重影响白天的作息,且持续超过数个礼拜。则应至儿童心智门诊求诊,极短期的药物治疗常常可以有极大的改善。
★状况二: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生,地震后整天盯着天花板看,怕房子像那天夜里那样倒下来。他几乎不让爸爸离开他的视线,很容易受到小余震的惊吓。他每天都吵着要爸爸带他离开大楼里的家,到公园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廿次。爸爸很担心孩子从此变成一个胆小的孩子。 【协助方式】
孩子有过度或过久的警觉反应,表示他仍然觉得不够安全。我们不能急着叫孩子不要害怕,因为害怕是他现在最重要的武器,拿掉面临大敌的人手中的武器,只会造成更大的恐慌。
后来这位父亲很有耐心地,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在害怕,害怕是正常的」,他陪孩子准备了各种安全的措施;并且固定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他害怕的大楼一阵子;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他都陪孩子念故事书。我在门诊什么也没做,只是支持爸爸继续做下去,一个月后,这个小男孩已经不再过度害怕地震了。 ★状况三: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不专心,持续力也变差了。 【协助方式】
921地震后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出现上述在家里出现的那些反应。倒是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发现:班上的学童变得比以前好动、不专心。这通常有几个原因: 灾后许多学校都受到严重损害,孩子上课的空间变得狭小拥挤,或是改在户外上课,使得令孩子分心的刺激物增加。
学校重建时有很大的工程噪音。
上课时间变的不固定或与以前不同。
整个环境变动太大太频繁,有的孩子会幻想:「说不定明天以后就永远不必上课了」。
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精力无处发泄。
因此,固定作息、减少环境的变动、并且让环境单纯化是让孩子专心的第一步。可以适当的提醒孩子,也可以在孩子开始要分心的时候,让孩子帮忙你做件小事,拿个东西,再回来写功课。另外,也可尽量安排时间或机会让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运动量。
★状况四:一个原本活泼外向的低年级女生,在地震后变得很胆小,不敢让妈妈离开自己五公尺以上。一直到一个月之后,仍然不能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 【协助方式】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妈妈。他们在平常就常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协助,灾后会变得更为明显。此时您可以尽可能地陪孩子,通常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会有独立的需要。您可以用其它各项的作法,等到焦虑逐渐降低之后,孩子自然会想自己玩。
您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己准备好,并且在那时适当的鼓励孩子自己独处。您也可以使用渐进的方式,先让其它大人在某些时候代替您陪孩子,再渐渐让他在白天有短暂的独处时间,再慢慢增加独处的时间长度。一开始不要太久,以免孩子过于挫折。夜晚常是最困难的时候,建议您在此阶段尽可能在入睡前陪着孩子。您不会因此而宠坏孩子。
★状况五:一个原本功课很好的高年级女生,地震后每天都在打电动玩具,变得不想念书。妈妈一直问她:「妳怎么了」,她却什么也没表示,继续打电动。 【协助方式】
此时,不论是用指责或鼓励的方法要求孩子念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孩子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处在很大的焦虑中,她很怕地震当晚那种恐怖的情形再发生,因此无法安心。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够勇敢,因为有太多的情绪无法处理,才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妈妈直接问孩子孩子:「妈妈觉得妳好像在害怕。」 注意事项
「过度警觉」是一个最明显的症候,让我们了解孩子对地震的初期反应。常有很多人说,要倾听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花时间陪孩子渡过这些情绪,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不少家长说,经过这一次,他好像比较知道可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4.其它反应类
有些大人不会有的反应,会在孩子身上出现,最常见的是考试成绩退步、变得比较不乖或消沈,在小小孩则常可以看到退化的情形(例如:尿床,吸手指)。 ★状况一: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变得很不乖,常不守规矩。 【协助方式】
建议父母做到:「在情绪上支持孩子,但在行为上要清楚地设限。」比如,您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心情不好,妈妈很心疼,但你还是必须把功课做完才能看电视。」清楚的规矩,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弹性,对孩子的混乱心情将会是有帮忙的。
★状况二:有位妈妈来求诊,因为她念国小三年级的的孩子变「幼稚了」,变得像是学龄前的样子。晚上开始偶尔尿床,常常哭闹,白天一直咬指甲。 【协助方式】
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变回成熟的样子,虽然这通常很快就会过去。此外,也不要嘲笑孩子。这不表示我们只任由这种情形继续。您可以告诉孩子,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同时回想当年孩子小时候,有这样的问题时,您是如何一步步教会他的。 忧郁反应:
在量表中,有几个题目特别与孩子是否有忧郁倾向有关,可做为了解孩子的参考。(量表第9至14题、第23题)
家长常问的问题
问题一
地震时我们家没发生什么事啊,怎么地震后他变了那么多? 【回应】
地震把原来的秩序都打乱了,作息变得不固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变得难以预料。让孩子变的不专心的,不见得是地震本身,环境的变化才是主因。 问题二
地震后,我自己情绪也很不好,会不会是我影响了孩子? 【回应】
父母的情绪是影响孩子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门诊中有许多孩子,强烈的灾后反应并非因为地震本身,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当父母亲自己的情绪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议父母亲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将学会您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学习的身教方式。 问题三
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孩子的各种状况都很有效果? 【回应】
许多父母亲在回诊时告诉我们,有两个方法最能帮孩子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个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是要你念故事给他听,还是他讲故事给你听。第二个方法是,陪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带孩子去买他想要的东西回来布置,不过一定得事先设定上限(否则他选得太贵,不论买或不买,都有反效果)。
~给家长的一些话~
每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是给自己的礼物! 甜言蜜语永不嫌多,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欣赏。
身体的接触是爱最有力的表现,拥抱或是摸摸孩子的头,都能传达你的关心,让孩子觉得安全。
疼惜孩子,也要宝贝自己喔! 每个人都有坚强和脆弱的时候,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助,大声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帮忙。
让我们一起携手,在孩子复原的路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