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来源:爱go旅游网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关于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1】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

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

《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

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

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

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

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

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

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

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

《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

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2】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

“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

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

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

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

如有人。

”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

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

勿触掕。”“事勿忙。

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

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

须顺承。”“步从容。

立端正。”“衣贵洁。

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

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

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3】

蔡先生解读《弟子规》,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

原本的我对于传统文化,也读过不少书籍。

尤其是《论语》,《道德经》,《荀子》,《韩非子》等等。

但是对于《弟子规》却知之甚少。

2008年家庭聚会,谈到孩子的教育。

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家教都需要加强,没有规矩。

所以最后决定让孩子学习《弟子规》,来规范孩子日常行为。

《弟子规》原名《童蒙训》,是除了《三字经》以外最受欢迎的儿童教育书籍。

可惜的是我的两孩子读了《弟子规》,收效甚微。

原因之一是大人没有以身作则,其次是对于《弟子规》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

读了蔡先生的讲座,对于《弟子规》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孩子的行为规范还在其次,主要是道德品质的培养。

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其次,我们更应注意孩子人生大格局的形成和建立。

就个人品质的培养,国外也是同样重视。

而且个人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我读富兰克林,华盛顿的传记,体会颇深。

可以说这两个杰出人物取得的丰功伟绩,完全得益于个人品质和个人魅力。

是他们拥有的高尚品质,才使得周围聚集很多杰出人士。

是众多杰出人士集体的力量,使美国实现独立并且延续着他们制定的方向发展壮大,乃至称雄世界。

对于《弟子规》中提到的孝道,尤其是我十分认同的。

“首孝悌,次谨信。”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而对于《弟子规》中提到的一些陈旧的观念,该摒弃的必须摒弃。

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弟子规》中对于读书的论述,是经常被人引用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人己见,昧理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