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
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 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志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
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
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一片的和谐安乐,看似陶潜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无畏的反抗大胆的斥责,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 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
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一番人生,体会一番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赏评】
《瓦尔登湖》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一。本文作者以“遥想瓦尔登湖”的独特方式,充分表达了对梭罗由衷的敬佩。对梭罗勇于远离尘嚣、拥抱自然、感受寂寞,并从中思索和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的行为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同时也在提醒读者,也许我们不能都像梭罗那样找个湖隐居起来,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他的《瓦尔登湖》,以慰藉心灵、抚平创伤、思索生活、感悟人生。
【作文一】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立意:恬淡的人生,简单的快乐。
不为外物所累,生活才会更加恬淡自在,充满简单的快乐。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后一心向佛,谢绝所有俗世应酬,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严守戒律,刻苦精进,长年累月地
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在红尘之外,弘一大师摈弃了世界上那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静虚淡定、泰然自安。(回顾上一讲《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无独有偶,《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以体验主义者的姿态,放下“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放下物质,放下繁华,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回顾上一讲:对素材提取,尽量包含身份、事迹、结果、传主言论、他人评价在内的重要信息。)
然而,是否唯有逃离,方得安静?其实比逃离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对物质的迷恋。若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心中有瓦尔登湖,那么处处都是瓦尔登湖”。梭罗本人在瓦尔登度过920天后回到康科德,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正是这种豁达超脱的胸襟,这种洞穿名利虚荣的睿智,才使得如李叔同、梭罗一般的人,拥有超越功利的情怀,拥有乐享平静的闲适。(小结:以“比逃离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对物质的迷恋”这一观点为中心,围绕观点、结合作文材料加以解读。论证中提及了“放下心中对物质的迷恋”对应材料中的“不需要的东西”,“拥有超越功利的情怀、乐享平静的闲适。”对应了材料隐含的“放下不需要的东西带来的影响。”)
【作文二】
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立意:其实花瓶本身并没有那么美,只是你被物欲奢华所迷惑,迷失了自我。
梭罗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启示:“只要心中有瓦尔登湖,就处处都是瓦尔登湖。”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放下优越的物质环境,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那么起眼,但梭罗却在精美之外,在物质之外寻求到了美的真谛。是的,不论时代的风尚和社会的潮流如何,总有人能够拒绝人云亦云,坚守自己内心的“瓦尔登湖”。其实看来精美的物欲世界,不过是展台上人人称赞的美丽花瓶,当你静静独处,仔细思量之后,会发现原来生命中拥有太看似精致的“花瓶”,拥有过多的物欲,也会蒙住我们欣赏美的眼睛,蒙蔽我们探求生命真谛的心。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有几人能如袁隆平一般摒弃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只以淡泊平静之心对待工作和生活。人心越来越困顿,世界变得越来越功利,人们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