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医僧
肖诏玮1,黄秋云1,原
丹1,马榕花1,林端宜2,施志强1,李君君1,程保灯
1
(1.福州市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福州350108)关键词:福州;医僧;海济;梵辉;提润;生平;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61-03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在三国魏晋之际传入福州。两汉以降,我国历史上僧人行医者甚多。笔者根据林礼经先生提供海济手稿、姚丽娟医师提供提润资料、释应钦先生提供梵辉部分资料及本人手边有关梵辉素材,介绍海济、梵辉、提润3位医僧的生平、临证经验,以飨读者。1海济
1.1生平:海济(1888—1978),俗姓曾,名文樵,浙江省杭县人。12岁时与其父同时出家福州鼓山涌泉寺,历任涌泉寺、西禅寺知客,林阳寺方丈,足迹遍及缅甸、新加坡、越南。40岁时,海济因积劳成疾,患血证沉疴,经浙江宁波董伯珍中医治愈。董伯珍视海济敏学诚笃,邀之入室,亲传方技。海济苦研,学成归来,悬壶华林寺,继移南营。从医50年,学验俱丰,重视五脏辨证,擅治疑难杂症,声誉日隆。
1.2学术撷要
1.2.1五脏积聚:海济治疗积聚重视从五脏论治。海济认为五脏者,心积名曰伏梁;肺积名曰息贲;脾积名曰痞气;肝积名曰肥气;肾积名曰奔豚,此皆五脏受病邪积郁,与胃肠食物不化之积有所不同也。胃肠之积属于有形之物阻塞,失却传化机能,乃可攻下通之则愈。五脏之积系属气化停滞,故不可攻下,必须运转气机而自化也。息贲,病属
收稿日期:2008-07-05
基金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WZZM0605)
作者简介:肖诏玮(194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中医流派研究。
!!!!!!!!!!!!!!!!!霞浦一带炼丹行医,霞浦境内的洪山即因葛洪曾隐居于此从事炼丹活动而名之。《霞浦县志》有记载:“晋葛仙翁,即洪也,晋时人,尝修炼于洪山,故名,山中多其遗迹。”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曾在霞浦发现多处葛洪炼丹遗址。葛洪长期从事炼丹术,妄图求得长生不老,但在客观上发现了一些有临床医疗价值的化合物和一些化学变化的过程,如丹砂(硫化汞)制汞,雄黄升华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葛洪在炼丹和制药化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3.4海上交通与对外医药交流:福建的海上交通始于汉代,位于闽江口附近的东冶是当时诲上交通的中心,由此出闽江口,南交南海,东接北方诸港。东汉时,交趾七郡贡品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中原,如《后汉书·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又指出:“三国时已有人从会稽东冶县出海。”东冶今福州之称,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福建名医董奉曾到交州(今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的海外交通开始发展,泉州已有大船来往于南海诸国。据《宋书》卷97“夷蛮传”载,当时出现“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的盛况,“晋武帝太康四年(238年),以温麻(今福建霞浦)船屯立”(《宋书·州郡志》卷36),航海业得到初步发展,东南亚的名贵药物如犀角等已传入福建[8],海外交通促进包括医药在内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又据《续高僧传》载,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从建康入闽,住在南安九日山延福寺从事佛教《金刚经》翻译,九日山中仍留有翻经石遗迹。印度僧人不仅带来佛教经书,而且也将印度医学传入我国[2]30。
参考文献:
[1]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M].厦门:国际华文出版社,
2004.
[2]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3]曾凡.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考古学报,1980
(3):280.
[4]《宋本广韵》卷第一,第十七,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85.[5]朱维干.福建史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6-15.[6]马伯英.中国医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7]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0.
[8]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18.
62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第18卷
肺,当审肺脏感受何邪,或寒或热,或停痰伏饮,宜与葶苈泻肺之类。伏梁,病属于心,当察心经寒热虚实,实热者宜泻心汤之类,虚寒者宜养心汤之类。痞气,病属于脾,脾乃阴土喜燥而恶湿,总以温脾化湿为主,宜平胃枳术之类。肥气,病属于肝,肝木受郁热滞于中应疏肝解郁,宜逍遥散、泻肝汤之类。奔豚,病属于肾,乃水藏,当以温暖之剂散其邪,宜川楝、元胡之类,可与疝气之方同施。然五脏之积皆因传导之气机闭塞,血滞痰凝而结成肿块。
病例介绍
张某,闽侯县淮安村人,13岁。1954年4月初诊。其父代诉,患儿于10日前突发寒热,胸胀闷,头眩身痛,经乡医用西药治疗,病尚未愈。3d后右腹结块坚硬,渐痛渐剧,痛甚失眠,食则欲呕,头痛臂硬,大便团塞,烦躁不安。经省城2家医院检查,认为须剖腹探查。患者惧怕开刀,父亦不肯签允,用内服外敷治法,历10余日未效,病势加剧,烦躁不眠,痛引巅顶,食则欲吐,大便闭塞,脉数而滑,舌中黄燥而边赤。海济诊断为肝积。病由3月开始,时值春末厥阴司令,病由外感风湿,始则发热恶寒,继则胸膈不舒,医者不察,仅凭体温之高,屡用退热之剂,致使风与湿邪反郁于里,且其人素有肝热,肝气抑郁致成此病,先予疏肝开郁之剂。内服方:白术9g,茯苓9g,柴胡1.8g,龙胆草1.5g,僵蚕3g,薄荷1.2g,生大黄3g,茵陈6g,夏枯草6g,连翘6g,甘草3g。开水冲炖取汁3杯,分3次服,每隔4h服1杯。外敷方:赤小豆1.5g(研末),海螵蛸15g,白及3g,金凤精1.5g,蒲黄6g,白蔹9g(研末),生半夏9g。共研末和匀,分作6次调蜜敷肿块处。
二诊:服药3剂,痛减一半,胃口转好,睡眠渐复正常,大便通畅,精神安定。惟肿块尚未见消,诊其脉搏转缓,舌从黄燥转为红润,病证已趋好转。内服方:白芍9g,丹参9g,蒲公英9g,煮半夏9g,当归3g,酸枣仁6g,夏枯草6g,龙胆草1.5g,远志3g,甘草3g。服法同前,外敷方照前药再合一料,亦分作6d调敷肿块处。
三诊:诸症悉减,肿部亦见软化缩小,精神恢复正常,已无它病,唯肿块尚未消除。内服方:生黄芪9g,白芍9g,丹参9g,茵陈9g,蒲公英9g,当归6g,白芷6g,夏枯草6g,龙胆草1.5g,甘草3g。服法如前,敷药亦按前方配用。
四诊:肿块已消过半,余无所苦。是病机告愈之候。内服方:紫石英15g,白芍9g,煮半夏9g,蒲公英9g,丹参9g,贯众6g,龙胆草1.5g,夏枯草6g,当归3g,甘草3g。煎服如前法,敷药亦按前方配用。惟其家长代诉:患者夜间睡时时常有咬牙。是肝热犹炽,令其临睡前服龙胆泻肝丸9g,连服7d,腹部肿块全消。
1.2.2
噎膈:海济认为三阳热结者,乃胃与大小
肠三腑,热气蕴结而不散也,因热气灼伤津液,由是胃之上曰贲门,小肠之上曰幽门,大肠之下曰魄门,三门津枯燥涩,水谷出入之道路不得流通。若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食不能下,则为噎膈之症也。留连日久则大肠传导之路亦受影响,魄门燥涩难通,逆气上冲,胸痛如刺,胃脘伤也,大便状如羊屎津液枯也。或吐沫呕血,血液不循常度皆成危侯也。审其致病之因,由于其人平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喜食芳香温燥之品,积年累月邪热蕴郁,心火内炽,真阴日耗,胃液干枯,始则饮食减少,精神疲倦,继则脘痛吐酸,喜噫欲呕,则噎膈之症成矣。初起者用五汁饮(姜汁、梨汁、韭汁、藕汁、牛乳)以滋液润燥;热结大肠者,用大黄汤;属虚寒者,四君子汤加沉香、丁香,或将沉香、丁香研末,与六君子汤或理中汤同服;更有利膈丸,方用枳壳、厚朴、大黄、人参、甘草、木香、当归、藿香、槟榔、桃仁、火麻仁,研末和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g,用米汤送下。又有汞磺散,即汞、硫二味研末,用老酒或姜汁冲服。以上数方,皆古书所载,间有试用之,颇有疗效,亦视病之浅深,体之强弱之不同也。海济治膈所采诸方,择其有效者唯启膈饮,初起连日服二三剂,其吐即止,胃纳日增;继用平肝润膈之方,佐以祛痰之品,皆可收效。若胃气虚弱,必须节约饮食,勿令太饱,忌食肥甘,俟其胃气渐复,可免复发,不然胃气已虚,食复必重,则药物无灵矣。
病例介绍
林某,闽侯县禄家村人,患膈食之症,曾在某医院检查,怀疑胃癌、食道癌。患者年近六旬,体力虚弱,且家中经济拮据,遂延海济诊治。按其脉象弦大而滑,验其舌苔黄浊而厚,弦为肝气上逆,大系胃热炽盛,滑乃湿滞痰生,浊湿熏蒸致舌苔黄浊。询其未病之前,常觉胸膈满闷,食多噎塞,每月之中食入即吐者一二次,稍食温暖之物即止,如是者3年,噎膈之病日趋严重,数日即发一次,以致成为膈食,剧则七日水谷不能下咽。脉证互参,是为膈食危候。处方:北沙参9g,川贝母3g,丹参9g,郁金3g,砂仁1.5g,荷蒂3个,茯苓9g,石菖蒲2g,杵头糠30g(布包),水2杯,煎八分服。二诊病情好转,其吐渐减,每日能食半斤饼干,3杯牛乳,尚有呕水及口中干燥。于前方加入天花粉9g,煮半夏9g,干姜3g。连服2剂。三诊:不呕水,大便亦通。其人体弱,更以六君子汤加当归、黄芪、火麻仁、酸枣仁。连服数剂,嘱其审慎饮食,忌食荤腥油腻。病人能如医嘱,日见健康,时已2年并无复发,且饮食逾恒,步履强健,此乃病后善于调摄者。
1.2.3活用时方:海济临证效法仲景,以仲景药
第5期肖诏玮等:福州三医僧63
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如神,但主张按福州土地、气候及百姓体质论治。他常用福州时方,如疏风用荆防桑菊,化湿用藿佩朴蔻。冬天多用麻、桂,夏天多用香薷、荷叶,春天多用荆芥、防风,秋天多用桑叶、甘菊叶等。他还常就地取材,如补益中气用福参,治疗肝阳上亢用榕树叶,痔疮用榕树须煎汤熏洗。2梵辉
2.1生平:梵辉(1916—1990),祖籍福州,出生缅甸,俗姓冯。6岁回国,其母出家福州三戒寺,他12岁出家怡山西禅寺,翌年于智水和尚座下受戒,后往越南二府庙主持法事。回国后被推举为怡山监院。1947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福建分会成立,任秘书,同年协助宝松和尚等创办福州佛教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福州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后为市政协委员。1986年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12月为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圆寂。梵辉早年师从福建著名诗人何振岱习文,生性敏悟,工诗词、文史。勤于著述,曾注解《六朝沙僧诗钞》,著《福建名山大寺丛谈》、《西禅古寺》等,曾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2.2学术撷要
2.2.1擅治内伤,善调脾肾。梵辉善补阳气,扶阳意在生阴,故少用刚燥之药,即使阴霾四布,在温燥之味中,间施柔润,以利平谧和调。至于阴虚火旺之证,善用六味丸之属。重视脾肾,贵在平达中和,赞化气机,资助元气。中气虚馁者,喜投补中益气汤,也果敢用红参,病稍有好转,即改投党参或太子参。
病例介绍
[例1]江某,年迈古稀,头晕如旋,少寐盗汗,腰膝酸软,舌光如镜,脉弦而细,肾阴亏虚,肝失濡养,风木鸱张,发为眩晕。药用:生地黄、熟地黄、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白芍、龟板、枸杞子、白菊花、石橄榄。是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味。
[例2}王某,头晕如坐舟中,足软似踩棉花,纳呆不知五味,厕便如水或溏,舌质淡苔白脉弱。脾土虚惫,清阳不升,是以眩晕。药用:红参、白术、黄芪、稻香陈、升麻、柴胡、炙甘草、石橄榄,以补中益气汤为治。
2.2.2治疗瘰疬,内外兼施。梵辉与常心合作,治疗瘰疬甚有效验,医声远播。常心系朱紫坊瘰疬世家方氏后裔。其治疗瘰疬不用银针刺入,不用红升丹、白降丹之类药。以治颈部瘰疬而言,用特制药艾,灸曲池、内关等穴位,辅以中药内服。3提润
3.1生平:提润(1923—2001),俗姓林,名春发,福州市郊人。13岁时因生活所迫中途辍学,15岁时在鼓山涌泉寺一位和尚的引领下,到闽侯雪峰寺出家,法号提润。遁迹空门后,提润刻苦钻研佛学,严格修持。后因目睹寺庙许多僧侣,因小病求医无门而圆寂,遂触发他钻研医学济世救人的心念。1941年,他到闽东寿宁县雪峰寺,随医僧明洁学习医道4年,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唐、宋、金、元、明、清著名医家著作,且跟明洁法师跋山涉水,采集中草药,随师诊病,先攻外科,再研内科,潜心探索,成就斐然。1956年提润在福州金山寺悬壶济世,1958年在福州开元寺驻锡,并于1970年受聘为鼓东卫生所中医师。1989年任福州开元寺住持后,在寺中创办“福建省佛教中草药医诊所”,主治肿瘤。每日接诊70余人,诊病时间在12h以上。提润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为知名医师。曾赴台湾,在圆光佛学院讲经,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人生的苦痛,众生的无助由此可知。提润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海峡彼岸能与弟子星云、黄清溪等晤面,提润十分高兴。提润还应邀出访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讲法、诊病,救苦利世。提润支持教育事业,1995年投资50万元重建古田县极乐小学校舍。他关心佛教文化发展,投资50万元扩建古田极乐寺,并建铜佛楼、僧舍。还捐资数十万元,修葺长乐、福清、福鼎等地一些寺庙。
佛法是出世的,行医是入世的。提润说:“佛法可以解除人生烦恼,而医学则可以除身体疾苦”。3.2学术撷要
提润认为肿瘤多因正气不足,气滞血瘀,聚邪酿毒而成。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若专事攻伐,亦大伤正气,中草药治疗则权衡邪正盛衰,根据个体情况,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常用以下治法和药物:清热解毒法:常用药白花蛇舌草、草河车、半枝莲、白英、积雪草等。活血祛瘀法:常用药全蝎、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软坚散结法:常用药夏枯草、山慈菇、陈皮、海蛤壳、浙贝母、昆布、海藻等。滋阴增液法:常用药玄参、麦冬、沙参、生地黄等。扶正固本法: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女贞子、枸杞子等。治疗淋巴肉瘤选用药物:黄药子、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草河车、半枝莲、海蛤壳、浮海石、玄参、浙贝母、白龙骨、独角莲、全蝎、三棱、莪术、夏枯草等。治疗胃及食道癌选用药物:紫河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枳壳、桔梗、陈皮、半夏等。治疗肝癌选用药物:白龙骨、白毛藤、菝葜、马鞭草、九节茶,甘草、半枝莲、积雪草、地耳草、柴胡、白芍,疼痛者加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砂仁、木香。
提润治疗肿瘤,草药的用量较大,如白龙骨、独角莲、草河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积雪草、马鞭草等,一般用量为30g左右,根据邪正盛衰,配用扶正固本药物,饮食要求清淡,忌峻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