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期 (总第71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学术苑 群众运动与湘鄂赣苏区革命的实现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 王钰鑫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湘鄂赣地区因贫困而具有革命的可能,因大革命影响而具有革命的基础。然而,要想真正让革命之花绽放,必 须打破基层群众的恐惧,消弭与革命政党的隔阂。在湘鄂赣苏区,中共以群众运动为基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努力,吸引感染了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关键词湘鄂赣苏区;群众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3)03—0359~04 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理论 温床,却与革命运动并非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认识较以 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其外在的表现形 往认为贫困必然导致革命的认识更加客观公允,也为更加 式之一就是指引群众践行革命理论,求得革命胜利。这一 细腻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以湘鄂赣 过程中,群众运动起着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肯定 苏区为例进行了一点思考,希望可以对深化这一问题的研 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群众运动是 究有所裨益。因为,在笔者看来,中共如何成功实现对湘鄂 无产阶级政党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 赣地区农民的动员,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贫困山区成 之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原理。马克 为革命的根据地,形成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其中所隐含的 思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 真正动因,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探讨。 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I]P297因此,群众运动既是历 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就一 史前进的重要形式,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宣 下子转变为以农民为主,如何向他们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和 传普及、凝聚革命力量极为有效的方式。近代以来,在扬弃 革命理论,是包括湘鄂赣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面临的共同 中国传统群众运动的过程中,群众运动以极强的惯性影响 问题。此时,经历短暂的革命实践,总结正反两面经验,中 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那么,在湘鄂赣苏区存续期间,如何 国共产党人已经初步认识到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重要性和 把革命火种播撤到这一三省交界的贫困地区,如何在这样 必要性。中共六大指出:“党要实现自己的一切任务,最重 的革命温床上激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并使之投身到自 要的条件是能获得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党的口号之下,形成 己解放自己的革命事业中去呢?这绝非易事。中共为之进 伟大的斗争力量。”l2lP。 。苏维埃运动时期,有革命基础的地 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方才使革命之花在湘鄂赣地 区一旦打破群众的恐惧心理,革命影响力就会得到恢复。 区绽放,群众闻之景从。以今人观之,其中具有诸多不可思 湘鄂赣地区虽然偏僻,但作为大革命运动中心地带的边缘 议之处,形成了不同路数的解读,进一步还原了原初状态的 区,其群众显然不同程度受到革命的影响。苏维埃运动开 革命情景。然而,历史的场景毕竟已然远去,真实的历史仍 始后,中共在把革命注意力投向农村地区时,发现大革命的 需继续努力以求真切呈现。笔者不敢求全,只是冒昧从如 影响还深深地留在这一地区的群众中。何长工在回忆中就 何宣传、组织、动员、领导群众参加、支持革命的角度,探讨 明确指出鄂东南群众因深受大革命影响而“觉悟程度普遍 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相结合的几个问题,请各 较高”,成为“最可靠的保证”。[33P52这对于革命事业在短期 位方家指正。 内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具有相当意义。 利益是撬动革命运动的一个支点,是把革命温床上的 1革命温床与革命运动 群众推向革命运动的“催化剂”。利益分析法认为,对利益 近年来,国内学界或援引国外观点、或进行个性化解 的追求是一切社会主体行为的出发点。利益对人们的思想 读,提出了一种认识:贫穷,即便是赤贫,固然是滋生革命的 和行为均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农民尤其如此。事实证明了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BKS0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王钰鑫,男,河南焦作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59 lOJD710004)。 **2013年第3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王钰鑫/文 (总第7 1期)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的历史表明: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是中共动员群众参加革 或者直接地说:趋利性。正因为这样,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 命、支持革命的核心理念。通过动员群众参加、支持革命, 就成为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在当时,国民党在全国尚未 使他们在革命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帮助 实现真正有效的统治,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既有 亦有地方小有势力的群体,使得民生 他们正确认识党的政策主张是中共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 大军阀,也有小军阀,化、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一种有效手段。除了关注农民 改善踽踽前行,甚至于时有倒退。蒋桂战争更是直接造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利益,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 了湘鄂赣苏区民生的凋敝,“工农群众及一般小资产阶级在 生活,在改善民生中团结群众,甚至于对群众的“斤斤计较” 这次战争中饱受军队等扰害,更激动(起)了革命的怒潮”。也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方式给予必要的解 而反动势力的种种行为造成“苏区群众生活上的痛苦真是 3]P15在湘鄂赣边特委看来,工农群众 决。 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十分奏效。在湘鄂赣苏区党组织 笔不忍书,目不忍睹”。[4 。这样,厌恶现实的 的坚强领导和辛勤工作下,大革命失败后一度陷入低谷的 对于斗争爆发已经是“迫不能待”了。[群众运动得到了较大恢复。1928年5月9日,《湘鄂赣边 逆反心理也为中共革命提供了心理上的“合法性”。更何 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并 特委工作大纲》中提出要“用党的力量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及 况,中共坚持代表贫苦大众的利益,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宣言。0这就为理性的农民 边境各县城市工人群众及广大的农民群众,经过艰苦的斗 为之努力,争,从斗争中建(健)全党及工农群众之组织,建设武装力 在变动不居的革命斗争中作出参加或支持符合自身利益的 量,深入乡村中没收土地,肃清封建关系,建设各县区乡苏 群体或政党的选择,即选择中共奠定了良好基础。实际上,维埃政权”的工作方针,并视之为造成割据局面的基础工作 农民基于自身利益实现程度的考量而非革命理想信仰投身 革命,从当时革命队伍中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可以多少得到 之一。同期,岳阳、平江、浏阳的农民斗争已经“激烈起来 些说明或佐证。当时,有部分基层精英,在获得革命权力 了”,[4]P19 20湘鄂赣苏区革命事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好态 一势、好气势、好趋势 以维护普罗大众的切身利益为着力点,同剥削阶级进 之后,利用权力获取直接利益,如多占果实、多分地、分好地 等。这实际上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都未彻底根除,甚至于 在解放战争狂飙式的发展中,因纯洁性建设未能及时跟进, 一行激烈斗争,在斗争中获取群众认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基于 利益认同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在湘鄂赣苏 区创办和发展中,革命军队十分注重对群众利益的维护。 红五军攻占铜山县后,打开“义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大众; 打开监狱,释放无辜群众;采取柔性政策对待豪绅巨富,等 等这些,以对群众秋毫无犯的实际表现,很快就打破了敌人 的恶意宣传,使反动势力的污名化策略失效,“广大群众过 去对红军的误解完全消除了”。 ̄33P62而面对长沙一不法商 定程度上还出现过“蔓延”的趋势。 ] 为照顾群众的理性选择和社会观感,基层党组织中的 健康力量在开展革命运动中小心翼翼,力求最大限度争取 群众,换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之彰显。在工作方针上,强 调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 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作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 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 从群众中集合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7 使党的政策 主张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在革命实践中,以事 实换取群众信任。红五军在向鄂东南挺进中,为避免打扰 群众,决定不住民房,部队找了一所大祠堂住起来,容纳不 人,借英国之势故意抬高面粉价格,且不零售面粉,引发群 众强烈不满的情状,吴自立果断地作出决定,向群众表示, “面粉是我们中国人的,现在我代表工农红军宣布:全部没 收这家不守法的帝国主义粮食公司的面粉,你们排好队伍, 每人发十斤。”群众纷纷表示,“红军真好,给我们出了一口 大气”。_3]P 就这样,在利益实现认同的基础上,中共在湘 鄂赣地区站住了脚,获得了群众支持,并尝试着进行着晚清 以来失序、失范社会的重新整合,并取得了相当成就,把一 下的,就在屋檐下或门廊里开铺。据何长工回忆说,“我们 严明的纪律和对老乡和蔼的态度立即博得了群众的好感, 第二天就有人愿意找我们攀谈了”,在进行了宣传解释工作 (主要是采取群众大会的方式)后,群众对他们“疑惧冷淡的 表情完全消失了”。_3JlP 而这种采取实际行动的方式成为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的生成逻辑。“战士们严格地遵守‘三 种来自于西方、与群众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最终灌输普及 于此,浸润群众的心脾。 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地帮助群众挑水、打柴,向群众宣 传革命道理”,使“我们不但找到了落脚点,而且深深地扎下 了根”。[。] 2 理想与现实:中共与农民的博弈 农民的理性并非意味着不讲道义、不谈理想信仰。实 农民是理性的,他们往往从利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选 际上,中国农民是十分朴素的群体。讲信修睦的东方古国, 择行为。马克思学说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 熏染着生活其上的每一个“个体”,使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 的利益有关。[s]l s7在西方经济学看来,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 都淌着道德的血液。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们一旦选择革命事 的人都是利己的,即“理性人假设”。在我国,早在汉代,司 业,就会有一种“天然的忠诚”,因而不会轻易背叛。 这样 马迁就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道义基因,加之利益共同体的作用,使农民成为革命队伍 置于革命年代,农民也十分鲜明的体现了尘世间的“理性”, 中一股极为忠诚的力量。0一旦农民发现某一革命方占据 360 2013年第3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王钰鑫/文 (总第7 1期)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3]P77而 优势,就会倾向认定他们是正义的一方。0参加、支持革命 成为巩固当地苏维埃政权的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就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即便不参加革命,他们当中真正反 上栗市战斗的大获全胜,“对于白区群众的政治影响很大,33P78“一九三。年红三军团占领 对革命的也是极少数。这样的革命氛围极容易产生一批农 揭穿了敌人的污蔑宣传”。[苏维埃运动又向前发展,群众的斗争勇气更加轰轰 民革命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就会在本地区形成一种乡土 长沙后,3]e75而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宜春第六 社会特有的动员模式,如费孝通所描述的乡村社会关系般 烈烈地高涨起来”。f首先就是设法搞垮‘挨户团’,缴掉他们的 以他们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扩散;若干个革命中心的形成,会 大队”“开到那里,不仅革命队伍本身可以毫无顾虑的进行 使群众受到多种革命力量的影响,并非意味着远离了革命 武器”,这样一来,“群众也不再有疑虑了”。[3]P1 33红十六军采取游击战 中心就会被革命影响“边缘化”,实际上会在他们身上叠加, 活动,“一方面保卫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开辟白区工作,组织群 以至于响应者云集,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步步的 术,农民群众 实现。而这也正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对 众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运动El益发展扩大,[3]P1os 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El益觉悟起来,阶级斗争激烈开展”。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 为了更加有效地向群众解说中共的理论主张,通俗易 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8]P139这实际上 懂地宣传普及工作十分重要,这也成为助推群众运动的有 隐含着群众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追求。这也是铜墙铁壁 效手段。慕容楚强回忆说,“我们特别强调宣传工作,部队 每个班就是一个宣传队,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宣传员。”他 之所以被铸就出来的原因之一。 们“有的进行个别交谈,有的邀请群众开座谈会,有的写标 语”,还创造了“标语钢印,把红军的政治口号铸成铁模,打 在门窗木器上”。[3jP。 而革命军队“所到之处,都进行了广泛 的宣传活动,到处留下了标语和宣传画”。[3]P “打进大畈的 3恐惧心理与中共疏导 大革命失败后,城乡都弥漫着一种恐惧气氛。 在革命 战争的蹂躏下,普通大众对革命力量有着复杂的情愫,其中 一当天下午,在我军指挥部门口,我们的政治工作人员正忙着 写标语,画宣传画。一大群老百姓被这吸引着,都在围着 看。” ]P 不管群众围观的真实原因是怎样的,有一点可以 肯定的是,从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就有了党的影响,马克思主 义的痕迹。而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就会不断累 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恐惧。这是因为“敌人实行了惨 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群众未及逃走的统统被杀光了,睡在 摇篮里的婴儿过了刀,房屋尽化为瓦砾之场,良田都成了荒 芜之地,造成了广大的无人区”。[3]P72也有群众明确表示: “你们不消灭它(指万载与浏阳文市交界一常驻靖卫团),我 们不敢革命了,因为白天不能做工夫,夜间不敢睡觉,叫我 们怎么生活呢……”[3 JP7 起初,在他们看来,无论国民党也 好,共产党也好,等等政治力量都是在干革命。因而对革命 就有着复杂的理解,带着恐惧。这是中共在推进乡村革命 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积、持续强化,从而固化成为一种心理稳固的认识,形成对 革命坚定不移的支持和坚强的信念。以至于红三军团二纵 队到达徐家洞时,当地群众含着兴奋的眼泪表示,“你们又 来了,我们眼睛都望穿了呀,反动派说你们都被国民党消灭 了,我们真痛心哩!自从你们走了之后,我们受够了反动派 的摧残压迫,历尽了千辛万苦,我们总望共产党来,至死也 不向敌人投降”。[3]P79甚至于人们迷信的认为,“余贤立犯了 红星,一碰到红军就失败”。等等这些都表现出群众对中共 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根本上看,这是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中共进行着细致耐心的引导工 作,“有些群众有顾虑,不敢来挑谷子,我们就把谷挑到禾场 上分好,让老表到禾场上去挑。这样搞了几次,群众才真正 发动起来”。L3]P 。为了更深入地发动群众运动,中共采取武 合规律性的体现,这不单单发生在湘鄂赣苏区。在民主革 装保驾护航的方式进行推动。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就指出, 命时期乃至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群众对马克思主 “湘鄂赣省红军的发展和继续胜利进攻,即是保障湘鄂赣苏 义理论的认知都经历了这样的轨迹:从陌生到感知,在生活 区巩固和猛烈发展,保障分田胜利及广大工农劳苦群众更 之中不断接受而逐步在思想中沉淀下来,固化为对马克思 大解放的前提”。[gjl2 在革命实践中,“我们注意了发动群 主义理论的信任和认可,定型为坚不可摧的信念。 众,首先把在山上未参加的十多个人逐个发动起来,让他们 建立革命政权对在更广范围打消群众的恐惧心理和疑 认清地主是不会开恩的,只有起来斗争,才有出路。……, 虑具有显著作用。夺取革命政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动员群众直接参加打土豪,以后每次都有不少的群众参加 重要任务,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经环节。为了建立革命政 我们的斗争,起初只是年轻小伙子敢来参加,后来,老的、少 权,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体化为引导群 的、男的、女的越来越多。 ̄[3]P130“我们散发了很多标语,警 众进行阶级斗争的群众运动。尽管中共建党初期并没有立 告地主,要地主安分守己,不准欺压农民,不准粮食涨价,要 即提出建立政权,但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在共产国际帮助 立刻放回抓去的人;同时还号召农民群众,不要向地主交 下,很快便实现了政策的重大转变,提出了建立“苏维埃政 租,参加红军游击队”。[3]P129等等,革命力量作后盾对激发 权”的主张,_1 且或快或慢地在各根据地传达并贯彻。在 群众的革命热情,效果十分明显。黄茅战斗结束后,因战争 湘鄂赣地区,湘鄂赣边特委提出“用游击战争抗税抗租,不 促使反动派感到恐惧,这形成了对该地区群众的极大鼓舞, 还债,……,普遍发动农民斗争,群众起来的乡区即成立苏 36] 2013年第3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王钰鑫/文 (总第7 1期)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维埃”。 实际上,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是推动马克思主 分高涨。”【3] 义大众化的最重要手段。一旦建立政权,中共就可以凭借 在中共革命满足上述条件下,其理论基础之马克思主 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扫清原有乡村社会的权利 义与政治主张和政策法规必然会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结构和利益关系等,在基层社会形成一种强势力量,或被认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 为 力,或被认为“恐惧”,总之,广大群众卷进了中共革命 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I 2]Pll正是这样,在湘 事业 而毛泽东批判流寇思想的话语多少带有这样的味 鄂赣苏区党和红军的持续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 道,他说,“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 极大改观:“革命歌曲到处流行,广大工农群众的心完全红 政权,并}扫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 了,党的政治影响已深入人心”,“‘参加工农队伍! 当红军 去扩大政治影响”,是不可取的。l 1事实是十分明显 去!’成为广大青年们普遍的愿望”,“参军形成热潮”,甚至 的,湘鄂赣乃至全圉各大苏区都因建立了政权之后而更容 于妇女们一边摇着摇篮,一边还轻声地唱着:“儿呀!儿呀! 易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吴自立在回忆中提到,“平江县 快点长吧!长大了去见毛委员!”[ 长寿街召开丁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群众的斗争情绪十 注释 ① 需要指出的是,对原则的遵守,有时会因约束力量的弱小而被有意无意的违反,并形成了一种主观上不支持、客观上 却默许的现象,因而会有个别过激行为被视为合理。当然,对群众运动不良现象的容忍并不占主流,只是偶尔会出 现的一种现象。 ② 比如说,l 932年,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就明确指出,“组织春耕运动时目前发动群众、改造苏维埃之 基本工作,应成为极广泛的群众运动。”“领导灾民斗争,亦是你们群众工作的主要部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 资料:第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l、85页)湘鄂赣省赤色职工联合会提出了l7条维护工人利益的 斗争纲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1 47页)等等,都体现了 党的地方组织在推进革命中对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所进行的努力。 ④ 事实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用理性的强调,或者说是好死不入赖活着的影响,真正在面临着生存危机或者生命 危险的时候,他们又会选择远离革命队伍,甚至是叛变革命,以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是因为即便最激烈的革命政策和实践,不仅会受到民间传统力量的制约,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意 识中 这是文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 ⑤ 中国自古就有“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这构成了中国特殊的革命正义观。 ⑥ 这实际上是晚清以后中国革命进程一再出现的极端现象在群众心里留下阴影所造成的。在信息获取极端困难的时 代,以讹传讹,人们在描述革命恐惧的时候往往添油加醋,极容易形成夸大事实的“谣言”。是时,无论是革命成功者 还是革命失败者,在基层群众看来都是一种暴虐行为。因而,进行细致耐心的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是消弭群众与 中共之间界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l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l990. [3]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L1]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李里峰.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7J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j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 991. [9]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3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Ll0]王钰鑫.试析共产国际对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策转变内情l_J].党史文苑,fi01l(22)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j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骆桂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