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的内容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总结和反思等。问题化教学的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更能适应社会人才观的要求。 关键词:情境 探究 反思
问题设计是问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用问题化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课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突出数学课的奇、新、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一节课创设良好的开端。数学问题的创设应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主,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七年级(上)搭拼三角形的活动,三根等长的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六根等长的木棒能组成四个三角形吗?这个看似简单、易于动手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既然六根火柴棍能拼出四个三角形,那么九根火柴棍又能拼出几个三角形呢?通过又一次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各自施展自己的才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数学定义来源于生活,但是很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探究、在“疑”中发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做到精辟而具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内容清新而有趣,问题的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通过和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对于公式和性质,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归纳、比较、总结,找出式子的共性,尝试写出类似的式子,然后想办法用简洁的公式去表达它。例如,学生在理解分式的性质时,可以尝试让他们做一道练习题:使分式从左到右变形成成立的条件。其答案有如下四个:A、x<0;B、x>0;C、x≠0;D、x≠0,且x≠3。奇怪的是,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D,他们都是从使分式有意义这个条件去考虑,实际上正确的答案是C。经过学生反复的探究与思考后,才找到了错误的问题所在。仔细阅读后方知道,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从左到右变形成立”这几个字,从而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对准学生理解不深不透或容易模糊的知识点,应有针对性地寻机诱发“负迁移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出错的“苦头”,然后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探究、比较和分析,发现错误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在比较“a”与“-a”的大小时,很容易不加思索地判定“a>-a”,易受“正数总是大于负数”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地
把“a”看作正数,把“-a“看成负数,学生往往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就轻易做出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应分析一下具体情况:当a>0时,有a>-a;当a=0时,有a=-a;当a<0时,有a<-a。通过当堂分析,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不能望文生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三、问题化教学的反思
问题化教学不仅能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而且还能教给他们解题的技巧,指导他们学会反思、构建、提问、元认知地整理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要让学生学会如下几个问题的反思:这个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知识?我是怎样想到这种解决方法的?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这样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创新。
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有这种意识的人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纠正错误,不断进行探索,其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问题化教学当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重复和再现,每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反思本章的知识体系,即通过整理使本章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这个过程能使学生经历“由深到浅,由浅到深“的过程,重点反思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特殊性知识,同时形成对问题的评价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要把问题的创设作为检测的手段,通过问题的测试,了解学生在某个阶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学习方法,提出调整补救方案,改进师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数学》七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